(二)西周宫室遗址发现的启示
西周虽然是奴隶制社会,但生产力有所进步,在这个时期,中国土木结构的高台建筑逐渐完善起来,同时也更加具有规模了,1976年以来,在陕西省岐山县和扶风县交界的周原遗址,发掘出了岐山凤雏村甲组西周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和扶风召陈村西周中期宫殿建筑基址。前者是二进式以上的院落群体建筑,后者是一座四重层式宫殿建筑。据测定,前者距今约3000年左右。
图1.35a 建筑群平面图
岐山凤雏村甲组西周宫殿建筑群如图1.35a。先夯筑台基,然后在台基上开挖院落和柱洞,台基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高约1.3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方向北偏西10度。以门道、前院、正殿、过廊、后院为中轴线,东西配置厢房,形成东西对称,前后二进式封闭式院落群体建筑。门前有影壁(即屏),门道居中,进深6米,宽3米,门道东西两侧为门房(即塾),门台基长8米,宽6米。进门后是庭院,东西宽18.5米,南北深12米。在庭院东西两侧各有两个台阶通往厢房。北面有三个长宽各2米的斜坡台基,通向正殿(前堂)。前堂是主体建筑,台基比周围高出0.3~0.4米,东西长17.2米,进深6.1米,共6间。从前堂经过过廊通往后室,过廊长7.86米,宽3米。在过廊两侧是8米见方的小院子,并各有一个台阶通往后室,后室东西排列共5间,东西长23米,进深3.1米,东西两间墙各有一个门,通向室外,东西两厢房排列在中轴的两侧,各8间。
扶风召陈村的西周宫殿建筑如图1.35b。其中三号保存较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15米,从东到西共有7排柱基,直径在1米左右(如图1.35b)。在中国历史记载中,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夏朝时周人的首领——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负责管理农事,其氏族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促进了氏族经济发展。商朝初年,弃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自称为周。周武王牧野一战打败商纣,建立了周朝。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它的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
图1.35b 召陈村建筑(www.xing528.com)
在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从奴隶社会的狩猎生活向农耕生活转变,当时人们不仅能进行深耕、熟耘,而且也能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荼寥朽止,黍稷茂止”,就是把田间耨锄的荼寥和杂草沤作绿肥,使黍稷等作物生长得更为茂盛。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的堆肥,也是常用的肥料。此外,对防治虫害也非常注意。由于耕作技术的进步,西周时期的农作物,如稻、粱、粟、麦、菽、稷以及桑、麻、瓜、果之属,品种和产量都有了增加。另外还出现了一些比较锐利的农具,当时一些有关农事的诗篇,都是说用比较锋利的耜在“南亩”中开展耕作。这些专用农具都是比较锋利的,应当是金属制造的。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铁制农器的使用始于西周是可能的。西周时期,盛行耦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这样,既省力,动作又快,这是耕作方法的一个进步。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推广,使开垦荒地的规模越来越大了。“千耦其耘”的诗句,反映了成千上万的人大规模耦耕的景象。因此,在转变的历史时期中,随着生产力不断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进行着转变,亦对器具的功能性有了一定的追求。
图1.36 西周时期半瓦当
图1.37 素面半瓦当
目前据可考证的资料表明,瓦发明于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了保护屋顶檐际的椽头,挡住上面的瓦不至于滑下,防止风雨侵蚀,人们将瓦当用于古代建筑的屋面,其实最主要的功能作用就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这种发明完全符合这个时代的思想特征,就是对功能使用的追求。在陕西岐山凤雏西周早期遗址中便发现了当时可能用于屋脊和屋檐的瓦片,在洛阳王城、侯马晋城、临淄齐城、曲阜鲁城、邯郸赵城等地相继发现了板瓦、简瓦、素面瓦和战国晚期的画像瓦当。现在可以见到的西周时期的作品多为半圆形瓦当,如图1.37所示。而西周时期大型建筑基址上出土的瓦当多为板瓦、简瓦以及重环纹半圆形瓦当。素面瓦当是瓦当最初出现的原始形式,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起初是用在庙宇和宫殿的建筑上,是古代中国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建筑材料。正如上文所说的,古代人在创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时候,首先是从实用出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对形式和装饰等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当然瓦当艺术也不例外,在装饰设计上最初只是模仿一些自然现象,诸如,山、水、雷、电等,这种创作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加工过的自然再现,一方面反映着自然现象,另一方面又包涵着一定的意识内容的构思和象征,并由此逐渐演化为装饰。如图1.36所示,西周初期素面瓦当的出现首先体现的是实用功能,这便是生产力和经济在这个时代对人们思想上的影响,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审美意识的逐渐增强,到了西周中晚期,才出现了一些模仿青铜器纹饰的重环纹半瓦当,这是周人力图在瓦当上表现和强化美感的一种尝试,具有其原始性美化功能。这种由实用提升为装饰美的瓦当艺术特征一直启示和渗透在建筑瓦当历史发展和瓦当艺术审美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