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诞生于地质年代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中后期,100万年来她用乳汁滋养了两岸的人民和土地,成为世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给了我们生存的能量和智慧,也给了我们同样的肤色和容颜,造就了我们共同的语言、文字和文化。黄河融入了我们的血脉,铸造了我们的灵魂。
宁夏是黄河眷顾的地方。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那些彪炳山石之上的岩画,就是黄河文明的杰出代表。
黄河之滨的贺兰山与北山高耸险峻气势磅礴,山上是我们先民栖息之所,也是野生动物繁殖的乐园,山下宽阔的草场是理想的游牧之地。早在5世纪,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河水条》中就记载“河水(黄河)自临河县东经阳山南……东流经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又如“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可见早在1500年前郦道元就记载了黄河两岸的宁夏岩画。
黄河文化包括文化意识、文化心理、文化形态和文化模式,是黄河流域特有的文化。世称“天下黄河富宁夏”就是说黄河在许多方面给宁夏这块土地许多优惠,不仅是水利上物质上的,而且包含着精神上的财富与文化财富。所谓文化即泛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相适应的制度、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和一般知识的掌握运用等等。黄河文化即黄河流域的人们在社会实践生产斗争以及艺术创作的一切知识、思想、文化和艺术的集大成。岩画作为一种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岩画艺术,除了与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有着密切的关系外,又与黄河流域特殊的文化熏陶、独有的风俗习惯、情感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素质以及文化传统有着血肉的联系。
其上有人面像与符号20多个,高居山崖之上,蔚为大观。此处岩画人面头饰多有角形,有的顶部有半圆形或三角形,人面内多弧形,个别有圆点,造型有一定的规律且又多变化,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光环。实质是太阳神的化身。在人面像的两侧有许多符号和图形,似为图画文字“羊”字和“斧”字。
此处岩画看似新鲜清晰,实为很古老很悠久,是早期的贺兰山岩画的代表作之一。2003年9月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周昆叔在此处发现冰川擦痕。后来,宁夏第四纪学家张国典曾两次考察,认为此处人面像岩画曾被第四纪冰川擦磨过,时间距今30000~ 8500年。时至今日,冰川打破岩画人面像关系清晰可见。此处岩画人面像为岩画早期断代树立了一座标杆。
贺兰口岩画·人面像群(220×167)cm
画面向南,凿磨制作
黄河大致从中西部进入宁夏,然后由南向北穿过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在西,黄河在东,相伴相随约300公里。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贺兰山下大河之畔,有我国历史民族羌、戎、华族、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党项、蒙古等民族在贺兰山的山石上描绘了壮丽的历史画卷。早在1932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就对贝加尔湖地区,即南西伯利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群和华北石器时代的遗址群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贝加尔湖地区,黑龙江流域广大亚洲北部地区,早在远古时期就同黄河流域有着文化的来往和交流,而宁夏北部地区是通往这个广阔地区的通道之一,如果从细石器文化分布看,这一地区的联系就更广远更接近。就目前这一地区的岩画比较,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不仅内容基本一致,有人物活动的简单图形,有着基本一致的动物群,有狩猎、舞蹈、车辆等图形,而且制作方法更是一致,均为北方岩画的制作方法。由此可知,亚洲北部地区无论遗址、工具、文化、岩画都有许多相同之处。
在贺兰山岩画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生长在贺兰山地区地质时代晚更新世与全新世初期(相当于考古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动物岩画,其中有野马、北山羊、大角鹿、单峰驼、蛇,以及近似象的动物群形象,在这批岩画中没有人物活动的场面以及弓箭图形,为史前早期狩猎岩画。这批史前早期岩画,均为磨刻制作,零星分布于山石之上,由于年代久远岩画的线条模糊,颜色呈褐色与石面颜色相近。大角鹿宽39厘米,高23厘米。有似象的长鼻动物,宽19厘米,高13厘米,另外还有类似符号的形象。可以说与欧洲早期狩猎岩画有一些共同之点。但又切切实实是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开出的艺术之花结出的文化之果。
画面中一个人骑在马上,前面还有一个在拉着马,整个作品是写实性的,但又有夸张的成分,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总的看来,作品幼稚、笨拙,人物造型、马匹都把握的不太准确。尽管如此,仍然表现了天真烂漫的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反映生活,永远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黄羊湾岩画·人骑(25×29)cm
画面向南,凿刻制作
早在1988年冬,在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县尾闸乡西河桥发现更新世化石点3处,化石一般离地面0.7~1.5米,从保存情况看动物化石集中,没有任何搬动痕迹,很可能是集中堆积于低洼处而就地埋藏形成的。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汤英俊、陈万勇两位先生初步鉴定,出土哺乳动物化石有犀牛、鹿类、羊类、马,哺乳动物还可能有象及食肉类等,鸟类有鸵鸟,总之有数十个个体。其中犀牛头骨和下颌骨数量最多,鹿类有两种,羊可能有三种,马的臼齿个体比北方马要小。这批史前早期狩猎岩画点离化石点相距甚近,而且时代也大体相当。出土的动物群体,大致同岩画中的史前早期狩猎动物相同,尤其是岩画中的犀类、马、象、鹿类、羊类及食肉类的形象,品种都十分相似相近,从类型学比较分析,可以说也基本相符。[1](www.xing528.com)
这幅岩画描绘了狩猎时的情景。中心部分是一个猎人弯弓搭箭对准一只野羊,身后则是一个又大又圆的圆球,圆球有绳索,似在旋转。估计这是一个放大了的夸张其威力的飞索。这种可甩很远的石索是游牧人发明的一种可以生擒动物的得力工具,只有逮住活的动物才可以圈养起来以备急用之需。
这是一幅写实性的作品,狩猎场面紧凑而完整,生动又活泼,引人入胜。
黄羊湾岩画·狩猎图(78×48)cm
画面向东,凿刻制作
在黄河流域广为流传的神话莫过于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了。这个古老的传说实际上是我国古代生存与繁衍意识的反映,也是生命崇拜与生殖崇拜的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伏羲女娲是我国上古社会两位始祖神,传说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伏羲的功劳有:“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取牺牲以充庖厨”,“听八气之气,乃画八卦”,“作瑟,造《驾辩》之曲”等等,伏羲可谓是个多面手了,小到下厨做饭,操瑟作曲,大到结网捕鱼,教民耕作,定礼制绘八卦,样样精通。相传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于泥中,举以为人”,“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可谓是开天辟地造人造物的英雄。自然这里有许多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真实反映,但女娲的传说则更曲折地反映了人们对控制自然、改造自然努力进取的优秀品格。据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形象,大约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大量出现则是在汉代。两汉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兴旺,人们生前享乐,死后厚葬,所以我们才可以看到许多汉代出土的伏羲女娲造像,有名的有南阳画像,武梁祠造像等等。这些造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头部和上身尽管千变万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服饰特点,但下身则都是如同蛇尾或龙尾相交,这种蛇形或龙形的下身,正是龙蛇图腾崇拜的具体反映。此外,在地处丝绸之路的新疆地区也发现了大量的绢画,这些绢画出自高昌国(499~640年),这些绢画上的服饰是西域式的,而下部两蛇相交却是中国古式,同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伏羲女娲大同小异,表现了黄河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完美结合。尤为珍贵的是在黄河西部的贺兰山东麓的贺兰口岩画中也发现了更为古老的伏羲女娲造像,他们人面蛇身,两个人面,上为伏羲,下为女娲,共同交尾于一条长蛇之上,简单明了,原始性强烈,真实性感人。这一组伏羲女娲造像高居山石之上,鸟瞰千山万壑,大河上下,体现了至高无上和无与伦比的威严。贺兰山这组伏羲女娲形象,至少产生于新石器早期,比其他造像早出2000~3000年,甚至更早,可以说是现今我国黄河流域发现最早最原始的伏羲女娲造像。这幅双人面像原本是立起来的,如果认为是一棵树上长出来的或是树上长的两个灵芝什么的,那其意义就更深远了,无疑有了农耕意识。
巨人足迹
在黄河岩画中尤以感生岩画动人心弦。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后稷其母“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诗经·大雅·生民》云:“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同样是说履足迹而生的神话,这种神话传说在岩画中也有表现,反映了黄河流域先民们对于生育的渴望与民族的兴旺。
至于说到黄河岩画对太阳崇拜,则更是引人注目。《殷契粹编·粹编考释》中记载“殷人于日之出入均有祭……盖朝夕神拜之”。《礼记·郊特牲》中说,“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实际上就是太阳神的化身,黄者光也,炎者日也,就是太阳神的代名词。
在岩画中太阳以及太阳神,向太阳膜拜的岩画正是反映了黄河文化中早期人们崇拜太阳的真实反映,同时也反映黄河文化中的太阳崇拜同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一样具有的共性。
以上事实从多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中可以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因为在贺兰山下的冲积扇上,在黄河之滨的沙丘上,在鄂尔多斯的台地上,发现了远至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数十处遗址。上至灵武市黄河边的水洞沟遗址,下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比比皆是,贺兰县的金山乡暖泉村,中宁县凤塘子沟,中卫市长流水,石嘴山市的简泉村,平罗县的高仁镇遗址,都是黄河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在宁夏这块土地上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岩画、神话组成了黄河文化最雄壮的交响乐章,它不仅发扬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而且继往开来永葆青春。
拜日图
黄河文化是博大的,也包括黄河岩画,这些黄河岩画在艺术上的感人之处在于给人以动态之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把真情实感与独有的创造力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点,这样才能给人以美感,并产生共鸣。岩画以造型优美、古朴浑厚、内容丰富并在艺术上以夸张变形为主要特点,特别是由于时代久远和独特的生活而令人觉得奇妙而又难以理解,它古朴且有新意。岩画弥漫着诱人的气息,散发着粗犷而又执著的生命力,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与表意性,它神秘又令人亲近。
在我们这个有黄河的古老土地上,既然有丰厚博大的思想萌芽成长,必然会结出丰硕味美的文化之果。
【注释】
[1]董居安、陈伟.惠农西河桥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宁夏考古文集,1996.1,第19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