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彩绘岩画:南北文化系统的发现

贺兰山彩绘岩画:南北文化系统的发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贺兰山彩绘岩画我国岩画大致分南方和北方两大文化系统。贺兰山白芨沟彩绘岩画洞窟,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天然洞窟,岩洞为敞口形,开口长约40米,高约20米,进深约35米,可容纳数百人。贺兰山中发现的赭石彩绘岩画,同南方岩画系统所使用的颜料大致相同,绘制手法也相同,即用兽毛或羽毛蘸赭色颜料绘制在石面上。无独有偶,神奇无比,现在贺兰山也发现了彩绘岩画。

贺兰山彩绘岩画:南北文化系统的发现

贺兰山彩绘岩画

我国岩画大致分南方和北方两大文化系统。南方岩画系统,用赭色绘画法,把调和好的颜料绘画在岩石上,颜料用牛血掺和赤铁矿粉末,或者树液掺和赤铁矿粉末、方解石石英高岭土粉末,久不变色,岩画内容多描绘狩猎、礼俗、歌舞、村落、战争等,距今4000~2000年,主要属于古代百越和濮僚系统的民族所作。我国北方岩画系统,包括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另外还有东南部的江苏、福建、台湾等地的岩画,多是用石、骨、金属器物在石面上磨、凿、刻、敲成图画,内容多描绘舞蹈、狩猎、畜牧动物宗教等,反映了以狩猎、畜牧为主的社会意识形态,其表现形态有激动人心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以及生殖崇拜等等。

在国外,世界各地的山地岩画、洞窟岩画许多也是使用调和剂的颜料,一般为红色、褐色等铁的化合物,调和剂的种类就多了,有些画上的颜料是用木炭、矿物粉末混合动物脂肪制成的,有的颜料可能是用野兽的肢骨吹喷到岩石上去的。无论欧洲奥瑞纳时期或马格德林时期,在人类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中,那些闪烁着色彩绚丽的艺术佳作,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艺术之母之根之源,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文化艺术财富

贺兰山白芨沟彩绘岩画洞窟,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天然洞窟,岩洞为敞口形,开口长约40米,高约20米,进深约35米,可容纳数百人。洞窟前方山坳开阔,有山泉从旁边流过,自然环境优美。彩绘岩画分布在岩洞东侧呈斜坡形岩石夹缝的层面上,岩画共31组,其中凿刻岩画1组,有近百个单体形象和符号。

贺兰山中发现的赭石彩绘岩画,同南方岩画系统所使用的颜料大致相同,绘制手法也相同,即用兽毛或羽毛蘸赭色颜料绘制在石面上。赭色即红色,是许多民族喜爱的颜色,因为红色是太阳、血液和火焰的颜色,象征着生命、力量,是原始先民讴歌生命,赞美生活,向往美好愿望的壮丽篇章,充溢着生命之光的心曲。当你来到这深邃悠长的洞窟,爬上光滑的石坡,在头顶、在石缝中看到那似火苗一样发着红色火焰的彩绘岩画,昭示着人类不仅创造了美,而且任何时候都与美、与艺术相伴,艺术之光不仅照亮了人类的历程,而且启迪,净化了人类的心灵。同时你会由衷地感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多才多艺、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中华民族比起世界上其他民族毫不逊色。并将激励我们更加奋发有为努力进取。

这是一幅组合图,人面像由弧形纹组成,形象离奇诡谲且部分模糊,但大致与太阳神有关。此外,在画面中出现一些似图似字的图形,如“田”“中”和角形的符号。这些图形和符号肯定与作画者的思想和认识有关,为的是表达某些思想和传递某种信息,是为了进行交流而制作的。如果把这些岩画看成是作者的涂鸦之作那就大错特错了。

驴尾沟岩画·人面像与符号(152×32)cm

画面向南,研磨制作

这批彩绘岩画的内容大体上是纪实性的,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和所见所闻,有人物形象,有牧场生活写实,有人们赛马时的热烈场面,人物头部有羽毛和飘逸的头饰,显得格外英俊潇洒。动物岩画有北山羊、马、狗、蛇的生动形象,有对太阳崇拜的描绘,有符号和空心手印。手印岩画是一个古老题材,中外岩画均有反映,最早的法国科斯凯洞中的空心手印距今约3万年,在西班牙加加斯和弟比拉两个洞窟中就200多个手印。我国内蒙古、新疆、宁夏、云南等地也发现有手印岩画,但都没有这次发现的多,也没有如此密集。此外,还有人们狩猎时的动态描绘,其中巫术性活动更引人注意,猎人手持圆形箭头对准猎物,经过模拟而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交感巫术几乎是世界性的文化形态,早在欧洲奥瑞纳文化时期的洞窟岩画中就已有了交感巫术活动的反映,在我国各地的岩画中也多有交感巫术的描绘。

此图共有18个空心手印,喷制在洞窟的顶部。空心手印,一般是用制作好了的赭石颜料,把手按在石壁上,然后用骨管或芦管喷洒到手的四周,留下空心手印。

这种空心手印,在世界许多洞窟岩画中多有发现,时代最早的距今3万年。我国新疆、内蒙古岩画中也有少量发现,同样时代也比较早。此处岩画空心手印从手形分析,明显不是一人所为,有大小、长短、肥瘦之分,把手印喷制到石壁上,无疑具有占有权的象征意义或胜利的标志。如果细看,还会发现空心手印不是一次所为,早期的是黑色空心手印,后来人们又用赭石粉颜料喷洒了一次,显然具有叠压和打破关系。总之手印岩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经过再次制作而完成的艺术杰作。

白芨沟岩画·手印(180×96)cm

画面向南,赭石粉喷制

这批新发现的彩色岩画断代比较复杂,有打破和叠压关系。早期的空心手印岩画,制作于岩洞夹缝的顶部,离地面约3米,现仅可见到18个,可分辨出左右手,制作方法是用骨管或芦管蘸上颜料,然后把手按在岩石上,把颜料吹到手上,留下空心手印。早期的空心手印是黑色的,可能是用木炭粉末掺和黏合剂制成的颜料,现仅存两个黑色手印。后来人们又用赭色颜料不仅制成了空心手印,而且绘制了许多赭色岩画。

彩色岩画的颜料是用赭石粉末掺和其他黏合剂绘制成的,然后用兽毛制成的笔涂绘在岩石上作成画。赭石即赤铁矿,化学成分为氧化铁,《管子·地数》中记载,“上有赭者下有铁”,赭石呈现出红色,色彩艳丽明亮。我国南方岩画多为赭色岩画,颜料用牛血掺和赤铁矿粉末或树液掺和赤铁矿粉末、方解石、高岭土粉末,久不变色。无独有偶,神奇无比,现在贺兰山也发现了彩绘岩画。(www.xing528.com)

彩色空心手印

此岩画绘制在洞窟南北走向的一条石缝中。整个造型准确、优美、生动,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赛马时你追我赶的激动人心场面。作画技法是平涂法,从侧面反映实体,构图意识强烈,直接描写了赛马的场面,写实性强,动作大,细节也真实可信。

从画面看,人物身体略微后仰,一手执鞭,一手拽缰绳,骑在马上。人物头上的飘带随风飘动,显示了马飞奔时速度极快,甚至连腰带也飞动起来。至于马匹的描写则更为生动,前腿抬,后腿蹬,尾巴也撅了起来。马匹身体修长、细腰、匀称,臀部丰满。可见,作画人十分熟悉和了解马匹,是一位丹青高手。

白芨沟岩画·赛马(52×31)cm

画面向西,赭石粉绘制

空心手印从手形分析,明显不是一人所为,有大小、长短、肥瘦之分,把手作为一种占有权的象征或胜利的标志永久地留在了岩石上。如今这些空心手印经历了漫长岁月的侵蚀已经斑驳难辨了。同邻近内蒙古手印岩画比较,时间大约制作于旧石器晚期,距今2万~1万年;从打破关系看黑色空心手印时间要比赭色空心手印更早,到底能早多少年,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岩洞中期赭绘岩画,内容有动物、符号等,距今4000~2000年;晚期岩画有凿刻岩画,彩绘岩画呈橘红色,一般重叠在中期岩画的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打破与叠压关系,这部分岩画距今约1000年。总之,这批彩绘岩画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过多次制作而完成的艺术瑰宝。

彩绘骑牧图

彩绘放牧图

彩绘赛马图

这批彩绘岩画在表现技法上大体是采用剪影式大轮廓描绘方法,即运用散点透视法,不分物体远近,不表现物体细部,但在具体绘画中又有创新和改进,并且展示了处理复杂构图的能力和艺术技巧。例如彩绘骑牧图中左上角的马匹头部,就采用了不多见的正面描绘,可清楚看到马在低头吃草。这种“扭曲透视”方法,在西欧的洞窟岩画中较多,尤其在1991年发现的法国南部马赛附近的科斯凯洞的岩画中,这种“扭曲透视”的马匹和山羊就为数不少。又例如彩绘赛马图,不仅描绘惟妙惟肖生动逼真,而且比例适度符合透视规律,充分展示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场面。画面动感强烈,表现出了先后、大小、远近、快慢的时序效果,给人以真实、亲切、优美的审美感受,此图显示了古代画师的高超技艺。任何艺术造型的生命力都体现在有着鲜明强烈的个性,彩绘岩画也不例外运动的美与力,是涌动生命力的反映,所以动态的美是最感人最打动人心的美。在岩画中几乎没有静止不动的,而是充满奔腾的、跳跃的永不停息的动态活力,因此岩画的魅力也是无穷的,对古人对今人都是如此,心灵都受到了震撼!

彩绘岩画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反映现实,而且用较为细腻、圆润、明亮的色彩反映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彩绘人骑

彩绘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