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岩画
我国北方草原地带广大区域,气候干燥少雨,地表植被稀疏不一,适宜野生动物生长和发展畜牧业,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草原游牧文化。对于先秦以前的北方民族,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说:“其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昆夷,其在宗周之际则曰猃狁,入春秋则始谓戎,继号曰狄,战国又称之曰胡、曰匈奴。”王国维说的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域范围相当于今天的西北甘青宁地区、北部的蒙古草原及东北的部分地区。自夏商周汉以来,主要有羌、华、戎、匈奴、鲜卑、乌桓、高车、突厥、回纥、党项、蒙古等民族。其中匈奴最为强盛,故出现了匈奴化的倾向。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多则马牛羊……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能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匈奴其俗“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带林,课校人畜……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
狩猎图
匈奴族创造了光辉的游牧文化,自然也同时创造了匈奴族光辉的岩画文化。在这些岩画文化的艺术品中,最令人信服和感人的就是那些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匈奴岩画艺术,创造了岩画的新的风格。因为这些岩画有着独特的构图与游牧文化的内涵,反映了民族的爱好与心理因素,是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现实生活的精彩描绘与提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草原文化情趣。
在匈奴岩画中,我们真切的看到了岩画艺术题材主要包含了畜牧、狩猎、尚武、吉祥物、民俗风情这些内容。在岩画中也好,在青铜器饰物中也好,这些内容是匈奴先民们生活的主要部分,是他们心中的歌和感情的寄托。
一、草原牧业
畜牧业是游牧民族生存之本。岩画艺术和青铜器艺术是匈奴的文化主体,更是他们心中永恒的歌。
此图中有两个人面像,左侧的人面像有五官,头顶有两个似立着的动物耳朵,右侧的人面像似头顶有两个角状装饰物,其他部分遭破坏难以辨认。人面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题材,一般来说基本上是人的脸面,五官齐全,而面部多变化,或狰狞或恐怖或带有动物的特征,这一类就有可能是脸谱、面具、神灵的形象。这幅图的人面像由于有动物的耳朵和动物的双角,可能与动物神灵有关,是原始先民动物崇拜或图腾崇拜的反映。
这幅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打破或叠压关系,即后来有人在原先的人面像之上又作了一幅狩猎图,一个人手持弓箭对准一只野羊。狩猎图还算生动,可完全破坏了原有的作品风格,有些夺人之美之嫌。
大麦地岩画·人面像(98×37)cm
画面向南,凿刻制作
早在夏商周时代,我国北方的民族羌、戎、猃狁、匈奴等就在贺兰山与北山一带繁衍生息,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日子,他们食畜肉、衣皮革、被毡裘、住穹庐,又放畜又狩猎的生活。所以在岩画中在后来的青铜器中都有牛、马、羊、驼等牲畜的造型。游牧人对牲畜寄托着深厚的感情,因为这些动物是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来源,所以在放牧时希望多产,这种热烈的感情和放牧的生活,不仅培养了人们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也孕育了人们的创作灵感,所以在描绘时有较强的运动感,显得生动、流畅、欢快。
二、猎捕生产
匈奴儿童从小就开始学习骑羊并执弓射鸟、鼠,再大一些射狐兔,把这些猎获的动物作食物。艺术是生活的反映,生活中从小养成射猎的习惯,自然岩画也好,青铜牌饰也好,都少不了狩猎的内容。
岩画中表现的狩猎场面要宏大的多气魄的多,有单人的有多人的,还有猎犬、猎鹰来助战,另外,狩猎的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但无论怎么变,用弓箭狩猎仍然是最基本的最有效的也是最古老的最持久的方法。
这是一幅气势宏大的放牧图。由于羊只过多,牧人骑在马上放牧。画面中大羊小羊动静各异,惹人喜爱,为我们展现了大麦地古代畜牧经济的生动情景和牧业经济的演化历程。
《汉书·匈奴传》说:“匈奴之俗,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生动地描绘了游牧人的生活。这种畜牧生活数千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信仰、饮食一直延续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游牧文化。
大麦地岩画·放牧图(75×188)cm
画面向南,凿刻制作
三、勇敢与善战精神
在匈奴岩画中表现尚武精神的题材不少,弯弓射箭是尚武精神,人们用弓箭在追杀猛虎更是尚武精神;还有人们为了土地、牛羊,甚至为了爱情与别人战斗,都体现了尚勇精神,体现了勇往直前、坚忍不拔、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匈奴人在表现尚武精神时用虎、鹰的形象来表现尚武精神,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是一种曲折的表现,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般在匈奴人的岩画中匈奴人变为手持弓箭,或猎或争斗,都表现了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这幅巨虎岩画实在是难得的佳作,凌驾于山石之上,表现了一付威猛不可战胜的气势。因此,虎也就成为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崇拜的对象。这只虎是写实性的,突出了虎的血盆大口、尖牙利齿,身上的条纹和螺旋纹又表现了虎的美丽与华贵,一条粗壮有力的尾巴以及巨大尖利的虎爪又显示了力量和勇气。另外,岩画并没有忽略细节的描写,两只尖尖的耳朵耸立头上,又表现了虎的警觉和机敏。由此可知,在古代贺兰山一带确实有老虎存在,那时的生态状况要好于现在。
大西峰沟岩画·巨虎(153×54)cm
画面向东北,凿刻制作
这幅图表现了古代先民狩猎时的情景。一个猎人,手持石索抛向猎物,不远处有一匹野马和一只野羊,而猎人身旁还有一只猎狗,张着嘴,伸开爪准备随时扑上去。从画面上看,猎人似着长袍,露出尾饰或阳具。这两种的可能都存在,也难以排除,只好如实陈述。(www.xing528.com)
狩猎是游牧人永恒的主题,为了生存,人们想出了多种狩猎的方式,除了弓箭、陷阱、栅栏等之外,抛石索也是一种很有效很实用的方法。此图就再现了石索狩猎的瞬间。
大西峰沟岩画·狩猎图(61×58)cm
画面向南,凿刻制作
四、丰富多彩的民俗
匈奴民族的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激动人心。岩画中的单人舞、多人舞姿态优美、动人心弦。岩画中的马技表演更是难得的享受。岩画中有匈奴人向太阳、向变化中的天体朝拜的场面,这种原始宗教就是原始拜物教或称为自然崇拜的反映,是人们屈服于大自然的威力而求得解脱的一种心理需要。在岩画中有人们野合的描绘。这种反映爱情的方式多是自然主义的直白描写。这种性的崇拜反映了求偶和对爱情或对生育繁衍后代的渴望之情。在广阔的大自然里,人们求偶困难重重,直白的反映正是匈奴人性直而爽的最简单的表达。
小西峰沟岩画位于贺兰山的中部,岩画制作于山口内的一面石壁上。这里山沟开阔,环境优美。此岩画不仅幅度较大,而且制作精美,可称为贺兰山岩画的精品之一。在这方岩画中可以看到有众多的人物,有狩猎时激动人心的场面,还有放牧时的悠然自得,还有人们欢歌跳舞时的娱乐情景,用纪实性的手法表现了古代游牧人的生活画卷。
在贺兰山岩画中,有这么大幅描写游牧人生活场景的作品十分罕见,不仅是描写了某一个片段,而且综合性的连环性的描写更为难得。尤其是在这幅巨作中多次出现游牧人的形象,多姿多彩更是让人赏心悦目一睹为快。
小西峰沟岩画·游牧风情图(210×110)cm
画面向南,凿刻制作
驴尾沟位于银北,这里山势雄伟,自然环境优美,生长着许多酸枣树和山榆树,可能因沟内有毛驴岩画而得名。这是一幅组合图。左侧有一个人面像,外部轮廓大致呈方形,面部有眉、眼、鼻、口,如仔细分辨人面像面部的图形,有大的弧形,似与太阳崇拜有关,但又似在面部有一个站立人的形象。这种人面像仅在贺兰口岩画中找到大致相同的形象,也说明贺兰山岩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面右侧是一群动物,有马、羊。从画面看此人面具有巫术的观念,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论,这个神灵注视这群动物,就是为了控制这群动物,或为了获得动物,或为了不让其跑掉。总之,为的是借助神灵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祈求和愿望。
驴尾沟岩画·人面像与动物(60×78)cm画面向南,研磨制作
另外,在岩画中有对求雨、对太阳、星辰、天体、手足、蹄印等等描写。都是从多方面反映匈奴人的民族信仰和风情,岩画是一部匈奴人民俗风情的百科全书。
五、动物的崇拜
这是一幅写实记事的作品,上边一人手持弓箭引而待发,对面有两个人在轰赶野羊进入埋伏圈。这种狩猎方式是集中大家的力量合而围之,要比单独一个人去漫山遍野的追杀省工省时效率高。这种狩猎方式也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取得狩猎成功。
从形象看,每个人都拖着一个尾巴,这也说明人们为了接近动物就装扮成动物,显现出尾巴的功能。
狩猎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温饱的第一要务。因此,要获得成功就不能单打独斗凭运气。岩画中的围猎正是每次狩猎成功的保证。
大麦地岩画·狩猎(49×37)cm
画面向南,凿刻制作
在岩画中比比皆是,多不胜数。羊,《说文解字》:“羊,祥也。”匈奴民族不仅把羊作为吉祥物而且视羊为神圣之物。并是匈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羊,所以匈奴人对羊怀有一种特有的深厚的感情。在匈奴的岩画中,总少不了羊的身影,无论狩猎放牧、祭祀、庆典,都有羊的形象,把羊当成圣物,或崇拜或敬仰。匈奴地区牛不仅可以乘骑,而且肉可食,皮制革,奶可饮,是人们的“衣食父母”,岩画中的牛形象优美,是人们心中的偶像。牛也是一些民族的图腾。在匈奴岩画中虽然也有牛的形象,但相对羊来说要少一些。鹿,是古代人们狩猎的主要动物之一,鹿美丽,高大修长,体态优美,鹿浑身是宝,也可以驯化为畜力,鹿向来被匈奴人看成是神圣的动物,在岩画中在青铜器的饰品中都有鹿的靓丽身姿。虎,号称“兽中之君”,一身威风凛凛,强悍而凶猛。虎啸山林,威震四方。虎在匈奴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因此,在岩画中在青铜饰品中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力量象征。岩画中的老虎个个威猛个个形象高大,气势不凡。狗在匈奴人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狗是匈奴人生活中的伙伴,是狩猎时的帮手和武器,是懂人性的朋友。所以在匈奴岩画中每每少不了狗的身影。狗的驯养世界上公认为距今约1万年。最近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通过DNA测定,认定中国人驯养狗的历史远远早于世界其他地方,距今1.5万年。这个结论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大麦地岩画·飞禽图(31×42)cm画面向南,凿刻制作
这是一幅写实的作品,一群飞禽落在大麦地,为大麦地增加了活力生气。
这一群飞禽一个个伸着长长的脖子,抬头远望,腿也特长,显示了水禽特有的长腿。总之,描绘了一群落在大麦地的飞禽,生动的再现了古代大麦地特有的飞禽形象。另外,在离飞禽不远的地方跑来了一群狗,翘着尾巴摸了上来。
通过这幅图的描绘,使我们看到和了解到在遥远的古代,大麦地一带自然环境优越,这里水草丰茂,不仅有食草动物也有食草的水禽。从了解古代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这个意义上讲,这幅图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我国古代匈奴文化和匈奴岩画,是一座伟大的文化宝库,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深厚的根基,所以它有着现实与浪漫、活泼又严谨、粗犷又细致、饱满又流畅、轻松又威严的艺术风格,是一种既写实又写意的艺术语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