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岩画的发现与研究
我国记载岩画较翔实和较多的典籍要数《水经注》,这是一部有关河流的地理专著,最早由东汉桑钦著《水经》,后又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增补和注释。郦道元(约472~527年),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一带)。《水经注》经郦氏注释后,不仅记述了河流的发源和流向,而且将河流经过的地区的山川文物遗址风光、传说都一一进行了绘声绘色的记述和描绘,特别是有关岩画的记载最为详尽。
在《水经注》中涉及的岩画点多达20多个。如涉及到宁夏与内蒙古的岩画《水经注》卷三河水三:“河水又东北径浑怀章西……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水经注》卷三河水三:“河水自临河县东径阳山南,《汉书注》曰: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东流,径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近代岩画的发现与研究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1627年挪威教师阿尔弗逊在瑞典的波哈斯浪发现了岩画,但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世纪,欧洲许多震惊世界的洞窟岩画相继被发现,在世人面前展示了宏伟壮观的艺术画廊,这时,方才产生了岩画轰动效应。这些艺术宝库的发现,唤醒了人们的文化意识,启蒙了人们对远古文化的热爱和探索;同时为岩画的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催化作用,从此,岩画被列入文化艺术的殿堂,成了艺术之神中的太阳神。我国近代岩画的研究始于1915年8月黄仲琴对福建华安太溪仙字潭石刻的调查,他在此次探险式的游历中写道:“越日黎明,偕导者,乘村人常乘狭且长之梭船……至潭滨,潭乃汰溪之一部分,以是处水较深,别名之为潭也。潭水作浓绿色,上临峭壁,多蔓藤萝,间生短竹,山禽翔集,潭北有天然石级,巨石蒙苔,作赭黑色,迎人面,错立如屏,文刻其上,即乡人称为仙字者也。”[1]其文为近代岩画研究之始,且文采华丽,实为典范,起披荆斩棘的开路作用。
20世纪20年代末“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哈密附近的博克达山和内蒙古阴山西段的狼山脚下也发现了岩画,数量仅有几幅。20世纪30~40年代的四川川南一带的“僰人悬棺”崖画的发现都很重要。
中国岩画的振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事情,从此岩画研究走上了繁荣昌盛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广西宁明县明江两岸花山等地岩画的发现和研究,揭开了新中国岩画学研究的新篇章。明江两岸的花山,这里的崖壁长达200余米,高40多米,人像多达1000个,布满了巨大的山石的崖面上,人物都作裸体,双手上举,双腿叉开,当是原始舞蹈或祭礼时的姿势,四周画了一些动物、铜鼓、铜锣之类的东西,还有太阳的形象等。画中高大的人物腰佩环首刀,头上有动物形象,可能是图腾崇拜的反映。其后在广西左江发现的岩画数量也相当可观,有狩猎的歌舞和凯旋的庆典,但从岩画的功利目的分析,主要表现了镇水的功利目的,显示了人的力量以及战胜水害的愿望。
20世纪60年代中期汪宁生对云南沧源岩画的发现与研究对中国岩画的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沧源岩画分布在阿佤山区,每个岩画点有几十至几百个人物或动物图形,题材有围猎、战争、村寨,动物中有水牛、猴子等,特别是神话中的太阳人以及现实中的羽人,都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沧源岩画中的舞蹈图和村寨图,创作方法独特,采用垂直投影的画法实在是一大创造。
20世纪70年代中期盖山林对内蒙古阴山岩画的发现和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的巨著《阴山岩画》奠定了岩画学中国北方岩画系统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岩画的研究发展,此后带动了中国北方宁夏、青海、甘肃、新疆、西藏以及东北和华北等地岩画的研究。
1980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和教科文组织“国际纪念碑和遗址委员会”的参与下,在波兰华沙成立“国际岩画委员会”。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主任阿纳蒂教授被任命为主席。
1987年在意大利召开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上,中国中央民族学院陈兆复教授当选为执行委员,于1988年8月29日~9月2日在澳大利亚达尔文市召开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及研讨会期间,执委会讨论审查批准了我国盖山林、汪宁生、李洪甫、李福顺、蒋振民、李祥石为会员。中国岩画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骄傲,遍布我国各地名山大川的岩画将同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一样永葆青春。
岩画中虎在上,羊在下,虎在追捕一只羊。虎的形象逼真,身上有条状花纹,拖着长长的尾巴,而虎头又呈反向描绘,突出了虎的圆大双眼和灵敏的鼻子,虎爪尖而有力。虎正扑向一只逃命的羊。对虎头、尾、爪作了精彩的描绘,表现了虎的威猛和顽强的斗志;而野羊也不屈服,并没有被吓倒,在拼死的抵抗。这种写实性的岩画从一个侧面讴歌了生命的可贵和脆弱。
归德沟岩画·虎与羊(28×32)cm
画面向北,凿刻制作
贺兰山岩画的发现是具有戏剧性的。1969年春,李祥石同贺兰县潘昶公社社长王生兰到金山公社贺兰口生产队检查工作和生产,在工作之余,笔者被这里嶙峋的山石、青翠的松柏和一泓清冽的泉水所吸引,到山谷中游历,在无意中发现这里山石和峭壁上镌刻有许多人物、动物、人面像、面具以及明代石刻等,时逢“文化大革命”时期,无法研究和整理这批岩画资料,但是这些岩画总是萦怀难忘,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每每袭上心头。光阴荏苒,岁月蹉跎,虽多有变故而初衷未改。当科学的春天到来之际,1979年秋,李祥石会同李祥岗到贺兰口第二次考察岩画,并拍摄了部分岩画资料,开始了岩画之路的跋涉。1983年4月,李祥石利用“改水”的机会,在张富贵同志的支持和协助下开始整理贺兰口岩画,此后又得到县委宣传部、文化馆的支持,方才得以完成整理岩画的工作。这期间走过弯路,吃过苦头,有过收获的欢乐,然而更多的还是失败的教训和痛苦。只有在干中摸索,边干边学。1983年秋,我国著名的岩画专家盖山林教授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是阴山岩画的发现者和岩画研究的开拓者,不仅寄来了岩画资料,并传授了行之有效的“盖氏”取资料方法。在盖山林教授的指导之后,为贺兰山与北山岩画的调查研究打下了基础。
经过调查和整理,1983年9月李祥石将贺兰口岩画调查报告寄往《文物》月刊编辑部,编号为83718号。这是宁夏第一篇贺兰山岩画调查报告。10月初,《文物》将稿件由宁夏博物馆副馆长吴峰云转交宁夏博物馆馆长钟侃请他修改审定。钟侃向文化厅做了汇报,到此时宁夏文物考古界方才知道贺兰山有岩画。1983年11月1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黑伯理听取了李祥石关于贺兰口岩画的汇报,并在笔者的《我区贺兰县贺兰口发现古代岩刻及西夏文物》一文中批示:“这应(是)一项重要发现,请文化厅与李、杨二同志研究进一步鉴定的办法。”对贺兰山岩画的调查和研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关怀,同时对岩画研究指明了方向。
1984年1月9日,宁夏《科学普及报》发表《李祥石在贺兰山东麓发现古代岩画和西夏文字》一文:“贺兰县爱卫会工作人员李祥石同志曾于1969年春在贺兰山东麓的贺兰口的悬崖峭壁、山巅沟畔等多处发现古代岩画,去年6月以来他同杨文彪同志多次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一一作了记录、拍照、编号。这些岩画近200幅,集中在约0.24平方公里的地带。岩画如此之多和密集,在国内也不多见。岩画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多种多样的人物画像,许多人头画像有角状和羽毛装饰,风姿秀逸美丽动人,有的表现了人们狩猎归来的欢乐情景,有的表现祈祷和神灵鬼怪的,有对太阳和手的崇拜的,有生动形象的动植物,还有行猎的动人场面,并发现有西夏文字。李祥石同志的发现,引起了国家文物出版社的重视,国内岩画专家盖山林同志亲自写信鼓励和指导。”这是宁夏首次报道贺兰山岩画。
1984年1月23日,自治区文化厅在《文化工作情况反映》第二期刊登《贺兰山发现两处古岩画》一文。原文:“贺兰山,是银川平原的西北屏障。自古以来,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敕勒、突厥、党项、蒙古等民族相继在这里生产和生活,创造了丰富的古代文化,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增添了光辉。最近在贺兰山贺兰口和大岱沟发现的两处古代岩画,便是生活在贺兰山古游牧民族丰富艺术创造力的真实记录。贺兰县贺兰口的古代岩画,是去年夏天由贺兰县爱卫会李祥石等同志发现的。他们经过艰辛的调查,写出了岩画的初步报告。去年10月和12月,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和自治区博物馆又先后两次派人前往调查。这处岩画集中沟口附近约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据初步调查统计有一百余幅。作画的方法有凿刻、线刻和磨刻三种。题材以类人首像为主,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还有鹿、马、驴、狗、羊、虎、豹等动物图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太阳、人手、祈祷、狩猎的图画和西夏文、汉文的题刻,生动地记录了古代贺兰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生产活动,如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是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弥足珍贵。这些古代岩画,艺术手法朴实粗犷,富有时代感和真实感,是古代游牧民族创造的艺术珍品。另一处贺兰山古代岩画,是在青铜峡县广武乡大岱沟内发现的,这处岩画是去年9月由兰州军区84572部队刘高明、鲁仲林等同志发现。去年11月,自治区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刘高明同志带领下,不仅对以前发现的岩画进行了复查,而且在大约2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还新发现岩画百余处。岩画画石大的约1平方米,小的数十平方厘米,内容除表现古代游牧民族居民放牧、狩猎等现实生活外,还有人像、家畜、飞禽、走兽,等等。特别是其中表现古代居民狩猎和外出活动的岩画,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更为可贵。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画,不仅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宁夏贺兰山等处有许多发现,而且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贝加尔湖地区、叶尼塞河流域,甚至远到欧洲的芬兰等国也有发现。对岩画的考古研究不仅是我国近年来文物考古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世界各国学术界所重视的一项研究项目。宁夏对岩画的发现和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大有可为。我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决心继续调查、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此文论述简明扼要并如实地向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大、自治区政府、自治区政协、国家文物局、驻宁各新闻单位、贺兰县、青铜峡县政府通报了贺兰山岩画发现和研究状况。在1987年第二期《文物》上发表李祥石《宁夏贺兰山岩画》一文,此后并出版了《贺兰山与北山岩画》专著。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此开始了宁夏岩画研究的新篇章。
宁夏岩画的调查和研究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现在进行回顾与展望,对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宁夏岩画的简单回顾
宁夏岩画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开创阶段
1969年,李祥石在贺兰县金山公社金山生产队贺兰口发现岩画,从此开创了宁夏岩画调查与研究的滥觞。
(二)大发现阶段
自1979年始,“文化大革命”结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岩画事业迎来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从此宁夏岩画有了较大的起色,其间最可圈可点的是1984年的宁夏文物普查,上百名文物普查队员,深入贺兰山,冒酷暑,顶风沙,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沿贺兰山东麓发现了20多处岩画点,为后来的宁夏岩画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次文物普查的成果在《宁夏文物普查资料汇编》和《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中都有翔实的记载。还有大麦地这片神圣的土地默默地用了数千上万年的时间孕育出了神奇美丽的大麦地岩画,有着惊人的研究价值和博大的历史内涵。宁夏地矿局的一位工程师,是他揭开了大麦地岩画神秘面纱的一角,自此开始了宏伟浩大的研究序曲。他在照壁山调查矿产时发现了岩画,于是他给自治区博物馆写了一封信并附有数张岩画照片,称发现了照壁山岩画,这就是后来被称为苦井沟岩画和大麦地岩画。不久他调回了河南,20多年过去了,他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或许从未进入过人们的视线,但历史不会忘记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才是大麦地岩画发现的源头活水。笔者早期大麦地岩画调查在《中卫岩画》一书第二编中都有明确记载。1988年产生了第一批国际岩画委员会会员(IODMOS),标志着中国岩画、宁夏岩画走向世界。1979~1989年,这十年可称为宁夏岩画大发现的十年,这十年的发现影响巨大而深远,直到今天仍然为宁夏岩画起着支撑的作用。可喜的是,贺兰山岩画很幸运,从它被发现到公开的那天起,就受到自治区领导和文化厅的重视。
(三)大发展阶段
1989年起,宁夏岩画进入了快车道,研究成果丰硕。先后发表的论文约百篇,出版的岩画专著有:《贺兰山岩画(拓片)》《贺兰山与北山岩画》《贺兰山岩画》《贺兰山岩画研究》等一批著作。这十年,突出的是1991年10月5日~10日在宁夏银川召开了“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暨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这是在亚洲,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性的岩画研讨会,共有13个国家的145位代表参加。这是一次岩画界的盛会,为宣传宁夏,宣传宁夏古老的岩画,提升宁夏的文化品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宁夏岩画与世界岩画的接轨与联系,增进了友谊,增进了文化交流。
在贺兰山岩画中老虎岩画为数不少,唯独这只虎制作的最真、最像、最好。从形似方面看,老虎张着血盆大口,尖牙利齿、舌头伸得老长老长,双眼如炬,两耳并立,至于身体的纹饰则更是细心雕琢,条条道道纹丝不差,一刀一凿都体现了匠心独运。从神似方面看,作者把握住了老虎的形态特征,显示出了老虎的威风和不可一世的神力,大有唯我独尊、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气势。遗憾的是老虎的尾部的岩画残破,留下了残缺之美。
大西峰沟岩画·虎(98×37)cm
画面向南,凿刻制作
第三个十年间,还有一件值得一提是,1995年4月19日笔者会同李长征在贺兰山北部的白芨沟一处天然洞窟内发现了由赭石粉绘制的彩色岩画,计31组,上百个个体形象。在我国北方以镌刻为主的岩画体系中,发现了彩绘岩画,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对研究我国岩画的多样性,对研究我国北方和南方岩画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古代民族、民族迁徙、文化交流与传播、宗教信仰等都有着普遍意义。这次发现,也丰富了我们对绚丽多彩古代岩画的认识,看到了中华文化圈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白芨沟洞窟彩绘岩画,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天然洞窟,开口长约40米,高约20米,进深约35米,可容纳上百人,洞窟前方山弯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流过,自然环境优美。彩绘岩画分布在岩洞东侧呈斜坡状的岩石之上。这批彩绘岩画内容基本上是纪实性的,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和所见所闻。其中制作在洞口上方的空心手印十分珍贵,制作方法独特,一共有18个,黑色的较早,以后又喷制了赭色的覆盖在黑色手印之上。更多的是彩绘岩画,有狩猎、放牧的生活场景,有人们赛马飞奔的瞬间描绘,动感强烈,生动活泼,十分难得。(www.xing528.com)
(四)走向辉煌
宁夏岩画进入第四个十年期,有以下主要事件:2000年9月召开了第二届“宁夏岩画研讨会暨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这一次参加人数和论文,远不及第一次研讨会影响大,但仍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与会的仍然有几位在国际岩画界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很欣赏贺兰山岩画,并且支持贺兰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十年,加上较前发现的宁夏岩画有:1995年4月白芨沟洞窟岩画;1995年9月同心县青龙山岩画;1995年6月青铜峡牛首山岩画;1998年7月灵武横山岩画;2006年3月以来,在贺兰山又相继发现了双疙瘩岩画,韭菜沟岩画,驴尾沟岩画,石炭井岩画、中卫黄河南岸岩画等。
综观宁夏岩画,40年来总有新的发现,总有新的奇闻,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会有的。令人吃惊的是,宁夏岩画的发现之路并没有到头,今后还将会有新的发现,这不仅是一个岩画的奇迹,也说明了岩画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宁夏岩画几十年的实践说明,宁夏岩画还处在发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岩画研究的深入,岩画的发现与研究必将有新的成果与进步。因此,岩画研究的前途是诱人的,将鼓舞一代又一代岩画工作者去进行新的发现和探索。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也总会有新的认识、新的观点出现,一浪又一浪的推进,使人们不断完善对岩画世界的认识。
二、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宁夏岩画发现与研究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对岩画的认识还很肤浅,那时多采用介绍式的宣传式的描述,层面的东西多,而深层次的东西少。一则是形势的需要,二则是认识的水平有限。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层面的东西少了,而深层的东西多了。相继出现了一批有水平有说服力的力作,把岩画研究推向了更高的层次,例如岩画的图腾论、岩画的巫术论、岩画的生殖崇拜论等,都是岩画研究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我们这支队伍兴旺发达的表现。
宁夏岩画的发展与研究,有问题有崛起,表现如下。
岩画中的这头牛不同于其他牛,牛的外形逼真之外,牛身上的花纹格外醒目,有的花纹似卷云纹,有的又相互对称,如同青铜器纹饰一般,就凭这些纹饰就可以断定此牛是青铜器时代的作品。
这种具有强烈装饰性的花牛,一般讲富有想象力。美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尊崇的过程,表现了人们对牛的热爱。
牛在游牧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牛是人类驯养培育较早的大型动物之一。史载的匈奴人“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匈奴之俗,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不仅匈奴人如此,更早的游牧先民也是如此。人们喜爱牛的温顺,更喜爱牛的肉和奶,自然描写心目中的牛就会更加绚丽多彩了。
大西峰沟岩画·花牛(44×20)cm
画面向东,凿刻制作
(一)岩画的断代研究岩画的断代,这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也是研究岩画的瓶颈。在过去的上百年岩画断代的研究中人们进行过许多尝试和努力。过去多运用传统的考古学方法和比较学方法来进行断代,根据地层关系、文献记载、岩画刻痕颜色、岩画的残破情况;此外,岩画的制作、岩画的内容、题材、艺术风格与民族学民俗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对比;还运用岩画的打破和叠压关系;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用已出土的器物形象与岩画中的形象进行比较对比,找出对应的年代关系,也有利用岩画上的动物形象进行动物学研究分析;再就是利用岩画旁的题记、题刻分析对比时代等。这些方法,有的也有称二重论证法或三重论证法,总之,都是实用的可行的也是有效的,缺点是不够细化,较粗糙,较早的岩画无依可比,致使断代出现空白。现代自然科学技术为岩画断代带来了希望,尽管还不尽如人意,但有了较先进的方法,也有了盼头。比如碳-14的测定等,现代科学最新测定成果有“宇生同位素测年法”和“岩漆显微层理层序测定法”,是比较实用又较准确的方法,可以直接测定岩画的年代,但费用太高。还有宇生同位素测定岩画,但也仅限于国外,国内目前还做不了。
在现有的条件下仍有一些好的办法,如微腐蚀断代法,此法的发明者罗伯特·贝纳德里克先生就测定贺兰口岩画早期为10000年。丽石黄衣测定是十分经济实惠的方法。我们也曾计划过用碳-14测定法测定白芨沟洞窟黑色空心手印岩画,也咨询过相关测试部门,终因经费等因素而停顿。今后仍没有放弃过这个打算,只要条件允许,我们会立即行动。冰川擦痕测定法,也仅限于贺兰口一带,学术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冰川打破岩画,即岩画在前,冰川在后,一种观点认为相反。这个问题相对讲好解决,需要多观察多分析对比就可以解决了。还有,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姜涛先生等进行的岩画明度值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值得推广。
总之,一切古老的、现代的多种测定方法,只要实用就可以试一试、用一用,有不足的地方可以改进,可以不断创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姹紫嫣红才是春。
(二)岩画研究的创新意识
在中国岩画经历了百年的发现与研究之后,岩画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弘扬与发挥,有许多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相继提出了“岩画图腾论”“岩画神话论”“岩画生殖崇拜论”“岩画文字论”“岩画巫术论”等,初步建立了中国岩画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框架的构建和形成,为我们研究岩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创新,也是一个民族具有生命活力的表现。进入21世纪之后,宁夏岩画仍处在方兴未艾的青年时期。中国近代岩画自1915年黄仲琴发现福建华安太溪岩画以来,将近100年了,中国大地上北到黑龙江,南到宝岛台湾,东到大海边的连云港,西至雪域高原的西藏无人区,都发现岩画的形象。到目前为止又不断有新的岩画发现,过去认为中国岩画分布在边疆地区,而现在这种观点已经被颠覆了,在中原大地的禹州市具茨山上,1988年刘俊杰先生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岩画,数量之多,密度之高都是惊人的。具茨山属嵩山余脉,地处河南省禹州、新郑、新密交界处,山势东西走向,连绵40公里,海拔约500米,像一条巨龙横亘在豫东大平原上。具茨山岩画不同于北方大多数地区岩画,符号、人物、动物、地形、地势、工具、器物、几何图形等内容微乎其微,90%以上为圆穴,并由圆穴组成各种图形,尤以花形图案引人关注。另外,具茨山岩画经过地质学剖面分析判断,为周原黄土,属于全新世中期,距今8000~4000年,是我国依据地层关系进行准确的年代测定,为岩画研究开辟了一种新的方法。笔者于2009年1月参加禹州市具茨山岩画研讨会,登上具茨山考察了岩画和地质剖面。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
最近一个时期,宁夏岩画的调查与研究,也有了一定进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表现在北方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四册《大麦地岩画》文献,系统地、较全面地辑录了大麦地岩画,采用大开本,豪华精装,第一册收录彩色岩画照片835幅,第二册收录岩画拓片752幅,第三、第四册收录岩画线描图3172组8453个个体岩画,总共个体达上万个。其中符号岩画2000个,发现有似文似图具有表意文字的单个或复合型图符。这种类似古文字性质的图符可能和古汉字的象形文字、表意文字、指示文字有关。2007年《大麦地岩画》从全国40万册(套)图书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届中国政府图书奖的提名奖。此后北方民族大学又出版了《贺兰山岩画》文献、《岩画与游牧文化》以及《贺兰山岩画与世界文化遗产》《发现岩画》。此外,在经过十多年的历练,五大本《中国岩画全集》终于出版,宁夏岩画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2008年、2009年《银川国际岩画研讨会论文集》《岩画世界》《贺兰口岩画》等新研究新成果。
三、宁夏岩画的展望
岩画为我们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直观而鲜活的人文资料,而且这些资料是文字记载所没有的,拾遗补缺,十分难得。如今,宁夏两大块岩画——贺兰山岩画和大麦地岩画,我们经过艰苦的调查,可以说大部分资料收集到了,现在要深入地进行专题研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进行钻研,力争在研究上有所突破有所进步。
中国岩画经过百年的探索,宁夏岩画经过40年的不懈奋斗,现在的研究水平已经不是早年所能比拟的了。关注和研究的范围已经很广泛,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问题也有了大的进展,在掌握的资料和研究手段方面比早先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岩画研究中的民族学、环境学、人类学、计算机、石器、刻痕的微观观察、冰川学、陶器纹饰等一系列新资料引入岩画学研究范畴,加之诸多学科如考古学、人类文化学、文字学、地质学等学科介入,广泛进行“历史二重证”,甚至“历史三重证”,进一步提升了岩画学的学术水平。总之,岩画学已经由过去的那种鲜学变成了显学,岩画学已经从过去那种独门小户转变成了门庭若市的大气魄、大课堂的大好局面。另外,从1991年、2000年、2008年到2009年接连不断的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扩大了学术交流的范围,打破了过去少数人掌握的信息资源和资料资源的局面,相互增进了解和共识,促进了对岩画的认识、研究,推动了岩画学的世界化进程。同时,在岩画的研究中开始关注到文化与社会的联系以及岩画更深层的内涵,使岩画与古代生活有了更密切的关系,使岩画那种游离状态回归到它本该关照的实际生活环境,并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和探讨。
值得骄傲的是,如今宁夏建立起了四座岩画博物馆,有银川世界岩画馆、宁夏博物馆岩画厅、北方民族大学岩画展厅、石嘴山市博物馆岩画展厅,百花齐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为岩画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岩画走向社会走进广大人民群众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成为了学习的课堂,成为进行爱国主义、热爱家乡教育的最生动、最直观、最鲜活的教材,并成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平台。这里有吸取不尽的文化乳汁,这里有人们精神成长的维生素,是文化、历史、艺术盛宴的大餐。
在岩画博物馆中银川世界岩画馆最耀眼,建立在贺兰山上,水光山色,风光无限,这里成了一座岩画艺术的殿堂,集世界、中国、宁夏岩画精品于一馆,光彩夺目动人心弦,将成为博览、观光、学习、休闲旅游的胜地。
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可喜的成绩,但还要看到我们的不足,岩画研究队伍力量单薄,加之人员素质的差异,没有形成合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岩画的学术研究,进行专题性的、整体与局部的课题研究,进行综合性的学术整合,或进行地区性的专门研究,使岩画学有一个大的发展与进步。
当前,岩画界在学术上应该提倡追求科学精神,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乐见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出现;在学风上讲究诚信,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学术自由,摒弃抱残守缺、无事生非、无中生有、故步自封、说假话谎话、嫉妒中伤的病态心理。谨记实事求是、谦虚谨慎、诚实做人、追求真理的精神。
还有在岩画学界要加强学科定位和整体规划研究,尤其是岩画断代研究,争取国家立项,组织跨学科的学术合作,力争在岩画断代上有进步有突破。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从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文明时代,其历史长达上万年,各个时期的文化连续发展,是历史上唯一从文明诞生以来绵延不绝又香火不断的国家,这期间历史文化相辅相成又各有特色。因此,既要找到差别,又要看到相同;加之,地域辽阔又广大,地理地形又复杂多变,民族众多,历史久远,各有特色,从而也决定了岩画学的挑战性、多学科性、艰巨性。
如今,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观的新时代,在科学发展观唯物论的指导下,岩画学一定会取得更加骄人的成果。
【注释】
[1]黄仲琴.汰溪古文,转自陈兆复《中国岩画的发现》(油印本),1985年,第21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