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酎金案与元鼎年间地域控制政策调整
根据前一节的分析,元鼎五年的酎金案带有重点打击汉初封置列侯的倾向。那么,武帝在网织酎金案时,是否还存在其他考虑呢?酎金案发生后,半数的侯国遭到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侯国地域分布格局也发生了变化。接下来,让我们对比一下酎金案前后的侯国分布态势,也许会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通过对《汉表》的梳理,可知元鼎五年八月酎金案发生前,共有侯国209个。现根据各侯国的地理方位确定其所在郡目,分别列出各郡境内酎金案前后的侯国名目(见表6-3、6-4)。
表6-3 酎金案前后各郡所辖侯国名目
(续表)
(续表)
说明:楷体字为涉入酎金案的侯国。
表6-4 酎金案前后各郡所辖侯国数量
(续表)
①元鼎五年九月,武帝封石庆为牧丘侯(473),故该年九月平原郡的侯国数量为:11(元鼎五年八月的侯国数量)-7(酎金案废免侯国数量)+1(九月新封的侯国数量)=5。
通过表6-3、6-4,我们看到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在酎金案中,河内、河南、南郡、沛、汝南、武陵六郡的侯国被全部废除,至元鼎五年九月此六郡成为无侯国分布的地区。上述六郡中,南郡、武陵郡境内原本只有一个侯国,这两个郡的侯国变动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而河内、河南、沛、汝南四郡境内的侯国数量较多,四郡境内的侯国在酎金案中被全部废除不能仅看作是一种巧合,其背后应当存在武帝特殊的考虑。接下来,让我们分析四郡侯国变动的原因。(www.xing528.com)
(1)河内郡、河南郡
汉代,河南、河内、河东三郡合称“三河”,被视为“天下之中”,[11]地理地位异乎寻常。而在高帝至景帝时代,由于三郡地处汉中央控御诸侯王国的前沿,区位优势并不突出。武帝元朔年间以后,随着诸侯王国的相继废免以及“推恩令”的执行,关东地区中央直辖区域大大拓展,原汉帝国京畿地区(左右内史)偏离帝国疆域几何中心的不利地位愈加明显,而地处天下之中的“三河”,其特殊的区位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为适应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汉廷的地域控制政策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
据辛德勇先生研究,元封年间西汉的州制发生了由“九州”到“十二州”的变化。变化的核心内容,是把原属雍州的左右内史、弘农郡与原属冀州的河东郡以及原属豫州的河南、河内二郡抽出,重新组合为“中州”。[12]辛先生的看法极富洞察力,“中州”的设置显然赋予了“三河”与左右内史同等的京畿地位。而自汉初以来便有“京畿不行分封”的限制,因此若要将“三河”纳入京畿范围,首先要消灭三郡境内的封国形态。
了解到元封年间汉帝国地域控制政策的上述转变,则酎金案过程中河内、河南两郡境内侯国的集体废除便不难理解了。元鼎年间,武帝已计划把“三河”纳入京畿区域范围,[13]从而改变京畿地区偏离帝国疆域几何中心的不利地位,而“三河”境内侯国的存在,便成为武帝实现上述计划的最大障碍。元鼎五年九月,酎金案的发生被武帝视为消灭“三河”境内侯国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扩大酎金案打击范围的过程中,把河南、河内两郡境内的侯国全部废除。而在此前的元鼎三年,河东郡境内的侯国已因“广关”而迁出,[14]故至元鼎五年九月,“三河”境内的侯国已全部消除,武帝扩大京畿区域范围的障碍得以扫清,而随后“中州”的设置便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15]
(2)汝南郡、沛郡、东海郡、临淮郡
元鼎五年八月,汝南郡境内有3个侯国,沛郡境内有7个侯国,酎金案发生后,两郡境内的侯国被全部废除。值得注意的还有东海郡和临淮郡,酎金案之前,东海郡境内有15个侯国、临淮郡境内有3个侯国,酎金案使东海郡的14个侯国、临淮郡的2个侯国被废除。查东海郡仅存的南城侯国(370)地望,约在东海郡、泰山郡交接地带,笔者怀疑元鼎五年之时,南城侯国地处泰山郡。而临淮郡之睢陵侯国(273)有可能在元鼎五年之前已迁往他处。酎金案实际起到了消灭汝南郡、沛郡、东海郡、临淮郡境内侯国的作用。酎金案过后,整个淮河流域成为没有侯国分布的地区。
不过,淮河流域无侯国分布的现象并未维持很久。元封元年,武帝分别在临淮郡和九江郡分封东越归义侯国。太初年间,武帝又于东海郡分封葛绎(509)、海西(510)两侯国。征和二年,武帝又将两个赵王子侯国迁置于沛郡。[16]至武帝末年,淮河流域除汝南郡外,皆有侯国分布,这说明武帝将淮河流域变更为无侯国分布区域的举措并非长期贯彻的政策,而仅是执行于元鼎五年至六年的权宜之举,至于武帝为何要在这一短暂的时间内集中消灭淮河流域的侯国,目前还不得而知,只能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探讨。
淮河流域向来为汉廷控御东越的前沿基地,而自元鼎五年开始,武帝已经在筹备征伐东越的战争。元鼎五年九月,淮河流域侯国的集体废除或许与此存在关联。此仅为笔者的推测,聊备一说。
河南、河内、汝南、沛、东海、临淮六郡因酎金案成为无侯国分布的地区,此外其他各郡的侯国分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过也有受酎金案影响较小的地区,如山东半岛渤海沿岸的千乘、北海、东莱三郡,只有1个侯国因酎金案废除,酎金案前后该地区的侯国分布态势没有显著变化(参见《太初元年侯国分布图》)。
在本节,笔者从封国地域分布的角度对“酎金失国”列侯名单进行解析。由此发现,封国地处河南、河内、汝南、沛、东海、临淮六郡的列侯,在酎金案中被全部废免。这一现象透露出,元鼎五年武帝曾利用酎金案对全国范围内的侯国地域分布格局进行调整。这次调整的结果,是将河南、河内两郡以及淮河流域改造成无侯国分布的地区。河内、河南两郡侯国的废除,使“三河”境内的封国形态得以消除,为日后京畿区域的扩张扫清了障碍。而淮河流域侯国的集体废除或许与武帝对东越的战争有关。武帝通过网织酎金案实现了地域控制政策的调整,使侯国地域分布格局与元鼎年间地缘政治形势更为契合,这是深入理解酎金案的另一个重要背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