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武帝“广关”与河东地区侯国迁徙
武帝元鼎三年的“广关”政策,是汉王朝进行政治地域格局调整的重要举措。《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将“益广关”与“置左右辅”相提并论,足见此事影响深远。但有关此次“广关”的内涵,向来不甚明了,前人多以为“益广关”所指即《武帝纪》“(元鼎)三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之事。[1]20世纪80年代,邢义田先生对汉代“关西”、“关东”概念进行阐释,始触及问题的关键。[2]邢先生指出,元鼎年间的“广关”乃是将关西、关东的分界由原来的秦晋间黄河南流河道推展至太行山一线。此后,日本学者大栉敦弘对西汉畿辅制度进行一系列研究,提出武帝“广关”的用意是要拓展京畿范围。[3]近来,辛德勇先生从地域控制策略的角度对汉武帝“广关”政策进行论述,其对“广关”拓展地域范围的见解与邢义田、大栉敦弘基本相同。[4]有所区别的是,辛先生强调“广关”拓展的是“关西”范围,其意图在于“增强了朝廷依托关中以控制关东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效力”。[5]两相比较,笔者以为辛先生的看法更切合实际,武帝“广关”的用意应是将原属关东地区的西河、河东、上党三郡以及代王国一并纳入关西,从而使“关西”地域范围大大拓展。[6](www.xing528.com)
关西地域范围的拓展相应引发区域行政建构的调整。元鼎三年,代王徙封清河便与“广关”有关。《汉书·文三王传》载:“元鼎中,汉广关,以常山为阻,徙代王于清河,是为刚王。”拓展后的关西不能容纳诸侯王国,通过徙代王于清河,更置代国为太原郡,汉廷便把代国故地纳入中央直辖。武帝时期,河东地区除代王国外还分布有相当数量的侯国。[7]此次关西的地域拓展,也会把这些侯国纳入关西范围。西汉时代存在“关西无侯国”的地域特征。而“广关”政策的执行,将使关西含纳侯国,这显然与“关西不置侯国”通例相违。那么,在汉武帝推行“广关”政策的同时,是否会对河东地区的侯国进行调整?本章拟对元鼎时期河东地区侯国分布状况予以梳理,通过考察“广关”政策执行前后的侯国变动,期望能对该问题作出解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