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匈奴归义侯国地理分布
西汉异族归义侯的分封,始于景帝中三年。需要辨析的是,文帝十六年汉廷分封匈奴相国韩颓当、韩婴为弓高侯(204)、襄城侯(205)。其实,此二人本为韩王信子孙,汉廷封二人为列侯乃是遵照功臣封侯行事,并不将其视为异族首领。《史记·周亚夫列传》的记载可以作为辅证:
其后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
“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
“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
此即中三年景帝封匈奴首领为列侯之事。从“景帝欲侯之以劝后”来看,此次分封异族首领为列侯,乃是景帝的首创,正因如此,才会招致丞相周亚夫的强烈反对。如果文帝十六年,韩颓当、韩婴被视为异族首领,则分封异族归义侯已是前朝既有政策。景帝按照前朝成制行事,绝不会遭到丞相的抵制。显然景帝中三年匈奴归降首领的受封,才应当是汉廷分封归义侯的开端。
(一)景帝时代的匈奴归义侯国地理分布
景帝中三年,汉廷封置匈奴归义侯国七:
安陵(230) 匈奴降王于军之封国。《汉志》右扶风有安陵,为惠帝陵邑,显非安陵侯国所在。前人所考订于军封国地望,或以为颖川郡傿陵,[1]或以为汝南郡召陵县之安陵乡,[2]皆不得要领。今按同年受封之匈奴归义侯,封国皆在涿郡,安陵侯国不应例外。战国燕国货币有一种方足小布,铸有燕国置县名“安阳”。[3]关于燕国安阳县地望,学者多以为《水经·滱水注》提到的安阳亭,此说未必准确。《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文帝十六年,复以齐悼惠王子安都侯志为济北王。”张守节《正义》曰:“安都故城在瀛州高阳县西南三十九里。”张守节将齐王子刘志之安都侯国指认为瀛州高阳县西南的安都故城显然不正确,但却透露出,在唐代瀛州的高阳县境内有一座安都古城,从地理方位来看这座古城正位于战国时代的燕国境内。战国时代的燕国称县为都,故安都即安县,亦可写为安阳、安陵,[4]于军受封之安陵侯国当与此安都古城有关,景帝时地处涿郡境内。
垣(231) 匈奴降王赐之封国。《汉志》河东郡有垣县,非赐之封国。梁玉绳已有辨析:
《索隐》以为河东垣县,似误。河东之垣,其时景帝改封曲成侯矣。考《水经注》十二云:“垣水东迳垣县故城北,涿有垣县,景帝封匈奴降王赐为侯国,王莽之垣翰亭。”则此垣疑即《汉志》涿郡之武垣也。[5]
梁玉绳指出赐之封国即《水经·圣水注》之垣县故城,所言极是,但称垣县即《汉志》涿郡武垣则存在差错。杨守敬曰:
郦氏叙垣水于垣县自不误。河间之武垣是本《赵世家》之武垣,别自立县,与涿之垣县无涉。《一统志》谓垣城在涿州北,此必古方志说。[6]
《汉志》涿郡武垣县与《圣水注》之垣县绝非一地。根据《大清一统志》的记载,垣县故城在今河北省涿州市北,此即垣侯国所在。
遒(232)、容成(233)、易(234)、范阳(235) 以上四地,皆见于《汉志》涿郡,故四侯国初封之时皆地处涿郡境内。
翕(236) 匈奴降王邯郸之封国。翕,《汉志》无,地望不详。同年受封之匈奴归义侯,封国皆在涿郡。翕侯国当同处涿郡境内。又元光四年,武帝分封匈奴归降首领赵信为翕侯(259),《汉表》下注“内黄”,则赵信之翕侯国地处魏郡。笔者以为,翕侯国曾发生迁徙,景帝中三年邯郸初封之时,其封国地处涿郡,武帝初年迁往魏郡,元光四年邯郸获罪,武帝复以翕侯国分封赵信,故《汉表》翕侯赵信条下注有“内黄”。
景帝中五年,汉廷封置匈奴归义侯国一:
亚谷(238) 匈奴降王卢它之封国。《汉志》无亚谷。《太平寰宇记》雄州容城县载:“浑泥城,在县南四十里,《水经注》云‘泥同口有浑泥城,汉景改为亚谷城,封东胡降王卢它之为亚谷侯’,即此也。”[7]由此可知亚谷侯国地处《汉志》涿郡容城县西南,初封之时同处涿郡境内。
以上笔者对景帝所封八个匈奴归义侯之封国地望进行了考证。可以发现除安陵、翕地望不明外,其余六侯国皆位于涿郡境内。由此反推安陵、翕两侯国也应地处涿郡。景帝时代,匈奴归义侯之封国皆置于涿郡,其侯国分布的地域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二)武帝元光四年至元狩元年匈奴归义侯国地理分布
元光年间,武帝封置匈奴归义侯国二:
翕(259) 匈奴相国赵信之封国,元光四年封。《汉表》注“内黄”,地处魏郡。
特辕(267) 匈奴都尉乐之封国,元光六年封。《汉表》注“南阳”,地处南阳郡。
元朔年间,武帝封置匈奴归义侯国五:
亲阳(274) 匈奴相月氏之封国,元朔二年封。《汉表》注“舞阳”,当为“舞阴”之误。王念孙曰:
舞阳当作舞阴,此涉下文舞阳而误也。《史表》索隐曰“《汉表》在舞阳”,则所见本已误。“亲”与“瀙”同。《说文》、《地理志》、《水经》并言瀙水出南阳舞阴,此侯所封在瀙水之北、舞水之南,故曰“瀙阳侯”,而其地则属于舞阴也。舞阴与瀙水皆在舞水之南,而舞阴乃在舞水之北,则瀙阳之不属舞阳审矣。[8]
据此,亲阳侯国地处南阳郡舞阴县境。
若阳(275) 匈奴相猛之封国,元朔二年封。《汉表》注“平氏”,地处南阳郡。
涉安(354) 匈奴单于太子于单之封国,元朔三年封。涉安,《汉志》无,《汉表》亦无下注郡县名。笔者以为,此涉安即元封元年所封南粤降将嘉之涉都侯国(492),地处南阳郡。[9]涉安、涉都乃同一地名的不同书写形式。
昌武(387) 匈奴王赵安稽之封国,元朔四年封。《汉表》注“舞阳”,地处颍川郡。(www.xing528.com)
襄城(388) 匈奴相国无龙之封国,元朔四年封。《汉志》属颍川郡,《汉表》注“襄垣”,当为“襄城”之误,此侯国地处颍川郡。
元狩元年,武帝封置匈奴归义侯国一:
潦(426) 匈奴王援訾之封国。《汉表》注“舞阳”,亦为“舞阴”之误。钱穆曰:
《水经·潕水注》:“荥水上承堵水,东流,左与西遼水合,又东,东遼水注之,俱导北山,而南流注于荥。荥水又东北,于舞阴县北左会潕水。”据此,遼水近舞阴,不近舞阳。此侯封潦,盖即因水得名。《清一统志》:“南阳有潦河,一源出今南阳县马峙坪,一出县北曹峰山;南流俱合为一,经镇平县东,又南至新野县界,合湍水。”《汉表》当作在“舞阴”,或云在“南阳”;今作“舞阳”,必有伪字。[10]
又元鼎六年,汉廷复封南粤降将毕取为膫(同“潦”)侯(475),《汉表》注“南阳”。《史记·南粤传》:“苍梧王赵光者,越王同姓,闻汉兵至,及越揭阳令定自定属汉;越桂林监居翁谕瓯骆属汉,皆得为侯。”《索隐》引韦昭语:“随桃、安道、膫三县皆属南阳。膫音遼也。”可见潦侯国确在南阳郡,钱穆认为《汉表》潦侯条下注“舞阳”为“舞阴”之误,可从。[11]
通过对元光四年至元狩元年武帝所封八个匈奴归义侯国地望的梳理,可以发现这一时段的匈奴归义侯国除翕侯国地处魏郡外,其余七侯国皆位于南阳、颍川两郡境内,地域分布特征仍十分明显。
(三)武帝元狩二年以后匈奴归义侯国地理分布
元狩二年至元鼎四年,武帝封置匈奴归义侯国十一:
下麾(430) 匈奴王呼毒尼之封国,元狩二年封。《汉表》注“猗氏”,地处河东郡。[12]
湿阴(431) 匈奴王浑邪之封国,元狩三年封。《汉表》注“平原”,即《汉志》平原郡之漯阴。
辉渠(432) 匈奴王扁訾之封国,元狩三年封。《汉表》注“鲁阳”,地处南阳郡。
河綦(433) 匈奴王乌黎之封国,元狩三年封。《汉表》注“济南”,地处济南郡。
常乐(434) 匈奴大当户稠雕之封国,元狩三年封。《汉表》注“济南”,地处济南郡。
杜(438) 匈奴王复陆支之封国,元狩四年封。《汉表》注“重平”,地处勃海郡。
众利(439) 匈奴王伊即轩之封国,元狩四年封。元朔六年,汉廷封功臣郝贤为众利侯(420),《汉表》注“故莫”,即《汉志》琅邪郡姑幕县。元狩二年,郝贤获罪国除。元狩四年,汉廷复以琅邪郡众利侯国故地分封复陆支。
湘成(440) 匈奴王敞屠洛之封国,元狩四年封。《汉表》注“阳成”。而元鼎六年所封湘成侯居翁,《汉表》注“堵阳”,其实堵阳亦名“阳成”,谭其骧先生已有考证。[13]故《汉表》湘成侯敞屠洛条下注“阳成”当理解为“堵阳”,其封国地处南阳郡。
散(441) 匈奴都尉董舍吾之封国,元狩四年封。《汉表》注“阳成”,《汉志》颍川郡、汝南郡皆有阳成。本文上编第一章已经指出,《汉表》下注县名,皆为东汉置县,而汝南郡阳成县东汉已省并,故这里的“阳成”应当是颍川郡阳成。散侯国地处颍川郡。
臧马(442) 匈奴王雕延年之封国,元狩四年封。《汉表》注“朱虚”,地处琅邪郡。[14]
瞭(466) 匈奴王次公之封国,元鼎四年封。其封国即元狩元年匈奴降王援訾之封国(426),地处南阳郡。
汉宣帝时代封匈奴义降侯国三:
归德(618) 匈奴王先贤掸之封国,神爵三年封。《汉表》注“汝南”,即《汉志》汝南郡之归德侯国。
信成(633) 匈奴左大将军王定之封国,五凤二年封。《汉表》注“细阳”,地处汝南郡。
义阳(635) 匈奴王单于厉温敦之封国,五凤三年封。其封国即元狩四年卫山受封之义阳侯国(437),《汉表》义阳侯卫山条下注“平氏”,故厉温敦之封国地处南阳郡。
这一时期,有部分匈奴归义首领因立有战功而被封侯,如宜冠侯(427)高不识、昆侯(470)渠复累、开陵侯(512)成娩,这部分匈奴首领并非是因为归降汉廷而封侯,应当归入功臣侯,对这些匈奴人的封国地望,本文不再进行考证。
下面将武帝元狩二年以后封置的十四个匈奴归义侯国按照各自所属汉郡进行分类(参看表3-1)。
表3-1 匈奴归义侯国分域统计表
(续表)
从上表可以看到,元狩二年以后所封置的十四个匈奴归义侯国,散布于河东、平原、颍川、济南、勃海、琅邪、南阳、汝南八郡,地域特征已不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