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帝时代王子侯国地理分布
文帝在位时期,先后分封了十四个王子侯国。先来看文帝四年,所封十个齐王子侯国的地域分布情况。
菅侯(186) 文帝四年,汉廷封齐悼惠王子刘罢军为菅侯。菅侯,今本《史表》、《汉表》皆误作“管侯”。《水经·济水注》云“济水东,迳菅县故城南。汉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罢军为侯国”,[15]则郦道元所见《王子侯表》记作“菅侯”。另临淄封泥见有“菅侯相印”,即菅侯国遗物,[16]可证刘罢军封国确为菅县。菅,《汉志》属济南郡,菅侯国初封之时地处济南郡境内。
瓜丘(187) 文帝四年,汉廷封齐悼惠王子刘宁国为瓜丘侯。《汉表》作氏丘侯。瓜丘、氏丘,地望皆不详。司马贞以为即《汉志》魏郡之斥丘县,其说不足据。梁玉绳辨曰:
《索隐》本作“斥丘”,谓即魏之县,则妄甚。齐王子所封不应国于魏郡,且斥丘侯唐厉其时见存,安得取以封刘宁国哉。[17]
梁氏言之有据,瓜丘侯国地望当另作探讨。
营平(188)文帝四年,汉廷封齐悼惠王子刘信都为营平侯。营平,今本《史表》记作“营”,此当脱漏“平”字。何以知之?《史记索隐》营侯条曰:“《表》在济南。”此乃转引《汉书·外戚恩泽侯表》营平侯条下注,[18]则司马贞所见《史表》写作“营平”。《汉志》无营平,但据《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下注,可知营平地处济南郡,此已为尹湾汉墓木牍所证明。[19]故营平侯国初封之时地处济南郡境内。
杨丘(189) 文帝四年,汉廷封齐悼惠王子刘安为杨丘侯。[20]杨丘,即《汉志》济南郡之阳丘。古书“楊”、“陽”二字通用。如《汉书·艺文志》载有“阳丘侯刘隁赋十九篇”,[21]此阳丘侯刘隁即《汉表》所载第二代杨丘侯刘偃。而山东章丘市汉东平陵故城出土“阳丘骑”烙马印,亦为阳丘侯之物。[22]《水经·济水注》云:“(百脉水)西北流,迳阳丘县故城中。汉孝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刘安为阳丘侯。”[23]故杨丘侯国初封之时地处济南郡境内。
杨虚(190) 文帝四年,汉廷封齐悼惠王子刘将庐为杨虚侯。今本《汉志》平原郡有楼虚县,即“杨虚”之误写。《水经·河水注》云:“(河水)又东北,过杨虚县东。”郦道元注曰:“《地理志》杨虚,平原之隶县也。汉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将庐为侯国也。”[24]则郦道元所见《汉志》仍写作“杨虚”。齐召南曰:“(楼虚)当作杨虚,各本俱误。文帝封齐悼恵王子为杨虚侯,后汉光武封马武为杨虚侯,即此县也。《水经注》可证。”[25]今按,出土汉封泥有“杨虚丞印”,[26]可证齐召南之说不误。《中国历史地图集》已将平原郡“楼虚”改作“杨虚”。[27]平原郡乃景帝四年析济北郡置,[28]则杨虚侯国初封之时地处济北郡境内。
朸(191) 文帝四年,汉廷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为朸侯。朸,《汉志》属平原郡。文帝时平原郡尚未从济北郡中析置,则朸侯国初封之时地处济北郡境内。
安都(192) 文帝四年,汉廷封齐悼惠王子刘志为安都侯。此安都当与《汉志》平原郡安侯国(327)有关。[29]秦汉时期常在专有地名后附加“阳”、“陵”、“都”等通名,故平原郡之安县,亦可称作安阳、安都、安陵。[30]《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书·王子侯表》即书“安侯国”为“安阳侯国”。《史记·仓公列传》则书“安县”为“安陵”。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益都”。元朔二年,武帝封淄川王子刘胡为益都侯(285),其地即《汉志》北海郡益县。“益”、“益都”乃是同一地点的不同书写形式。
《汉志》平原郡安侯国,本济北国地,因元朔三年分封济北王子而别属平原郡。故文帝四年安都侯国初封之时地处济北郡境内。[31]
平昌(193) 文帝四年,汉廷封齐悼惠王子刘卬为平昌侯。平昌,《汉志》属平原郡。文帝时平原郡尚未从济北郡中析置,则平昌侯国初封之时地处济北郡境内。
武成(194) 文帝四年,汉廷封齐悼惠王子刘贤为武成侯。《汉志》定襄郡、清河郡皆有武成。但文帝四年,定襄郡属代国,清河郡属河间国,汉廷断无封齐王子于他国之道理。今按,临淄封泥多见“武城邑丞”(947、948),[32]可证汉初齐地确有武城。[33]又《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菑川王贤,齐悼惠王子,以武城侯文帝十六年为菑川王。”司马贞《索隐》曰:“《地理志》县名,属平原。”似乎司马贞所见唐本《汉志》平原郡有武成县,但此仅为孤证,尚不能确指。不过就同年所封其他齐王子侯国来看,其地处济北郡的可能性较大。
白石(195) 文帝四年,汉廷封齐悼惠王子刘雄渠为白石侯。司马贞以为此白石侯国即《汉志》金城郡之白石县,其说不足据。[34]《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胶东王雄渠,齐悼惠王子,以白石侯文帝十六年为胶东王。”张守节《正义》云:“白石古城在德州安德县北二十里。”唐之安德县即《汉志》平原郡安德县。据此,白石侯国初封之时地处济北郡境内。
通过对文帝四年所封十个齐王子侯国地望的考证,可以发现,除瓜丘侯国地望不详外,其余九侯国皆分布于济北郡、济南郡境内。[35]由此看来,瓜丘侯国亦当分布于济北郡或济南郡,笔者推测瓜丘侯国地处济南郡。因为第二代瓜丘侯刘偃曾参与七国之乱,景帝三年之时济北王刘志不与诸侯相谋,固国自守,若瓜丘侯国地处济北国,参与叛乱的难度较大。而当时的济南国则为叛国之一,其境内的菅、营平、杨丘三侯国皆参与了反叛,故瓜丘侯国地处济南郡(国)的可能性较大。(www.xing528.com)
文帝八年,汉廷封淮南厉王四子为阜陵侯(198)、安阳侯(199)、周阳侯(200)、东城侯(201)。其中阜陵、东城《汉志》属九江郡,文帝八年两侯国可明确在九江郡境内。安阳侯国、周阳侯国地望则需作以考述。
周阳(200) 周阳侯刘赐,《史表》、《汉表》皆误作“阳周侯”,当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改正。[36]刘赐受封之周阳,文帝元年曾封予淮南王舅父赵兼,地处九江郡,为文帝二年所迁淮南国境内三侯邑之一。[37]文帝八年,刘赐受封之周阳侯国亦地处九江郡境内。
安阳(199) 安阳侯刘勃,其封地不详。《水经·淮水注》曰:“淮水又东迳安阳县故城南,……文帝八年,封淮南厉王子刘勃为侯国。”[38]《淮水注》所载之安阳县故城即《汉志》汝南郡之安阳侯国,此安阳侯国为王音之封国(740)。后世学者多根据《水经注》的记载,认为刘勃封国与王音封国同为一地。本文此前曾经提到,《水经注》对西汉侯国地理方位的记述,仅从地名着眼,并无文献依据,故仅根据《水经注》来判断刘勃封国方位是不可靠的。而且王音之安阳侯国仅以一千六百户始封,当为乡聚之地。文帝时期,列侯均为整县受封,故刘勃之安阳侯国与王音之安阳侯国显非一地。从阜陵、东城、周阳三侯国皆地处九江郡来看,安阳侯国当同在九江郡寻之。《太平寰宇记》光州固始县载“安阳山,在县东六十里,山顶与霍县分界”,[39]根据《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安阳山约在西汉蓼县、安风县之间,[40]文帝时正地处九江郡境内。笔者推测刘勃之安阳侯国与安阳山有关,其地望当在今安徽霍邱县西。
在对文帝所封十四个王子侯国地望进行梳理后,我们发现文帝时代的王子侯国分封与惠帝、高后时代存在明显不同。惠帝、高后所封王子侯国皆在王国境内,而文帝分封的王子侯国都在汉郡境内,这是文帝王子侯国封置方式与前代的最大区别。不过,仔细分析文帝时代十四个王子侯国的地理方位,可以发现他们的地域分布仍带有明显的规律性,而且与本王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齐王子侯国所分布的济北、济南二郡本为齐悼惠王辖域。而淮南王子侯国所处的九江郡亦为淮南厉王封国故地。这十四个王子侯国虽然封置于汉郡,但若从“王子侯国置于本王国境内”的角度来分析,文帝的王子侯国封置政策与惠帝、高后时代仍具有一致性。其实,高后八年汉廷分封赵王张敖之子张侈、张受之时,张氏赵国已不存,当时的赵国为吕禄之封地。因此严格地讲,信都、乐昌两王子侯国也是封置于本王国故地,可见“置王子侯国于本王国故地”的做法并非文帝的首创。
文帝八年,汉廷分封淮南王子侯国之时,淮南国已废除,故四侯国只能置于淮南国故地。而文帝四年,汉廷分封齐王子侯国之时,齐国尚存。若严格遵照“王子侯国封置于本王国境内”方针行事,这十个王子侯国应当封置在齐国境内。显然,文帝对齐王子侯国的地域择取还存在着另外的考虑。
对于文帝所封齐王子侯国皆分布于济北郡、济南郡的现象,陈苏镇先生曾有留意。陈先生认为,文帝此举带有瓦解齐国宗室势力的用意,齐王子侯国分封后“悼惠十子和驷均应当都离开了齐国国都,居住在各自的封邑,从而落入汉朝济北、济南二郡的监视和控制之下。失去他们的辅佐和支持,年幼的齐文王当然不能有任何作为”。陈先生的看法虽不无道理,但仍存在许多疑问,如果文帝此举是为了瓦解齐国宗室势力,并对齐王子实施监控,那么把他们分封在远离齐国的地方岂不是更安全?济北、济南二郡与齐国相邻,把齐王子分封在这里,并不能有效断绝齐王子侯国与齐国的联系,[41]显然所谓“瓦解齐国宗室势力”的看法不能很好地解释文帝分封齐王子侯国于济北郡、济南郡的意图。
要想深入理解文帝在济北郡、济南郡封置齐王子侯国的用意,应当结合文帝初年汉中央直辖区域与王国区域的地域分布格局来看待问题。
刘邦立汉以后,重建封建体系,把关东大部分地区划定为王国封域。至高帝末年,关东地区逐渐形成一条相对稳定的郡国分界。高帝、惠帝、高后时代,虽然王国时有废置,但汉廷始终维系着这条郡国分界,从不对界限外的地区实行直接管辖。
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反叛国除。济北国位于关东郡国分界以外,若按照高帝的王国政策,济北国除后,文帝或应另立济北王,或应将济北国地还之齐国。但文帝并未如此行事,而是将济北国所辖之济北、济南二郡收归中央直辖。这是高帝末年以来,汉廷首次打破郡国分界,对齐国故郡实施直接管辖。文帝即位之初,各诸侯王国中以济北、城阳、齐为代表的“三齐”势力最为强大。文帝把济北国地收归中央,不仅打破了高帝以来相对森严的郡国分界,同时也是对齐系诸侯王国利益的严重损害。文帝即位之初,极力争取诸侯王支持,对抗长安功臣集团。在此背景下,文帝收夺济北国地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团结诸侯王,文帝还需要采取其他方法来消除此事对诸侯王的影响。
就在济北国废除后的第二年,文帝一次性在济北国故地分封了十个齐王子侯国,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此事与济北国的废除存在某种关联。而事实上,在贾谊的奏策中已经透露出文帝封建齐王子侯国的深层用意。《新书·五美》曰:
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于彼也,所以数偿之。故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无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42]
贾谊建议文帝将削夺诸侯王之地用来徙置王国境内的侯国和分封诸侯王子孙。这样一来,汉廷既得削藩之实,又无贪地之名,可谓两全其美。明确了贾谊的上述想法,则文帝在济北郡、济南郡封置齐王子侯国显然是对贾谊奏策的实践。[43]文帝虽然收夺了济北、济南二郡,却把两郡规划为侯国封置区,用来封置齐王子侯国,这样便可向天下展示自己并无贪图王国土地之心。文帝此举无疑可以缓和围绕济北国处置问题而引发的汉廷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
文帝八年,汉廷在九江郡封置四个淮南王子侯国,显然是把在济北国故地实施的政策继续推行于淮南国故地。陈苏镇先生因为对周阳、安阳侯国定位有误,从而认为文帝在齐国的做法并未推行于淮南国。这样的看法,应当得到修正。
综上所述,文帝时代的王子侯国分封仍带有很强的地域特征,王子侯国皆封置于王国削地和王国故地。这是文帝时代王子侯国地域分布的新动向。文帝的王子侯国封置政策虽然与惠帝、高后略有差别,但就“王子侯国置于本王国境内”的方针而言,文帝的做法可以看作是对前代政策的灵活运用。而利用封置王子侯国来缓和汉廷与诸侯王之间的关系,才是文帝调整王子侯国封置政策的根本目的。我们只有把文帝的王子侯国封置政策放在汉廷、王国力量博弈的背景下作以考察,方能折射出其特殊的时代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