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景帝中五年侯国分布特征概述

景帝中五年侯国分布特征概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统计,景帝中五年方位明确的112个侯国,有78个分布在汉郡,有34个分布在王国,汉郡境内的侯国数量占侯国总数的69%。至此,九江郡境内已无侯国分布。截至景帝三年末,胶西、胶东两国境内各余有三侯国,而淄川国则成为没有侯国分布的王国。大量王国境内的侯国因“七国之乱”而废免,成为景帝三年侯国地域分布的最大变化。而在景帝中五年,涿郡境内侯国数量增至11个,侯国分布十分密集。

景帝中五年侯国分布特征概述

三、景帝中五年侯国分布特征概述

从图5-1可以直观地看到,景帝中五年的侯国分布仍然符合“京畿无侯国”、“关西无侯国”、“边郡无侯国(含东海、琅邪二郡)”、“河南郡荥阳以西无侯国”以及侯国密集分布于燕山以南及桐柏山—淮河以北地区等地域特征。

图5-2 关东地区局部放大图

高帝惠帝、文帝时代相比,景帝时代侯国分布态势最明显的变化是绝大多数侯国分布于汉郡。经过统计,景帝中五年方位明确的112个侯国,有78个分布在汉郡,有34个分布在王国,汉郡境内的侯国数量占侯国总数的69%。景帝时代,汉廷不断削夺诸侯王国疆域,特别是七国之乱平定后,王国支郡全部收归中央。中五年,汉中央直辖43郡,王国仅有21郡,中央领郡数占郡总数的比值为67%。因此景帝晚期69%的侯国分布在汉郡境内,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过,若仔细分析关东地区的郡国格局,事实并非这么简单。

景帝三年,汉中央虽然削夺王国支郡,但王国支郡多属边郡,是不封置侯国的区域。边郡的收夺,并不会增加汉中央直辖区域内的侯国数量。如果我们将17边郡(含长沙国、琅邪郡、东海郡)排除在外,[27]则景帝中五年燕山以南、长江以北的侯国分布区域内,有19汉郡和20王国。也就是说,在侯国分布区域内,汉中央直辖范围与王国范围相比,在地域面积上并不占优势。在地域面积相当的情况下,汉郡境内的侯国数量远多于王国境内的侯国数量,表明汉郡境内的侯国分布更为密集。在关东侯国分布区域内,19汉郡分布有侯国78个,平均每郡有侯国4个;20王国分布有侯国34个,平均每王国有侯国1.7个,两者相差悬殊,而在惠帝、高后、文帝时期,汉郡的侯国密度与王国支郡的侯国密度基本相当(参见表5 4)。可见,中五年2/3的侯国分布在汉郡之中,与汉中央直辖区域的扩大并无必然的关联,而根本原因在于该时段汉郡境内的侯国分布要比王国更为密集。

表5-4 惠帝、文帝、景帝时期汉郡及王国支郡侯国分布密度

说明:1.统计范围为关东燕山以南、长江以北地区(不含琅邪郡、东海郡)。2.方位不明确的侯国未列入统计数字。

景帝中元年间,汉郡境内的侯国密度何以高于王国?首先,这与文帝以来的侯国封置政策有关。文帝即位后,为保障诸侯王权益,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对列侯的控制,多将侯国封置于汉郡。这一政策后被景帝延续,景帝元年至景帝中五年共封置40个侯国,在地望明确的35个侯国中,有9个位于王国境内(参见表5-5)。而这9个侯国还包括2个梁王子侯国和4个楚王子侯国。若除去6个王子侯国,则景帝时代只有3个侯国是汉廷有意封置在王国之中。由于文帝、景帝很少将侯国置于王国,随着时代的推移,自然会使王国境内的侯国密度有所下降。

表5-5 景帝封置侯国分域统计表(www.xing528.com)

说明:1.表中的数字为侯国数量。2.统计时代截止于景帝中五年。

除了文帝、景帝所施行的侯国封置政策,一些重要政治事件也对王国境内的侯国分布产生了影响。

文帝二年,汉廷将地处淮南国境内的三个侯国全部迁出,重新安置于汉郡。[28]此举措使淮南国成为高帝十二年以来第一个没有侯国分布的诸侯王国。

文帝十六年,刘恒放弃了对齐国故地和淮南国故地的直接管辖,[29]将上述地区恢复为王国封域。为了能够达到“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之目的,文帝大举分封王子侯为诸侯王。由于王子侯国分封于王国境内,大量王子侯的改封,使得某些王国境内的侯国数量迅速减少。如济北郡在文帝十五年有侯国11个,十六年文帝分封济北郡境内的6个齐王子侯为诸侯王,故至济北国封置之时,其境内只余有5侯国。而九江郡在文帝十四年有4个淮南王子侯国,十六年文帝封3个淮南王子侯为诸侯王。至此,九江郡境内已无侯国分布。[30]文帝十六年,汉廷的王国政策变动,对王国境内侯国分布的影响十分明显。

景帝三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很多王国境内的侯国也参与了叛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汉廷对参与反叛的列侯进行清算,叛侯的封国被悉数废除。景帝二年,胶西国境内有东武(29)、都昌(32)、昌(91)、安丘(94)、高陵(130)五侯国,胶东国境内有夜(38)、魏其(44)、昌武(52)、壮武(181)四侯国,淄川国境内有辟阳(61)、纪(138)、缾(203)三侯国。景帝三年,魏其、辟阳、昌、高陵、纪、缾皆因参与叛乱而除国。截至景帝三年末,胶西、胶东两国境内各余有三侯国,而淄川国则成为没有侯国分布的王国。另外,楚国和济南国境内也有七个侯国因参与叛乱而除国。大量王国境内的侯国因“七国之乱”而废免,成为景帝三年侯国地域分布的最大变化。

由于文帝、景帝多将侯国置于汉郡,使得汉郡境内的侯国数量不断增加,而一系列政治事件又促使王国境内的侯国数量急剧减少,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汉郡与王国侯国分布密度的差距越来越大。景帝中元年间,除清河国、梁国以外,其他王国境内的侯国只有一两个,而燕、淄川、济北、淮南、衡山五王国则无侯国分布。可以说,景帝时代侯国地处汉郡逐渐成为常态。

景帝中五年,侯国地域分布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涿郡境内侯国数量的激增。文帝十一年,涿郡分布有4个侯国。而在景帝中五年,涿郡境内侯国数量增至11个,侯国分布十分密集。仔细分析文帝十二年至景帝中五年的侯国分封,可以发现这一变化发生在景帝中三年。该年,汉廷在涿郡封置7个侯国,使涿郡一跃成为侯国数量最多的汉郡。而这7个列侯全部是归降的匈奴贵族,汉廷把匈奴归义侯集中分封在涿郡,显然具有特殊的考虑。[31]可见,汉廷的异族归义列侯封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全国范围内的侯国分布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