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环境的变迁,收藏及研究中国钱币的外籍人士在二战后显著减少。只因中国采用机器造币之初乃仰赖西洋提供造币设备,故在接近源头之便的条件下,这些外籍人士虽身处境外,依然在所谓“中国情结”的驱动下取得了相当成果,李察·伟德(Richard N.J.Wright)即其中之一。
李察·伟德,英国人,海军中校衔退役。1931年生于伦敦的一个海军世家,1932年淞沪抗战时其父随舰在外围观察战情,因此李察在该年仅周岁之际便到过香港,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1944年他加入英国皇家海军,服役时常至远东地区。1960年他开始对中国钱币感兴趣,当时在香港小街可随处购得货真价实的银圆。后慢慢地转向老银币的研究,“学问之道,往往始于玩好。由玩好而生兴味,由兴味而起研究,由研究而成学问。以玩好始,以学问终。”这段泉哲张伯前辈在《泉币》发刊辞中的话,加在李察身上可谓十分贴切。
VIII-4-15
李察·伟德。摄于20世纪80年代末,与伍德华、耿爱德等相比,李察在收藏上望尘莫及,但因其专注于钻研中国机制币史得以在这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大师”称谓当之无愧
清末民初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动乱造成的资料散失使后人对早期的许多状况理不清头绪。李察在深入后理解到,中国改用机器造币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当初各省造币厂在开办时多半由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工厂协助建立,因此西方的造币厂、博物馆、政府档案与图书馆中,能找到相关记录及当时的报纸、杂志等,这些史料可以厘清以往的诸多疑问。于是在闲暇时投入大量精力奔走英国的公众档案室(Public Record Office,PRO)、外交事务部(Foreign Office)、图书馆、博物馆及影响早期中国机器制币史最巨的伯明翰造币厂。除获得极为珍贵的资料外,亦使李察得以与图书馆及博物馆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www.xing528.com)
李察·伟德很早就发表研究心得,崭露头角之作是刊登在1974年英国皇家集币学会年刊Numismatic Chronicle上的Some Further Information on the Origins of the Milled Coinage of Imperial China(《深入探讨中华帝国机制币的来源》),披露并证实了湖南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圆是伯明翰造币厂所制,并首次披露了照片,使之成为中国银圆藏家追逐的新目标。此外澄清的还有陕西省造光绪元宝、浙江楷书等珍稀银圆的出处及制成时间,以及厘清关平一两银币模具乃由英国皇家造币厂雕刻的史实。李察·伟德又接连于1976年、1978年在此重量级的学术刊物上发表The Silver Dragon Coinage of the Chinese Provinces,1888—1949(《1888—1949年之中国各省龙银》)及The Silver Coinage of China,1912—1928(《1912—1928年之中国银币》)两篇极富价值的实证性论文。尔后包括大英博物馆专家在内的研究中国近代币的欧美学者,都引用其披露的文献。李察·伟德的其他著作散见于各钱刊,因皆为英文期刊国内订户很少,故流传不广。总体说来,他对中国近代机制币研究的成果未能系统地集结成书出版,也缺乏完整的翻译转载,其在学术上所作的贡献虽在国际泉坛享有声誉,然而国人对他的了解却极为有限。
2009年4月,香港的一场以“李察·伟德研究中国钱币集藏”为名的拍卖会,虽受金融风暴冲击的影响,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VIII-4-16
湖南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此枚即1974年伟德披露时的原品,台北鸿禧美术馆旧藏,2006年诚轩拍品。泉界皆知为银币大珍,却不知是他发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