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称不上“币”的银饼,其实是二战期间法国人在越南河内所生产,作为向印支半岛山区土著购买鸦片之用的贸易银币,产于1943年。当时该地区由法国维希政府管辖,鸦片实行公卖,以往商人多半用法国所出的安南贸易银圆(即坐洋)支付,但其一圆主币到1928年后便不再生产,银圆来源日益减少,二战的爆发更使其后续供给中断。而内陆土著又拒收纸币或其他非银质货币,故殖民地政府就在河内新设造币厂,将搜罗来的各类银器熔化制成钱币形状的银饼,供鸦片贩子用来交易。而当地的土著随即将其熔化,打造成当地人喜爱的银饰或铸成银条储藏。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赴当地采访时仍然见到这种习俗。
V-6-01
银匠在新铸银条上打戳记。一位新娘在20世纪70年代约值三四根银条。富有人家常将银条埋藏地下以保安全,这或许是大多数富字银饼的结局。此照片刊于1974年1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V-6-02
20世纪初停泊于上海黄浦江口存放鸦片的仓库船(www.xing528.com)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印支半岛北部由当时云南省主席卢汉的部队受降。在受降期间,该军没收了大批物资,其中包括许多鸦片与银圆。1946年撤离时,把这些东西都带回了云南。尔后内战发生,经费未能足额拨交各省,这些战利品就被滇省当局出售或当军饷发放,部分亦随民众避难而外流,香港钱肆是最先出现富字银饼的地方。钱商与藏家很自然地便假设这种“银币”产于云南,并将其上文字误以为缅甸文。正因如此,它们被当作“云南—缅甸边区银币”了。《世界硬币目录》中,它们现已改列法属印度支那栏中,可谓验明正身,尘埃落定。在国外,其常被称为“鸦片贸易银圆”(opium trade dollar)。鸦片名词系英文opium音译,阿芙蓉则源自阿拉伯语afyun。提炼鸦片之罂粟自唐代便由阿拉伯商人引进中国,作为治痢之药。明朝时始取汁制成鸦片,仍以医疗为主。
V-6-03
富字一两、半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