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宝银饼重25.0~26.5克,正面图案也是聚宝盆,中间有“宝盆”二字,因流通之故不明显,左右则为“军饷”二字,底下有“足纹通行”四字,但常因背面相对位置敲打印记而有局部模糊的现象。背面是交叉在钱囊的两支笔宝,寓意“必保”,而钱囊形状是民间携带系在腰上的小钱包;底部有“六八足重”四字,有些写成“六八是重”,左右各有3个圈连接的三星图形,戳印分“库”及“粮”两种。笔宝虽发行时间较长,但可能因比如意银饼稍重而被囤积熔化。上海钱商王守义在抗战胜利后到台湾收购钱币,虽取得大批寿星银饼,但如意与笔宝银饼却只有“几十枚”,推测可能由于寿星银饼造型古朴可爱、吉祥寓意浓厚而更为讨喜,遂被民间保留;如意与笔宝则多数送进了熔炉以至于今日所见不多。
与老公银一样,如意与笔宝这两种银饼很早就有伪品存在,藏家在收集时宜加注意,其辨识原则是相同的。
V-1-10
笔宝银饼
[相关链接]
《中国通商手册》(Chinese Commercial Guide)的初版由《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于1835年发行,由当时在广州替英国商行担任中文翻译、后来成为外交官的英国传教士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1814—1843)执笔,为外国商人对华贸易提供沿海各主要港埠的有关商务信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门户大开,因此在1844年发行增订版,由于执笔人感染霍乱英年早逝,故保留原作者名氏。1848年因该书内容实用颇受欢迎而再版,内容几乎没有变动。五口通商后,上海、香港、福州、宁波等地发展迅速,逐渐取代广州与澳门,而且日本、暹罗与西方的贸易额也大幅增长,因此由曾任《中国丛报》主编的美国人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修订后在1856年发行第四版,并陆续更新数据,在1863年印行第五版,是西方了解中国事务的重要参考资料。(www.xing528.com)
初版作者马儒翰之父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是第一位来华的基督教牧师,独立完成了新约全书的翻译,后来他与另一位合作,在1819年底完成全部新旧约的翻译,1823年在马六甲出版,因为马礼逊的翻译工作是在中国境内进行的,所以一般仍以马礼逊的译本为第一本基督教中译圣经。
第四版作者卫三畏也是学者兼传教士、外交官,来华43年,著有A Ton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Canton Dialect(《英华分韵撮要》,西方人学习汉语及粤语的字典),退休后返美任教于耶鲁大学,是美国第一位传授中国语言学及文学的教授。
《中国丛报》在1832年5月(道光十二年)发刊,为美国第一位来华的基督教牧师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在广州创办,每月一刊,马礼逊为主要执笔人,内容以介绍洋商在华商务及中国社会的动态为主,1851年2月停刊。《中国丛报》在发行期间详细记录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均来自早期传教士的第一手材料。传教士以及其他在华西方人在该刊留下大量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五口通商的珍贵史料,对这段时期的清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V-1-11
《中国通商手册》除了有沿海地区各主要港埠的商务信息外,还对日常使用的各种货币以及彼此的兑换都有相当叙述。此书在道光年间初版,咸丰六年发行第四版,由附图的已是“咸丰通宝”可知其随时更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