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官方的档案来看,四川卢比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获准开制,故国内众多泉谱皆以此为准。然而,王承志在《四川藏洋》(见《中国钱币》1988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记录成都造币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始铸藏币”以及黄云鹏《四川财政录》记录成都厂光绪二十八年造一圆藏洋230340枚。”究竟谁的记录更接近真实情况?从目前国外发现的资料来看,1902年造的论点更有说服力。1903年9月法国杂志La Georaphie已有文章描述四川卢比的3种面额;1905年法国造币厂报告及1906年英国造币厂报告中亦均有记载;此外,1906年6月德国出版的钱币杂志上还附有全套四川卢比照片,后被译成英文刊在同年10月出版的美国钱币杂志上,这也是耿爱德将其生产时间列为1903年的原因。由此可以确定,四川卢比的开制时间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I-9-23
民国西康十两圆锭。康定在三国蜀汉时称“打箭炉”,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历史名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设康定府。民国28年(1939年)正式建省,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西康省撤销并入四川省,原藏族自治区更名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由于中原多用银锭及银圆,关外通行藏洋,康定居中担任集散角色,故皆可使用,当地银铺商号从中兑换调济,因此银锭退出流通时间甚迟,此十两圆锭即是一例(www.xing528.com)
另外,《四川藏洋》记载:藏洋总产量一卢比2550万~2750万枚、半卢比约13万枚及四分之一卢比约12万枚。其中成都厂清代约造1000万枚、民国元年至民国5年约造750万枚,合计约1750万枚,前者成色90%、后者减至75%左右,最后因无利可图而停产。由于不再生产,且经熔化改制饰物及自然消耗等原因,市面逐渐开始短缺现银,从而影响商务,因此川康边防总指挥在旧名打箭炉的康定设厂造币,民国19年(1930年)5月4日正式开工。新币减色至70%,至民国22年间的产量为180万~230万枚;民国22年至民国24年间再度减色至65%,产量140万~170万枚;民国24年至民国28年间成色又渐降至50%上下,产量200万~260万枚;最后,成色竟渐降至不足10%,至民国31年停产,最后这批制作粗糙的低色卢比被称为“红头藏洋”。康定造币厂在营运的12个年头中,约生产一卢比藏洋800万~1000万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