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麦娟
笔者在乾陵博物馆工作期间,先后参与了馆网站的建设及管理、馆藏文物数字化、馆内基本陈列布展等工作,深感像乾陵博物馆一样的中小型博物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现简要论之,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概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地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唱片、电影、电视节目、语音、图形、影像等)。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
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进展,世界对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长,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对于各个国家、地区、企业、单位、家庭、个人都不可缺少。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竞相投资、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部门。在过去的10年中,全世界信息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率是相应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的两倍,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产业。其中美国经济在近1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年均GDP增长3.6%,而电子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1.4个百分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和信息产业的带动。信息产业本身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发达国家信息经济领域的增长超过了GNP的50%,美国则超过了75%,2000年全球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高达15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仅仅半个多世纪,信息技术以它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生命力,风靡全球,成为科技发展史上业绩最辉煌、发展最迅速、对人类影响最广泛和最深刻的科技领域。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最活跃、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
二 中小型博物馆信息技术使用现状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面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文化遗存。迄今为止,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毋庸讳言,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博物馆,特别是像乾陵博物馆一样的中小型博物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还不够多,同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的地位尚不相称,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譬如乾陵博物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就存在以下问题:
1.行政管理方面。乾陵博物馆在人事管理、日常办公、档案管理等方面已经对信息技术有所应用,但距离数字化办公距离尚远。
2.财务管理方面。乾陵博物馆虽然在此方面已经基本实行了数字化,但目前在售票、检票和票务统计方面仍然以人工操作为主。
3.安保方面。目前虽然在此方面投入较大,但范围有限。
4.文物保管、保护方面。乾陵博物馆文物库房设施简陋,多为简单的柜架及囊匣,仅满足了文物最基本的归柜、归架管理,对文物的保藏环境及文物本体的保护不足。根本没有基于数字技术的环境监测设施及温湿度调控设备等,更没有相应的文物修复设备。
5.陈列展览及宣传教育方面。陈列方式单调,以传统的柜架式展陈方式为主,辅之以图板等形式的辅助陈列,没有现今流行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宣传方面,基本还是宣教人员与游客的直接接触,即面对面的讲解服务。没有语音导览系统,虽有博物馆官网,但信息量太少。
6.资料收集、图书及资料管理方面。数字技术应用范围有限,库存图书数量有限。博物馆文物数字化技术也比较落后,虽然称作馆藏文物数字化,但只是采集了文物的文字信息及二维影像信息。对于一个立体的文物来说,信息量仍显不足。
当然,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有博物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生存、发展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博物馆提高发展水平与经费短缺的矛盾;博物馆加快发展与管理工作相对滞后的矛盾。此外,与经济领域和其他行业相比,博物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费的筹措和使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专业队伍建设和高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改革步伐相对滞后等也是重要原因。
三 信息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前景展望(www.xing528.com)
(一)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人事管理、日常办公、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这些日常事务管理可以通过网络来传输。应该完全实行自动化办公、数字化办公、无纸办公。这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减少污染。Microsoft Office 之Word、Excel及Powerpoint就可以进行文字处理、统计数据、图形报表的生成、制作多媒体信息展示。Windows XP系统所带的Microlsoft Internet Explorer可以阅读和发送电子邮件、将邮件投递到Internet新闻组、发布Web页、浏览网站信息、利用文件传输下载或上载互联网上文件等。具体到乾陵博物馆,虽然目前有自己的网站,但在行政管理方面仍然以纸质办公为主,今后应该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倡电子办公。
(二)乾陵博物馆财务管理方面已经基本实行了数字化,但目前在售票、检票和票务统计方面仍然以人工操作为主。关于这方面的应用技术简单、操作简便,应广泛推广。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进行博物馆的门票管理,使博物馆的票务纳入管理科学的轨道。这样做有几点好处:一是可以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磁卡加密形式防止门票作假;二是可以科学地统计一定时期内的参观人数及售票金额,打印输出各种统计报表。提高了门票管理的水平,同时也树立了博物馆的外部形象。目前,电子门票技术已经开始在乾陵博物馆各景区应用。
(三)乾陵博物馆安保技防方面目前虽投入较大,但范围有限。今后应扩大到整个陵区,包括整个陪葬墓区。条件成熟时,还应应用于文物库房、展室及遗址大厅的防盗报警设施中。使用计算机控制摄像头的转动和录像机对环境实时录像,使用声音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接受外界条件变化,将信息反馈给计算机控制系统,使报警设备、录音、录像设备工作,对博物馆的文物安全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将人防和技防完美结合,保证文物安全万无一失。
(四)博物馆文物保管、保护设施可以添置基于数字技术的环境监测设施及温湿度调控设备等。如对露天石刻保存环境的风力、风速、风向监测,对降雨及分布方面的监测技术等,对墓室壁画保存环境的温湿度及其变化进行持续不间断监测的自动设备的配置,通过计算机控制空调机组、抽/加湿机组、光源组对温度、湿度、光线实施自动化检测控制,以适应于不同质地的文物藏品的最佳保护环境的技术的应用等等[1]。在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基础上,壁画、陶俑等文物的修复可以引进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的信息。即先采集文物的数字图像,对因文物的缺损、划伤以及拍摄等原因造成的图像缺陷,进行修复和复原的技术。此方法由Bertalmio等人于本世纪初最先提出,至今已经形成了两类利用图像本身现存信息去恢复缺失信息的方法模型[2]。目前,此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西安文物保护中心王展等人对其研究较多,可以参考《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展望》一文[3]。对此项技术的应用,乾陵博物馆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今后应加强。
(五)乾陵博物馆在陈列展示方面以传统的柜架式展陈方式为主,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很少,仅有几个电脑触摸屏,供游客与展览简单互动。博物馆陈列展示方面,不仅要利用传统的柜架式展陈方式,而且要引入数字技术,如3D技术等,以增加展陈效果。另外,还可以与博物馆网站建设结合起来,引入网络虚拟博物馆概念。即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传统博物馆所具备的职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用数字化技术在互联网和博物馆网络之间实现信息的采集、管理、开发与利用。具体来讲就是采用国际互联网与企业内部信息网信息构架,将传统的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上的数字博物馆的活动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来构筑博物馆大环境所必要的信息交换的桥梁,使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实现。可以采用虚拟现实、三维空间、图像、声音、超文本链接等多媒体化的方式,这样可以弥补文物的实体陈列因受场地、资金等多种因素限制而不能及时更换的缺陷,也可以将考古信息进行分类、编辑制作发布到博物馆的局域网和博物馆的网站上,可以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参观的观众及上网用户都能随时了解博物馆所从事的考古发掘活动。
博物馆简介、展品说明、导览系统等充满了大量静态的文字、图像,需要游客去研读。冰冷的文字配合冰冷的展品很难激起游客的认知欲,而长时间的阅读更会造成视觉的疲劳,严重降低游览体验。游客导览系统、3D模拟动画、情景展示空间、卡通形象导示系统等声音、影像、模拟场景等多元手段对文字说明的替代将大幅减少游客文字阅读数量,让游客在轻松、愉悦、动感的环境中“读”懂博物馆,“读”透展品。
(六)资料收集、图书及资料管理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增加图书数量,特别是数字图书,也可以与大的博物馆、图书馆和相关专业网站联系,争取达到资源共享,争取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大的博物馆,与国学网、中国知网等专业网站合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博物馆的科研环境及科研水平。
博物馆文物数字化技术不仅要采集文物的文字信息及二维影像信息,而且应该对文物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即可以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对每个文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扫描,再配合以上信息,就可以让人基本了解该件文物的全貌。这方面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已经拥有这个技术,可以推广应用于乾陵陵园石刻等田野文物的信息采集工作之中。
总之,在信息时代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与人们的工作、学习及业务科研、科学管理等活动已经密不可分。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使得其应用面不断扩展,已广泛应用于文物博物馆工作中。实践充分证明,文物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是文博工作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注 释
[1] 孟中元:《博物馆建设——计算机与博物馆的科学管理》,《秦文化论丛》2001年第八辑。
[2] 张红英、彭启琮:《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综述》,《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7年第1期。
[3] 王展等:《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展望》,《文博》2012年第3期,第79—82页。
(杨麦娟,乾陵管理处,文博助理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