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莉
我国是文化大国,也是历史文明古国,随着近年来文博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发挥好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解决好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必将对建设现代文明社会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博物馆在我国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她以其独有的直观、生动的教育方式,一直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基地。博物馆是一部融合人类智慧的立体“大百科全书”,被称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人们的“精神家园”和“终身教育场所”。如何让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已成为博物馆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博物馆是主要以实物形式保存和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机构,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我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当今人文遗产、自然遗产最集中的收藏场所,收藏着丰富的科学、文化资源,可以满足人们学习、欣赏和娱乐的多种需求。
一 博物馆参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博物馆参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博物馆作为最集中的地方文化的窗口,最佳地发挥它的推广力、影响力,使其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服务,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文化素质建设积蓄力量,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博物馆所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比性和强烈的说服力、震撼力,是其他教育机构无法比拟的。因此博物馆有责任也应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
2.博物馆推动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果。1994年,中宣部颁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这些文件中,都提到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我们博物馆来说,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的都是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对象都是青少年。所以,这两个文件一直是十余年来指导我们博物馆工作,特别是宣教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切实担负起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重任,把广大青少年纳入爱教工作的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已逐步实行免费开放。实行免费之后,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陡增,涌入博物馆的人流成倍增长,博物馆一度遭遇了“万人挤瘫”的考验。博物馆的爆棚,表明了公众对精神食粮求知若渴的心情,也印证了国家这项惠民利民举措的深得人心。
二 博物馆如何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是决定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标尺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的博物馆,如何整理、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好宣传教育职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已成为博物馆不可忽视的问题。国家文物局在《关于贯彻和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里明确指出: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和实际,利用文物藏品和博物馆阵地优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未成年人的“第二课堂”。
1.坚持“寓教于乐”的德育意识,增强吸引力,丰富青少年文化娱乐生活
各级、各类博物馆要在拓宽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上多下功夫。目前,各地博物馆都挖掘自身潜力,举办了很多针对未成年人的活动。如讲解导游、巡回展览、报告讲座、有奖征文、知识竞赛、模拟考古、夏令营活动等。西安博物院针对未成年人社会教育特别设立乐知学堂,以“穿在身上的历史”为主题,通过生动活泼的讲座和互动形式介绍我国古代服饰和妆容的发展,其中穿插以有奖问答,给在场的孩子们穿上汉服、唐装,化汉妆、唐妆,体验穿越;同时伴以给陶俑绘彩、给汉服画纹饰、给纸娃娃穿汉服、投壶和捻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听讲、观看和模拟操作,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热爱,同时培养青少年动手创作的良好习惯,调动其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活动内容丰富,互动性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碑林博物馆举办“碑林杯少儿书画比赛”活动,既可以让孩子们在书法艺术的圣地展示才华,还能得到碑林书法名家的现场指导,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参加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既活跃了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了才干,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树立了自信,有些孩子甚至因此而掌握了一技之长,增强了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2.突出博物馆爱国主义主题,以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操
博物馆的魅力在于用鲜活生动的、反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物来熏陶、教育人,以文物本身独有的艺术性、直观性、感染性,弥补当前学校教育的缺憾。博物馆工作方向要以弘扬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指针,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广大青少年爱国奉献和奋发有为的意识。我们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一些青少年由于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易走极端,容易崇尚绝对自由、突出个人利益。因此,博物馆要多用历史故事、先进事迹,让文物开口,细细感染的方式,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不仅要让广大青少年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让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总之,要使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升华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
3.联合协作,各取所长,共同推进青少年的德育工作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承载着传播历史、承接现在与发展未来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德育工作是中国最大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奋斗。1994年以来,国内200多家博物馆纷纷和大中小学院校建立起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实习基地”、”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等共建关系。一方面由于各地博物馆所承办的展示主题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规模各异,所以,在对社会所承担的宣传教育职能上,要相互联系,资源共享,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另一方面,与博物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单位也很多,有教育部门,也有街道、部队、社会团体,充分利用好学校、社区等文化网络资源,发挥各家所长,联合起来为广大青少年服务好,已成为当今繁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 途径探索
学生是我国博物馆观众的主要来源,因而博物馆设立“博物馆学生课堂”是对学校课堂教育的有益延伸和补充,也是博物馆教育方式的一种创新。“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结合中学的地理、自然课程,以及大学地质学系、土壤学系有关课程,准备讲解稿,把大学教材内容与陈列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1]。这种活动是对博物馆教育形式的一种创新。对于讲解员来说是一种挑战。讲解员以课本为基础,从博物馆展示内容出发,打破以传统灌输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将中学历史教学课堂搬入博物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直观性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对学生们增强感性认识,全面理解历史文化,能起到促进和极大的辅助作用。为青少年服务,设立“博物馆学生课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博物馆应该设立一系列以“参与式、感受式”为主旨的,适合不同年龄青少年需求的服务设施,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来感受博物馆给他们带来的诸多乐趣。
1.设立青少年活动区域
首都博物馆专门建有青少年活动区,而且在装饰和布局上也基本符合少年儿童的爱好。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在展厅中专门开辟了“南越乐舞”、“玉作坊”等可看又可玩的互动场景及设施,这些举措为青少年与文物间搭建了一个桥梁,拉近了两者间的距离。秦兵马俑博物馆还设有文物复制品触摸区,这就给青少年来博物馆增添了极大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很受孩子、家长和老师的欢迎。另外,博物馆在制作基本陈列与展品说明时,都需要考虑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接受特点与兴趣爱好。
尽可能做好因势利导的教育工作,一定要加强吸引力,强调趣味性,让青少年乐意来博物馆。对此,首先在可能的情况下,应用多媒体动态显示、全息投影、声光动态感应等高科技手段。根据重点文物制作的三维演示片等扩展文物知识,让原有静止的、古板的文物在运动中演示某种功能、传播某种信息,使少年儿童在轻松愉快中接受和了解展品所传递的历史文化知识,最大限度让文物这一凝聚着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载体真正转化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食粮。其次是展品说明。陈列展品图板说明应通俗易懂,趣味性强。有些文物名称比较专业,字也生僻,成年人都很难读懂,更何况未成年人。这就需要博物馆做特别细致的工作,将图、物、文结合一体。文字说明要简洁明了,对于生僻的字加注拼音,对生涩的专业名词要有解释,尽量不引用文言文,对不易看懂的铭文加释文。例如青铜器“簋”(gui),盛放食物的盘子;三彩器“奁”(lián),女子用的化妆盒;唐墓壁画“客使图”,西方来的客人等等,就是让孩子们看明白它的意思,能将文物的用途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易懂好记。其三是讲解内容与语言表达。讲解内容要符合青少年的知识层次,针对施讲对象的年龄、学龄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讲解,将课本里的知识贯穿其中。讲解过程中可穿插一些故事或传说以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思维。讲解语言应接近未成年人的接受能力;要有鲜明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尽量通俗易懂;语言表达要亲切、自然、和谐,避免课堂上的说教式的语言。讲解过程中也可以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以此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讲解内容的印象。
体现青少年的创造性和参与性也至关重要。“在人的一生中,所应用的知识含量,学校教育只能提供20%,另外的80%需要通过与社会大量的接触、体味才能完成”[2]。因此,博物馆要转变只注重藏品展示的宣传教育方式,应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直接经验。在陈列展厅中必须考虑到青少年的这种心理活动,用一定手段满足他们参与的本能愿望。结合各博物馆的特色,开展一些适合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活动,如制作陶瓷、学打拓片、参观写生、学习剪纸、打吉祥结、绘画京剧人物脸谱等活动,使他们可以充分自主地从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出发,甚至从娱乐消遣中学到知识,继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www.xing528.com)
乾陵博物馆开展的“小小讲解员”活动,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此项活动不仅为喜爱历史和博物馆的小朋友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在为他们学习历史知识、培养沟通交流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操也搭建了青少年和博物馆交流的桥梁。内蒙古博物馆在展厅设置了儿童参与互动项目,孩子们可以动手挖掘化石、制作陶器、纺线、制作酸奶等,在这种学习和实践中,他们既真正学到了知识,又能更深刻地理解古代人在历史中一点一点摸索前进的艰辛,理解历史对今天的意义。
2.设立美育课堂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职能是育人、沟通、传播、解惑和愉悦。育人,德育、智育、美育是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主要部分”[3]。德育与智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美育是“完人”教育,可以使人全面和谐发展。博物馆是知识的宝库,已成为当今人们认识历史、了解世界、获取相关信息、启迪智慧的最贴近的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也是博物馆教育功能最直接的体现。博物馆除了陈列展览、导游讲解以外,一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都属于教育范畴。博物馆设立美誉课堂也是有效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在专业老师及社交人员的指导下,青少年根据自己的喜好,临摹青铜文饰、绘画,素描人物肖像、景物,书法习作等等。审美素质是有修养的人的基本条件,通过美育课堂的学习,可以逐渐提升青少年的品味和审美能力,将来对社会大有助益,它是提高青少年美育素质的有效途径。
3.设立心理咨询处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关乎社会发展、关乎国家未来的一件大事。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从大量的测试调研中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目前已经有45%左右,以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为主的不良心理状况,严重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4]。青少年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升学压力,在精神、心理上都不够健康,表现为厌学、郁闷、暴躁等,自杀现象亦屡有发生,心理素质非常脆弱。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们精神家园的博物馆,有条件、有义务关心青少年的生活与成长。为减轻青少年及家长的苦恼,博物馆可定期设置心理咨询处,网上发布消息,请心理专家答疑解惑。通过博物馆陈列展示、讲解导游、参与活动等方式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消除厌学逃学和学习障碍,协调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纠正不良品行,完成性格塑造等。
4.开设古典诗词欣赏屋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社会教育中,要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授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博物馆在培养青少年学习,欣赏、吟诵古典诗词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的不仅是诗人的情怀,更多的是中华民族的精魂。从古体诗的写意到格律诗的严谨,从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到格式美,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精髓,绝不能让青少年遗忘,要世代传承下去。鉴于学生课业紧张,很少有时间来欣赏、朗诵诗词歌赋以放松心情和陶冶情操,博物馆可开设古典诗词欣赏屋,结合陈列展览,学习欣赏古代优秀的诗词歌赋,有条件的可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会等。
5.开设科普乐园
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不但是教育机构的工作,而且也是科学传播机构和博物馆的工作。博物馆是传播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非正规教育场所,可提供多种教育活动,比如展览,讲座、夏令营、培训等,这些都是对正规教育的补充。与校内开展的正规教育相比,科普乐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硬性的考核指标,不需要强制性的学习过程,易被青少年在情感上接受。因此,博物馆应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请专家学者传授相关知识,通过学习陶瓷、青铜器、字画、金石鉴赏的文物鉴赏与修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等。
6.开设礼仪讲堂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称礼仪之邦,代代沿袭承传。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让青少年学会礼让、恭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仪容、仪表、仪态是否得体,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讲究道德,注意礼仪,要从小抓起。对青少年进行礼仪教育,博物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定期聘请老师讲授礼仪课程,举办礼仪规范比赛活动等途径,增加青少年礼仪知识,培养他们良好习惯。
7.开设读书园地
当前,在电脑网络和电子游戏构筑的声光电世界中,在学校超负荷的课业学习中,以及在社会日渐浮躁的大氛围中,青少年与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远。每年4月2日的国际儿童读书日,已被家长和孩子渐渐淡忘了。读书应当从娃娃抓起,博物馆可以设置读书园地,设置多种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作为学校读书的延伸和补充,从而探索出适合儿童发展规律的途径。博物馆要创造社会读书的环境,引导儿童成为热爱读书的人。据报道,近年来,世界各国也非常重视青少年读书,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英国、日本等国,也都在青少年中发起阅读活动。因此,博物馆开设读书园地,可以让青少年利用图书这一传播知识、交流信息的形式,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素养的目的。
另外,可以为青少年编写科普读物。“博物馆内的教育有其时空的局限,如何让有限的博物馆教育时空扩展开去,科普读物便是有效的方式”[5]。因此可以说,科普读物是在博物馆与广大青少年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博物馆有自己特有的藏品优势,可以结合藏品展览编写画册、科普读物等书籍,通过文物知识向青少年介绍祖国悠久的历史,祖先聪明的才智。编写时,形式上要活泼清晰,图文并茂;语言上深入浅出,生僻字给以注释,力争做到“寓教于乐”。
青少年素质教育是全民族的教育,作为担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行思想教育历史使命的博物馆,应当结合自己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立足本职工作,创新观念,不断扩大和延伸社会教育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博物馆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第二课堂。
注 释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38页。
[2] 艾玉波:《实用教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5] 北京博物馆学会:《博物馆社会教育》,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第22、106页。
[4]《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45%》,《山西日报》2011年11月9日。
(王晓莉,乾陵管理处,文博副研究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