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田窑青白釉瓷器的出土文物研究

湖田窑青白釉瓷器的出土文物研究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关于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器瓷都景德镇的湖田窑,是我国古窑中第一个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窑址,创烧于五代,历经宋、元,至明代万历年间结束,烧瓷历史持续700年。五代时湖田窑的瓷器,品种有青瓷和白瓷两种。湖田窑出产的瓷器不但品种多样造型丰富,而且装饰技法趋于成熟,逐渐达到景德镇青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从而成为景德镇宋代诸窑之首。

湖田窑青白釉瓷器的出土文物研究

袁宏磊

2008年8月,西安市文物稽查队在西安市雁塔区某工地行政执法过程中,追缴到一批出土文物,其中几件瓷器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些瓷品对于认识景德镇湖田窑青白釉瓷器有一定价值。

一 西安宋墓出土瓷器概况

青白瓷粉盒(图1、图2):扁圆形,腹部外鼓,顶与底部为平面,直径8.4厘米,高3.5厘米。为莲瓣状造型,分有28个瓣,器内外无纹饰。子母扣,除底部与扣口部无釉外,全器内外施青白色釉面。收缴时盒里还有炭化之黑色粉状物,近口部有红色的胭脂痕迹,应为妇女装化妆物品之实用之物。

图1 青白瓷粉盒

图2 青白瓷粉盒

图3 青白瓷香熏

图4 青白瓷香熏

青白瓷香熏(图3、图4):呈上大下小的圆柱形,上部直径12.6厘米,下部直径11厘米,高8.4厘米,内外施釉,盖顶微隆,底部平。盖顶为印花珍珠蔓草纹,中间有“”字镂空,盖两侧有两个对称小孔,直径为0.8厘米。器身与内部无纹饰,下部有三个半圆形足,器底部有三个黑褐色的圆形垫饼烧痕。收缴时香熏内有香灰,应为实用之物。

图5 青白瓷碗

青白瓷碗(图5):腹壁斜直,下腹略垂,圈足高直,底足中心有一乳突,并有窑斑,白胎,釉面光洁,口径11厘米,高4.5厘米,足径2.8厘米,足高1.1厘米,足底中心有垫烧痕迹。

三件青白釉瓷器造型精美秀丽,胎体细白温润,釉色纯正,青白淡雅,青中闪白,白中显青,香熏上盖的印花珍珠底纹,珍珠之间积釉处闪闪透出青色,青白瓷碗的碗壁与底足连接处积釉略厚,也透出一圈青色光环。釉面明澈光润。器壁花纹精美,体薄透光,青白瓷碗口沿最薄处不足1厘米,光可视人,十分精巧,堪称青白釉瓷器中的上乘之作。

图6

图7

同时出土的还有两件瓷器分别是定窑小粉盒(图6,盒内有黑色粉化,近口部有红色痕迹)与耀州窑熏炉(图7),质量并不精致,应为该窑的一般产品。

二 关于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器

瓷都景德镇的湖田窑,是我国古窑中第一个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窑址,创烧于五代,历经宋、元,至明代万历年间结束,烧瓷历史持续700年。窑址占地约40万平方米,是景德镇地区堆积范围最大、创烧时间最早、生产规模最大、产品最精致、延烧时间最长的窑场,因而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遗址。(www.xing528.com)

五代时湖田窑的瓷器,品种有青瓷和白瓷两种。青瓷与唐五代越窑青瓷相似;白瓷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好,与邻近的杨梅亭、白虎湾、黄泥头、湘湖等窑场烧造的同类瓷器水平相当,为我国同期瓷器中质地最优的产品之一。入宋以后,景德镇各窑场在五代生产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了青白瓷。由于瓷胎洁白,釉料在高温下流动,使瓷器釉薄处显现白色,积釉处透青,其总特征介于青白之间,可谓是白中闪青,青中泛白,色泽淡雅,色质如玉,具有青玉般的质感效果。青白瓷的出现,很快为世人接受,其烧造技术也很快传播到江西境内的十余个县市,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烧造体系。湖田窑出产的瓷器不但品种多样造型丰富,而且装饰技法趋于成熟,逐渐达到景德镇青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从而成为景德镇宋代诸窑之首。北宋晚期官府开始派官员监烧瓷器,湖田窑也成为景德镇真正引起朝廷重视的第一个窑场。南宋时期,由于附近制瓷原料产地三宝篷等地上层的优质瓷土枯竭,以及朝廷对陶瓷生产的苛政,南河流域的众多青白瓷窑场纷纷倒闭。而湖田窑并没有就此止步,在引进了北方定窑的支圈覆烧和模印花纹技法后,增加了装烧密度,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在青白瓷生产领域保持了优势,继续占有市场。南宋洪迈在其《夷坚志》补卷第十七“湖田陈曾二”条有“饶州景德镇湖田市,乃烧造陶器处也”(中华书局1981年)。元代,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至元十五年(1278),朝廷正式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磁局”,派官员管理官窑瓷务,烧制贡瓷,同时对民窑实行课税等管理。此时的湖田窑不但继续生产青白瓷,而且开始生产卵白釉瓷器(即“枢府瓷”),专供朝廷使用,成为“浮梁磁局”直接管理的重要陶瓷生产场所。元代中期以后,湖田窑又开始生产青花瓷器,为元朝廷政治统治及海外贸易服务。南河南岸烧制元青花瓷器的窑炉的发现,表明湖田窑是景德镇生产元青花的重要场所,甚至是元代官窑的一部分,湖田窑的窑业生产也达到历史巅峰。明洪武二年(1369),明朝政府在景德镇市中心珠山设立御窑后,景德镇的制瓷业逐渐向市中心聚集,湖田窑瓷业生产虽在继续,但其产品不仅不能与珠御窑产品相比,甚至已不如市区的其他民窑。在经历了700余年连续不间断的烧造之后,至明隆庆、万历之际,湖田窑退出了历史舞台。

1982年,湖田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新园先生在《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一书中说,“湖田窑是研究景德镇制瓷技术与艺术在10至14世纪发展和演变历史的最好的窑场”,这应是对湖田窑制瓷历史地位的最中肯评价。

青白釉瓷器釉色介于青白两者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故而称青白瓷。青白一词最早出现于成书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蔡襄著的《茶录》一书,书中“茶色白宜黑盏……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一书记载南宋都城临安有专买青白釉瓷器的店铺。南宋耐得翁著于端平二年(1235)的《都城纪胜》专述南宋都城临安的风土人情,其中“铺席”条载“都城天街……有大小不一铺席,皆是广大物货,如平津桥沿河,布铺、扇铺、温州漆器铺、青白碗器铺之类”。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成书于咸淳十年(1274),书中“铺席”条载及临安大街上有“住大街下桔园亭文籍书房,平津桥沿河布铺、黄草铺、温州漆器、青白磁器”的记录;在“诸色杂货”条有“酒市急须马盂、屈卮、滓斗、筋瓶……食托、青白磁器、瓯、碗、碟、茶盏”的记录。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是一部记载海外诸国风土人情和中国对外贸易情况的书,在谈到输往他国的中国瓷器时有九处提到“青白瓷器”、“青白花器”和“青白花瓷”。南宋蒋祈《陶记》是第一部描写景德镇制瓷情况的专书,提到青白釉瓷说:“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及至元代“青白瓷”的称谓仍然继续沿用。元代航海家汪大渊著有《岛夷志略》,所记之事为他在元至顺元年至至正五年(1330—1349)之间二次浮海的闻见录,书中专门列举用陶瓷器进行海外贸易的地方达44处,其中有3处为“青白瓷”。随着元代中晚期青花瓷的兴起,青白釉瓷逐渐走向衰落,但在明代仍有文献称之为“青白瓷”,费信的《星槎胜览》载“满剌加国”条谓海外贸易时“货用青白瓷器、五色烧珠……之属”。

经过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的大发展,青白釉瓷渐渐不为人们所知,被后人忘却。到了晚清民国时,古董商仅从青白瓷的胎薄釉润、透光见影的外在特征,称呼其为影青瓷,刘子芬《竹园陶记》“近年出土之器甚多,有一种碗、碟质薄而色白,微似定,市肆人呼为影青,以其釉色微带青色也。”许之衡《饮流斋说》:“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同书又将青白瓷称之为“隐青”:“影青固甚薄之瓷也,及有瓷质颇厚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则名隐青。”甚至有的古董商因为青白瓷胎质薄,外面施青白色釉,犹如罩上一层青色,将其名之为“罩青”,邓之城《骨董琐记全编》称“其莹者罩青也”。虽然青白釉瓷有诸多的名称,但其釉色介于青白两者之间,青中显白,白里泛青,具有胎腻质细、体薄透光、釉面莹润、如冰似玉、晶莹夺目的特点,而且青白瓷之名在宋元时期已经出现并廷续几个世纪,故仍称之以青白釉瓷更为准确。

三 关于出土瓷器的年代和用途

1988—199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湖田窑址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在其考古发掘报告《景德镇湖田窑址》书中将青白瓷分为四期,具体为:

青白瓷的创烧期:北宋前期(1004— 1022)属于湖田窑青白瓷的萌芽创烧时期,湖田窑工在五代生产青瓷、白瓷的基础上创烧了青白瓷。到北宋中期(1023—1063),青白瓷生产进入发展时期。从景德镇宋代窑业分布格局看,这时期的窑址非常多,总数大约有130处,南河沿岸更是“村村陶埏,处处窑火”,湖田窑址调查及发掘资料表明,绝大多数地点的底层都有北宋中期的青白瓷堆积。这一时期的青白瓷品种多样,器形丰富。烧造技术完全成熟,釉色纯正,釉层色泽如玉,晶莹润澈。器物造型大多高大饱满,在装饰上出现了刻花、划花、印花、镂空及捏塑技法,刻划花的“半刀泥”技法趋于成熟。在装烧方式上扬弃支钉支烧法,采用垫圈或垫饼垫烧,单件入匣装烧。

青白瓷的繁荣鼎盛期(1064—1127)。到了北宋中晚期,湖田窑的青白瓷烧造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此时已完全掌握青白瓷的胎、釉与烧成温度的关系。器物品种大增,造型丰富多彩,制作,加工精细,装饰细腻,构图活泼,线条流畅。器物胎骨较轻盈,造型挺拨俏丽,玲珑剔透,真正达到了“薄如纸、明如镜、白如玉、声如磬”的“饶玉”的标准。

青白瓷的嬗变期。南宋时期(1127—1279),湖田窑经历窑业发展的鼎盛期的嬗变期。南宋前期,湖田窑窑业延续北宋中晚期遥辉煌,此时重要变化就是有的青白釉器物胎骨疏松,胎色泛灰黄,釉色失透,泛米黄。进入南宋中后期,因为出现了上层瓷石枯竭、北方市场的丧失和繁重的赋税负担等方面的问题,南河流域许多著名窑场纷纷停烧倒闭。湖田窑积极探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终于用“支圈覆烧”代替垫饼支烧来提高产品的烧成率,度过了窑业发展的最困难时期。但此时的青白瓷器类明显减少,形式更是锐减。仰烧器较少,覆烧芒口器占绝大多数。

青白瓷的衰退期。元代是湖田窑窑业复兴的转折时期,即(1279—1368)。青白瓷器形式较宋代少,品种较单一。制作远不如宋瓷精致。卵白釉瓷器与青花瓷器的创烧,成为元代湖田窑以后瓷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笔者将西安宋墓出土的青白瓷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景德镇湖田窑址》发掘报告的相关内容进行比对,认为西安宋墓出土的青白瓷为北宋的产品。具体结论如下:

1.此次收缴的三件青白瓷文物:青白瓷粉盒、青白瓷碗、青白瓷香熏均生产于北宋中晚期(1064—1127),是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的繁荣鼎盛期的产品,质量上乘。

2.从出土的青白瓷粉盒与定窑粉盒成炭化的黑色粉末,特别是口沿内侧胭脂红痕迹来推断,墓主人应该为女性,随葬的各类瓷器是日常生活用瓷,而非明器。

3.从出土的五件瓷器的制瓷质量、造型、纹饰、工艺各方面进行比较,青白瓷器明显优于定窑粉盒与耀州窑熏炉。而文物的出土地陕西西安与耀州窑址所在的陕西铜川距离很近,与定窑所在的河北曲阳县距离也比与景德镇距离更近,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长安地区出现的景德镇青白瓷器数量与质量超过了耀州青瓷与定窑白瓷,由此推断在北宋中晚期,长安地区的社会民众接受青白器的程度已高于定窑白瓷与耀州窑青窑,青白瓷器在长安更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优势。

(袁宏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