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捷 杨敏侠
史献墓志2003年6月出土于铜川新区华阳小区基建工地。墓志青石质,方形有盖。盖顶,四刹较斜。盖面正中有井字形界格,篆书阴刻“大唐故/史府君/墓志铭”,四刹线刻四神,四神周围线刻云纹。盖宽45.3、高44、厚6.7厘米。志石面平整,有方形界格,侧面刻门,每面3个。门内线刻动物形十二辰,每辰周围均线刻花草或云气。志石高44、宽44.8、厚8.6厘米。志文楷书,共20行,满行21字。首题“大唐故史君墓志并序”。墓志撰文、书丹及刊刻人均无载。现将志文录如下,并作简要考释。不妥之处尚祈方家正之。
大唐故史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献字齐望,武昌江夏人也。自颛顼之后,克绍丕绪;/则分周受命,暨佚之系,轩冕弈代。曾祖静,后魏武帝平/北齐,河渭二州诸军事、二州刺史、仪同三司、大平县公。/风雅不群,词华动众。祖万寿,随左领军卫将军。武略佐/,英名盖代。皇考怀俭,唐朝丘道立功,致却军之谋,/举拔山之勇,授游击将军、上柱国。君风姿特立,天纵多/能,以名利而锱铢,作乡园之领缘。惟躬稼力穑,亦在/勤,优游人寰,乐天知命,人皆阅世。天不遗,以开元廿/四年正月七日终于私第,春秋六十六。以其月廿三日/窆於邑西七里宜川乡崇善里白草原,即先坟也。夫人/弘农杨氏,幼有明惠之知,长闲师表之训,秀色如玉,苕/华比春,词婉克谐,礼容中适。彼苍无惠,歼我母仪,以开/元廿七年五月一日卒于私第,春秋五十五,权措在堂。/嗟乎,死亦同归,改从封树,以开元廿又九载岁次辛巳/二月癸丑朔廿日壬申合葬于先茔,礼也。长子昭诚,次/子缙诚,切倚庐之痛,增罔极之哀,恐陵谷靡常,桑田海/变,庶精魂而可久,同剡而不易。词曰:/有斐君子,人伦纲纪。彼美孟姜,其德难忘。日月逝矣而/可伤,泉台永夜一何长。已焉哉,荒郊日暮兮茫茫。/
史献墓志志盖拓片
史献墓志拓片
志主史献,不见史传记载。据志文“惟躬稼力穑”可知,其本人可能家道较为殷实,一生并未出仕,故墓志对于其经历也没有多少记述,仅说是“躬稼力穑,亦在勤,优游人寰,乐天知命”。但其先祖的若干经历却在史籍有相关反映,另外志文内的乡里名称亦为文献所阙载。
一 关于史献的先祖
志文载:“曾祖静,后魏武帝平北齐河渭二州诸军事、二州刺史、仪同三司、大平县公。”《隋书·史万岁传》载:史静,京兆杜陵人。北周沧州刺史,封太平县公[1]。史静所任之沧州刺史未见志文记载。而志文所言之北齐,实际指高欢。北齐天保初年(550)追谥高欢为献武帝,天统元年(565)改谥为神武皇帝[2]。《周书·文帝纪》载,永熙三年(534)春,魏孝武帝与高欢有隙,欲图之。三月,宇文泰[周孝闵帝时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追尊为文皇帝[3]]进军原州(治今宁夏固原)。四月,“引兵上陇,留兄子道为都督。镇原州”。“时凉州刺史李叔仁为其民所执,举州骚扰。宕昌羌梁定引吐谷浑寇金城。渭州及南秦州氐、羌连结,所在蜂起。南岐至于瓜、鄯,跨州据郡者,不可胜数。太祖乃令李弼镇原州,夏州刺史拔也恶蚝镇南秦州,渭州刺史可朱浑元还镇渭州,卫将军赵贵行秦州事。征豳、泾、东秦、岐四州粟以给军。齐神武闻秦陇克捷,乃遣使于太祖,甘言厚礼,深相倚结。太祖拒而不纳。时齐神武已有异志,故魏帝深仗太祖。乃征二千骑镇东雍州,助为声援,仍令太祖稍引军而东。太祖乃遣大都督梁御率步骑五千镇河、渭合口,为图河东之计。太祖之讨悦也,悦遣使请援于齐神武,神武使其都督韩轨将兵一万据蒲阪,而雍州刺史贾显送船与轨,请轨兵入关。太祖因梁御之东,乃逼召显赴军。御遂入雍州。秋七月,太祖帅众发自高平,前军至于弘农。而齐神武稍逼京邑,魏帝亲总六军,屯于河桥,令左卫元斌之、领军斛斯椿镇武牢,遣使告太祖”。“七月丁未,帝遂从洛阳率轻骑入关,太祖备仪卫奉迎,谒见东阳驿。乃奉帝都长安”。“闰十二月,魏孝武帝崩。太祖与群公定策,尊立魏南阳王宝炬为嗣,是为文皇帝”[4]。由此可知,史静任河渭二州诸军事、二州刺史等职,当在永熙三年(534)前后。
史书中关于史静的事迹还有记载。据《隋书·史万岁传》载:“史万岁,京兆杜陵人也。父静,周沧州刺史。万岁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好读兵书,兼精占候。年十五,值周、齐战于芒山,万岁时从父入军,旗鼓正相望,万岁令左右趣治装急去。俄而周师大败,其父由是奇之。”[5]《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九《陈纪三》世祖文皇帝天嘉四年(即北周保定四年,北齐武成帝河清二年)载:当年十一月“周晋公护进屯弘农。甲午,尉迟迥洛阳,雍州牧齐公宪、同州刺史达奚武、汉州总管王雄军于邙山。”“周人为土山、地道以攻洛阳,三旬不克。晋公护命诸将堑断河阳路,遏齐救兵,然后同攻洛阳;诸将以为齐兵必不敢出,唯张斥候而已。齐遣兰陵王长恭、大将军斛律光救洛阳,畏周兵之强,未敢进。齐主召并州刺史段韶,谓曰:‘洛阳危急,今欲遣王救之。突厥在北,复须镇御,如何?’对曰:‘北虏侵边,事等疥癣。今西邻窥逼,乃腹心之病,请奉诏南行。’齐主曰:‘朕意亦尔。’乃令韶督精骑一千发晋阳。丁巳,齐主亦自晋阳赴洛阳”。“段韶自晋阳行,五日济河,会连日阴雾,壬戌,韶至洛阳,帅帐下三百骑,与诸将登邙阪,观周军形势。至太和谷,与周军遇,韶即驰告诸营,追集骑士,结陈以等之。韶为左军,兰陵王长恭为中军,斛律光为右军。周人不意其至,皆惧”。“周人以步兵在前,上山逆战。韶且战且却以诱之;待其力弊,然后下马击之。周师大败,一时瓦解,投坠溪谷死者甚众。兰陵王长恭以五百骑突入周军,遂至金墉城下。城上人弗识,长恭免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周师在城下者亦解围遁去,委弃营幕,自邙山至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唯齐公宪、达奚武及庸忠公王雄在后,勒兵拒战。王雄驰马冲斛律光陈,光退走,雄追之。光左右皆散,唯余一奴一矢”[6]。
北周平北齐时,史静战死。按《周书·武帝纪下》载:建德五年(576)十月,周武帝宇文邕出军东进河东,从而开始了统一北方的进程。次年正月,邺城被攻破,北齐亡。据此可知史静的卒年应在建德五年十月至建德六年正月之间。史静死后,其子“万岁以忠臣子拜开府仪同三司,袭爵太平县公”[7]。由此可知,史万岁当是史静的嫡长子。
志文载:“祖万寿,随左领军卫将军。”按史万寿未见史载。《元和姓纂》卷六史姓条载:京兆史氏“(史)丹裔孙,留长安。隋左领大将军万岁,状称十二代孙。宝,唐州都督原国公”。岑仲勉先生校云:“考《旧书》六○《李道玄传》有史万宝,于武德五年时为道玄副将,疑是万岁之弟。若然,则 ‘孙’下夺‘弟万’二字也。存以俟考。《广记》三二七引《两京记》:‘长安待贤坊,隋北领军大将军史万岁宅。’‘北’乃‘左’之讹,《隋书》本传亦作‘左’。又武德初,史万宝与盛彦师镇宜阳,见《元龟》三四五。《河洛记》,武德元年称右翊卫将军、上柱国、太平公史万宝(《考异》九引)。《广记》一八九引《谈宾录》,李密反时,史万宝留镇熊州。”[8]今由岑校可知,史万寿当系史万岁之弟,而史万宝当较史万寿略年长。此可补《姓纂》之阙。结合以上记载可知,史万寿的生活年代当在隋至初唐。
志文载:“皇考怀俭,唐朝昆丘道立功。致却军之谋,举拔山之勇,授游击将军、上柱国。”史怀俭未见史载。关于昆丘道,两《唐书》中除《旧唐书·太宗纪》作昆山道外,其余俱作昆丘道,而且这一名称也只见于唐太宗在位期间[9]。《旧唐书·太宗纪》载,贞观二十一年(647)“十二月戊寅,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右骁卫大将军契何力、安西都护郭孝恪、司农卿杨弘礼为昆山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龟兹”[10]。这次征伐直到贞观二十三年正月献俘为止,用时一年多。期间发生大小战多次,副总管郭孝恪战死,但最终“破处月,降处密,杀焉耆王,降支部,获龟兹、于阗王”[11]。史怀俭在昆丘道所立的战功应该就是贞观二十一年至贞观二十三年间,但“致却军之谋”具体是在哪次战役中发生的事,史籍失载。然从志文中所记的“致却军之谋,举拔山之勇”来看,似乎是发生在形势危急之际,而唐军在西域时,也只有郭孝恪阵亡时的形势最为危急。《新唐书·西域传上》记载,唐军在西域执龟兹王之后,其国相那利趁夜色逃脱。随即纠合西突厥及龟兹国人万余人来战,郭孝恪及其子均战死,唐军大震。“仓部郎中崔义起募兵战城中”,援军也随即赶到,“斩首三千级。那利败,裒亡散复振,还袭王师,继叔乘之,斩八千级。那利走,或执以诣军”[12]。史怀俭或许是在这次战斗中有“致却军之谋”。
又志文云,史献的郡望为“武昌江夏人”,然《隋书·史万岁传》明确记载是京兆杜陵人,《元和姓纂》亦将史献一族系入京兆。按《晋书·地理志下》载:“武昌郡,吴置,统县七。”其中并未有江夏[13]。《隋书·地理志下》亦载:“武昌旧置武昌郡。平陈,郡废。”[14]而墓志中反映的史献先祖一直在北方,未见有在武昌一带活动的记载。因此,墓志所云武昌江夏当不确。
二 关于唐代华原县乡里及史献的葬地白草原的地望
志文云史献死后,“窆於邑西七里宜川乡崇善里白草原”。这里的邑指的是华原县。宜川乡为唐代华原县的一个乡。关于唐宋时期华原县的乡里,宋人宋敏求的《长安志》卷十九曾有相关记载。据此书云,北宋时,华原县共有:“四乡。管一百七十二村。流惠乡,在县西北一里,管村二十七。石门乡,在县西三十五里,管村二十五。孝义乡,在县西北二十里,管村二十八。凤游乡,在县北,管村二十二。”而在此处小注云:“唐四十乡”[15]。(日本人爱宕元据敦煌县博物馆藏唐代地理文书的记载,认为唐代华原县只有十四乡。[16])宜川乡之名并非仅见。现存耀州区博物馆的《唐咸亨四年墓志罐》云:“维咸亨四年雍州华原县宜川乡故人侯本年十九,其年□月十六日夜五更故。”宜川乡辖地当在华原县西部,其范围大约是今天铜川新区一带。据《史献墓志》此乡下还有崇善里。
另据碑铭记载,唐代华原县还有观相乡,此乡下还有通洛里。《唐支茂墓志铭》云:“君讳茂字德荣,京兆华原人也。”“以永徽二年岁次辛亥正月乙未朔十一日乙巳薨于私第,即以其月十五日己酉葬于本县观相乡通洛里鹳雀之北原”[17]。另外还有大树里。药王山摩崖造像中有《唐王小小造像题记》云:“京兆府华原县□相乡大树里第(弟)子吏部常随王小小敬造阿弥陀像一铺。”[18]
“白草原”有二:其一在华原县治之西,即史献墓志出土地。铜川新区中高埝村中老组有一通开元八年(720)的《于荣德碣》,碣文云“即以开元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合葬于京兆府华原□□草之平原”[19]。以文例度之,此处的两个阙文应该就是“县白”,即于荣德葬地在华原县白草原。于荣德碣所在地位于史献墓志出土地西部,两者直线距离约为3000米。由此可见这个白草原的范围很大,基本包含了今天铜川新区的范围。此地后来又因地处县治之西而更名为西原,到元代又更名为落星原。据嘉靖《耀州志》卷十《纪事》记载:至正“十一年十一月冬至夜,耀州星陨西原(后西原因名曰落星原)。”[20]落星原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另一白草原在唐华原县治之东。2000年前后,位于耀州区东侧的耀县水泥厂家属区曾出土有一通唐元和十一年(816)的《石倩碑》[21],碑文云:“元和十一年正月十八日终于京兆府万年县永兴里之私第,享年八十有一。其年二月廿九日安厝於城东白草原。”这个白草原也就是今天耀州区以东、漆水东岸的河东堡至耀县水泥厂一带。
总之,史献墓志为研究北朝至唐代史氏家族及考订唐代华原县的历史地理及建制提供了资料。
附:史献家族世系列表,其生卒年可考者一并附入[22]。
注 释
[1] [5] [7](唐)魏徵等撰:《隋书》卷53《史万岁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353页。(www.xing528.com)
[2](唐)李百药:《北齐书》卷2《神武纪下》,中华书局1972年,第24页。
[3](唐)令狐德等撰:《周书》卷2《文帝纪下》,中华书局1971年,第37页。
[4]《周书》卷1《文帝纪上》,第8—13页。
[6]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69《陈纪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20页。
[8](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第824—825页。
[9]《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44页)载:贞观八年十一月,吐谷浑寇凉州,“十二月辛丑,命特进李靖、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任城王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等为大总管,各帅师分道以讨吐谷浑”。两《唐书·李道宗传》载:吐谷浑寇边,诏右仆射李靖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而同书卷67《李靖传》(第2481页)和《册府元龟》卷985《外臣部·征讨四》(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11401页)均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从文献记载可知,昆丘道用兵是在太宗二十一年经营西域时所设立的官职,而昆丘道之得名当与昆仑山有关。《括地志》卷4《肃州》条云:“昆仑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 第225页)《后汉书》卷2《明帝纪》注“昆仑塞”云:“昆仑,山名,因以为塞。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山有昆仑之体,故名之。”(中华书局1975年, 第122页)《晋书·张轨传》(卷86,中华书局1974年,第2240页)载:“永和元年,以世子重华为五官中郎将、凉州刺史。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无疆之福。’骏从之。”于阗、焉耆及龟兹诸国皆在昆仑山之西,故有昆丘道行军大总管之职。而吐谷浑位于今青海省一带。青海省有青海湖,古称西海,故李靖讨伐吐谷浑,其官职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方才合适。因此《旧唐书·李道宗传》(卷60, 第2355页)所载李靖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之职应为误书。
(陈晓捷、杨敏侠,铜川市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
[10]《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下》,第60页。
[11]《旧唐书》卷77《杨纂传附杨弘礼传》,第2674页。
[1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20《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6231页。
[13]《晋书》卷15《地理志下》,第454—455、457—458页。
[14]《隋书》卷31《地理志下》,第894页。
[15](宋)宋敏求:《长安志》卷19,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九年影印, 第481页。
[16](日)爱宕元:《唐代京兆府·河南府乡里村考》,《东アジア史にぉける国家と地域》,东京刀水书房1999,第163—190页。
[17]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永徽。一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0页。
[18] 曹永彬:《药王山石刻重勘纪略》(下册),1982年油印本,第177页。
[19] 张汉文:《唐于荣德碣读考》,《文博》2008年第4期,第55—59页。
[20](明)李廷宝修、乔世宁撰:《耀州志》卷10,乾隆二十七年(1762)刊本,第5页。
[21] 碑已佚,现存拓本。
[22] 史万岁生年虽无明确记载,但其传中云,保定四年(564)周齐邙山大战时,史万岁十五岁,按古人以虚岁记述的习惯,史万岁当生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史万岁卒年史传中记载很明确,是在隋开皇末年,即开皇二十年(6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