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 晨
绰号又称外号、诨号、谑名等,一般是他人施加,根据被命名者的外貌、品德、声望、本领、业绩等特征而命名的。绰号有褒义和贬义之分,清赵翼《陔余从考》卷三十八“混号”条云:“世俗轻薄子,互相品目,辄有混号。”[1]这只是指出绰号贬义的一面。同书同卷“别号”条云“古人都无别号,而学行足以服人,人自有加之美号者”。美号作为褒扬人的名号也应纳入绰号的范畴。褒义绰号是针对某人优点而起,赞扬其在学识、品德、才能等方面的特点,一般能够被当事人所接受,可以当面称呼。而贬的绰号则是运用夸张幽默等方式来突出个人特征,有的带有浓厚的讽刺和嘲笑意味,一般不能被接受,只能作为一种游戏性的称谓娱乐大众。隋唐时期,品题人物,给人起绰号成为时代的风尚。
对于唐人绰号的研究,学界成果较少,只在研究民俗时有所涉及。徐连达先生的《唐朝文化史》中第七章“社会交往”中“别号与诨称”,按感情色彩将诨号主要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类[2]。方燕《宋人谑名摭谈》一文对谑名的分类、时代特征、个性特色、流行原因以及历史意义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为研究唐人绰号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法[3]。绰号是一个人的缩影,更为直观生动的反映人物的思想、价值取向及道德情操等。
一 褒义绰号
一般来说,正直廉洁,品德高尚之人往往会得到人们尊敬赞美的褒义绰号。
廉洁奉公。唐乾宁补阙杨贻德,品德高尚,不容于时,所以便辞官隐居,后来得以召还,离开江陵时,当地的节度留后成讷赠钱三百缗,杨贻德用三十缗置办行装,其余的都上交朝廷,当时的人称其为“铁补阙”[4],意在赞扬其廉洁的高尚品质。
政绩显著。贞观、永徽之际的沧州刺史薛大鼎,修通无棣渠,减轻水害,又灌溉田地,繁荣了经济,富裕了人民生活,同时还便利了交通,人民怀着喜悦的心情唱道:“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关哉薛公德滂被。”此后他又组织当地人民掘通了芦、漳、衡等三条河,杜绝了水患。薛大鼎在沧州的政绩,不仅赢得了人民的歌颂和赞美,而且声名显于大河以北地区。当时瀛州刺史贾敦颐,冀州刺史郑穗本都颇有政声。沧、瀛、冀三州又均位于黄河以北,成“铛足”之势(“铛”是古代的一种大锅,有三足)。于是河北人民并称他们三人是“铛脚刺史”[5]。类似的还有裴琰之,“永徽中,为同州司户参军,时年少,美容仪,刺史李崇义初甚轻之。先是,州中有积年旧案数百道,崇义促琰之使断之,琰之命书吏数人,连纸进笔,斯须剖断并毕,文翰俱美,且尽与夺之理。崇义大惊,谢曰:‘公何忍藏锋以成鄙夫之过!’由是大知名,号为‘霹雳手’”[6]。“霹雳手”称断案敏捷的人。李崇义原本轻视他,把州内的陈年旧案给他处理,而他竟在短时间内完全处理妥当,且“文翰俱美”,因此得以扬名。
执法刚正。唐人王志,执法刚正,百官都畏惧,当时人称其为“雕”[7],即黑色大鹰,意思说他看百官就好像雕鹗看燕雀的样子,这一绰号将其刚正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类似的还有严安之。一次玄宗在楼上大,“纵士庶观看。百戏竟作,人物填咽,金吾卫士白棒雨下,不能制止……安之至,则周行广场。以手板画地,示众人,约曰:‘窬此者死。’以是终五日宴。咸指其画曰:“严公界”,无一人敢犯者。”[8]百姓不理会金吾卫士的制止,反而畏惧所谓的“严公界”,这也从侧面反映严安之执法严酷的程度深入人心。
宽宏大量。唐德宗时的天德军判官任迪简就是这样一个人。《唐国史补》记:
军宴后至,当饮觥酒,军吏误以醋酌。(任)迪简以军使李景略严暴,发之则死者多矣,乃强饮之,吐血而归。军中闻者皆感泣,后景略因为之省刑。及景略卒,军中请以为主。自卫佐拜御史中丞,为军使,后至易定节度使。时人呼为“呷醋节帅”。[9]
任迪简由于不忍军吏受罚,强忍着“饮尽器中醋”,并因此“饮醋过量,归去呕血不声张”,军中之人知道此事后都敬佩其为人,“经全军推荐,朝廷授予天德军使”,人们称其为“呷醋节帅”,意在表扬其体恤下属的品德。同样的还有唐代名臣宋。他爱民恤物,朝野赞誉,被称为“有脚阳春”[10],意思是其所到之处如阳春煦暖万物。
二 贬义绰号
当然那些品德败坏、奸诈、无所作为之人,人们也会给予贬义的绰号,往往带有讽刺、挖苦的感情色彩。
阿谀奉承。武则天当政,为培植亲附势力,破格任命大批官吏。一些人便乘机表忠献媚,以求升迁。宁陵县丞郭霸就是最典型的一个。当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对抗武则天政权。郭霸在朝见武则天时便自告奋勇请求前去讨伐徐敬业,声称要捉住徐敬业,“抽其筋,食其肉,饮其血,绝其髓”。武则天听了十分高兴,便授予他左台监察御史,人们便称他为“四其御史”。不仅如此,后来“大夫魏元忠卧疾”,当时人认为尝粪便的味道可以知道疾病的轻重,郭霸为了讨好上司,竟然自愿尝魏元忠的粪便,还高兴地说,“大夫粪味甘,或不瘳。今味苦,当即愈矣。元忠刚直,殊恶之,以其事露朝士”[11]。从这些事迹可以看出,郭霸是个贪慕虚荣的小人,这个绰号正好讽刺他种种谄媚行为。唐中宗时礼部尚书祝钦明,因其身躯肥硕,属吏呼为“媪”[12](媪是传说生于地下之肉块状异物,似羊非羊,似猪非猪,又指老妪)。他为人佞巧无耻,唐睿宗召宴近臣,“国子祭酒祝钦明自请作《八风舞》,摇头转目,备诸丑态;上笑。钦明素以儒学著名,吏部侍郎卢藏用私谓诸学士曰:‘祝公《五经》,扫地尽矣!’”[13]。因其明经出身,为国子监长官,而且素有儒学名,但是他的种种作为为知识分子所不耻,有辱斯文,因此称他为“五经扫地”。
贪赃徇私。洛州司佥摄侍御史严期,因贪金嗜牛肉的特点被人们称为“金牛御史”[14]。严期嗜水犊肉,所至州县大肆宰烹,又贪财,事无大小纳金便消,所到之处金银价暴涨。于是人们为其起了这一绰号,意在讽刺其贪婪的面目。还有唐代泽州都督王熊,贪财徇私,听讼糊涂不公。《朝野佥载》云:
王熊为泽州都督,府法曹断掠粮贼,惟各决杖一百。通判,熊曰:“总掠几人?”法曹曰:“掠七人。”熊曰:“掠七人,合决七百。法曹曲断,府司科罪。”时人哂之。前尹正义为都督公平,后熊来替,百姓歌曰:“前得尹佛子,后得王癞獭。判事驴咬瓜,唤人牛嚼沫。见钱满面喜,无镪从头喝。尝逢饿夜叉,百姓不可活。”[15]
法曹是古代司法机关或司法官员的称谓。唐代县令下属司户、司法等曹。王熊糊涂听讼,百姓因此作歌骂其为“王癞懒”、“饿夜叉”。
尸位素餐。唐武后时内史王及善才行庸劣,人称“鸠集凤池”。鸠是鸟的一种,将其与凤相提并论意在讽刺他。后来他升迁为文昌右相,对朝政无所建树,唯独不许令史骑驴进入台省,终日只是忙于驱驴,所以当时人称其为“驱驴宰相”[16]。晚唐名臣杜佑位至宰相、三公,家门贵显,其为人平易谦和,喜欢奖励士人,后其孙杜位至宰相、三公,只是厚自奉养,明哲保身,未曾推荐幽隐之士,当时之以为他的才望不及先人,堕落了杜佑的仁风贤声,讥称为“秃角犀”[17]。
表里不一。唐代前后两个著名的奸相李义府和李林甫就是如此。唐高宗时期的李义府,表面看起来温和恭顺,与人言语必嬉怡微笑,实际绵里藏针。他想要别人都归附自己,稍微有忤逆他意思者,想方设法陷害。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古代人认为猫为阴柔害人之物,如同所谓的猫鬼。唐龙朔中因为聚敛过急被人告发入狱,一旦遭黜朝野称快。有人作游戏文《河间道行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讥称李义府为“铜山大贼”[18]。还有另一个奸相李林甫,妒贤嫉能,为相时凡是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皇上所欣赏的人,他都想尽办法去除,尤其忌惮文学之士,表面上与你交好,实际却在背地里说坏话。世人都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19]。“口蜜腹剑”这一成语就来自于此。
三 结语
古人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绰号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最直观的写照,是对人物进行准确定位的一个有力的工具,是唐代品评人物的表现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地位,最为直观的反映其道德情操。
注 释(www.xing528.com)
[1](清)赵翼:《陔余丛考》卷38,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840页。
[2] 徐连达:《唐朝文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5-259页。
[3] 方燕:《宋人谑名摭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卷12,中华书局2002年,第258页。
[5]《旧唐书》卷185上《薛大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788页。
[6]《旧唐书》卷100《裴传》,第3128页。
[7]《旧唐书》卷100《王志传》,第3118页。
[8](宋)李等:《太平广记》卷164,中华书局1961年,第1193页。
[9](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8页。
[10](五代)王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卷4,中华书局2006年,第55页。
[11]《旧唐书》卷186上《酷吏传上》,第4848页。
[12](唐)张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卷4,中华书局1979年,第90页。
[13]《资治通鉴》卷209唐景云元年(710)四月条,中华书局1976年,第6641页。
[14]《朝野佥载》卷3,第78页。
[15]《朝野佥载》卷2,第49页。
[16]《朝野佥载》卷4,第92页。
[17]《北梦琐言》卷1,第28页。
[18]《旧唐书》卷82《李义府传》,第2770页。
[19]《资治通鉴》卷215唐玄宗天宝元年(742)三月条,第685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