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清军的失败既是必然,又不是必然。假如清军战前的军事教育、战争史研究模式保持不变,则此结局为必然。反之,则颇有翻盘的空间。至少可在局部重创日军,创造出较佳的停战环境。
日军的失误则主要在于第一军未能咬住宋庆、刘盛休两部清军。假如日军面对的是一支较高素质的军队,第二军就不免处于危险境地。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日军就适度拉开了鸭绿江作战和辽东登陆的时间间隔,先确保鸭绿江方向的俄军被推向北边之后,再出动辽东登陆兵团乘虚而入,撕裂俄军战线,使之难以兼顾奉天和旅顺两个对角线上的目标。实际上,如果日军在1894年也如此行动的话,清军显然将更加被动。第一军只要牢牢咬住尽可能多的清军,不断挤压追击,就可以获得更辉煌的战果,且第二军的侧后安全程度也随之提升。
在金州、大连湾、旅顺相继失守,北洋海军南逃威海卫之后,清廷开始谋求和谈。而日军虽连战连捷,但毕竟仍是个刚开始进行现代化转型的农业小国。双方如何在下一步的博弈中,力争对己方相对最有利的战争终点,就成了双方的最后一局较量。
来源:《近代の戦争》第一編,第212页。
资料来源:《近代の戦争》,第一編,第215页;《甲午战争史》,第174—175页。
资料来源:《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附录第四十七,《续编·中日战争》,第7册,第463—465页。
来源:《甲午战争史》,第189—190页。
来源:《甲午战争史》,第194—195页。
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
来源:《甲午战争史》。
辽东战场形势示意图
来源:《甲午战争史》。
[1]桑田悅:“作戦経過(2):清国領への進攻”,《近代日本戦争史》,第一編,第215页。
[2]桑田悅:“作戦経過(2):清国領への進攻”,《近代日本戦争史》,第一編,第213—214页。
[3]《日清战争实记》选译,《续编·中日战争》,第8册,第98页。
[4]《日清战争实记》选译,《续编·中日战争》,第8册,第99页。
[5]奧村房夫監修、桑田悅編集:《近代日本戦争史》,第一編,第215—216页。
[6]奧村房夫監修、桑田悅編集:《近代日本戦争史》,第一編,第216页。
[7]《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附录第五十甲;《续编·中日战争》,第7册,第592页。
[8]奧村房夫監修、桑田悅編集:《近代日本戦争史》,第一編,第217—218页。
[9]《日清战争实记》选译,《续编·中日战争》,第8册,第115页。
[10]宣传性质极强之《日清战争实记》居然完全无视事实,宣称花园口登陆是“敌前登陆”,甚至称此种作战是“对劣等国使用的一种战略,是最危险的登陆方法”。(《续编·中日战争》,第8册,第93页)而同书又说“本来预料敌人对于我军登陆不会有任何抵抗”,(同前书,第94页)可谓自相矛盾。
[11]关于这几战的详细情况,参阅《当天朝遭遇帝国》,第九、第十一、第十五、第十八、第十九章。较为特殊的是镇江之战,守军放弃沿岸防御,坚守镇江城,另留部分兵力在城外做机动打击兵力。英军乃顺利登陆,进而驱逐外围清军,同时正面进攻镇江城。这一战也就成了一场单纯的攻城战。参阅《当天朝遭遇帝国》,第二十章。
[12]参阅拙著《当天朝遭遇帝国》,第283—284页。
[13]《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05页。
[14]参阅《当天朝遭遇帝国》。
[15]《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1页。
[16]《张之洞全集》,第8册,第180页。
[17]《日清战争实记》选译,《续编·中日战争》,第8册,第93—94页。
[18]《日清战争实记》选译,《续编·中日战争》,第8册,第113页。
[19]《李鸿章全集》,第15册,第423—424页。
[20]《李鸿章全集》,第15册,第424页。
[21]《李鸿章全集》,第15册,第424页。
[22]《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06),《中日战争》,第3册,第127页。
[23]《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09),同上书,第127页。刘坤一被调往北京“命为钦差大臣,督关内外防剿诸军”后,张之洞奉旨署理两江总督。李鸿章又重提调南洋军舰北援一事,张之洞同样婉拒,理由是:“查此四轮既系木壳,且管带皆不得力,炮手水勇皆不精练,毫无用处,不过徒供一击,全归糜烂而已,甚至故意凿沉搁浅,皆难预料。此时惟有一法,请公速派林国祥来,并令其举能带船之将弁数人来,不论官阶大小,炮勇能带数十人尤好,粤勇更好,当将此四轮管带全行更换。上海粤人不少,可选募添足,即令林国祥统之,率以北行。无论胜负如何,必能拼命一战,为北洋诸舰助一臂之力,舍此四轮亦所不计矣。”(《张之洞全集》,第8册,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171页)李鸿章的回复是:“林国祥奉旨接带济远钢甲船,无员可替,奈何。”又说:“南洋兵轮鸿所深知,俟晤丁妥商奉复。”(《张之洞全集》,第8册,第172、174页)此后双方往复电商多次,终于还是不了了之。
[24]《李鸿章全集》,第15册,第423页。
[25]《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343页。
[26]《李鸿章全集》,第15册,第423页。
[27]《李鸿章全集》,第15册,第424页。
[28]《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370页。
[29]《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373、374页。
[30]《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3页。
[31]《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1页。
[32]类似的迷茫也存在于旁观者的张之洞身上。直到十月初一,他还在迷茫:“敌势若何,攻沈耶,攻旅耶,抑攻扑山海关耶。”《张之洞全集》,第8册,第170页。
[33]《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1页。
[34]以往学者在分析大东沟海战后的制海权问题时,往往以北洋海军军舰的修复速度为检讨重点,殊不知在此种错误的战争指导下,修得再快也无济于事。
[35]《盛档·中日甲午战争》,下册,第273页。
[36]《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27页。
[37]《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29页。
[38]《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39),《中日战争》,第3册,第136—138页。值得注意的是,联名者中居然包括了徐世昌、柯劭忞、周树模、蔡元培、张謇。
[39]《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52),《中日战争》,第3册,第139页。
[40]《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61),同上书,第142页。
[41]《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34页。
[42]《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36页。
[43]《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38页。
[44]《盛档·中日甲午战争》,下册,第277—278页。
[45]《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43页。
[46]《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876),《中日战争》,第3册,第178、179页。
[47]《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876),《中日战争》,第3册,第178页。(www.xing528.com)
[48]《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866),《中日战争》,第3册,第173—174页。
[49]《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46页。
[50]《日清战争实记》选译,《续编·中日战争》,第8册,第88—89页。
[51]《盛档·中日甲午战争》,上册,第223页。
[52]以往的甲午战争书籍在对这一段历史的陈述中,竟多未讲清宋庆、刘盛休这两支关键军队的去向。戚著《甲午战争史》中就完全没有涉及宋庆、刘盛休部的位置和行军轨迹,连带也没有说清聂士成的真正贡献所在。(戚其章:《甲午战争史》,第四章)宗泽亚著《清日战争》则称:“宋庆军自败退鸭绿江后,一直在凤凰城、摩天岭、海城与日军周旋。”(宗泽亚:《清日战争》,第103页。)更是有悖于史实。殊不知姚锡光在《东方兵事纪略》中早已将几支部队的去向说得清清楚楚:“初四日,诏宋庆回援旅顺,庆乃率所部并铭军而西,其战事在金、复、海、盖间;而大高岭之防,遂专统于聂士成。”(《中日战争》,第1册,第26页)只可惜,姚锡光军事学基础不足,未能深入剖析此一阶段战斗之关键。但如此明白的事实陈述,竟长期被国人无视,亦堪称一奇。
[53]《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05页。
[54]《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08页。
[55]戚其章:《甲午战争史》,第196页。
[56]《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13—114页。
[57]《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17页。
[58]《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17页。
[59]《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18页。
[60]《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23页。
[61]《盛档·中日甲午战争》,上册,第257页。
[62]《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44页。
[63]《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42、143页。
[64]《张之洞全集》,第8册,第174页。
[65]《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957),《中日战争》,第3册,第206页。
[66]《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966),同上书,第209页。
[67]《日清战争实记》选译,《续编·中日战争》,第8册,第119页。
[68]《日清战争实记》选译,《续编·中日战争》,第8册,第125页。
[69]原因据说是因为徐邦道部“新败,无行帐,其步卒非回旅顺不能得一饱,遂弃险而不守,仍退归”。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中日战争》,第1册,第40页。
[70]《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003),《中日战争》,第3册,第225页。
[71]《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018),《中日战争》,第3册,第229页。
[72]奧村房夫監修、桑田悅編集:《近代日本戦争史》,第一編,第216页。
[73]《日清战争实记》选译,《续编·中日战争》,第8册,第124页。
[74]《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66页。
[75]《续编·中日战争》,第1册,第582、586页。
[76]“歴史群像シリ一ズ”,《【決定版】図說日露戦争兵器·全戦闘集》,第62页。
[77]《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921),《中日战争》,第3册,第192页。
[78]《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928),同上书,第194—195页。
[79]《盛档·中日甲午战争》上册,第284、297页。《续编·中日战争》,第1册,第571页。
[80]别宫暖朗:《旅順攻防戦の真実》,第235页。别宫此书是目前能立足近代战争史之大背景,从技战术角度解析旅顺之战,最深刻的一本专著,虽然其讨论的是日俄战争的内容,但对甲午战争中的旅顺之战亦极具启发意义。
[81]别宫暖朗:《旅順攻防戦の真実》,第170页。另参阅桑田悦:“旅順要塞の攻略”,《近代日本戦争史》,第一編,第500—520页。
[82]别宫暖朗:《旅順攻防戦の真実》,第80页。
[83]《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877),《中日战争》,第3册,第181页。
[84]马克思·布特:《战争改变历史:1500年以来的军事技术、战争及历史进程》,第1—6页。
[85]J.R. 黑尔:“西方的国际关系:外交与战争”,《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册,第382页。
[86]J. R. 黑尔:“陆军、海军与战争艺术”,《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2册,第648页。
[87]J. R. 黑尔:“陆军、海军与战争艺术”,《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2册,第648页。
[88]《战争改变历史》,第17、18页。另参阅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第136—138页。罗伯特·布鲁斯等著,崔建树译:《图解世界战争战法:装备、作战技能和战术:帝国时代(1776—1914)》,第156—162页。
[89]罗伯特·布鲁斯等著:《图解世界战争战法:装备、作战技能和战术:帝国时代(1776—1914)》,第159页。
[90]T.N. 杜普伊著,严瑞池、李志兴等译:《武器和战争的演变》,第136—137页。
[91]参阅冈瑟·E. 罗滕伯格:“拿骚的莫利斯、古斯塔夫斯·阿道弗斯、雷蒙多·蒙泰库科利与17世纪的‘军事革命’”;亨利·格拉克:“沃邦:科学对战争的影响”,《现代战略的缔造者》,第23—83页。
[92]T.N. 杜普伊著,严瑞池、李志兴等译:《武器和战争的演变》,第139页。
[93]罗伯特·布鲁斯等著,崔建树译:《图解世界战争战法:装备、作战技能和战术:帝国时代(1776—1914)》,第194—195页。
[94]别宫暖朗:《旅順攻防戦の真実》,第82—88页。
[95]M.E. 霍华德:“武装力量”,《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1册,第278—279页。
[96]《李鸿章全集》,第26册,第35页。
[97]《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0页。
[98]《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9页。
[99]《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38页。
[100]《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40页。
[101]《张之洞全集》,第8册,第165页。
[102]《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38页。
[103]《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41页。
[104]《李鸿章全集》,第25册,第14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