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丰岛海战是中日海军巡洋舰分队之间的一次小型海战,大东沟海战无疑是双方主力舰队之间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上会战。从鸦片战争爆发到冷战结束的150年间,这后一场海战可以算是中国海军进行的最大规模、最高层级的一次海战。何况对手又是日后位居世界海军三甲之一的日本海军,再考虑到近代中日关系的特殊性,无不强化了这场海战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甚至可以说,对这场海战和这支海军,国人已经倾注了太多的感情和言外之意。所不同者,以往之感情主要在“怒其不争”,甚至连北洋海军官兵在战场上之英勇奋战亦一笔抹杀,一味寻找负面因素以批判其无能。今人则多“哀其不幸”,激于“英雄流血又流泪”之义愤,转而一味寻找正面因素以证明其优秀。批其无能者,多以讹传讹、不求甚解,故有“炮管晒裤”之寓言,有“震塌飞桥”之传说。证其优秀者,虽能立足海军技术,做建设性之研究,不幸同样是先入为主之见过强(只是立场颠倒),又在方法论上将海军史研究窄化为海军技术史研究,再进而将海军技术史研究窄化为船舶技术史研究,大展抒情笔法,也就难免“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这就好比一具尸体,需全面解剖,始能探明其死因。正因为战争不能随便实验,战史研究之间接价值才愈高。不幸者,以往之态度,率多以为此人恶劣至极,只供暴尸,无需解剖。今日之主流,又往往断言此人甚好,只供瞻仰,不许解剖。换言之,120年来,国人对此场海战之主流感情立场虽有壤霄之变,于理性、系统、专业之研究吝于投入则始终不变。则先烈之牺牲、败战之代价,等于付诸流水,个中经验教训亦随之尘封。拖延愈久,揭示真相之实战价值愈低。(www.xing528.com)
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一旦被信仰化,最终一定是感性压倒理性、神学取代科学。宗教之学固不能以学术准绳定其是非,同样的,学术之学也一定不能以宗教情感替代专业分析。战争研究,永远是要在死生之地上,探寻存亡之道。当战争史沦为寓言演义、宣传材料、信仰说教之日,也正是“死生之地”与“存亡之道”的本质被践踏无余之时。
下面就让我们重回120年前的死生之地,一探其存亡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