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从当天双方参战兵力的实力对比来看,丰岛海战的结果可以说是必然。
除去负责运输的高升和操江,当天的战斗是由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三艘巡洋舰(吉野、秋津洲、浪速)和中方的一艘巡洋舰(济远)、一艘鱼雷巡洋舰(广乙)进行的。如仅从数量上看,日本所占优势并不明显,但如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双方的战力差异极大。以基本性能而论则如下表:
②在甲午战争时期,舰载鱼雷技术还非常原始,即便是专职的鱼雷艇也是一种近乎自杀性的武器。且鱼雷本身的性能也很不稳定。丰岛海战中浪速在150米距离上对高升号发起鱼雷攻击仍不中,已充分暴露了鱼雷技术的缺陷。所以,舰载鱼雷及单舰鱼雷发射管数对海战影响甚微,可忽略不计。但中口径速射炮的价值则极大。故本表不计通常都会列入的鱼雷管数,而举出双方中口径速射炮的数量。原因即在于此。
③此时间为下水时间。
从中可以看出如下几点差异:
1. 舰龄
五舰之中,济远最老旧,至当时已入役9年,其次为浪速(8年),次为广乙(5年),最新锐者即刚刚入役数月的吉野和秋津洲。老舰因为装备折旧,很多出厂指标已难维系,显然不如新锐战舰。
2. 设计理念(www.xing528.com)
舰龄差异的背后还有设计理念的巨大差异。正如本书第四章中指出的那样,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前的时代,是海军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代,但同时又是大规模海战极少发生的时代。在这种多思想、少实践的特殊时期,围绕军舰设计的各种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虽不能简单地说后出军舰一定优秀于先出军舰,但同一类型、同一级别的军舰,如舰龄相差5年以上,则必然代表着技术、理念的巨大差异。吉野、秋津洲虽和济远同属穹甲巡洋舰,但除防护力较为接近外,日军在吨位、速度、火力方面的优势甚为明显。至于广乙,则是思想过于超前的产物。在19世纪,鱼雷技术还很不完善,性能极不稳定,尚没有达到与巡洋舰完美结合的程度。且一旦诱爆,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日军在海战前都会将鱼雷扔入海中。以往国内研究甲午战争的学者在分析甲午历次海战时,每喜列出双方军舰鱼雷发射管数,殊不知此一数据在当时毫无实战意义。
3. 航速与火力
1890年前后,受新技术的影响,军舰的航速与中口径舰载火炮的射速均得到了极大提升,日本海军抓住了这轮技术变革、以航速论,日军最慢的浪速仍快于中方最快的广乙。此种速度差异既影响到双方的战术机动,又影响到双方避战的自由程度。以火力论,不仅其新采购的军舰普遍装备了新式中口径速射炮,老式军舰也部分换装了新式速射炮。而中国海军受户部停购外洋军火的影响,竟与此轮技术变革擦肩而过,仅从江南制造局得到了五门仿制的12厘米口径速射炮。1894年3月31日(光绪二十年二月二十五日),在丁汝昌等海军指挥官的强烈建议下,李鸿章曾上奏恳请拨款三十五万四千余两,为定、镇两艘铁甲舰加装12门12厘米口径速射炮,竟不获批准。[4]
从数量上看,此战日军22门速射炮对中国2门速射炮,已呈压倒性优势。如论质量,则差距更大。因为日本军舰所装速射炮为英制阿姆斯特朗式速射炮,广乙所用者为江南制造局仿制的阿姆斯特朗式4.7英寸(12厘米)口径速射炮,另济远所装备的21厘米口径、15厘米口径火炮及广乙的15厘米口径火炮均为德制克虏伯1880式后膛钢箍套炮。各炮数据如下:
中方火炮的优势在于射程远,而日军火炮的优势则在射速快。当时海战的有效交战距离在三千米左右,且舰载火炮的射击精度极差,中方的射程优势毫无实战价值,日方的射速优势却可有效弥补精度差的劣势,通过快速射击提高命中弹数并有效压制对方的火力,干扰对方的还击。
受前述因素的影响,在开战态势固定的前提下,这场海战的胜负结果是必然的。但是,在丰岛海域何以会形成如此一边倒的开战态势,则绝非必然。抛开双方海军竞赛的得失不论,即便是在1894年,日本海军也并未形成对北洋海军的明显优势。在日本内部,甚至普遍存在着“清七日三”的海战胜负判断。连陆奥宗光都承认:“我国民众一开始就预料到我国陆军会获得胜利,但许多人对我国海军的成败如何抱有相当的担忧和疑惑。”所以丰岛海战的胜利才会被认为是“意外的捷报”,从而引发日本民众的“狂喜”。何以北洋海军在丰岛无法形成局部兵力优势?又何以高升和操江会以无防护状态撞上日本的枪口?这才是后人要反思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