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甲午战争:袁世凯、李鸿章责任及丰岛海战回顾

甲午战争:袁世凯、李鸿章责任及丰岛海战回顾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袁世凯之无所事事,李鸿章及总理衙门固有相当责任,但袁世凯个人之责任仍占首要位置。而李鸿章和清廷最终居然相继批准了这个建议。经过一番努力,大鸟终于在25日当天拿到了新内阁的授权书,并派出信使,在第二天赶上了南下途中的大岛旅团,算是彻底达成了预期构想。就在大鸟以为自己终于大功告成、中日陆军尚未接触的25日,日本海军业已不宣而战,在海上打响了战争的第一枪。这就是下一章要检讨的丰岛海战。

甲午战争:袁世凯、李鸿章责任及丰岛海战回顾

回望这一局对抗,留给后人最大的感触便是一线外交官人才的重要。

袁世凯之无所事事,李鸿章总理衙门固有相当责任,但袁世凯个人之责任仍占首要位置。从前述电文中可以看出,袁世凯对时局之基本判断有二:

其一是对朝鲜国王李熙的失望,日本出兵后,袁世凯在给李鸿章的历次汇报中,多次提及“王素谬懦”、[55]“韩王素昏谬”。[56]

其二是认定如中国不能逆转仁川—汉城兵力对比,一切行动都无从谈起。

但是,正因为朝鲜国王柔弱,才要抢在日本之前采取行动。而此行动的本质是一次政治性极强的特种行动。日本重兵压境,反而投鼠忌器。袁世凯绝非没有机会。可是,当袁世凯发现日本企图不限于零打小敲,李鸿章又迟迟不发大军入朝之后,便陷入了六神无主的慌乱状态,虽经李鸿章、总理衙门的一再镇扶,但袁世凯还是摆出种种理由以说明他继续留在汉城毫无用处,与其白做牺牲,不如趁早撤回国内。而李鸿章和清廷最终居然相继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说明相关决策者全部没有考虑到朝鲜国王问题,更没有深入思考过开战的法理问题,不然一定不会如此轻易便批准袁世凯回国。

而大鸟圭介夹在一意动武的一线军人和一度犹豫的后方主官之间,大本营又一门心思扑到军事问题上,大鸟卒能多方联络,断然出击,可谓果决。反观袁世凯之事前草率、临事张皇,正不可同日而语,充分表现了中日双方外交官素养的巨大差异。

不过,在1894年的7月25日,大鸟圭介还有一个收官工作有待完成。虽然大院君在24日就组建了新内阁,但是在发出委托日军驱逐在朝清军公文的问题上,新内阁和日本方面却未能迅速达成统一意见。而大岛义昌本着兵贵神速的原则,不等拿到合法依据,便在25日挥师南下,留下大鸟继续对新内阁软硬兼施。在这里,我们其实已经看到了珍珠港偷袭的模式:外交与军事并进,宣战和枪声齐发。经过一番努力,大鸟终于在25日当天拿到了新内阁的授权书,并派出信使,在第二天赶上了南下途中的大岛旅团,算是彻底达成了预期构想。

可是,历史总是充满了各种突然事件,战争史尤其如此。就在大鸟以为自己终于大功告成、中日陆军尚未接触的25日,日本海军业已不宣而战,在海上打响了战争的第一枪。这就是下一章要检讨的丰岛海战。

[1]《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转引自中塚明著、于时化译《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第27页。

[2]《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转引自中塚明著、于时化译《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第24页。

[3]《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19),《中日战争》,第2册,第564页。

[4]《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27),《中日战争》,第2册,第567页。

[5]《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39),《中日战争》,第2册,第571页。

[6]《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44),《中日战争》,第2册,第572页。

[7]《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47),《中日战争》,第2册,第573页。

[8]《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49),《中日战争》,第2册,第574页。

[9]《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50),《中日战争》,第2册,第574页。

[10]《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72),《中日战争》,第2册,第585页。

[11]《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78),《中日战争》,第2册,第586页。

[12]《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84),《中日战争》,第2册,第588页。

[13]《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102),《中日战争》,第2册,第590页。

[14]《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84),《中日战争》,第2册,第588页。

[15]《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87),《中日战争》,第2册,第589页。

[16]《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87),《中日战争》,第2册,第589页。

[17]《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90),《中日战争》,第2册,第590页。

[18]《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158),《中日战争》,第2册,第619页。

[19]《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31)(1032),《中日战争》,第2册,第568页。

[20]《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51),《中日战争》,第2册,第575页。

[21]《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77),《中日战争》,第2册,第586页。

[22]《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131),《中日战争》,第2册,第605页。

[23]《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138),《中日战争》,第2册,第610页。

[24]《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147),《中日战争》,第2册,第612页。

[25]《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150),《中日战争》,第2册,第616页。(www.xing528.com)

[26]《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164),《中日战争》,第2册,第620页。

[27]《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154),《中日战争》,第2册,第617页。

[28]《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128页。

[29]《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136页。

[30]《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136页,据上图底本补足缺文。

[31]《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138页。

[32]《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143页。

[33]《续编·中日战争》,第7册,第25页。

[34]《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156页。

[35]《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158页。

[36]《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41—46页。

[37]《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49—50页。

[38]《续编·中日战争》,第7册,第15页。

[39]《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51—52页。就在这封公函送出的同一天,陆奥出于对全局的掌控,也给大鸟发了一封函件,明确提到“目前于牙山驱逐中国士兵之企图似乎不明智”。但在逼迫朝鲜内政改革上则尺度还可以更大,“不必顾及朝鲜政府之听从否”。(《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54页)

[40]《续编·中日战争》,第7册,第18页。

[41]《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63—64页。

[42]《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19页。

[43]奧村房夫監修、桑田悅編集:《近代日本戦争史》,第一編,第196、197页。

[44]《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草稿本。转引自《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第19页。

[45]《续编·中日战争》,第7册,第27页。

[46]《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82页。

[47]戚其章:《甲午战争史》,第45页。

[48]《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79页。

[49]《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82页。

[50]《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草稿本。转引自《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第20—24页。

[51]《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草稿本。转引自《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第32页。

[52]《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草稿本。转引自《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第26页。

[53]“明治二十七年六月至同年九月混成第九旅团第五师团报告”。转引自《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第32页。

[54]《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96页。

[55]《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30),《中日战争》,第2册,第568页。

[56]《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45),《中日战争》,第2册,第57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