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此之时,日军上下可谓踌躇满志、胜券在握,大有灭此朝食之势。可是,历史的进程却充满了戏剧性。
就在第一批清军离开大沽口的6月6日,得到精锐部队增援的朝鲜官军在全州取得了一次战术胜利,击毙东学党军300余人,俘获70人。[83]6月11日,朝鲜官方与东学党签订了《全州和约》。官府接纳了东学党提出的12条改革建议。第二天,东学党军主动放弃全州。此时,第二批清军才刚刚在牙山登陆完毕。14日,新任全罗道观察使金鹤镇到任,开始安抚善后工作。[84]
作为双方出兵理由的东学党事变如此轻而易举地烟消云散,实在是大大出乎各方意料之外。当大鸟于6月10日进入汉城时,发现“汉城已平静,暴徒之事无异常”,故于次日致电陆奥,建议“其余大队可暂停派遣”。[85]对此,陆奥当然不会接受,便以“其余之大队已于6月11日乘住之江丸、仙台丸及山城丸出发”为由搪塞。岂料大鸟又提出:“目前汉城之形势,对于进入过多之士兵,恐无正当之理由可资提出,故不得本使之命令,士兵不许登陆”。对此,陆奥修改为登陆但可不入汉城,先暂驻仁川。[86]就在李鸿章大梦初醒的6月12日,大部分日本海军士兵返回军舰上待命。杉村则携带大鸟的密令前往仁川,阻止后续抵达的大岛旅团前往汉城。后者原定13日抵达,因风浪原因,拖延到16日凌晨才开始登陆。登陆后按照大鸟的建议,未立即向汉城推进,而是暂时驻扎在仁川。[87]
当天,大鸟还根据伊藤的指示拜访了袁世凯。次日,袁世凯又回访了大鸟。[88]同日,大鸟又致电陆奥,强调“不使过多之士兵登陆之事,目前极为紧要。与参谋本部商议,尽可能使少数士兵登陆,并停于仁川”。[89]对此,陆奥认为:“若大岛部下之兵长驻仁川,恐失入京之机。如何事亦不为,何处亦不往,终于自该处徒然归国,不仅极不体面,又不符合政策。若无特别重大故障,莫如立即进入汉城,岂不佳乎?”在另一封电报中,陆奥又指出:“军队之一小部虽有留守仁川之必要,但如6月13日晨电报中所谈,不管外交上稍有纷议,使大岛部下之主力部队进入汉城,乃为上策。”[90]
但是,汉城的现地形势却远非陆奥想象的乐观。列强均对日本的大举出兵深感不满,英国更担心中日火并会让俄国坐得渔利,俄国则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形成了列强多有不满、英俄表态调停的局面。本来先手在握、战刀出鞘的日军,忽然尴尬地发现,自己的优势成了最大的劣势。这就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后发制人的翻盘良机。于是乃有新一局较量——调停引发的明争暗斗。
[2]王芸生辑:《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大公报版),卷一,第108—114页。
[3]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科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上册,第191页。
[4]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科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上册,第175—176页。
[5]升味准之辅著,董果良等译:《日本政治史》,第1册,第190页。
[6]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科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02页。
[7]王芸生辑:《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大公报版),卷一,第229—230页。
[8]王芸生辑:《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大公报版),卷一,第248页。
[9]王芸生辑:《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大公报版),卷一,第249页。
[10]王芸生辑:《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大公报版),卷一,第207页。
[11]松下芳男:《近代の戦争(1)日清戦争》,第105页。
[12]山辺健太郎:《日韓併合小史》,第114页。
[13]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第337页。
[14]郭廷以编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第855—856页。
[15]郭廷以编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第695—696页。
[16]王芸生辑:《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大公报版),卷一,第160页。
[17]王芸生辑:《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大公报版),卷一,第163—164页。
[18]王芸生辑:《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大公报版),卷一,第165页。
[19]王芸生辑:《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大公报版),卷一,第167—168页。
[20]王芸生辑:《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大公报版),卷一,第778页。
[21]王芸生辑:《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大公报版),卷一,第274页。
[22]近代戦史研究会編:《日本近代と戦争》,第2册,《国家戦略の分裂と錯誤(上)》,第123页。
[23]升味准之辅著,董果良等译:《日本政治史》,第1册,第123—129页。
[24]高木兼宽:《日本陆海军的卫生》。转引自萨苏:《我们从沙场归来》,第13页。
[25]財團法人海軍歴史保存會:《日本海軍史》,卷五,第660页。
[26]王芸生辑:《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大公报版),卷一,第272—273页。
[27]《李鸿章全集》,第15册,第335页。
[28]据英国外交系统的情报显示,1894年的东学党暴动中,有充足的日本元素:“叛乱之初,有30名日本人加入朝鲜叛乱分子的行列。他们原来都在日本政府部门供职,其中有些人还是非常有影响的人物。可能还有更多日本人参加了叛乱,但是这里的日本人只知道有30人卷入战争。”(《英国外交文件》,《续编·中日战争》,第11册,第275—276页)英国外交官甚至还发现日本已经联络了中国内部的反清势力,准备暴动,只是因为东学党提前发难,才打乱了原计划。“日本人过分坦白地承认,朝鲜暴动是他们策划的。”(同前书,第278页)
[29]郭廷以编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第786页。
[30]《中日战争》,第7册,第219页。此条史料《李鸿章全集》中亦有收录,但错将俄历时间记作中国农历时间。见《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19页。
[31]《中日战争》,第7册,第219页。此条史料《李鸿章全集》中亦有收录,但错将俄历时间记作中国农历时间。见《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24页。
[32]《中日战争》,第7册,第219页。此条史料《李鸿章全集》中亦有收录,但错将俄历时间记作中国农历时间。见《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25-26页。
[33]《中日战争》,第7册,第219页。此条史料《李鸿章全集》中亦有收录,但错将俄历时间记作中国农历时间。见《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26页。
[34]《中日战争》,第7册,第219页。此条史料《李鸿章全集》中亦有收录,但错将俄历时间记作中国农历时间。见《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26页。
[35]《中日战争》,第7册,第219页。此条史料《李鸿章全集》中亦有收录,但错将俄历时间记作中国农历时间。见《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35页。
[36]爱澜:“焚风炽吹60年:日本海军‘赤城’号炮舰”,《舰船知识》2014年10月号(总第421期),第92页。
[37]斎藤聖二:《日清戦争の軍事戦略》,第52页。
[38]《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181—182页。
[39]《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944),《中日战争》,第2册,第545—546页。
[40]《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39页。
[41]《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949),《中日战争》,第2册,第546页。
[42]斎藤聖二:《日清戦争の軍事戦略》,第53、71页。
[43]斎藤聖二:《日清戦争の軍事戦略》,第54页。
[44]斎藤聖二:《日清戦争の軍事戦略》,第54页。
[45]《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42页。
[46]《续编·中日战争》,第7册,第3页。
[47]据俄国驻汉城代表韦贝在1894年7月4日给本国的报告中说,李鸿章决策出兵时,他本人“在天津曾向李氏指出派遣军队将招致严重纠纷,但他似不愿相信日本也有派遣军队的可能”。参见《中日战争》,第7册,第243页。
[48]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科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60页。
[49]升味准之辅著,董果良等译:《日本政治史》,第2册,第183页。
[50]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科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60页。
[51]《续编·中日战争》,第7册,第3—4页。
[52]《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186页。
[53]《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45页。
[54]《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187页。
[55]《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44页。
[56]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科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上册,第260页。
[57]《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191页。
[58]《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191页。
[59]《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47页。
[60]斎藤聖二:《日清戦争の軍事戦略》,第116—117页。
[61]《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192页。
[62]《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193页。
[63]《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196—197页。
[64]《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201页。
[65]《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962),《中日战争》,第2册,第550页。
[66]《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48页。
[67]《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49页。
[68]有意思的是,这天早晨,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大越与爱尔兰记者奥斯特会晤时,后者不无神秘地告诉大越,他得到内幕消息,“此次出兵乃袁世凯规劝朝鲜政府向其请求援兵者。清国有乘此机会以避难之名义,将朝鲜国王带往清国。并与平定内乱后,立即将朝鲜宣布为清国之一省,任李经方为总督之密谋。然而,清政府认为其障碍者,不仅为日、俄两国,英、法亦不会袖手旁观。英国或许已采取与清国缔结密约,于清国并吞朝鲜同时,割占巨文岛及其他要地,控制对马海峡航路,以防俄国南下之手段。”(《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201—202页)会谈结束后,大越立即致电陆奥,称:“据来自可靠方面之消息,清国政府乘目前之机,企图将朝鲜国王带往清国,宣告朝鲜国土为清国之一省,并任李经芳为总督云。清政府认为除日俄两国政府外并无反对者。”同时发出汇报详细内容的函件。由于二者的传递存在时间差,所以陆奥看完电报后大感震惊,要求大越立即答复“所谓可靠方面消息系闻自何人”。(《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198页)当然,事后证明,所谓可靠消息纯属讹传。但日本驻外使节和外交中枢的互动密切性,仍值得注意。
[69]斎藤聖二:《日清戦争の軍事戦略》,第116—117页。
[70]《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209页。
[71]《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968),《中日战争》,第2册,第551页。
[72]《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209—210页。
[73]《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207页。
[74]斎藤聖二:《日清戦争の軍事戦略》,第117页。
[75]斎藤聖二:《日清戦争の軍事戦略》,第61页。
[76]《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55—56页。
[77]《中日战争》,第7册,第223页。
[78]《续编·中日战争》,第7册,第5页。《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191页。
[79]《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192页。
[80]《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193页。
[81]斎藤聖二:《日清戦争の軍事戦略》,第66页。《甲午战争史》,第16页。
[82]《李鸿章全集》,第24册,第66页。
[83]松下芳男:《近代の戦争·日清戦争》,第128页。
[84]戚其章:《甲午战争史》,第17—18页。
[85]《续编·中日战争》,第7册,第6—7页;《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207页。
[86]《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216页。
[87]《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223页。
[88]《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223页。
[89]《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216页。
[90]《续编·中日战争》,第9册,第2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