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平洋战争后,国民政府外交与对外政策的变化

太平洋战争后,国民政府外交与对外政策的变化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缅甸反攻作战方案的变迁一、缅甸反攻作战方案的提出缅甸保卫战失败后,中国与英美之间的陆上交通线被切断,中国抗战面临着更为困难的局面。中方强调,盟军在缅甸的制空权、在孟加拉湾的制海权和两栖进攻是中国参加陆战的先决条件。会议就缅甸战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展开了争论。美方则力主入缅作战。美方不仅指出反攻缅甸作战

太平洋战争后,国民政府外交与对外政策的变化

第一节 缅甸反攻作战方案的变迁

一、缅甸反攻作战方案的提出

缅甸保卫战失败后,中国与英美之间的陆上交通线被切断,中国抗战面临着更为困难的局面。对此,盟国方面努力寻求重新打通这一交通线的方案。美国对保持对华援助道路的畅通颇为重视。1942年4月底,当盟军在缅甸败象已露之时,罗斯福在白宫发表广播讲话,承担起援华责任。罗斯福声明:“现在缅甸的情况不妙,日本人可能切断缅甸路。但是,我要对英勇的中国人民说,无论日本怎样前进,我们总会找到向蒋委员长的军队提供飞机和弹药的道路。”(1)

美国陆军部作战司权衡战局,于5月26日提出了著名的“保持中国继续作战”(Keep China in the War)的战略计划。此时,滇缅公路已被切断,仓促之间建立起来的由印度飞越喜马拉雅山区到云南的“驼峰”航线运量有限,初时一个月只有数百吨甚至数十吨而已。美国要实施保持中国继续作战的战略所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华提供较多的援助。作战司指出,“由于缺乏武器弹药,中国人对日军进攻的进一步抵抗面临着崩溃的严重危险……要使中国的抵抗不趋于土崩瓦解,就必须继续把这些军需物资运到中国。不能指望印度至中国的空中运输线运送中国军队需要的大量物资;这就需要打通滇缅公路。盟国方面只有发动攻势,打垮目前在缅甸的日军并控制孟加拉湾,才能重新打通滇缅公路。”(2)

从1942年5月起,美陆军部作战司多次提出雨季后收复缅甸的计划。他们指出,虽然美国对华提供了一些空中支援,但这并不能令人相信足以使中国继续作战。他们警告说,“除非盟国对华援助有所增加,中国有可能与日本讲和。因此,使得日本可腾出一些师团用在其他地方”。(3)经历了缅甸失败的史迪威,也积极主张打回缅甸去。1942年7月,史迪威向蒋介石提出反攻缅甸的备忘录

罗斯福肯定了作战司及史迪威等人的提议,他于1942年10月致电蒋介石,表示美国参谋人员正在研究收复缅甸的计划,指出“为使运输路线实际建立,则缅甸必须收复”。为此,除了增加在印度兰伽受训的中国驻印军兵员外,罗斯福还提出在云南组训中国部队,并抽选优秀军官领导。(4)

重新打通交通线自然是对华有利之举,但援缅战役的惨败犹历历在目,蒋介石害怕重蹈覆辙,因而有条件地接受了史迪威的建议,即要求美英提供强大的空中保护,掌握孟加拉湾制海权,阻止日军可能的增援,并在南缅海岸发动两栖攻击。几经周折,中国方面于10月14日提出《中英美联合反攻缅甸计划》。该计划提议:中国方面将从云南以15~20个师的兵力攻向缅甸,同时,英美以5~7个师及空降部队用于从印度发起的攻击和对仰光的两栖进攻。中方强调,盟军在缅甸的制空权、在孟加拉湾的制海权和两栖进攻是中国参加陆战的先决条件。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商震向史迪威递交这个计划,要求史迪威带着这个计划去和美英方面协商,以最后确定下来。(5)

收复缅甸作战的主要力量是中英军队,反攻缅甸的提案必须得到英国的支持。然而,英国的远东战略与中美并不相同。决定英国生死存亡的战场在欧洲,而在远东,出于在战后继续恢复殖民地统治的考虑,英国不希望中美军队在它旧日的殖民地上进行战斗,以免增强他们的影响力,导致这些殖民地与英国的离异。英国尤其担心中国对缅甸染指,因此,英国对缅甸战役热情不高。

1942年10月17日至19日,史迪威和英军印度总司令韦维尔上将在新德里举行会谈,讨论攻缅计划。史迪威提出中国方案后,韦维尔当即对这个计划表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由于交通运输状态的糟糕、工作人员的低效率以及部队中疟疾的高发病率等原因,在1943年3月1日之前,是不可能发起攻缅战役的。而从3月1日到雨季来临,盟军在缅甸将只有两个半月的可战斗天气。韦维尔认为,即使盟军有两个师能够推进到曼达勒地区,但也不可能在雨季中坚守在那里。他表示不希望看到盟军第二次从缅甸撤退。这样,会谈从一开始便出现僵局。后来,由于马歇尔对英国内阁施加了影响,韦维尔的态度有所改变,他表示尽管目前还不能确定发起这样一个大规模作战的日期,但他同意把中国计划作为进一步商讨的基础之一。同时,韦维尔提出了先行收复缅北的议案。

12月17日,史迪威和韦维尔再次于新德里举行会谈,韦维尔提出了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求取消计划中的缅甸战役。这两个问题是:

(1)他不怀疑盟军能够打入缅北,但是后勤方面的困难将使他们无法在雨季中留在那里;

(2)打通缅甸对华交通线必须占领仰光,但由于北非战役动用了大批舰船,英方将不可能在1943年秋季以前对仰光进行两栖攻击。这样,英军便无法给中国攻缅部队以直接的支持。韦维尔要史迪威转告蒋介石,他“非常急切地希望委员长明白,如果从云南出发的中国军队遇到上缅甸地区日军的集结,英国将不可能在钦敦江东部采取大的行动来帮助他们。因此,这得完全由委员长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否前进”。(6)

蒋介石得知英方有意推迟缅战的消息后,于12月28日密电罗斯福,要求他力劝英方进攻缅甸。他表示“中国应用之军队皆已准备就绪”,希望罗斯福“敦促英方以充分之陆海空力量,负起共同收复缅甸之责任,中国军队与人民经过5年半军事与经济消耗,实不能在缅冒第二次失败之危险”。(7)

罗斯福于1943年1月2日复电蒋介石,他劝告蒋,对中国来说,打通缅甸公路的北缅战斗比南缅战斗更为重要。1月8日,蒋介石再电罗斯福,坚持南缅同时作战的要求,蒋介石说:“倘无海军于海上阻敌增援或登陆部队于缅南后方打击日军,敌便可迅速集中以攻击我在缅北部队。由于我供应线之薄弱,无论我在后方拥有诸多兵力,亦赶不上日军所集中的兵力,因此,我以为倘发起限于缅北之攻势,势必使我军面临战败之危险。”鉴此,蒋介石表示,“倘海军未能控制缅甸海面,与其冒险从事缅北战役,不如再等几个月,或索性推迟至秋时雨季之后”。(8)由于英国方面的消极,1943年春反攻缅甸的计划未能形成。

二、缅甸作战方案被一再改变

1943年1月,英美两国领导人及军事首脑在北非卡萨布兰卡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就缅甸战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展开了争论。英方对重新打通交通线的价值极表怀疑,并强调各种困难。美方则力主入缅作战。美方不仅指出反攻缅甸作战的长远战略意义,还进一步强调这一作战对日军的牵制作用。马歇尔指出,由英国在缅南和中国在缅北的联合进攻会促使南太平洋的日军调往缅甸,减少太平洋的危险,并有助于对德作战。马歇尔声称,如果不发起缅甸战役,“太平洋上的形势就可能在某个时候发展到迫使美国不得不遗憾地从欧洲战场撤出的地步”,“美国不能再经受一次巴丹”。会议最终接受了美国的主张,决定在1943年11月发起反攻。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通过了如下三点协议:

(1)以1943年11月15日发起“安那金”(Anakin缅战代号)为目标,做好一切计划和准备;

(2)进攻的实际决定将由联合参谋长会议于1943年夏季作出,最晚不迟于7月;

(3)如“安那金”于1943年发起,美国将帮助补足登陆艇和海军力量,该部分物资将由太平洋方面拨补。(9)

1943年5月,美英两国军政首脑在华盛顿举行最高级会议。会上,英国对缅战再提异议。丘吉尔认为,日军比盟军更善于山林作战,“进入遍地是沼泽的丛林中打日本人,正像走入水中去斗鲨鱼一样”。(10)丘吉尔主张到日军意想不到的地方去登陆,越过孟加拉湾,向苏门答腊等地进攻。宋子文应邀参加了其中的一些会议。宋子文和丘吉尔在会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辩。宋子文用带有警告意味的口吻指出,推翻原议,将会造成中国人民对盟国的巨大失望,“万一有放弃攻缅之决定,中国军民必以为英、美背信违约,英、美表示无决心以武力令日敌投降,不但中国人心绝望而瓦解,同盟军若无中国根据地,亦将无法消灭日寇”。(11)丘吉尔则继续强调进攻缅甸的种种困难,声称对于反攻缅甸,英国并没有作出明确的承诺,如果有英国军官曾作出过何种保证,那是越权行为。丘吉尔认为,打通滇缅公路没有重大价值,因为该公路起码要到1945年以后才能恢复。恢复以后,每月运载量也不会超过2万吨。因此,如今之计还不如以增加中印间的空运量更为实际些。丘吉尔的结论是:“目前考虑进军缅甸是非常愚蠢的。”(12)他认为,是俄国,而不是中国,才能解决予日本致命一击的问题。

华盛顿会议的结果是通过了一个调和中英意见的方案:目前将尽力于印度的阿萨姆及印缅边境地区集中物资;1943年雨季结束后发起陆空有力攻势作战;以海军攻击缅甸海岸,以切断自海岸与北方前线之间的交通;尽一切可能,用充足之武力去获取孟加拉湾的制海权,阻止日军在缅海上的交通。该计划既迎合了中国对南缅作战的要求,但又对英国发起攻击时间和是否进攻仰光未作出明确规定。5月19日,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通过了美方提出的《击败日本的战略计划》。该计划把对日战争分为六个阶段,其中,收复缅甸列为第一阶段的主要作战行动。

1943年8月,罗斯与丘吉尔于加拿大魁北克举行了年内的第三次会晤。魁北克会议上,英国人再次提出去苏门答腊登陆的方案。美方表示反对,罗斯福等人认为,中国是通往进攻日本的最好道路,只有中国的港口空军基地,才能够提供对日本的猛烈的持久的空袭,攻打苏门答腊的行动将会背离对日进攻的主要方向。丘吉尔认为,在缅甸进行战斗将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它将要浪费盟军整整一年的时间,而盟军“除了获得次要的阿恰布港和在缅甸的沼泽和丛林中疲于奔命的权利之外,将毫无所得”。(13)

会议举行期间,蒋介石致电罗斯福与丘吉尔,指出此次会议“对于世界整个战局必能发生决定性之效果,而对于远东与上次所决定宣布反攻缅甸之计划,尤望能迅速决定具体与统一实施之步骤”。但目前的情况是,盟国对于反攻缅甸并无确实具体的准备,更无负责主持的机构,“此种消极与犹豫滞移之情形,不惟影响我军之精神,将使军民皆为之气短,而且助长敌方之战力,适中其各个击破之阴谋”。蒋介石希望罗、丘在这一会议上对远东战略及反攻缅甸等问题决定实施计划与步骤。(14)

魁北克会议最后决定于1944年初的旱季发起缅甸作战。北缅以密支那为目标,南缅以阿恰布、南穆里为目标,对于攻击仰光的两栖作战问题会议未能作出决定。为统一指挥缅战事宜,会议决定新成立一东南亚战区指挥部,以英国海军中将蒙巴顿(Louis Mountbatten)为司令官,史迪威为副司令。两栖攻击之事将由蒙巴顿到任加以考察和研究后再作决定。8月25日,罗斯福、丘吉尔联名致电蒋介石,通报了魁北克会议关于缅甸战役的意见。对此,蒋介石于9月4日的复电中表示,如不能占领下缅甸海岸线上的交通要点,“则敌军入仰光之接济路线必无法截断,如此上缅甸战事恐难如期达成”。(15)

为了协调盟国之间的努力,10月,蒙巴顿与美空军补给司令索姆维尔(Brehon Somervell)出使重庆,并转交了一份丘吉尔致蒋介石的密函。丘吉尔对两栖攻击之态度仍未明告,只说南缅军事行动须视北缅行动进行情况再作决定。丘吉尔告诉蒋,孟加拉湾的海军力量,拟于明年2月集结,英国拟投入的兵力将包括一支拥有十艘航空母舰的空中掩护队,一支海军舰队,若干登陆舰和一支能装载5万至6万携带最新武器士兵的船队。至于出击地点,将待蒙巴顿到印度后再作决定。

10月19日,蒋介石、何应钦、史迪威与蒙巴顿、索姆维尔等在黄山官邸举行会议。蒙巴顿报告魁北克会议的情况,索姆维尔报告援华空运的情况和潜力,史迪威报告作战计划。中国军令部次长刘斐告知与会者,攻缅战役开始之时,中国方面还将在宜昌、汉口黄河流域同时发起攻势以牵制日军。会上,蒋介石重申了孟加拉湾的水路夹击要求。会议初步协议,缅甸攻势将于1944年1月发起。(www.xing528.com)

开罗会议上,东南亚战区司令蒙巴顿提出代号为“优胜者”的缅甸作战方案。该方案规定了盟军从阿拉干、英法尔、雷多和云南方面的进攻路线和使用兵力,而对南缅的两栖作战一事只字不提。丘吉尔对英国的海军力量作了说明,他声称英国不久将可以抽调大批海军舰艇到远东,盟军不必担心孟加拉湾的制海权问题。但丘吉尔并不说明两栖攻击的时间和地点。蒋介石注意到了这些情况,他发言时强调,必须对南缅行动加以落实。他指出“攻缅胜利之关键,完全在于海军与陆军之配合作战同时发动。盖如此则吾人在海上可获得制海权,以断绝敌人由海上增援与补给”,否则,敌军得由海上转运,源源不断地增加,则盟军胜利殊无把握。蒋介石认为,敌在缅使用兵力可达十个师团,如果后方不予截断,则敌仍必增加。因此,陆海军必须同时集中发起攻击。(16)

11月24日晚,丘吉尔对蒋介石表示,英海军将于1944年5月发起登陆作战。次日,丘、蒋再次会谈时,蒋希望英海军能提早登陆时间,丘吉尔对此未作明确表示。26日,蒋介石与罗斯福会谈。罗对蒋表示,他将说服英国人在中国军队发起北缅作战的同时发动南缅的海军行动。于是,蒋介石有条件地接受了“优胜者”方案。

开罗会议结束后,蒋介石启程回国,罗斯福、丘吉尔则飞往德黑兰与斯大林举行会晤。斯大林表示,一旦战胜德国后,苏军将移师远东,而在目前,他强烈要求美英迅速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苏军压力,及早击败德国。德黑兰会议后,美英军政要员重返开罗,再次讨论缅甸作战问题。

丘吉尔提出,苏联同意参加对日作战,已改变了太平洋的战略版图,将使东南亚战区的重要性大为降低。苏联将为盟国提供比中国更好的对日作战基地。缅甸海面上的安达曼登陆战与缅北作战本无多大关系,况且德黑兰会议上所决定的法国海岸登陆计划也使英国不可能向孟加拉湾的战役提供足够的登陆舰艇。因此,南缅作战应当取消。马歇尔对此表示反对。他指出安达曼作战的取消,将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此,蒋介石就不会派远征军入缅作战;而缅北如无战事,日军就会集中全力于太平洋。麦克阿瑟将要承受严重压力。如果盟军不在缅北首先出击,日军也有可能先发制人,切断驼峰航线。况且,罗斯福对蒋已作过允诺,如没有重大理由,不应取消南缅的两栖作战。但丘吉尔不以为然,他声称实行法国海岸登陆计划以尽早击败德国便是理由。最后,罗斯福决定作出让步,他灰心地对史迪威说:“我们走进了死胡同,过去的四天我倔强得像一头骡子似的。可是,我们找不到任何出路。会议就这样结束是不行的,英国根本不愿进行这一战役,我没有办法使他们点头。”(17)

12月7日,罗斯福电告蒋介石:经与斯大林会商后,盟军将于明年春季在欧洲发动联合大作战,“甚望在1944年夏末,得以结束对德之战争。此项作战,因需如此多数巨型之登陆舰艇,乃至不能有充分之数量,参加孟加拉湾之海陆战”。罗斯福并提出可供蒋介石选择的两种方案:在现有条件下继续进行缅甸作战,或是把它推迟到明年11月,以实行一大规模的两栖作战。(18)

蒋介石选择了第二种办法。12月17日,蒋复电罗斯福:“倘登陆部队所需之战舰及运输舰,不能完全依照原定计划集中,则自以依照阁下建议,将海、陆全面攻势展期至明年11月,使一举而击灭在缅之敌人,较为妥适。”(19)至此,大规模反攻缅甸的计划终成泡影。

英国政府对缅甸战役持消极态度,除了它一直声明的欧洲战场的因素外,对战后远东格局的考虑亦是一重要因素。英国不愿意看到它在远东原有的殖民地位受到动摇,它担心,如果盟军反攻缅甸成功,其他盟国在缅甸的影响将大为增加。对此,美国外交官戴维斯便曾指出英国人的要害在于殖民地。他如此剖析英国人的自私心理:“战争终必在欧洲获胜,其丧失之殖民地亦必然在和平会议席上轻易收回。反之,倘英人经由中、美的协助反攻此等殖民地,则英国的统治地位必然遭受严重打击。”(20)

确实,英国对中美两国是心存顾忌的。1944年初丘吉尔在论及东南亚战事时,就曾明白无误地道出他的担心:“如果日本能从那里撤退,或由于美国的全力挺进而带来和平,美国在取得胜利后就会感到它的意见得到了很大加强,即英国在东印度群岛的殖民地必须被置于由美国来控制的某一国际机构之下共管。”(21)对于缅甸,英国人怀有同样的担心。美国人一直对英帝国亚洲殖民地的存在颇有非议,而中国支持民族独立的倾向也比较明显,如果让中美参与解放缅甸,英国人担心,其结果不是导致缅甸倒向中国,就是缅甸走向独立。因此,英国不愿让中美军队插手这场战争,它希望在战争末期由大英帝国来收复它,借此重新恢复大英军队的威望。

三、缅北反攻作战

尽管全缅作战因英国的反对而取消,但中国军队还是在缅北地区发动了一个规模缩小了的反攻作战。作战的主体是中国驻印军,美军及英军各派出一支特种部队配合作战。

第一次缅甸作战失败后,中国远征军的新22师(廖耀湘部)和新38师(孙立人部)撤退到印度境内。他们在兰伽营地获得国内飞运的补充兵员,并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编组成中国驻印军。驻印军以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1943年1月,该两师部队编组成中国陆军新编第一军,仍以史迪威为总指挥,以郑洞国出任新一军军长。1943年8月,新30师亦飞印集训,加入中国驻印军序列。

驻守在缅北地区的敌军主力是在日军中享有“常胜军”盛名的王牌师团第18师团,该师团有两万余人,并在战斗过程中多次得到补充,其实力远远超过日军常规师团。此外,日军第2师团、第53师团及第56师团一部也加入了与驻印军的作战。缅北地区复杂险要的地形更增添了缅北反攻作战的艰巨性。

缅北反攻作战从1943年10月开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胡康河谷作战

反攻缅北的作战从胡康河谷开始。1943年10月下旬,驻印军新38师攻占新平洋,此后陆续攻克宁边、拉家苏等地,12月29日攻克于邦。1944年1月,新22师开抵前线。此后,驻印军以主力由正面向缅北的门户孟关推进,同时派出一部迂回孟关南方,作深远包围。3月上旬,攻克孟关。此后,驻印军在追击与截击作战中给日军以重创,消灭日军千余人。3月底,胡康河谷宣告克复。

(二)孟拱河谷作战

孟拱河谷纵长75英里,宽不足7英里。日军早有工事,严阵以待,除原有18师团114联队外,日军新增了第56师团和第2师团一部,企图固守到雨季来临。驻印军经艰苦作战,于6月25日攻克孟拱城。在孟拱河谷作战中,驻印军击毙日军第56师团128联队长以下6800人。

(三)密支那攻坚战

密支那是缅北战略要地,具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便利,是驻印军收复缅北修建中印公路的必经之路。早在1944年4月初,驻印军在以主力攻击孟拱河谷的同时,即分兵一部与美军一个支队由密林中直插密支那。5月中旬,驻印军发起攻击。日军陆续增添援兵,并由新增援的第56师团步兵指挥官水上源少将统一指挥,依仗工事顽强死守。驻印军只得逐街强攻。至8月4日,攻克密支那,水上源少将自杀身死,日军被歼2000余人。

(四)杀出缅境,会师滇边

攻克密支那后,驻印军乘雨季稍事休整,将部队整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孙立人升任新一军军长,下辖新30师、新38师;廖耀湘胜任新六军军长,下辖新22师及不久前加入驻印军的第14师、第50师。10月中旬,雨季一过,驻印军即分兵出击。新一军沿密八公路向八莫攻击,新六军经和平向瑞古推进。

八莫是滇缅边境地区的战略要镇,日军守备部队为第18师团及第2师团一部组成的支队。激战至12月15日,新一军占领八莫。日军守备司令原好三大佐被击毙。1945年1月,新一军攻占南坎。随后,挥师北上进逼国境。

在驻印军发起缅北作战期间,自1944年5月起,驻守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对第一次缅甸作战后便占据怒江西岸的日军第56师团展开攻击。经过艰苦战斗,陆续攻克腾冲、松山、龙陵、芒市等重要据点。1945年1月15日,收复边境重镇畹町。1月27日,新38师在芒友地区击溃日军56师团残部,与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此后,驻印军展开肃清作战,消灭滇缅边境地区的残余日军。3月底,缅北战斗胜利结束。

缅北作战的胜利,打通了中国和盟国之间的陆上交通线。1945年初,中印公路建成通车,并与公路平行铺设了一条世界上罕见的中印输油管道,每月输油量逐渐达到万吨以上。此后,中国战场所急需的弹药、汽油、卡车、大炮等重武器得以源源不断地输入。又由于控制了缅北,盟军得到一条较为安全的空中航线,不必再绕道飞越险峻的“驼峰”,因而空运量大增。如1944年6月,月空运量只有1.8万吨,而到1945年7月,已高达7.1043万吨。在此基础上,中国方面拟定了装备35个美械师和若干特种部队的方案,准备大反攻。对此,当时担任军委会参谋总长的何应钦指出,“因得此物资之运输供应,我国军大部逐获重新装备,迅速恢复战力”。(22)

缅北作战,不仅揭开了盟军在亚洲大陆地区胜利反攻的序幕,而且有力地地支援了盟军其他战场的作战,为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日军原来在缅只有5个师团的兵力,为了加强作战力量,并准备对印度英帕尔地区发动攻击,1943底,日南方军总部又从南洋各地抽调3个师团到缅甸。此后又陆续增加兵力,到1944年11月,日军在缅兵力已达10个师团,一个独立旅团。(23)而此时,日军在太平洋岛战中正与美军陷于苦战,急需援兵。缅甸之战使日军捉襟见肘,无法应付。缅北与滇西作战,无疑为美军在太平洋的反攻大大减轻了压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