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援闽粤军组建:背景、演变、影响

援闽粤军组建:背景、演变、影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探析援闽粤军的组建,应该考虑到这些事实,陈炯明本人为该支部队的最大得益者。因此每逢北京政局动荡来临之际,桂系辖内错综复杂的派系冲突更是纠缠在一起,援闽粤军的建制正是各方势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之一。援闽粤军建制前的演变援闽粤军的骨干力量,主要来源于其首领陈炯明以前率领的队伍。援闽粤军组建的背景援闽粤军的组建与桂系督粤时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剧变分不开。闽粤边界的军事冲突又逐渐严重了。

援闽粤军组建:背景、演变、影响

援闽粤军组建述论

黄绍平

关于援闽粤军的组建,就目前所能看见的材料,有三种说法:一是由于孙中山的争取才导致粤军的建立(1);二是主要因为程壁光努力的缘故(2);三是陈炯明与朱庆澜联手合作的关系(3)。各种观点均有一些史料支撑,似有道理。岁月流年,当时具体情形到底怎样?孙中山、程壁光、陈炯明、朱庆澜、陆荣廷等人在粤军的成立中扮演什么角色?二十营省长亲军的演变过程如何?他们对这个问题各有什么看法?本文试图参照比勘各种记载,对这个问题重新做一探讨。

探析援闽粤军的组建,应该考虑到这些事实,陈炯明本人为该支部队的最大得益者。换句传统的说法,则陈氏是援闽粤军的缔造者和统率者。历史固然不能假设,但是如果没有其个人足够的努力,或是人们看不到陈氏本人充分的争取,陈炯明却能坐享其成。单从情理上推断,类似的阐述无法让人不感到怀疑。揆诸史事,也是如此。同样,护国运动中占有两广的桂系绝不情愿卧榻之下,他人酣睡,坐视一支异己力量的崛起;而境内的各派势力更非其是从,省长朱庆澜跟刚踏入广东的陆荣廷就闹过矛盾;驻粤滇系也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4)。因此每逢北京政局动荡来临之际,桂系辖内错综复杂的派系冲突更是纠缠在一起,援闽粤军的建制正是各方势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之一。

援闽粤军建制前的演变

援闽粤军的骨干力量,主要来源于其首领陈炯明以前率领的队伍。下面拟分三个阶段进行回顾。

(一)辛亥革命前后

这支队伍的最早前身,应该为陈炯明领导的循军。1911年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地处岭南的民军活动同样如火如荼地积极响应,其中规模较大的队伍有惠军、循军等部。11月1日循军凸现于广东惠州淡水。陈炯明为总司令,林激真任参谋长,邓仲元为西江司令,尹德明、丘耀西分别担任东江和博罗司令;林海山、邓伊臣、李子先、欧阳俊、梁镜球、廖尚果、廖谷等担任负责运动;马育航、钟秀南、周醒南等担任筹划粮饷。旬日之内,参加循军举事的民众多达数千,仅半月之间先后光复惠州及所属各县。11月9日广州光复时,陈炯明被推为广东副都督,随后他代理都督,成立了“军官团协会(5),通过武力镇压和解散大批民军,以循军为基础,编组成正规军两师一旅。其中“钟鼎基为第一师长,苏慎初任第二师长,张我权负责独立旅”(6)。成为广东地方政府的主要武装力量。

(二)二次革命时期

二次革命后,面对龙济光和袁世凯的分化利诱,陈炯明辖下的师旅长相互争权夺利。其中第二师师长苏慎初、独立旅旅长张我权先后倒戈拥护袁世凯,陈炯明无力控制局面,部队因哗变而瓦解,一些官兵遭到陆荣廷的武装镇压,大部分粤籍军人被遣散,留下的小部分队伍被收编。

(三)护国运动时期

护国运动时,陈炯明在家乡发动民军组织讨逆共和军,配合广西护国军等部的军事行动。龙济光被赶走后,自诩不会军人专权的陈氏告别余部,“交由朱庆澜派来的张天骥收编”,改组成省长亲军即警卫军,成为共“104营”中的一部分。(7)陈氏则在战后接受了北洋政府邀请离粤北上。这支部队的最终归宿,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既使桂系陈炳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又是日后桂系陈氏与省长朱氏争夺的根源所在。第二年6月24日,广东督军陈炳便借口军事统一,指“派高雷镇守使林虎为接收警卫军专员”(8)。7月19日,缺乏实力资源的朱庆澜电请北京政府“调离广东”(9)。8月27日朱氏辞职后,广东省议会一度选举胡汉民为省长,同样因遭到陈炳的强烈反对后,又改选李耀汉为省长。9月1日督军陈炳干脆“将已拨归陈炯明编为海军陆军战队的省长亲军二十营”,强行“编入警卫军”。(10)加上其推行开放番摊等措施来征收军饷,陈炳的所作所为渐渐变得天怒人怨。翌日,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出席陈炳为海军长官举行的欢宴会时重申:“有破坏大局者,海军唯有准备武力对待。”(11)

援闽粤军组建的背景

援闽粤军的组建与桂系督粤时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剧变分不开。(12)首先,就在陈炯明被任命为广东省长亲军司令前夕,正是第二次南北战争行将一触即发之际。由于国内政局正处于“大法凌夷,国势播迁”的境地。(13)随着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护法反段运动的先后继起,各派政治力量反应不一,其中又以西南地区的表现为最,如1917年7月17日唐继尧宣布不承认段内阁的合法地位。同日孙中山率部南下抵穗。而拥有两广的桂系早在6月20日已通电“戒严”,(14)暂行“自主”,同时积极筹备应对来自北洋势力的武力统一政策,(15)用徐树铮的话来说,北洋政府“欲谋统一,非川粤同受政府节制不可。以川较粤,……而粤宜急。……我之争湘者,为图粤计耳”(16)。加上两广毗连湘、赣、闽,边界风声于是日紧。自从前陆军次长傅优良佐代替湘督谭延,北洋第八、第二十师先后入湘,湖南成为北洋军队攻击的首要目标,唇亡齿寒,迫使桂系在策略上有所改变,略为注重平衡内部关系。

此时桂系包括原属军务院的李耀汉、林虎两军在内,在两广的主要部署如下:陈炳代替谭浩明率军驻广东,莫荣新兼任广惠镇守使,林虎兼任高雷镇守使,沈鸿英兼任钦廉镇守使,李耀汉继任肇罗镇守使;谭浩明代替陈炳为广西省长,韦荣昌继莫荣新为浔梧镇守使,林俊廷继陈炳为桂林镇守使,黄培桂继谭浩明为龙州镇守使。陆荣廷为两广巡阅使,陈炳为广东督军,谭浩明为广西督军。其中在广东的“粤军四十营”(17);“护国滇军有两个师”(18),“桂军六十营”(19)。另外龙济光任两广矿务督办,驻海南;莫擎宇任潮梅汕镇守使,驻粤滇军主要驻守在粤北韶关一带。

为确保两广地盘,拥有广东十个师、广西四个师的桂系于10月3日在南宁召开两广援湘军事会议,决定出兵“三师以上”援湘(20),推桂督谭浩明为两广护国军司令(入湘后自称湘粤桂联军总司令)。9日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军事会议上议定“饬陈炯明、朱执信两军长加紧招募训练部队,为滇军、海军后援”。(21)经过一番努力,桂系在湖南的战局,呈现相持状态。闽粤边界的军事冲突又逐渐严重了。先是钟鼎基、莫擎宇在潮梅地区宣布独立,随后率兵由梅县、兴宁向东江地区推进。与此同时,闽省督军李厚基则派北洋正规军臧致平一师,南下普宁协同作战,桂系的压力陡然增大。尽管钟、莫部很快被桂系击溃,臧致平师仍然固守诏安黄岗一线,对广东依然构成威胁。(22)

其次,桂系接纳并维持与孙中山等革命派的关系,双方经常既不断冲突又相互利用。因为桂系的缘故,孙中山于广州开府后面临的问题颇多,尤其是经费异常拮据。由于粤省财政全为桂系把持,无从挹注,只能靠借债及华侨方面捐款接济度日。当时以财政部次长署理部长的廖仲恺,虽多方张罗,然而国会经费及海军军费,仍不能依时如数发给。帅府所属职员,当时亦无薪可发,各人不分职级,每人每月只能领到广东毫洋二十元,仅足供个人食宿之用,生活十分艰苦,可是革命士气高昂。另一方面,桂系对支持孙中山的势力和革命派拥有军队的企图极力遏制。如驱逐拥护孙中山的省长朱庆澜;强行收回省政府管辖的二十营警卫军;枪杀孙中山任命的潮梅前敌司令金国治与招募士兵的工作人员。

再次,桂系排挤来自北方的代表省长朱庆澜(23)。1916年7月6日,北京政府任命陆荣廷为广东督军,朱庆澜为广东省省长。8月23日朱氏抵达广州后,于31日贴出布告“按照军卫游击各营队,现准军署奉令咨交本署管辖所有薪公饷项概由本署给发。九月份预借伙食,本省长以现有财政酌为支配,每营预借银一千元,每队预借银三百元。应即备印来署请领,以资接济”(24)。“意在通过经济供给手段来收编民军与获取在粤其他军事力量的好感。他先后吸收了一些民军和龙济光系统杂牌军编组而成警卫军,将广东警卫军自9月1日起划归省长管辖,由省长亲自统率。10月6日陆荣廷檄令“将江大、广贞等大小兵舰十八艘移交给朱庆澜”(25)。这样就渐渐形成了这个省在督军之外还有一个“督军”的局面。对于省长掌握的军事力量,桂系自然一直企图吞并,连仅留下的少量部队——省长亲军20个营也不放过;它对于在护国运动中出过力的国民党人李烈均和陈炯明,也仅仅限于利用和限制。省长朱庆澜却聘请他们为省长公署高等顾问,并经常邀请国民党人到广州会谈,例如6月14日与抵穗的胡汉民表示赞成出师讨逆,并拟联合驻粤的滇军共同组织滇粤联军。通过类似方式,来加强与其他派系的联系。由于朱氏援引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陈炯明、滇军等为奥援,不到一年,他与桂系的矛盾就闹得不可开交。

又次,就驻粤滇军而言,他们一直深受桂系排挤,欠薪欠饷更是家常便饭。桂系则要求他们回家,然而滇军却不想走。相反,每逢政局裂变时,他们往往表现激烈,尽管在好多问题上利益一致,双方矛盾仍在。由于滇军将领具有护国战争时敢为天下先的传统,此时滇军以师长张开儒等军官为代表普遍坚决拥护共和,慷慨激昂。应省长朱庆澜的邀请由沪南下的李烈钧,更是频频与粤省官员商讨对策,同时催促桂系发放并补拨所欠饷械,“准备出师北伐(26)

最后,南下海军与桂系的关系微妙。桂系欢迎孙中山率领海军南下,海军却日渐试图摆脱粤省是非纠纷。由于南下海军不可小视的实力,使之成为桂系和国民党人互相争取的重要力量,也使其成为左右援闽粤军成立的关键因素之一。

组建援闽粤军的较量

组建援闽粤军的过程比较复杂。这里面既存在着桂系陈炳等人始而禁止与反对,继而应承与推延,终而陆荣廷肯定与支持的演变;也有广东省长朱庆澜的动议与努力和驻粤海军尤其是程壁光的协商与争取。而且这事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活动特别是陈炯明本人的努力也分不开。

就桂系而言,由于推行段祺瑞武力统一政策的傅良佐入湘,它已显然威胁到自己的生存,迫使其既要进一步加强对势力范围的监控与管制,又要在一定范围内尽量稳定、联合、扶持其他势力以与皖系抗衡与周旋(27)为此,桂系一方面借口统一军政,令林虎接管朱庆澜交出警卫军,以达到削弱朱氏军事力量并进而迫使朱下台的目标;另一方面欢迎孙中山派与海军驻粤。其最终目的就是确保桂系在两广的统治不被推翻。时在华南地区活动的一些人士,同样有意无意地利用剧烈变动的政局和桂系的企图,设法为自己或团体谋取利益。如作为曾任广东督军的陈炯明,威望并不低,当时就有报纸公开称之为“民党巨子,威望素著之人,现官民方面亦亟欲其参与粤中大事,以为官民交接之枢纽。”(28)陈氏本人也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借助各种力量,试图把握时机,重掌旧部。下面分别以朱庆澜、陈炳、莫荣新为代表来进行分析。

(一)朱庆澜时期

已在广东深受桂系钳制之苦的朱庆澜(29),早就与李烈钧、陈炯明等“诗唱”来往,既打算与滇军李烈钧部共同组织讨逆联军,又聘任陈炯明为省长亲军司令,试图“借以居中自重,且以倾轧桂军”(30)。虽然他迫于以督军陈炳为代表之桂系的压力,仅只“保留了二十营编制的省长亲军,交出了手中管辖其他部队”(31),但由于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已经抵穗,缺乏海军陆战队的海军也需要重建,而余下的队伍原来主要是陈炯明的部属,陈朱两人又关系密切,所以他为保住自己的位置,在被迫离粤之前,至少做过三次努力:亲自率领警卫军北上“讨贼”(32);聘请陈炯明为省长亲军司令;改省长亲军为海军陆战队。直到8月26日朱氏将印信无奈交与广东省参议会,辞职离去。“桂系随派广东人李福林接管省长亲军”(33)。所有的努力,均遭到陈炳的强烈反对,甚至派兵干涉。

尤其是陈炯明被任命为省长亲军司令后,却被陈炳派兵包围省长亲军的司令部,缴收其关防,“迫使陈炯明逃往香港”。陈炳还“强行收回由朱庆澜交给军政府管辖的二十营亲军(即省署警卫军)”(34),引起孙中山等国民党人的强烈不满,也使其他势力有所想法:陈炯明“曾与陈炳认姓氏同宗并被其聘请为顾问”(35),但是涉及到根本利益时,桂系却一点也不含糊。当6月8日张勋到天津时,陈炳宣布广东全省戒严,并邀请一些前广东实力派来穗。同是被邀请者,陈炳的态度却不一样。对待陈炯明和胡汉民,陈胡二人则被广东省议会推举为广东“讨逆筹饷局”及附设的“招兵局”局长。(36)而对待拥有军事实力的李烈钧,或许是据报载应邀由上海抵达广东的李烈钧携有巨款的缘故,陈炳却与之“筹商出兵讨逆事”(37)。故而早在护国运动曾经与孙中山保持一定距离的陈炯明,改弦更张“决定拟日内首途由港往沪谒孙中山,以便筹商救国云”(38)。劝说并迎接孙中山及国会议院南下。(39)孙中山也派广东省长公署高等顾问胡汉民南下探路。6月14日胡汉民到达广州会晤陈炳。(40)胡汉民曾经就省长亲军的归属问题,跟陈炳等人做过工作(41)

(二)陈炳时期

10月10日,为缓和与驻粤其他派系的紧张关系,利用他们的实力来解决即将爆发的第二次南北战争,陈炳在广州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亡表示“海军将来如需陆战队时,由广东拨出十二营,以陈炯明为总司令”(42)。明眼人一听则知道,这只不过又是托词而已。此次会议本是考虑针对内陆省份湖南用兵事宜,暂时显然无法发挥海军的威力,况且陈炳同意划拨去组建海军陆战队的那些官兵,根本不是国民党人所希望的原省长亲军,既是如此,也没有20营之众。

随着省长亲军归属之争日趋激烈,政局也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惟旧国会尚未恢复”,湖南战场上“岳州北兵尚未撤退,停战确无担保”。而粤东北的战况日益严峻,“况莫擎宇据地称兵,李厚基增兵来援,我不攻人,人必谋我,潮汕一日未平,粤疆万难镇定。”桂系虽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粤海军派出五舰,滇军方师长派出一旅,于九日由省出发,径讨潮汕”。可是北洋政府并不会“俟潮属完全收复,再行相机进止”(43)。纵使局面如此严重,广东督军陈炳依然不同意国民党人掌握省长亲军,依旧采用王顾左右而言它的方式,尽量拖延。其顽固的立场(44),即使护法海军出面“咨请陈炳”(45),只是“将这二十营亲军改编为海军陆战队”(46),那也不行。陈炯明曾“函复陈炳”(47),希望将省长亲军改编为海军陆战队,也没有结果。终其广东督军任内,援闽粤军均无法成立。加上省长选举风波,粤人普遍有“亡粤”之感,要求粤人督粤的风潮也随之弥漫。已是声名狼藉的广东督军陈炳,地位摇摇欲坠。拖到后来陆荣廷被免职,龙济光接替其职务并派兵将要杀过来时,陈炳则被派去对付龙氏。陈炳处理省长亲军归属之争的强硬方式,并没有使国民党人和护法海军打消念头,相反陈氏在军事会议的表态,无论其言是真是假,既使国民党人有机可乘,又使继任者无法断然拒绝。

(三)莫荣新时期

莫荣新走马上任的时候,固守在粤东北的反桂系势力,由于得到闽督以及皖系的大力支持,而迫使桂系采取军事行动。特别令桂系心惊肉跳的是来自北京政府的电报,措辞越来越强硬,内容甚至牵涉到连两广巡阅使陆荣廷都自身难保,不仅两人职务要被免掉,而且陆荣廷必须告别势力范围,调离粤、桂进北京去。陆荣廷如若进京,后果或许不堪设想。用伍廷芳的话来说则是北洋政府“……稍表同情于南方者,则百计诱之北上,不经法庭审判之手续——睁目而杀之于庭前。公诉词及罪状,死后乃由总统命令补述之”(48)。大凡生死关头,有很多方面,人们是顾不了那么多的,考虑不周更是在所难免,能够两害相权取其轻就不错了,桂系也不例外。这时辖内的广东军政府早就抓住陈炳在会上的公开表态,正大刀阔斧地行动起来,从下面一组大事记载即可窥斑见豹:10月12日,广州军政府着手编制海军陆战队,准备以陈炯明为总司令。同日,广东惠州清乡督办张天骥在皖系策动下,“宣布对桂系当局独立”(49)。第二天,广东潮梅镇守使莫擎宇布告直属北京政府,声讨陈炳,宣布与广州军政府脱离关系,“派兵攻击惠州”(50)。14日,闽督李厚基致电支持莫氏的行动。(51)同日,冯国璋、段祺瑞则电令陆荣廷取消自治,语甚强硬。25日孙中山派“张继赴广西会晤陆荣廷”(52)。11月8日北京封陆荣廷为宁威上将军,电召入京,反而任命龙济光为两广巡阅使。为平息风潮,在程壁光的劝说下,陆氏在梧州召开了军事会议,终于“决定调陈炳离粤”,广东督军由莫荣新暂时代职。(53)此时尚未正式成军,也未来得及改编的一部分“援闽粤军”已先行出发,配合刘志陆等桂系部队作战。12日攻克海丰,次日占陆丰。20日陈炳辞职离粤,次日当莫荣新一上任时,“援闽粤军”又攻占了兴宁。“援闽粤军”并没有在战场上被消灭,却显示出生机活力。狡猾的莫荣新于24日召开军事会议,议决四路攻闽,“程壁光为海军总司令,林虎、陈炯明、李烈钧分别担任桂、粤、滇军总司令”(54)。桂系企图在战场上将这支新生的军队毁灭掉,可是有心栽花花不发。

就这样,由于陆荣廷的批准,莫荣新的同意,援闽粤军在1917年冬,即12月21日宣告正式建立,陈炯明为总司令、邓仲元任参谋长。其中,“叶举为参谋处长,张?村为军务处长,钟秀南为军需处长。”(55)总司令部设在越秀南路惠州会馆(即现在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司令部的首要工作是将桂系所拨的部队进行整编,先行编配十一个营:第一统领为李炳荣,辖一、二、三营。第二统领为李次皋,辖四、五营。第三统领为劳国材,辖六、七营。第四统领为关国雄,辖八、九营。第五统领为洪兆麟,辖十、十一营。由于“邓本殷、罗绍雄、熊略等人的部队此时正在进攻潮州途中,故未来得及改编”(56)。翌年1月25日陈炯明在广州发表出师援闽通电时公布全军番号建制具体如下:第一支队司令李炳荣,辖3营;第二支队司令许崇智,副司令关国雄,辖4营;第三支队司令罗绍雄,辖3营;第四支队司令邓本殷,辖3营;第五支队司令洪兆麟,辖3营;预备队司令熊略,辖2营;游击司令徐连胜,辖2营。(57)这标志着援闽粤军正式成军。

结  语

当人们重新检视援闽粤军这支部队成立的源起时,无疑会发现那是当时广东境内外各种力量角逐所致,更是国民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争取,灵活方法、得力措施的结果,他们充分利用粤北边界军事压力和粤人痛感“亡粤”之祸迫在眉睫的心理,联合各种与桂系存在矛盾的政治势力,如备受桂系排挤的省长朱庆澜,驻粤海军以及驻粤滇军等,抓住桂系企图诱导异己派系火中取栗的策略,迫使桂系最终同意援闽粤军的组建。

如果说没有陆荣廷的首肯,那么肯定没有援闽粤军的出现;如果不是波谲云诡的政局直接影响到其本人的生存,那么陆荣廷也不会同意组建;同样,没有政局的剧变和程壁光的游说,则陆荣廷不会同意撤换陈炳;不扳倒顽固的陈炳,省长亲军花落谁家仍然难见分晓;没有朱庆澜的动议和努力,则陈炯明显然无缘执掌省长亲军;没有陈炯明的争取和军政府同仁的支持,则援闽粤军的成立时间无疑难以估计。军队成立后发展之迅速,无心插柳柳成荫,更出乎桂系的预料之外。历史的魅力正是它的无法假设性。援闽粤军的组建应该是当时各种因素相互共同作用的必然逻辑,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仅仅由某一两方面力量的作用所导致。

值得一提的是,朱庆澜的个人主观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他与桂系陈炳较量的结果,却歪打正着,客观上至少有四种效果:其一,给陈炯明等国民党人为掌握这支部队,既提供了说法,又奠定了基础。从此国民党人就常常以此为借口,后来更是与护法海军联手,跟桂系软缠硬磨,迫使其最终同意陈炯明掌管这支队伍,尽管援闽粤军成立的前提条件是离开广东,去攻打张天骥、莫擎宇和臧致平闽军等部,但毕竟使国民党人事实上最终拥有了这20营军队。无论桂系初衷如何,归根结底它还是被利用了,突破了自己的底线,放虎归山。其二,使得桂系陈炳与其他派别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为了不使国民党人遂其心愿,陈炳想了不少办法对付他们,找借口,派军队;坚决否定,佯为允许,结果迫使两广巡阅使陆荣廷为平衡关系,最终无奈撤换陈炳。其三,桂系陈炳的所作所为,驱使陈炯明与孙中山等国民党人更加联合起来,为设法夺回这支军队的所有权,先是派代表出马做工作,继而利用护法海军的力量,游说陆荣廷,一起赶走陈炳,最后利用时局危机,达成目的。也使桂系对军政府更加怀恨在心。最后,仅仅凭陈炯明本人的努力,省长亲军司令都当不长久,更遑论组建援闽粤军?但是他却借助朱庆澜的实力,成功地坐上省长亲军司令的位置,接着又投奔孙中山,利用军政府同仁的力量,借助护法海军的努力,重新恢复对旧部的掌握,将其改编成援闽粤军。正是依靠大家的智慧,众人的辛勤劳动,才得于东山再起。

这样在历经多年后,陈炯明也终于拥有了一支军队,虽然跟往昔曾经辉煌的岁月相比,现在终究屈居人下,但是在有枪就有权的社会里,军权毕竟不失为一件好事,尤其在近现代中国,“非均衡的社会力矩结构,改变了传统社会政治的游戏规则,形成了一个以军事权威为主导的政治博弈场,掌握新军的军界强人自然成为左右乾坤的风云人物。”(58)

尽管这支部队后来同样堕落成为私人武装,然而成立之初,则是隶属于南下护法海军,既遭桂系的监督,又受广东军政府孙中山的统率。同样的,援闽粤军的成功组建与孙中山先生的大力争取分不开。中山先生也对这支部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几乎视如己出、关爱有加。至于有的论者把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孙中山手中没有掌握什么可靠的武装,他的思想仍然停留在争取、利用旧军阀武装的阶段,不懂得用革命军队代替或改造旧军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平心而论,那是不公允的,至少此时援闽粤军唯孙命是从。关于这个问题,拟另文专论。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系)

【注释】

(1)罗翼群:《记孙中山南下护法后十年间粤局之演变(1917-1926)》,《广东文史资料》第25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112页。

(2)汤锐祥:《护法舰队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9-50页。

(3)赵立人:《程壁光与护法运动》,《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4)李烈钧在《致唐继尧电》中称“粤省纠纷颇甚,滇军举足轻重,当道若善处置,整理尚易。”见周元高、孟彭兴、舒颖云编《李烈钧集》(上下),中华书局1996版,第281页。

(5)民军统领组织,管辖水陆五十一军的自律团体,直隶于广东军政府,陈炯明为会长,周之贞任副会长,李捷云、高剑父、刘师复、刘一佛为干事员,郑汉文、扬汉光为书记。转引自《广东军阀大事记》,见《广东文史资料》第43辑,第10页。

(6)《广东军阀大事记》,见《广东文史资料》第43辑,第16页。

(7)另说67营和40营,待考。

(8)部分资料来源于《广东军阀大事记》,见《广东文史资料》第43辑。

(9)《广东文史资料》第43辑,第79页。

(10)李耀汉致徐树铮密电中称“陈督将司令部撤销,仍改为警卫军,归督军节制。”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四辑(上)第3-4页和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下),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058页。(www.xing528.com)

(11)《广东军阀大事记》,见《广东文史资料》第43辑,第83页。

(12)为便于表述,本文拟以陈炯明被任命为省长亲军司令为时界,此前划入援闽粤军建制的背景,划入建制的经过。

(13)段云章、倪俊明编:《陈炯明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3页;郭翘然、李洁之著;《粤军史实纪要》,《广东文史资料》第3l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14)由于该电与陈炳后来收编省长警卫军关系颇大,故录全文如下。“广州朱省长、丁运使、警卫军总司令部鉴:各镇守使、各道尹、各海关监督、财政厅、全省警务处、水陆两警厅、电政监督、广三广九两铁路管理局均览:本省宣告戒严,业经通电并布告周知在案。凡在戒严期内,各镇、道、厅、处、局、厂、场、县暨所属机关,遇有关于军务事项,均须呈报本督军核办。仰各饬属一体遵照。炳叩。督军真印。”上海《民国日报》,1917年6月21日第七版。

(15)第二次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因后果之一,是否与南方强硬而激烈的抗议有关,令人怀疑。仅查阅当时的报刊,即可发现西南几省此时的表现是相当引人注目的。当然并不是说,南方的驯服或沉默,段祺瑞政府就会网开一面。

(16)《致吴佩孚敬电》(1918年5月24日),《徐树铮电稿》,第182页。

(17)即广东省长警卫军,由南下就任广东省长的朱庆澜收编原广东的护国军和龙济光的警卫军编组而成。

(18)程潜:《孙中山南下护法后广东内部的斗争》,《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第35页。

(19)据时人记载“广东军队派别不一,大致可分为五。一曰桂军,约一万八千人,直属督军陈炳。一曰滇军,归李烈钧所统辖,约新军一师(各特别队不甚完全),师长为张开儒;又步队约十营,隶方声涛。一曰巡防队,计一百零四营(约三万人),官长目兵多系粤人,均为省长朱庆澜所统。一曰民军,约四五千人,为陈炯明旧部,现仍归伊指挥。一曰济军,约一万六千人,乃龙济光部曲,近已远驻琼州方面。以上系军队之派别及额数之大略也。至于内容,桂军最为精悍,战斗力较强。而足与抵抗者,则唯李烈钧所部之滇军与朱庆澜所属之巡防队,三方对峙,大有各不相下之势。当陆荣廷任为粤督军,卒以朱省长暗中排挤,不能到任,乃改而就两广巡阅使之职,则巡防队声势之大,可想而知。”见《广东军队之派别暨内容》,长沙《大公报》,1917年7月30日第三版。

(20)《谭浩明致电唐继尧》(1917年10月12日)。

(21)《广东军阀大事记》,见《广东文史资料》第43辑,第73页。

(22)粤闽边界冲突的缘由,常见的说法,拟是福建督军李厚基部先进入和攻击粤东北地区。其实广东境内新闻媒体声势颇大的北伐宣传,已使闽军连连向北方告警,频繁调防和大量招兵买马。如《粤兵进攻中之福建》,长沙《大公报》,1917年7月4日等。

(23)朱庆澜:(1874-1941)字子桥,又作紫樵,浙江绍兴人。1916年7月至1917年8月任广东省长。曾任成都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协统、第十七镇镇统,1936年任国民党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长,1941年病逝于西安。辛亥革命时任四川副都督,后任黑龙江巡按使、护军使,一度拥戴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时被驱逐出黑龙江。战后被段祺瑞政府任命为广东省长。目的是想利用他作为进攻西南的内线。但是朱氏到广东后,态度明显地倾向于联合孙中山,这就引起了段祺瑞的不满和陆荣廷的嫉妒。

(24)《广东军阀大事记》,见《广东文史资料》第43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8页。

(25)同上,第71页。

(26)面对驻粤滇军高昂的斗志,有论者认为那是一种骗取桂系饷械的策略。而督军陈炳“已允从速筹欵赞助。”并采纳顾问胡铭盘的献议“李军长统帅在粤全数滇军,先行出发,一俟筹饷局成立,即先提拔该军欠饷四十万元,预饷一百万元,行军费一百万元。”见1917年7月2日上海《民国日报》第六版。

(27)在“督军公署二十四日十一时”召开的“军事大会议”上,督军陈炳宣布“自主并非独立”,提出“本省各项军队概由督军直接管辖,以其统一军权,筹划大计。”等建议后,省长朱庆澜立刻表示“对于第三条所有本省军民政事,暂自处理及第五条各项军队由督军直接管辖两项,略有讨论。”陈氏连忙解释并表示“本省民政事宜仍系划归省长处理”。见上海《民国日报》,1917年6月13日第三版。后来陈氏又“对人云,此次收管警卫军各营,原因国事谋军事统一起见,实非欲永远收管。欲谓余趁多事之秋,藉势揽权。一俟风潮稍息,大局粗安,余决将此项警卫军权,拟回省长掌管云。”见1917年7月4日上海《民国日报》第七版。

(28)见1917年6月15日长沙《大公报》第六版。

(29)朱庆澜南下就任广东省长后,就因兵权问题与陆荣廷闹矛盾而受其势力排挤。见汕尾市人物研究史料编纂委员会编:《汕尾市人物研究史料(陈炯明与粤军研究史料)》第一辑,1993年9月编,第80页。

(30)朱庆澜非常注意联络其他力量与桂系抗衡,自从手中军权逐渐萎缩更是如此。当时报纸就记载有“……迨前此督军,国事起,各省宣布独立。朱省长乃与李(李烈钧)联为一气,并与民军携手,借以居中自重,且以倾轧桂军。”见《广东军队之派别暨内容》,1917年7月30日长沙《大公报》第三版。

(31)《粤督接受警卫军》,1917年7月2日上海《民国日报》第七版。

(32)关于组建部队北上讨贼的新闻,散见当时大量的报道。从报纸上看来大家慷慨激昂,共商国事,尽管粤内人士的表现各有千秋。其中滇军将领李烈钧、张开儒强烈要求补拨饷械,愿为先锋,省长朱庆澜拟亲自督帅警卫军和驻粤滇军先行出发。而督军陈炳屡屡却强调筹凑“饷与械为最要”,两广巡阅使陆荣廷则叠电广东省议会表示“比日足疾大发,未能展动,稍俟痊可当来粤。”因此朱氏强烈呼吁“最要者,不可徒托空言。应做即做,亦无须久候,坐失良机宜。”分别见1917年6月21日上海《民国日报》第六版与第七版;6月22日第六版。

(33)《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36页。

(34)转引自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1916-1920),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4页。

(35)鲁直之、谢盛之、李睡仙著《陈炯明叛国史》,见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九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0页。

(36)见《广东最近见闻杂记》,1917年6月18日长沙《大公报》。

(37)《广东军阀大事记》,见《广东文史资料》第43辑,第75页。

(38)1917年6月18日长沙《大公报》。

(39)赵立人:《程壁光与护法运动》,《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40)“六月十五日十一时,粤省议会开会欢迎胡汉民先生。”会上胡氏云“鄙人与诸君,睽别四年,今日得获把晤。”省长朱庆澜则说“此次胡先生到粤,在公署晤谈两日,获益良多”。见《胡汉民在粤省会之大演说》,1917年6月20日上海《民国日报》第七版。

(41)胡汉民等人就省长亲军的归属问题向陈炳多次争取过。见段云章、倪俊明编:《陈炯明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5页。

(42)《广东军阀大事记》,见《广东文史资料》第43辑,第86-87页。

(43)转引自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1916-1920),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0页。

(44)陈炳焜与莫荣新一直争权夺利,对一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一致。见周元高、孟彭兴、舒颖云编《李烈钧集》(上下),中华书局1996版,第547页。

(45)海军为何出面,陈炯明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待考。

(46)莫汝非:《程壁光殉国记》第五章,《护法进行中之程壁光》第三页,程慎修堂刊赠。

(47)段云章、倪俊明编:《陈炯明集》,第274-275页。

(48)丁贤俊、喻作风编:《伍廷芳集》(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2-833页。

(49)莫世祥著:《护法运动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页。

(50)另说是23日,见《广东军阀大事记》,见《广东文史资料》第43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

(51)莫擎宇与张天骥宣布对广东省政府独立,直属北京,与朱庆澜离粤后的活动是否有关,待考。

(52)张继此行目的使桂系接受护法主张,与军政府行动一致,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见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037页。

(53)促使陆荣廷撤换陈炳,与程壁光的劝说关系颇大。见莫汝非著《程壁光殉国记》第七章《程壁光与地方问题》,程慎修堂刊赠。

(54)《广东军阀大事记》,见《广东文史资料》第43辑,第94页。

(55)《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第76页。

(56)《汕尾市人物研究史料(陈炯明与粤军研究史料)》第一辑,1993年9月编,第89-90页。

(57)《汕尾市人物研究史料(陈炯明与粤军研究史料)》第一辑,第92页;《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第7页。

(58)熊志勇:《试论辛亥革命之新军角色》,《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2001年10月(未刊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