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学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并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从而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作为海外赤子的华侨,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在追忆孙中山时曾说:“孙先生看到华侨对革命的支持后很感动,他说华侨是‘革命之母’,而且说了不止一次。”(1)
本文主要论述新加坡和马来亚爱国华侨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热情支持及其历史意义和积极作用。
一
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南端即马来半岛上,西与西南隔马六甲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东濒南海,是我国通往印度洋必经之地。由于地理上与我国南方一些省份靠近,这里多闽、粤(含原海南岛地区)两省的侨胞。他们从近代以前即陆续移民此地,或经商,或从事小手工业、小贩等营业。多数华侨尽管离开本土多年,但对祖国怀有浓厚的感情,保持着与祖国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谈到新、马或南洋群岛华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首先要提到的是新加坡的爱国华侨、“南洋革命党第一人”(2)陈楚楠与他的战友张永福、林义顺等。
陈楚楠(1884-1971),原名连才,别号“思明州之少年”,祖籍福建厦门,世居新加坡,兄弟合伙有商号合春号,经营木材和罐头业,后兼营橡胶种植业。他出生于新加坡,自幼目睹华侨备受外国人的欺凌,痛恨清政府无能,初受维新思想影响,1900年唐才常汉口起义失败后思想转向革命。1901年他与当地爱国侨商潮州人张永福、林义顺等利用他哥哥陈连亩组织的“小桃园俱乐部”的场所经常聚会,共商救亡和反清革命。他自己还经常用“思明州之少年”的笔名投稿新加坡《天南新报》及香港《中国日报》,抨击清政府。以后他读到上海出版的《苏报》和署名“革命军马前卒”邹容《革命军》一书,深受感动,更加增强了他中国必须革命的观念。
1903年上海发生“苏报案”,《苏报》被查封,邹容、章太炎被拘捕入狱,关在上海公共租界,行将被引渡给清政府,陈、张闻讯后急电上海英领事,请援保护国事犯的条例,不将章、邹引渡。此后他们更加积极宣传革命,认为提倡革命非借报纸为喉舌不可,于是二人又合资筹办《图南日报》,请尤列为名誉编辑,撰写“发刊词”。同时还集资翻印邹容的《革命军》数千本,改名为《图存篇》,分别委托过境的福建革命老志士黄乃裳带回福建和由林义顺携往潮、梅一带散发。(3)
《图南日报》大力鼓吹革命,广受侨胞们败迎,不到一年发行量由30多份增至2000余份,成为南洋群岛各地进行革命宣传的第一个言论阵地。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他深为革命种子已传播于南洋群岛而喜出望外,特地致函尤列问询为何人所设办,希望以此为基点发展革命力量。(4)
1905年6月,孙中山自法国乘轮东返,7月初途经新加坡,尤列带领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等到轮船上与孙中山会晤,这是孙中山与陈楚楠等第一次会晤,彼此都留下深刻印象,这时孙中山已在欧洲比、德、英、法留学生中初步建立了革命组织,正准备赴日本在留日学生中组织具有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鉴于新加坡在南洋群岛和东南亚的重要地位,孙中山希望以新加坡作为这个地区发动华侨支持中国革命的中心。
为了便于孙中山以后来新加坡居住和开展革命活动,陈楚楠与张永福商量,借用张的晚晴园来接待孙中山,以后孙中山来新加坡便居住在那里,会见华侨,召集会议。
1906年4月,在孙中山的支持下,新加坡在南洋群岛中首先成立同盟会分会,最早加入有陈楚楠、张永福、李竹痴、林义顺、李晓生,谢心准、许子麟、李幼樵、刘金声、林镜秋、邓子瑜、黄耀庭等12人,公举陈楚楠、张永福为正副会长,许子麟为会计,林义顺为交际。“更逐渐设分会于英、荷二属各埠,而革命思潮遂弥漫于南洋群岛矣”。据统计,当时先后在新加坡入会及注册者,计400余名,有具体名单的为250名。(5)
南洋群岛华侨社会革命力量的发展,促进了国内革命形势,1906年,黄乃裳、许雪秋等一些闽粤革命党人先后都来新加坡,在晚晴园向孙中山报告闽、粤两地革命运动的进展,并与孙中山商谈计划在潮州黄冈发动起义。在孙中山的指导下,1907年5月22日,黄冈起义爆发,事先陈楚楠等筹款三万余元支援起义费用。起义失败后,许多起义人员逃到新加坡,陈楚楠又设法加以安置。此后同盟会在粤桂滇三省边境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如1907年惠州七女湖之役、钦州防城之役、惠州汕尾之役、广西镇南关之役和1908年钦州马笃山之役、云南河口之役等,孙中山每次均令陈楚楠等筹款接济,“楚楠恒踊跃输将,唯恐不力”(6)。1908年河口起义失败后,几百名起义人员逃亡来新加坡,孙中山要陈楚楠等设法收容,各给相当工作,以免冻馁。陈楚楠为此专门设立“中兴石山公司”进行了妥善安排。他以后回忆道:“国内每次起义,南洋的同志,出钱或出力,几乎无一次不参加的。”(7)
继《图南日报》后,1907年陈楚楠、张永福等又筹资创办《中兴日报》作为南洋革命派舆论中心,与保皇派的《南洋总汇报》进行笔战。《中兴日报》由胡汉民撰写“发刊词”(8)。孙中山与同盟会的一些知名人物如田桐、居王、胡汉民、林文、汪精卫等撰文参加论战,一时“笔枪墨炮,此来彼往,杀声四起”,给南洋群岛原先不明国内情况的侨胞们一次战斗的洗礼和教育,使他们“从梦中惊醒起来”,不论反对革命的或赞同革命的“多欲争读《中兴日报》”。1908年后在日本东京与保皇派《新民丛报》笔战获得全胜的《民报》诸记者也都移师南来,到新加坡一齐加入战斗,“把保皇党攻击得体无完肤,人心大快”(9)。1907年至1908年两年间,《中兴日报》日销至四千余份,“英荷两属侨众,直接蒙其感化,厥功至伟”(10)。
二
自1906年4月新加坡同盟会组织建立后,南洋群岛英、荷二属各地华侨中陆续组织分会或通信处者达“百数十埠”,都归新加坡同盟分会统辖,会务蒸蒸日上。为加强领导,1907年春,孙中山特设南洋支部于新加坡,派胡汉民为支部长。(11)但此后,陈楚楠以历年为革命事业耗尽合春号公款过巨,发生兄弟分产涉讼案而无力兼顾党务;张永福亦因商业亏损,几致破产,他们所主持的《中兴日报》缺乏财力支持,欠债累累,而不得不停版歇业。加以清政府“借端要求英吏干涉革命党行动”,因而1909年春,孙中山决定将同盟会南洋支部移于槟榔屿。(12)此后,槟榔屿便继新加坡之后成为南洋群岛同盟会的领导指挥部和同盟会员活动的中心。
槟榔屿简称槟城,又名庇能,位于马来亚西北部。马来半岛的西侧,隔马六甲海峡与西南方的苏门答腊岛相望,地势十分险要,当时是英属海峡殖民地即七洲府(新加坡、槟榔屿、吉隆坡、怡保、吡叻、坝罗等)的首府,也是一个重要的海港。此地聚居有不少闽粤两省的侨民。1906年孙中山在新加坡建立同盟会分会后便与李竹痴、陈楚楠、张永福等到这里和吉隆坡、怡保等地去设立分会,获得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
在槟城先后加盟的有吴世荣、黄金庆、陈新政、徐洋溢,徐宗汉、陈璧君等20余人,公举吴世荣为会长,黄金庆(同安籍)为副会长。(13)
吴世荣(1875-1945),祖籍福建海澄(今属龙海市),出生于槟城,父经商,家道殷实,成年后继承父业成为富商。他眷怀祖国,热心于同乡侨胞的公益事业,“人极豪爽,在商界占有很高的位置”(14),在当地侨胞中享有较高声誉。他久仰孙中山的名望,赞成同盟会的革命宗旨,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工作,1910年发起创办《光华日报》,设立“槟城书报社”。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柑仔园召开同盟会领导人秘密会议,策划翌年在广州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即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黄兴、胡汉民、赵声等与会,吴世荣、黄金庆、林世安等槟城与南洋各埠华侨同盟会代表如怡保李孝章、芙蓉邓泽如、坤甸李义侠也由吴世荣受命通知前来参加会议。这次会议是辛亥革命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即有名的“庇能会议”。为筹集这一次重要起义的经费,吴世荣积极组织动员同盟会槟城分会的会员踊跃捐输,自己则变卖店产,毁家以纾国难,尽力支持这次武装起义。陈楚楠在他的《晚晴园与中国革命史略》中特地指出“吴世荣同志,本是槟榔屿的殷实商家,后来因革命,把几十万的家产都革完了”,认为他“为国倾家”,是“本党极可贵极光荣的历史”。(15)
据统计,同盟会自1907年潮州黄冈之役到1911年广州“三·二九”之役的八次起义经费的来源,大多由南洋地区华侨捐助,而马来亚则是重要捐款地区之一。其中1911年广州“三·二九”之役在英属南洋即新马地区共捐款47663港元。其中,新加坡捐款数为3530元,其余则为马来亚的庇能、怡保、芙蓉等地所捐献。(16)其时,同盟会南洋支部设在庇能滩口槟城区,当地的侨领同盟会员吴世荣、黄金庆、陈新政等都“奔走甚力”。在这之前,1909年汪精卫在北京谋刺摄政王载沣失败被捕,暗杀团员陈璧君、黎德荣等先后到南洋筹款营救,吴世荣、黄金庆、陈新政和新加坡的同盟会员陈楚楠、林义顺、林祯祥等人也都极力支援,共出资数千元作为营救费用。(17)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获得成功和各省响应光复的喜讯传到新加坡和马来亚,华侨都高兴得不得了。新加坡的福建华侨于1911年11月13日由侨领陈嘉庚、陈楚楠等在于福宫召开大会,成立保安会和捐款委员会,陈嘉庚当选为主席(会长),当场募捐二万元(叻币),电汇福州支援刚成立的福建军政府,接着又于月余间陆续电汇20多万元,对于战乱后库空如洗的福建新政权,这是一个极有力的支持,而对于处于动乱中的福建人民也起了很大的稳定人心的作用。不久,孙中山由欧洲回国,12月16日途经新加坡,与陈嘉庚会晤,问他能否筹款相助,陈嘉庚当即赠他一万元作路费,并许筹5万元,孙中山从上海赴南京前,陈嘉庚又如数汇去5万元。(18)
简短的结语(www.xing528.com)
以上简略地论述新马地区爱国华侨积极支援辛亥革命的情况。这里爱国侨胞的代表人物热切地关心祖国的命运,由爱国而走向革命。为了拯救和振兴中华,他们不仅致力于宣传革命,而且竭力支援反清起义,不惜毁家纾国难。由于他们的努力,使新加坡—槟城成为同盟会在南洋的革命中心,使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在同盟会成立后自潮州黄冈起义到广州“三·二九”起义的八次武装起义间在海外特别是靠近中国南方沿海有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他们得以从容地在这里策划反清起义,筹集经费,向清政府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这里实际上成为孙中山、黄兴这一段时期的指挥台和革命党人的后方基地。这便是新马地区爱国华侨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伟大作用,这也是他们对辛亥革命和创建中华民国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这也是本文的简短结论。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
【注释】
(1)陈嘉庚:《追忆孙先生》,见尚明轩等编《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66页。
(2)陈楚楠是南洋华侨中最早热情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和参加同盟会的爱国侨胞。这个称号是华侨革命史的作者冯自由给他加的,他是当之无愧的。
(3)陈楚楠:《晚晴园与中国革命史略》,《辛亥革命史料选辑》续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版,第32页;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六集,中华书局1981年7月版,第163页。
(4)《革命逸史》第六集,第166页。
(5)《革命逸史》第六集,第167-168页。
(6)冯自由:《南洋革命党第一人陈楚楠》,《革命逸史》第三集,第184页。
(7)《晚晴园与中国革命史略》,《辛亥革命史料选辑》续编,第38-39页。
(8)原文收入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见近代史资料专刊《华侨与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124页。
(9)《晚晴园与中国革命史略》,《辛亥革命史料选辑续编》,第40页。
(10)冯自由:《南洋各地革命党报述略》,《革命逸史》第四集,第144页。
(11)冯自由:《南洋华侨与革命运劝》,《革命逸史》第六集,第175页。
(12)冯自由:《海外各地中国同盟会史略》,《革命逸史》第四集,第155页。
(13)冯自由:《华侨革命开国史》。见《华侨与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1年12月版,第67页。
(14)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见《华侨与辛亥革命》,第101页。
(15)见《辛亥革命史料选辑》续编,第37页。
(16)《辛亥革命与华侨》,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第34页附表三。
(17)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六集,第189页。
(18)陈嘉庚:《南侨回忆录》,香港草原版社1979年1月版,第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