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辛亥革命与新闻报刊宣传徐松荣辛亥革命前,我国兴起过三次办报高潮,新闻舆论宣传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对促进维新改革,对促进民权宪政,对促进民族民主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辛亥革命大造舆论,准备了历史条件。戊戌时期,孙中山革命派也重视报刊舆论宣传,开始了办报活动。1894年冬,孙中山转向革命,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将当地华侨主办的《隆记报》改组为《檀山新报》,以宣传革命。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辛亥革命与新闻报刊宣传

徐松荣

辛亥革命前,我国兴起过三次办报高潮,新闻舆论宣传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对促进维新改革,对促进民权宪政,对促进民族民主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辛亥革命大造舆论,准备了历史条件。本文拟作粗线条的叙述。

第一次办报高潮:从维新到革命

戊戌前后(1895-1900年),伴随着维新运动掀起了第一次办报高潮。这次办报活动主要是由维新派组织和主持的。以1895年创刊《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为起点,到1898年共创办了50多种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汪康年、梁启超等在上海主办的《时务报》,唐才常、谭嗣同等在长沙主办的《湘学报》、《湘报》,严复等在天津主办的《国闻报》、《国闻汇编》,由此形成三大舆论中心。此外有康广仁、何廷光在澳门主办的《知新报》,康有为、汪康年等在上海主办的《强学报》、《时务日报》、《昌言报》等。

维新运动中的报刊大多集中在上海,次则省港澳、京津、长沙、江浙、四川等地。除以上报刊,上海新办报刊达30多种,主要有综合性报刊《富强报》、《实学报》、《求是报》,专业报刊《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工商学报》,文摘报刊《集成报》、《萃报》、《译书公会报》,学堂刊物《通学报》、《蒙学报》、《求我报》,白话报《演义报》,妇女报《女学报》等。另外,广州有《博文报》、《岭学报》、《广智报》等,香港有《循环日报》、《维新日报》等,浙江有杭州《经世报》,温州《利济学堂报》,四川有重庆《渝报》,成都《蜀学报》,广西有桂林《广仁报》,江苏有《无锡白话报》,北京有《尚贤堂月报》,日本有《东亚报》等。

维新派报刊除了宣传爱国救亡,宣传维新变法,大力宣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宣传“兴民权”,“开国会”,“设议院”。他们以“冲决罗网”的精神批判封建制度和旧文化道德,传播新学新思想,倡导政治变革。他们尤其宣传了民权、民主与宪政思想,引起思想领域的强烈地震。如谭嗣同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和三纲五常,君主是“独夫民贼”,“三纲五常之惨祸烈毒”,于是他主张“废君统,昌民主”。梁启超鼓吹“兴民权”,公开声称“君主者何?私而已矣;民主者何,公而已矣”,断言“民主,固救时之善图也”。

他们的言论大多通过报刊向社会传播。在《时务报》上,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揭露封建专制的腐败,《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阐明民主政治一定取代专制统治,《古议院考》指出设议院为“强国之本”。汪康年的《中国自强策》、《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肯定“民权兴,则主权尊,国势固”。麦梦华的《民主论》论证了民权、民智与维新改革的关系。在《湘学报》上,唐才常大倡民权、民主,要求“全民生,去民害,保民权”。严复以《直报》、《国闻报》为阵地,介绍和宣传西方的社会进化论和民权思想,鼓吹变法变政。

这些报刊言论在思想界振聋发聩,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他们冲破封建统治言禁的罗网,传播西方文明,批判中国专制制度和封建文化,迎来了思想观念的第一次解放,初步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为清末民权、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初步的思想动员和舆论准备。

戊戌政变后,国内大量维新派报刊受到打击,暂时沉寂下来。但澳门《知新报》及上海、省港部分报刊继续刊行,到1900年前后,上海等地报刊又活跃起来,尤以《苏报》为代表逐步转向革命。康梁维新派流亡海外,开展新的政治活动,创办新的报刊。梁启超在日本横滨主办的《清议报》最具代表性,宣传激进主张,如资产阶级的国家观、天赋人权、自由民主与社会进化论,倡导革命与破坏,产生很大影响。梁的《自由书》、《爱国论》、《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少年中国说》、《呵旁观者文》,提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声称破坏主义就是“行急激之手段”,“推翻数千年之旧物”。他欢呼卢梭的《民约论》东来,造成“大旗觥觥,大鼓冬冬,大潮汹汹,大风蓬蓬之势”。他号召“中国少年”为建立“少年中国”而奋斗。这些宣传充满感染力和鼓动性,《清议报》亦大量传入国内,促进了革命风潮兴起。

戊戌时期,孙中山革命派也重视报刊舆论宣传,开始了办报活动。只是早期思想还停留在维新改革的范畴内。1893年,孙中山在澳门与葡萄牙人法连期哥·飞南第合作创办了《镜海丛报》,亲理报务,发文宣传西学。先后在香港《循环日报》,上海《新闻报》、《万国公报》发表不少政论文章。1894年冬,孙中山转向革命,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将当地华侨主办的《隆记报》改组为《檀山新报》,以宣传革命。同时在广州的《中西日报》,伦敦的《双周论坛》,以及香港的《德臣报》发表言论。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革命的呼声高涨。次年,留日学生郑贯公、冯自由在横演创办《开智录》、《译书汇编》,宣传《民约论》、《民权真义》、《法国革命史》。为推动革命,孙中山派陈少白到香港筹办报刊。1900年1月,兴中会的第一份报纸《中国日报》正式刊行。该报初期还主要宣传维新改革,进入1901年,转向革命宣传,其《论说》、《鼓吹录》是最有影响的栏目,《中国日报》也以“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载入史册。

戊戌前后兴起的第一次办报高潮,既推动了维新运动,也为革命替代维新作了初步的舆论宣传。从维新到革命,呈现新世纪曙光,翻开历史新的一页。

第二次办报高潮:两派竞争与革命舆论准备

20世纪初年(1900-1905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勃兴,维新派活动得到恢复,资产阶级两派为了加强竞争,宣传各自的政治主张,大办报刊,大造舆论,兴起了第二次办报高潮。

维新派方面,虽然出现了分化和改组,一部分人士转向革命,成为革命派的宣传家和鼓吹手。以康有为为首成立保皇会,试图重造维新变法,但在报刊上继续宣传民权、民主与宪政,揭露、批判清朝的专制统治和封建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尤以梁启超的激进宣传产生很大影响。由于维新派报刊在国内的恢复、发展,在数量、规模上一时超过了革命派报刊。

戊戌后,维新派到海外迅速建立起自己的舆论阵地,先后创办了数十种报刊。在日本,继《清议报》创办有《新民丛报》。该报“以缔造新国民”,“以导中国进步”为基本宗旨。前期的激烈宣传继承并超越了《清议报》,梁启超发表的《新民说》、《新民议》、《自由书》等,除了宣传维新改革与新民思想,大倡自由、平等、民主、民权、革命、暴动、暗杀与破坏,在思想舆论界产生巨大的反响。可是到了后期倒退保守,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争。此外,横滨有《新小说》、《大同学录》,东京有《牖报》、《东洋新报》、《政法学报》、《研究会杂志》、《研究会日报》、《学报》、《学海》、《宪法新志》、《中国商业研究会月报》,神户有《东亚报》、《日华新报》等。

南洋、北美亦是维新派政治与办报活动的重要地区,新办报刊数量多,影响大。在南洋,新加坡有《天南新报》、《日新报》、《叻报》,马尼拉有《益友新报》、《岷报》,曼谷有《启南新报》、《汉镜日报》,爪哇有《鸟岛日报》、《泗水日报》,棉兰有《苏岛日报》,仰光有《仰光新报》,槟榔屿有《滨城日报》等。在美洲、大洋洲,檀香山有《新中国报》、《华厦报》、《丽记报》,旧金山有《文兴日报》、《华洋报》、《大同日报》、《翰香报》、《实文报》,纽约有《中国维新报》、《纽约日报》、《光报》,悉尼有《东华报》、《东华新报》、《广益华报》,墨西哥有《朝报》,温哥华有《日新报》、《实业界》等。

维新派海外报刊主要由保皇会、华侨和留学生三部分人主办,一方面支持保皇与爱国,一方面宣传民权与民主。不少报刊处于两派的争夺之中,经常转向。

在国内,随着清政府“新政”的推行,维新派人士再度活跃,与洋务派立宪派人士合作创办了大量新报刊。在上海,有汪康年主办的《昌言报》、《中外日报》,狄楚青创办的《时报》,张元济创办的《外交报》、《东方杂志》,以及《申报》、《新闻报》等。在天津,有英华创办的《大公报》。在北京,有彭翼仲创办的《京话日报》。这些都是很有影响的报刊。在省港澳,广州有《安稚报》、《商务日报》、《岭海日报》、《中西日报》、《亚洲日报》、《羊城日报》、《时敏报》、《拒约报》等。香港有《香港通报》、《香港晨报》、《广东报》、《实报》、《香港商报》等。澳门有《知新报》(出版到1901年)、《澳报》、《濠镜报》等。省港澳报刊大多由保皇会成员或支持保皇的人士主办。

以上报刊继续宣传维新改革,并大力倡导民权、宪政,揭露清朝统治的腐败,列强侵略的罪行,传播两方科学与文明。尤其是在拒俄反美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对清末立宪运动的展开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造就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

革命派方面,20世纪初年各种小团体在国内外建立,报刊舆论大大加强,到1903年进入震撼人心的宣传高潮。以《中国日报》创刊到“苏报案”发生为契机,创办了大批新报刊,连同印行的宣传小册子,造成很大的舆论声势。革命派报刊始于香港,发展到海外,以日本为中心,分布于南洋、北美、大洋洲。在香港,除了《中国日报》,有《中国旬报》、《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等。在日本,革命风潮最先兴起,革命报刊最为集中。除1899年创办、继续刊行的横滨《开智录》、《译书汇编》,东京刊行有《国民报》、《游学译编》、《湖北学生界》、《江苏》、《浙江潮》、《直说》等。这些报刊由各省留日学生主办,一开始就无所畏忌,旗帜鲜明地宣传排满革命,激烈抨击列强侵略,鼓吹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和暴力革命。他们公开声称:“报以不言革命为耻”,“宁为革命鬼,毋为立宪狐”,“倒专制政体,建共和新政权”,言词淋漓酣蜴,大义凛然。在南洋,主要有《图南日报》、《仰光新报》等。在美洲,主要有《檀山新报》、《大同日报》等。这些报刊多由华侨主办,得到孙中山革命党的支持,反对保皇,拥护革命,是革命派初期的重要舆论阵地。

在国内,亦受国外革命宣传的影响,宣传民权、民主、民族革命思想的报刊也陆续创办。广州有《亚洲日报》、《群报》、《时事画报》等。上海除了《苏报》,有《大陆》、《童子世界》、《国民日报》、《中国白话报》、《警钟日报》、《20世纪大舞台》等。其他地区有《杭州白话报》,汕头《岭东日报》,松江《觉民》,长沙《俚语日报》,芜湖《安徽俗话报》,金华《萃新报》,重庆《广益丛报》、《重庆日报》及昆明《云南日报》等。

国内报刊因处在清朝控制下,为吸取《苏报》的教训,倡导民主革命的言论大多含蓄隐晦,主要宣传爱国,揭露列强侵略,抨击清朝的黑暗,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批驳保皇派言论,介绍世界革命风潮,宣传民权、宪政与西学。在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方面,上海、香港等地报刊出现了许多激烈的言论。如《苏报》介绍邹容的《革命军》,发表章太炎的《革命军序》、《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节选)及《驳革命驳议》等文章。《中国日报》很早发表黄世仲的《辩康有为政见书》,揭开两派在国内论战的序幕。《20世纪大舞台》公开指斥清朝为“北虏”、“虏朝”、“匪种”,宣布“吾侪崇拜共和”,“倾心于卢梭、孟德斯鸠、华盛顿、玛志尼之徒”。《中国白话报》公开宣传要“思想、言论、出版自由”,“天赋人权,人类平等”,“天下是我们百姓的天下”,“皇帝是百姓的公仆”。

在海外、国内的办报活动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报人和革命宣传家,如陈少白、郑贯公、黄世仲、潘达微、陈范、蔡元培、章太炎、章士钊、戢翼、陈去病、邹容、陈天华宋教仁胡汉民汪精卫、林懈、孙翼中、于右任邹鲁、卢谔生、谢英伯、冯自由、田桐、詹大悲、王用宾、赵正平、杨庶堪等等。正是他们的舆论宣传,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兴起,正是他们坚持办报,促成了第三次办报高潮的到来。

第三次办报高潮:报刊论战与革命风潮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标志着革命派的大联合和革命政党的形成。为加强革命舆论的宣传和展开对保皇派的全面论战,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人创办了大量新报刊。与此同时,维新派适应国内外形势的转变,也逐步放弃保皇转向立宪。为推动国内的立宪运动,宣传新的政治主张,挑战革命派,也新办了一批报刊。1905年后形成了第三次办报高潮。

革命派方面,1905年,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创办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该报先后由胡汉民、章太炎、汪精卫等人主编。孙中山的《发刊词》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奠定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胡汉民发表《民报之六大主义》,系统阐发了三民主义政纲。从此以后,以《民报》为中心,展开全面彻底的革命宣传,以“狮子吼”的声威震响国内外。

在《民报》的影响、推动下,在与维新派的大论战中,革命报刊遍布海外各地。在日本,除了《民报》及原有报刊,新刊行有《醒狮》、《新译界》、《晨钟》、《复报》、《洞庭波》、《革命军报》、《豫报》、《云南》、《鹃声》、《汉风》、《汉帜》、《秦陇》、《晋乘》、《四川》、《粤西》、《河南》、《大江日报》、《关陇》、《国报》、《夏声》、《江西》、《滇话报》、《湘路警钟》、《大江七日报》、《日华新报》等。这些报刊在同盟会的领导下,由各省同盟会会员和留日学生主办、编辑,大多在东京出版,发行国内,弘扬爱国主义,鼓吹民族民主革命。

在南洋、美洲、大洋洲,同盟会在华侨支持下兴办报刊。南洋,新加坡有《南洋总汇报》(后被保皇派夺去)、《中兴日报》、《星洲日报》、《华侨日报》等。马来亚有《光华日报》、《槟城新报》、《吉隆坡日报》等。印尼有《泗滨日报》、《华铎报》、《民铎报》、《苏门答腊报》等。泰国(暹罗)有《华暹日报》、《同侨报》等。缅甸有《光华日报》、《进化报》、《全缅公报》等。菲律宾有《公理报》。美洲,檀香山有《民生日报》、《自由新报》、《大声杂志》、《启智报》等。旧金山有《少年中国晨报》。加拿大温哥华有《华英日报》、《大汉日报》。维多利亚有《新民国晨报》。秘鲁有《民醒报》。大洋洲,澳大利亚墨尔本有《警东日报》,悉尼有《民国报》等。这些海外报刊大多参加了与保皇派的论战,高扬民主革命旗帜。(www.xing528.com)

在国内,尤其到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新办报刊,香港有《日日新报》、《香港少年报》、《东方报》、《社会公报》、《人道日报》、《真报》、《少年报》,有广州迁香港的《珠江镜》、《时事画报》。广州有《珠江镜》、《国民报》、《广东白话报》、《廿世纪军国民报》、《时谐画报》、《岭南白话杂志》、《南越报》、《平民日报》、《可报》、《人权报》、《天民报》、《中原报》、《平民画报》等。上海有《竞业丛报》、《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越报》、《中国公报》、《民立报》、《民声丛报》、《克复学报》、《锐进学报》、《大陆报》等。武汉有《楚报》、《武昌白话报》、《湖北日报》、《商务日报》、《雄风报》、《大江报》、《政学日报》、《夏报》、《鄂报》等。北京有《帝国日报》、《国风日报》、《国光新闻》。天津有《克复学报》、《民意报》、《民国报》。广东有汕头《中华新报》、《香山旬报》、《东莞荀报》等。广西有桂林《南报》、《南风报》、《漓江潮》、《独秀峰》、《武学报》、《指南日报》、《民铎日报》,南宁《西江报》,梧州《广西日报》、《梧州日报》等。福建有福州《建言日报》、《警醒报》、《民心》,厦门《厦门日报》、《福建日日新闻》、《南兴报》等。云南有昆明《义声报》、《星期报》、《云南公报》等。贵州贵阳《自治学社杂志》、《西南日报》等。奉天有沈阳《东三省民报》、《国民报》等。吉林有《长春日报》。新疆有《伊犁白话报》。

以上报刊宣传民族民主革命,各有侧重。上海报刊既宣传民族革命,也宣传民权、民主革命,如《竞业丛报》以提倡民族主义为宗旨,《民呼日报》“以人民的呼声”,“大声疾呼为民请命”,《民呼日报》以“振发国民精神,痛陈民生疾苦”立言,《民立报》倡言“战胜政府”,“改造中国”。省港澳报刊大多鼓吹民族主义,“复汉土”,“脱异族之羁绊”。武汉《大江报》言论尖锐,锋芒毕露,公开倡言“大乱者救中国之良药也”,“亡中国者和平也”。由于革命报刊的舆论宣传大大加强,以数量和气势压倒了维新派报刊。民族民主革命的号角响彻海内外,造成了革命风潮骤起。

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维新派的声势削弱,内部分化日趋明显,部分报刊转向革命,成为民主革命的鼓吹手。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便以国内立宪运动为契机,投入新的政治运动,逐步与国内的立宪派结合起来。同时,他们与革命派的严重对立没有消除,为了挑战革命派,宣传宪政,在国内外创办了一批新报刊,其中以国内为主。在上海创办有《政论》、《国风报》、《国民公报》(后迁北京)等。北京创办有《中央大同日报》等。分布于各地,影响较大的报刊,上海有《申报》、《新闻报》、《同文沪报》、《时事报》、《舆论日报》、《时事新报》、《商务日报》、《振群丛报》、《南方报》、《法政杂志》、《教育杂志》等。北京有《京都日报》、《选报》、《政学新报》、《北京新闻报》、《中外华报》、《汇报》、《北京时报》、《国报》等。广州有《国事报》、《七十二行商报》、《羊城日报》、《振华五日大事记》、《农商公报》、《实业报》、《时敏新报》、《粤路丛报》、《天铎》、《广东地方自治研究录》等。香港有《醒国魂报》、《日日新报》、《东方报》等。天津有《天津日日新闻》、《津报》等。武汉有《中西报》、《湖北日报》、《鄂报》、《公论新报》等。四川有《成都商报》、《通俗商报》、《蜀报》、《蜀风杂志》等。国外,新办报刊有日本东京的《中国新报》、《大同报》等,新加坡的《南洋总汇报》、《商务报》,雅加达的《华铎报》,旧金山的《世界日报》、《中西报》、《华美报》、《万球报》、《金港日报》等。

1905年前后,革命派与维新派为了宣传和贯彻自己的理论和政治主张,展开了激烈的报刊大论战。这场论战断断续续持续了10年(1900-1910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03年),两派从谋求合作转向对立,围绕着保皇与革命展开论战,分别在省港、上海及海外部分报刊展开,以《中国日报》、《苏报》为中心,集中批驳康有为的保皇言论。

第二阶段(1903-1907年),1903年后,两派公开对立,到1905年展开报刊大论战,持续到1907年高潮结束。以日本的《民报》与《新民丛报》为论战中心,扩展到南洋、美洲、大洋洲及国内各地,数十种报刊、两派精英全部投入论战,尤以日本、南洋最为尖锐激烈,还形成报刊争夺战。论战围绕着三民主义政纲,尤其是关于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问题展开了激烈交锋。

第三阶段(1907-1910年),1907年以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和两派进入“革命与非革命”的实际行动竞争,报刊论战虽在南洋、北美继续进行,但在总体上趋向缓和。

通过这场大论战,革命派赢得了理论上的胜利,摧毁了革命的障碍,得到广泛的响应和支持,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武装了广大人民,迎来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报刊论战催发了政治斗争,维新派参与立宪运动,革命派组织武装起义,互相竞争。其目标共同指向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清王朝也正是在这两股浪潮的冲击下土崩瓦解。

在清末10年的两次办报高潮中,还涌现了一批新型报刊,即白话报、妇女报、文艺小说报,其舆论宣传作用也是很大的。

白话报。始于维新运动,到20世纪初年白话报发展到100种左右。比较著名的,北京有《京话日报》、《白话京报》等10多种,上海有《中国白话报》等5种以上,天津有《白话日报》等3种以上,浙江有《杭州白话报》等6种以上,江苏有《无锡白话报》等3种以上,湖南有《俚语日报》等5种以上。在安徽、江西、广东、湖北、四川、山西、河北、福建、广西、吉林、蒙古、新疆等地都办有白话报。著名的有《安徽俗话报》、《芜湖白话报》、《大江白话报》、《广东白话报》等。日本东京也刊行多种白话报。这些白话报通俗、广泛地传播科学与文明,宣传维新改革与革命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

妇女报。始现维新时期,到辛亥革命时期,妇女报发展到数十种,集中在上海、广东、北京和日本东京。上海有《女学报》、《女子世界》等5种以上,广东有《岭南女学新报》等3种以上,北京有《北京女报》等2种以上,东京有《中国新女界》等2种。这些妇女报提倡女学、女权、妇女解放,与民权、民主革命结合在一起

文艺小说报刊。戊戌前后,梁启超、严复等人提出“新小说”、“小说革命”的口号,新小说创作繁荣起来,小说报、文艺报大批涌现。上海是文艺小说报的摇篮,清末四大小说报均诞生在这里,此外还有文艺小说报数十种。其他各地,如省港有《中外小说林》、《时事画报》、《小说世界》等10多种,北京有《启蒙画报》、《时事画报》等多种。这些小说报、文艺报以深刻的情节,尖锐的语调,嬉笑怒骂,揭露和抨击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列强的罪行,批判旧文化道德,倡导社会解放与民主革命,把千千万万的人引向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

正是国内外数百种报刊以空前的舆论宣传声势,唤醒了国人,带来了思想大解放,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民主、宪政运动的广泛展开,迎来了汹涌澎湃的辛亥革命浪潮。正如孙中山所说,革命工作有三大任务:立党、宣传与起义。要夺取革命胜利,必须“唤起民众”,“舆论之势力与军队之势力相辅而行”。指出:“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母”,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实报纸鼓吹之力”。梁启超作为“舆论界之骄子”更是重视报刊舆论宣传,鼓吹“以舆论造时势”,“以言论易天下”,“以黑色革命”(报刊文学)改造国民,变革政治与社会。

维新改革、民主革命运动推动了新闻报刊业的发展,报刊舆论又是维新、革命、社会解放运动的鼓吹手、发动机和宣传队。在革命舆论的推动下,终于迎来了辛亥革命浪潮,推翻了清王朝,推翻了封建帝制,迎来了新世纪民主、科学、社会解放与进步的曙光。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闻研究资料》,新华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

(3)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李瞻主编:《中国新闻史》,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出版。

(5)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徐松荣著:《维新派与近代报刊》,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编:《新闻学论集》(1-15集),人大出版社出版。

(8)暨南大学新闻系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资料》,新闻系1982年印行。

(9)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1-5集),人民出版社出版。

(10)主要报刊原件。

(11)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4册),《辛亥革命》(6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孙中山选集》,《梁启超选集》。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