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渤海古国的历史变迁及渤海国灭亡探析

渤海古国的历史变迁及渤海国灭亡探析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渤海国灭亡新论对于渤海国灭亡的原因,现在学术界流行的说法主要沿袭旧论。笔者认为,渤海国的灭亡,是多重因素所致。其即位之时正是渤海国衰落之时。他们的出逃架空了渤海国的中央统治机构。与此同时,渤海与正在崛起的契丹接连发生冲突。渤海国内部统治阶层之间和广大平民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渤海古国的历史变迁及渤海国灭亡探析

第一节 渤海国灭亡新论

对于渤海国灭亡的原因,现在学术界流行的说法主要沿袭旧论。即末世时期的王权统治不力,穷奢极侈,引起了极大的社会矛盾,首先从内部瓦解,之后加上外部的推力,在不堪一击的情况下走向灭亡。笔者认为,渤海国的灭亡,是多重因素所致。

其一,大彝震后期激烈的宫廷矛盾与尖锐的社会矛盾。渤海国再历安王大虔晃(857年-871年在位)、景王大玄锡(871年-895年在位)、正王大玮瑎(895年-907年在位)等三位君王统治,因文献失载,其具体情况统治情况无从知晓。但从现今渤海国都城宏大的都城和古城遗址来看,渤海国末世必然是大兴土木,广筑城池,大修宫殿。现在已发现的渤海时代的古城已达几十座。今宁安县渤海王城遗址,为第十一世王大彝震所建。该城模仿唐京师长安城,筑高大的城墙,广阔的园林、精美的亭榭楼台和宏伟的殿阁。为了追求表面上的兴盛和繁荣,渤海国末世在土木工程上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贵族、官僚的腐化和专权,使统治阶级和广大农民、手工业者、部曲和奴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贵族和官僚们为维护其特权,不断强化暴力机器,仅军队就由数万增加到数十万。在渤海当时的有限的生产条件下,供养这样庞大的军队,百性必不堪承受其苦,社会阶级矛盾只能向着更加激化的方向发展。

唐哀帝天佑三年(906),末王大img11即位。其即位之时正是渤海国衰落之时。其为人庸愚暗昧,统驭失宜,使渤海内部各种矛盾激化,王公贵族骄奢淫逸,不恤国事;公卿大臣们争权夺利,统治集团上层又出现争夺王权的斗争。最后,大img12虽然保住了王位,但渤海元气大伤,境内一片混乱,渤海大将申德等五百人投奔高丽。同年,礼部侍卿大和钧、大钧老、司政大元均、工部卿大福谟、左右卫将军大审理率民一百户投奔高丽。十二月,渤海左首卫小将冒豆干、检校开国男朴渔等领一千户也亡命高丽。[1]这些出逃者从其职位可以看出他们在渤海国朝中皆为位居显赫的重臣。他们的出逃架空了渤海国的中央统治机构。

其二,外部契丹的崛起。与此同时,渤海与正在崛起的契丹接连发生冲突。渤海此时的军队由于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之中心生懈怠,士气低落,将军不力,导致其战斗力极低,不堪一击。庞大的贵族阶层和军队都需要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手工业者的赋税来供养,平民百姓的生活负担日益加重。渤海国内部统治阶层之间和广大平民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而此时,渤海国的周边政治形势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处于从属附庸地位的黑水、越喜、铁利和拂捏等部见渤海国势衰微,不再甘心受制于渤海的压迫和奴役,纷纷开始掀起摆脱渤海统治的起义。更为重要的是,渤海统治者缺乏对于身边正在崛起的契丹族的警惕。渤海国的国际环境安定与否过重依赖于唐王朝的庇护,主要靠唐朝军事力量来挟制契丹等民族,而唐王朝因为天高地远且正在走向衰亡无力洞察渤海国周边部族和国家的风吹草动。天佑四年(907年),唐朝灭亡,渤海又寄希望于后梁和后唐,幻想继续依靠中原王朝这棵大树来乘凉。然而此时的后梁与后唐忙于称霸中原的战争而无暇东顾,因此渤海此时实际上是处于内部不稳,外无救兵的危险境地。而此时的渤海统治集团对于自己面临的险境极为麻木。对于契丹的扩张和在周边的活动疏于戒备,连皇城所在地上京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县渤海镇)也没有重兵把守。而此时的契丹却是“以渤海土地相接.常有吞并之志”。而渤海统治者则认为自己完全拥有足够的经济与军事力量来对付契丹族,对于契丹向外扩张的攻势并没有什么反应。

其三,长白山火山喷发的自然灾害。长白山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巨型复合式的盾状火山体,是中国东北东部分布最广最多的火山群。在熔岩台地点,以主峰为中心,呈放射性分布约一百多个小火山,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据地质专家近年来经核物理勘探,及天然炭木分析:距今的1115年前左右大约是公元922年,这里的火山发生过大爆发,焚毁了以天池为中心约500公里半径的森林,给生物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近几年日本地质土壤学家从日本列岛的四周土壤中,分析出了那次长白山火山爆发的灰尘残留物。其中1199至1200年,发生过一次爆炸式喷发,喷发物覆盖半径可达50km左右,火山泥石流在下游75km的两江镇堆积厚度达15米,喷发气体和火山灰飘浮至日本北海道[2]粘稠性大的碱性粗面岩类岩浆从原孔道剧烈喷发,火山抛出物有灰白色浮石、灰黑色气孔状粗面岩、灰绿色粗面岩、火山灰、火山砾和火山弹等。据《奉天府志》等史书记载,清朝时期的1668年和1702年,长白山分别发生过火山喷发,“有放炮之声,仰见则烟气张天,大如数抱之石,随烟折出,飞过大山之后不知去处。”“午时,天地忽然晦螟,时或黄赤,有同烟焰。腥臭满室,若在烘炉中人不堪重热。四更后消止,而至朝详之,则遍野雨灰,恰似焚蛤壳者。”一连数月的大火后,由此掀起的尘埃至少上亿吨,从而使东渤海国区域到日本海有几个月时间里处于黑暗状态,气温降到了接近冰点的程度。火山大爆发,抛向大气中的含硫和含碳的尘埃在高空的高压下发生了连续几年的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颗粒及转换成二氧化碳。这一热一冷使植物光合作用失去功能,破坏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体系,使渤海国及其周边区域整个生态系统都处于极端恶劣的环境状态下。(www.xing528.com)

随后不久,契丹吞并了渤海南边的奚族。渤海统治者这才意识到唇亡齿寒的危机,“深惮之”。此时,无能的大img13非但不主动出兵,还采取了错误怀柔政策。他一方面主动向世仇契丹进贡,希望用“进贡”的方式安抚契丹,以经济上的利诱,换取其军事的罢兵。大img14曾于神册三年(918)与天赞三年(924)连续向契丹“遣使来贡”、“遣使贡方物”;另一方面幻想同新罗、王氏高丽结为联盟,企图利用新罗和王氏高丽从契丹的背后发起攻击。然而,消灭渤海是契丹占领东北,进一步入主中原的必由之路,灭掉渤海契丹早已志在必得。因此,渤海统治者软弱的朝贡政策不会收到任何效果,反而使契丹看清了渤海虚弱的国力和无能的现状。而渤海企图借助的新罗、高丽的力量一起来抵御契丹的想法也不现实,新罗、高丽与渤海交恶久远,新罗高丽正好趁机坐壁上观。二者皆屡次向契丹贡献方物以示敦好之意。辽太祖九年(915)冬十月,阿保机“钩鱼于鸭绿江。新罗遣使贡方物,高丽遣使进宝剑。”对内对外政治局势判断都不正确的大img15,此时却主动挑起了与契丹的战争。

天赞三年(公元924年,大img16十八年)夏五月,大img17决定先下手为强,派遭军队攻打契丹辽州(今辽宁新民东北辽滨塔),杀契丹所任命的刺史张秀实而掠其民。这次战事使契丹开始将渤海作为战略进攻的重点。天赞四年(925)十二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诏:“所谓两事,一事已毕,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3]辽太祖倾尽全力向渤海发动进攻。契丹内部对于是否讨伐渤海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因此为了坚定必胜的信心,耶律阿保机在出兵之前,故意编造了一个“射黄龙”的故事,阿保机说在他游猎时,“有一条黄龙在他的毡屋上,他连发二箭,就射中了,黄龙坠倒在他的面前”。于是他向大臣说:“我将要讨伐渤海国,你们的计策未定而黄龙已在我的面前,我能杀之,就是灭亡渤海的胜兆呀。”

此次征讨阿保机御驾亲征,“皇后、皇太子、大元帅尧骨皆从”。除了尽发契丹军主力,还征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等少数民族兵随从征讨。耶律阿保机统领契丹大军沿扶余契丹道前进。同年十二月壬辰,阿保机祭祀木叶山。壬寅,以青牛白马祭天地于乌山(即乌丸山,在今归流河附近)。己酉,到达撒葛山,射鬼箭。丁巳,到达商岭,夜围扶余府。天显元年(926)春正月庚申,契丹军经过三天激战,攻占渤海重镇扶余城,诛其守将。首战即告全胜。丙寅,阿保机命惕隐安端、前北府宰相萧阿古只等率领一万骑兵为先锋,与渤海王大img18的精锐军队遭遇,经过激战,大败渤海军队。随后契丹军队在皇太子倍、大元帅尧骨(即耶律德光)、北院夷离堇斜涅赤、南院夷离堇迭里的指挥下,乘胜追击,连夜包围了上京忽汗城。三日后,大img19派人纳表请降。阿保机等驻军于忽汗城城南。两天后,大img20穿着素服,率僚属三百余人出城投降。阿保机出于不战屈人之兵的规则,对大img21予以优待,很快就释放了他们。阿保机下诏谕渤海各郡县受降。

当时渤海王大img22仍然伺机待起。为了解除大img23武装,丙子,阿保机遣近侍康末怛等13人入忽汗城收缴兵器,却被渤海人所害。丁丑,大img24趁阿保机立足未稳,起兵叛乱。阿保机遂命诸将分地攻城,诸将皆奋不顾身,均身先士卒。如突吕不最先登上城楼,康默记率领诸位进攻东门,最先登上东门楼,城破,阿保机乘坐舆驾进城。大img25再次来到阿保机的马前请罪。阿保机下诏令军队押送大img26及其亲族离开上京城。祭告天地,之后回到军中。大img27投降后,渤海的安边、郊颇、南海、定理等府及诸道节度使、刺史均接受诏谕向阿保机投降。阿保机均“慰劳遣之”。虽然如此,天显元年(926)渤海安边、鄚颉、定理三府还是发动了反对契丹统治的叛乱,很快就被契丹大将安端镇压。同年五月南海、定理两府又掀起叛乱,契丹派大元帅尧骨讨率军镇压。秋七月丙辰,铁州刺史原渤海大臣卫钧又发动叛乱。乙丑,契丹又派尧骨攻拔铁州。渤海故地对契丹统治的反抗只有长岭府坚持的时间最长。如在渤海王大img28投降当月(三月),长岭府就开始反抗契丹。直到八月份,契丹将领康默记等占领长岭府。尧骨又讨平其想他叛乱的诸州,契丹才最终确立对渤海国故地的全面占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