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渤海与其他邻国及民族的关系
一、渤海与突厥
突厥,中国古代民族。先世源于丁零、铁勒。突厥是铁勒的一支,5世纪中叶被柔然征服,徙于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公元546年,突厥合并铁勒诸部,势力逐渐强盛。公元552年,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隋唐时期,突厥与中原汉族政治、经济联系密切。公元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东突厥的势力范围大体上“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至东突厥汗国后期,所辖地区和属部的范围仍和原先相差不多。东突厥汗国立国于公元552年,强盛时疆域囊括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整个蒙古高原及附近地区,公元629年被中国唐朝所灭。公元680年,南迁的东突厥北返复国,建立后突厥汗国,公元745年亡于回纥。突厥各部大多附于回纥,一部分西迁中亚,另一部分南下附唐。
渤海政权初建之时,正值后突厥政权复兴之际。当时,大祚荣刚刚背离唐武周政权,为了寻找同盟伙伴,遂“遣使通于突厥”。突厥接受了渤海国的请求,派人驻“吐屯”于渤海国,以就地履行监控和催收贡赋的职责。渤海国与后突厥的政治从属关系仅仅维系了15年(公元698年—公元713年)。公元698年以后,突厥默啜连岁犯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帝诏绝昏,购斩默啜者王以国、官诸卫大将军”,“赏物二千段。又命内外官各进破突厥之策”。[18]此间,唐朝派使节张行岌前往大祚荣驻地欲行招慰。唐朝廷为突厥入侵所困,调整了以往对渤海大祚荣部的追讨政策,改为怀柔。大祚荣遣子大门艺随使者入唐留宿卫,这说明大祚荣欲与唐朝交好。公元713年,唐遣郎将崔册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统辖之地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每岁遣使朝贡。渤海为了寻求高度的自治政权,接受了唐王朝的册封,与唐朝建立了反突厥的统一战线,摆脱了突厥的控制。
大武艺时期,渤海国酝酿起兵反唐。契丹、奚再次投向突厥,渤海也由于唐朝与黑水靺鞨的战略联盟而倒向了突厥。为与唐朝争夺“两番”,后突厥派使者到渤海国,要求渤海协助合攻“两番”。渤海遂应突厥之约攻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八月,大武艺即“遣其将张文休率海贼入寇登州”。公元734年,突厥内部既乱,公元735年又与契丹、奚反目,突厥引兵击两部,失利而退。大武艺在失去了突厥的后盾后不得不重新考虑何去何从,他在关键时刻收敛了锋芒,开始采取背离突厥而改善与唐关系的方针。后来直到后突厥灭亡,双方再无任何交往。
二、渤海与契丹
契丹民族的起源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一说契丹是东胡族的遗族——乌桓部发展而来的。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灭东胡族。东胡灭亡后,一部居于鲜卑山,一部居于乌桓山,分别自号鲜卑族、乌桓族。乌桓所据之地,在辽河上游的西拉伦河(潢河)和老哈河(土河)流域。西晋时期发展为契丹。一说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最早记载契丹族的历史文献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败于鲜卑拓跋氏后,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公元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时叛时降,并无定制。
渤海国的建立与契丹族关系息息相关。以乞乞仲象、乞四比羽为首的粟末靺鞨部与参与了契丹人李尽忠的反周复唐事件,史称“营州之乱”。后来乞乞仲象之子率余部逃至东牟山建立了渤海旧国。从这一点上看,渤海人的祖先靺鞨应与契丹人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二者共处营州之地,双方又同是突厥的属部,因而双方的关系可能较其他部族和谐。再后来,渤海与契丹又都臣附于唐朝,相互之间未见有争执和冲突的记载。到了文王时期,由于渤海国与唐朝关系逐步理顺,而唐朝与契丹的关系却时好时坏,但却未见渤海协助唐王朝追剿契丹的记载。安史之乱爆发后,契丹与室韦、奚人都卷入其中,独有渤海置身事外。随着渤海社会经济的发展,渤海国与契丹的差距日益拉大。为保卫西部地区安全,渤海国在扶余府一带驻兵防卫,与契丹之间逐渐形成对峙的态势。契丹后来强大起来,灭掉了渤海,并在渤海故地上建立起了东丹国。同时将大量渤海旧民南迁,而不是采取灭绝式的杀戮,这都说明契丹与渤海之间没有血海深仇的民族大恨。
三、渤海与室韦、回纥
室韦是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之一。北朝时期,室韦部落以乌洛候一名见于史籍。据载,公元443年,乌洛候派使者与北魏王朝建立联系。有学者分析,北朝可能一直称嫩江上中游一带的室韦部落为乌洛侯。“武定二年夏四月,室韦国遣使朝贡”。[19]事实上,室韦源于东胡,与契丹同源;在南为契丹,在北称室韦。祖居地在今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及嫩江流域。后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5部,各不相属,风俗习惯稍异,均为突厥所役属。南室韦渐分为25五部,北室韦分为9部。到了唐代,室韦分化出了20余部。其中居今额尔古纳河一带的“蒙兀室韦”,据说是蒙古部祖先。
大祚荣在位时期,渤海和室韦都曾依附于后突厥政权,在大祚荣接受唐朝“招慰”的同时,室韦也曾“朝献”于唐,并“请助讨突厥”。到武王时期,渤海国的扩张使“东北诸夷畏臣之”,其中就包括室韦。从此,双方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在大武艺敌视于唐朝的同时,室韦反倒与唐朝关系密切起来。室韦入唐朝贡,始于唐高祖武德八年。《旧唐书·室韦传》载“武德中,献方物。贞观三年,遣使贡丰貂,自此朝贡不绝”。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有唐一代,室韦入唐贡献达40余次。在渤海国与唐朝发生冲突后,室韦曾协助唐朝反对渤海。随着渤海国同唐朝间的和解与关系正常化,渤海与室韦的紧张状态有所缓和。双方有经济文化交流,“地少金铁,率资子高丽”,[20]高丽灭亡后,室韦对金、铁的需求只能靠渤海的供应。由此,双方在语言和习俗方面产生了某些共同之处,有史学家从族称、习俗等方面将室韦的先祖乌洛候定为靺鞨。目前尚无有力证据证明室韦与乌洛候同源。实际上,室韦是一个部落众多而又分散的贫弱民族,“每弋猎即相啸聚,事毕去,不相臣制,故虽猛悍喜战,而卒不能为强国。”[21]从这一点上看,室韦部难成大事,只能是臣服于强权之下的少数民族而已,与渤海“三人敌一虎”的协作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回纥,是与室韦同期共存于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回纥原系铁勒的一支,先后附属于鲜卑、柔然、突厥等强大民族,铁勒是公元前3世纪分布于贝加尔湖以南的部落联合体。北魏时期,东铁勒袁纥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且为突厥汗国所统治。隋朝时期称韦纥。大业元年,袁纥部因反抗突厥的压迫,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成立联盟,总称回纥。回纥于唐贞元四年改称回鹊。唐初,回纥渐盛。天宝四年回纥汗国正式建立,骨力裴罗被唐玄宗封为骨啜禄毗伽阙怀仁可汗。回纥强时,“东极室韦,西金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地”,[22]由此可见,其东边与室韦为邻,两者之间当有来往,也就是渤海国应该间接地与回纥有所往来。公元630年,回纥曾协助唐灭亡了东突厥汗国,公元745年又灭了后突厥政权。公元763年,回纥再度协助唐平定了“安史之乱”。这些举动使回纥人赢得北方部族的尊重和认可。回纥人善于经商,因此与喜欢商贸活动的渤海人产生商业交往应在情理之中。近年来在南乌苏里斯克发现了阴刻着突厥字母的石板,铭文中刻有渤海率宾府的名称。[23]就是回纥人到此经商时留下的物证。
四、渤海与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是靺鞨部族的一支,居于靺鞨的最北面,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下游一带。黑水靺鞨不同于其他靺鞨部族,或臣于突厥或附于唐朝,黑水靺鞨“最处北方,尤称劲健,每恃其勇,恒为邻境之患”。[24]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领10万大军灭掉了突厥。翌年,黑水部入唐朝贡。《资治通鉴·唐纪九·太宗纪》(卷一九三)载:“十二月,壬午,靺鞨遣使入贡。上曰“靺鞨远来,盖突厥已服之故也。”可见,在此之前,黑水部是臣于突厥的,在臣属于突厥期间,黑水靺鞨与唐王朝没有朝贡关系。黑水靺鞨居住的地区距中原内地遥远,与当时东北地区比较先进的高句丽政权亦悬隔不相连,且关系始终不睦,所以,它受到中原内地及周边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较小,社会发展比粟末和白山两部慢得多。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乘机恢复了对原高句丽统治地区的控制,曾经附属于高句丽的靺鞨诸部或纷纷转而依附于唐,或分崩离析,惟独黑水靺鞨保持原状。其后不久,黑水靺鞨沿松花江、牡丹江南下,西进,隔粟末水(今松花江)与唐对峙,并在公元691年末与唐军起衅。唐王朝派靺鞨出身的将军李多祚挂帅出征。李多祚深知同族的习性,设宴灌醉靺鞨渠长,乘机将其杀掉,击破该部。黑水失利,被迫退出拉林河一线,回缩至东流段松花江下游,今三江平原南部一带。
大武艺时期,渤海国将扩张的矛头指向了黑水靺鞨。为对抗和制约渤海人的北进,黑水靺鞨主动向唐朝靠拢。唐玄宗时期,在黑水部设立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并派驻了“长史”。其余各部隶属于都督府,称为州,任命各部落首领为州刺史。大武艺不顾劝阻,起兵攻打黑水靺鞨,结果无从知晓,但从黑水部期间未遣使入唐之举来看,可能二者真的发生了战争。后来,随着渤唐和解,渤海同黑水靺鞨的关系似乎也趋于缓和。
文王即位后不久,渤海国就已开始对南黑水靺鞨的拂涅、铁利、虞娄、越熹等部进行招抚和兼并。这些部落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较低,各自独立,互不统属。针对这种情况,渤海国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羁縻方式。具体地说,就是以其原来的自然部落建立羁縻府州,较大的部落为府,较小的为州,并派流官担任这些羁縻府州的都督、刺使。但也给各部落原来的上层人物以“首领”的名分和相当的特权。上述诸部处在渤海国的边垂地带,与渤海的关系从其对唐朝的朝贡次数和形式上看,对渤海国的依附关系是弹性的。渤海国力强大时,就附着称臣入唐朝贡,或随渤海一起朝唐,或以渤海国的羁縻州身份由渤海代之进贡;当渤海国力衰弱时,它们就会脱离渤海,再独自投奔唐朝。据统计,从公元714年到公元925年,铁利、黑水、拂涅、越喜、虞娄等部共朝唐67次。但来朝的时间并无规律。先是时而独自朝唐,时而和渤海一起朝唐,在好多年不朝唐后,又再次独自朝唐。独自朝唐说明摆脱了渤海的控制,与渤海一起朝唐及不朝唐,则是处在渤海国的控制之下。
黑水靺鞨的命运,与那些夹在其与渤海国中间,终于遭到吞并的靺鞨诸部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黑水靺鞨还拥有出海口。黑水靺鞨的活动中心也在继续向北做战略撤退,移向黑龙江出海口附近,并与海外的萨哈林地区、鄂霍茨克文化的人群集团发生着联系、交流,黑水部族得以休生养息,伺机再起。
8世纪中期以后,黑水靺鞨可能一度役属渤海国。因为“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从此再无心经略东北,非但无法限制渤海,也无力再谋求与黑水部联合制约渤海的战略,甚至放弃了对黑水的羁縻政策。9世纪初期以后,曾经见诸史籍的一些靺鞨部被渤海国吞并,其民成为渤海国的编户;黑水靺鞨与渤海关系不详,不排除仍然对渤海国存在着臣属关系的可能,但未见黑水靺鞨有编入渤海户的记载。9世纪末期以后,渤海国盛极而衰,对编入其领属内和停留在称臣朝贡关系上的靺鞨诸部的政治控制力减弱。黑水靺鞨诸部乘机掀起了反抗渤海的斗争,最终于在10世纪初完全摆脱了渤海国的控制。
【注释】
[1]《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2]《渤海国记》下篇。
[3]《新唐书》卷二一九《渤海传》。(www.xing528.com)
[4]《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5]《新唐书》213《李正己传》。
[6]今属日本北海道境内。
[7]参见王承礼《中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第239页。
[8]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1980年,商务印书馆,第l40页。
[9]新罗是公元4世纪由三韩的辰韩斯卢部所建的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后扩至整个大同江以南地区的国家。其都城为金城(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从4世纪末起,新罗先后与中国的前秦、南齐、梁、北齐、陈、隋、唐交往,大力吸收中国文化,其典章制度悉如唐朝,并使用汉字,创造了用汉字标音的民族语言(吏读文)。682年,新罗设立国学,读《论语》、《礼记》等书。
[10]《三国史记》卷三十七,渤海人武艺曰条。
[11]参见侯震《渤海与新罗交往管窥》,《黑河学刊》2010年11期。
[12]《续日本纪》卷二十,淳仁天皇天平宝字(759)五月壬午条。
[14]《东文选》卷47《新罗王与唐江西高大夫湘状》。
[15]《孤云集》卷一《谢不许北国居上表》。
[16]《渤海国志长编》卷三,世纪《渤海国志一》。
[17]《渤海国志长编》卷三,世纪《渤海国志一》。
[18]《新唐书》卷215上《突厥传上》、《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
[19]《魏书》卷《孝静帝纪》。
[20]《新唐书》卷219《室韦传》。
[21]《新唐书》卷219《室韦传》。
[22]《新唐书》卷217上《回鹊传上》。
[23][苏]沙夫库诺夫《渤海国及其在滨海边区的文化遗存》,林树山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资料组,1985年。
[24]《旧唐书·北狄传·靺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