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彝震为发展渤海的“中兴”国势,进一步加强了与唐朝之间的朝贡臣属关系。大彝震统治时期向唐朝遣使10数次以上,频繁的政治经济往来促进了渤海国在东北亚地位的提升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渤海在大振纲维,革故维新的道路上跨近一步。渤海的上层统治者努力学习汉籍,传播汉籍经典,仿效中原地区典章制度进行统治。渤海国之所以被称为海东盛国,主要取决于其有着强大的军事系统、完备的政治体制和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而这一切进步主要在于渤海国实施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即时时取经于唐朝,事事向慕华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方面,积极向唐王朝学习和取经
渤海国从大钦茂之后再无任何反唐之举,而是岁岁定期朝贡,时时派人驻唐。渤海从大祚荣立国起,就开始效法唐朝的礼仪和文化,接受唐王朝的册封,积极学习各种先进文化。从大钦茂之后,渤海国曾多次派人员至皇都西安学习儒家各种礼制,遣商贾至边市效仿唐人贸易。华风常沐,唐俗常循。大钦茂时期学习唐文化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小高潮。大钦茂数次遣使入唐求抄录《唐礼》、《三国志》、《晋书》、《十六国春秋》等唐存典籍,为在渤海建立完备的政治体系、军事体系和伦理体系做舆论准备和思想教育。同时派专人学习唐代先进的科技生产知识,全盘输入了唐代政治制度、经济措施、军事编制、典章礼俗等多元文化,在渤海社会里掀起了长久的“大唐热”。其后历代国王皆袭唐制,并源源不断地遣员赴唐朝学习。渤海国对于唐朝文化也不是全盘的照搬照抄,而是根据本国的情况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和吸收,如官制唐王朝有13阶,渤海国国小,没有那繁冗的政体,所以渤海国统治阶级因地制宜,只采用了9级。渤海的祭祀文化也是在唐王朝祭祀礼上结合本国的宗教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利用和移植。在本土文化和唐朝多元文化的双向融合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渤海的半封建化半奴隶化进程。中央政权,全仿唐制,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亦学唐朝设京府州县之治,统辖地方安康。在唐风的沐浴和渤海人的辛勤劳动下,渤海城镇由小及大,蓬勃兴起,市坊街弄,日益繁华。
二、经济方面,全面提高生产力
渤海国效仿唐朝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渤海国的农业中心主要分布在西部松嫩平原、松花江流域的夫余府、鄚颉府、长岭府、涑州,西南部的鸭渌府和东部现在的牡丹江、珲春河、穆棱河的腹地上京、中京、东京和率宾府,以及南部的南海府。在农业生产中,中原发达的农业耕作方式已经被渤海国农民全部消化和吸收,铁制农具已经得到了普及,据考古工作者发掘,在敦化敖东城的宁安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了铁铧、铁镰和铁叉子等农具。渤海国的西部多为高句丽故地,而高句丽早在3世纪时就已经广泛应用牛马耕地,解放了人力。牲畜和铁器在农业中的推广,表明渤海国的农耕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深耕细作,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渤海国的农民和部曲在渤海王公贵胄占有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春种秋收,口粮之外的所余份额皆向王公贵族以缴纳实物或服徭役等形式得以续租,层层剥削亦无可奈何。渤海的手工业在建国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有纺织、制陶、冶矿和造船等部门。其中冶金技术也相当成熟,从遣唐使携带给唐朝的金银佛像可见其技术纯熟。纺织业以农业和养殖业为基础,纺织材料主要来自于农民和部曲所种植的麻,动物皮毛和蚕丝等。纺织品主要有麻布和绸缎。高句丽和靺鞨人都有着悠久的纺织传统。至渤海时期,又向唐朝学习了一些先进纺织技艺,渤海的纺织水平得到了总体上的提升。制陶业,随着渤海城镇的拓展和兴盛而日渐发达,制陶烧瓦等手工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渤海在原有的制陶烧砖基础上,引进了唐朝先进的制陶技术,陶瓷业日益兴旺,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品越来越精细。在上京遗址中出现了大量的陶器,造型精美,结实耐用,这表明渤海国的陶瓷业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冶矿业,渤海的冶矿业发展据目前考古发现主要有铁、铜、金、银等重金属。在敦化、和龙、宁安、东宁等渤海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铁器。渤海人擅长于冶炼铁器是人所共知的。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渤海国商业的兴盛,商业是在手工业的基础上日益繁荣。随着城镇的兴起,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有了固定的场所,市场有规律地分布在市镇中心地带,人们把手工业和农业的剩余产品拿到市面上进行具有弹性规定的对等交换。可见,渤海国当时的商业是不发达的。渤海虽然和唐王朝及日本建立了定期的贸易关系,但那属于以朝贡形式进行的贵族之间的官方贸易,或是朝贡使团附带的民间贸易。渤海通过官方贸易向内地及日本输出的商品主要有毛皮、人参、麝香、蜂蜜等特产以及一些麻布、绸等纺织品,输入的则多是一些绫罗绸缎及瓷器、金银器等高级奢侈品。无论是官方贸易还是民间贸易形式,都是直接以以物易物形式完成的,迄今为止考古学者还没有发现实质性的货币,由此可推测渤海的商业仍停留在商品交换的原始阶段。
三、文化方面,全面推行儒家文化
渤海国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加快渤海国的文明进程,从建国伊始就积极地汲取唐朝以儒学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并将其移植到本国,成为盛行于渤海国的主流文化。公元738年,大钦茂派遣使者至唐求写唐礼、汉书等典籍,同时派出大批留学生赴唐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长安学习古今制度和封建文化。学成后,留学生带回了大量的汉文典籍,言传身教,积极传播儒学思想。我们从现存的渤海国史料及出土文物可见大量的儒学印迹。如渤海的政治机构名称胄子监的胄子源于《尚书》,巷伯局的“巷伯”一词来自《诗经》。另外从贞惠公主墓志和贞孝公主墓志铭上都可见多处儒学典故。如贞孝公主墓志上把渤海国王颂为仁均乾坤,明如日月,比肩尧舜禹,堪齐文武王,儒家的仁爱、忠信成为渤海最高统治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儒家推崇的三皇五帝夏禹商汤文武成康,是渤海国国君心目中的偶像。渤海国以德、仁、义、信来衡量最高统治者,对于王室妇女和平民女子则要求其贤良淑德,孝顺识礼,规定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将儒学讲求的三从四德全部加给了渤海国的妇女。另外,我们从史料中发现的贵族名子也可窥一斑,义信、诚庆、诚慎、禹谟、高仁、孝慎等等都带有儒家讲求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等封建思想的印痕,这说明儒学思想在渤海已成为指导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准绳。
到了大彝震时期,渤海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经济呈现出繁荣的局面,突出反映在对外贸易上。山东的登州是渤海与中原地区进行官方贸易的重要港口,大量土特产品都是经由海上运到登州再进行集散的;而渤海客商或中原地区的商人也是在登州将中原的各种产品在登州装船运往渤海。在登州设有“渤海馆”,专门负责接待渤海国的使臣和往来的客商。同唐朝除有朝贡关系外,还有“就市交易”的官方商业往来以及民间的私相贸易。随着渤海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反映在城市建设和宫禁苑囿建造方面。上京龙泉府是渤海百城之首,建筑规模宏伟雄浑,街坊布局整齐有序,宫殿、官府、寺庙杂陈其间,辉煌壮丽。除渔猎、采集、畜牧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以外,渤海的农业、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农作物的品种也由稻、麦、粟、豆发展到了种植棉、麻、梨、李等实用型的经济作物。随着种植业的调整,渤海的手工业分工也越来越细,手工业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棉纺、麻纺、织绸及制陶技术越来越高,产品质量勘比中原。渤海的农业和经济都得到了前有未有的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象。
总之,在历代大氏王权的共同努力下,渤海国在大彝震统治时期进入了全盛时代,使“海东盛国”威名远扬,声振东亚,盛世之风一直保持到第十三代王大玄锡时代。
【注释】
(www.xing528.com)
[1]一说13次。
[2]《类聚国史》卷一九四。
[4]《辽史·地理志》。
[5]关于渤海是否征服黑水靺鞨事,史书均未见明确记载,但从唐书所记的朝贡纪录中可见端倪。从大历年间(776-779年)开始,“黑水靺鞨”一直以独立的姿态向唐朝朝贡。据《册府元规·外臣部》“朝贡”“褒异”载,黑水靺鞨从大历二年始共有7次进贡记录,每次都与渤海等同进:1大历二年“八月,契丹、渤海;九月,靺鞨渤海、室韦……;十二月,回纥、渤海、契丹、室韦等国各遣使朝贡。”2大历四年“三月,渤海靺鞨;十二月,回纥、吐蕃、契丹、奚、室韦、渤海、诃陵并遣使朝贡。”3大历七年“十二月,回纥、吐蕃、大食、渤海靺鞨、室韦、契丹、奚……;各遣使朝贡。”4大历八年“十二月,渤海、室韦、牂牁并遣使来朝;奚、契丹、渤海靺鞨并遣使朝贡。”5大历九年“十二月,奚、契丹、渤海、室韦、靺鞨遣使来朝。”6大历“十年正月,渤海、契丹、奚、室韦、靺鞨、新罗……;十二月,渤海、奚、契丹、室韦、靺鞨各遣使朝贡。”7大历十二年“四月,牂牁、渤(海字可能脱落)、奚、契丹、室韦、靺鞨……;十二月,新罗、渤海靺鞨、室韦、奚、契丹并遣使来朝各献方物。”以上这些进贡记录所提到的靺鞨就是指黑水靺鞨,与渤海一同入唐。从侧面透露出靺鞨已然归顺于渤海,但为了照顾唐朝原来与黑水靺鞨直接的隶属关系,仍然将靺鞨以半独立的部属名字记录下。
[6]《新唐书·渤海传》。
[7]《新唐书·渤海传》。
[8]参见新唐书四十九上《百官四上》十六卫条1279-1287页。王承礼《中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第144-145页。
[9]《新唐书·渤海传》。
[10]笏,俗称手板、笏板,是中国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一块弧形板子,并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东亚地区,上面可以记录要参奏的内容或是君主的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