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渤海国中期统治的动荡与衰落
唐德宗贞元九年(大兴五十七年,公元793年),大钦茂病故,谥号“文王”。在文王大钦茂去世后,渤海国因统治者频繁更迭导致政局不稳,从而走向了动荡与衰落。在贞元九年至元和十三年(大兴五十七年至朱雀七年,公元793年—公元818年)的26年间,渤海国先后有7位国王执政。
在文王大钦茂之后继任渤海国王的是大元义(文王大钦茂的族弟)。大元义之所以能够继位,主要是因为世子宏临先其父而卒,渤海上层统治集团在王位继承人选问题上发生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导致相互残杀。贞斡(一作翰)在文王大钦茂病逝前三年已经朝唐,并被留充“宿卫”,大钦茂临终时大贞斡仍在唐地。此外,还有大英俊及大嵩璘等。但在大钦茂病逝后,政权落入文王“族弟”大元义手中。由于大元义为人残暴,好“猜虐”,在嗣位不久被其大钦茂的孙子大华玙伙同“国人”杀害。
大元义被杀后,渤海王室拥立宏临之子大华玙(大钦茂嫡孙)为王,年号“中兴”,王权重新回到大钦茂嫡系子孙手中。大华玙是文王大钦茂的嫡孙,他嗣位后为“中兴国势”,将都城由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迁回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东京城)。此后,渤海的统治中心再次回到了上京,不再迁都。大华屿在迁都上京龙泉府后不久便因病死去,谥号“成王”,在位时间不足半年。
大华玙死后,大嵩璘(大钦茂之子)嗣位。大嵩璘是文王大饮茂之少子,唐德宗贞元十年(中兴二年,公元794年)即王位,年号“正历”。唐德宗贞元十一年(正历二年,公元795年)二月,唐遣内侍殷志瞻使渤海,册封大嵩璘为渤海郡王,兼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大嵩璘是在国势动荡,国运日下,内乱尚未平息的情形下继位的。
为摆脱困境,扫除异己,巩固其统治地位,大嵩璘积极向外发展,转移国人的关注点。他加强了对唐王朝的依附关系,增加了进贡的次数和朝唐的学者,此外,还不断向日本发展友好往来关系,不断争取唐王朝和日本的支持与同情。大嵩璘认为渤海国的当务之急是收拾渤海国内政变后的残局,恢复与调整王室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平衡,使渤海王国的统治在动荡中得以稳定下来。大嵩璘于唐贞元十三年(正历四年,公元797年),向唐王朝遣使朝献,并提出由应将渤海“郡王”进封“国王”的要求。唐王朝同意大嵩璘的请求,授他“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渤海国王”,“领忽汗州都督”等。
大嵩璘在位十余年,遣使朝唐有记载的约十次。同时也有三次遣使东聘日本,与日本积极发展经济文化联系。嵩璘不失时机,借助和依靠唐朝的强大支持,加强对王室、贵族、地方势力的控制,使渤海政局稳定下来。在大嵩璘统治的十余年后,渤海局势日益稳定,渤海国同唐王朝的关系也曲折地继续向前发展。大嵩璘继承祖业,不失臣礼,在他的努力下唐朝与渤海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大嵩璘在位的十多年中,有文献记载的遣使朝唐共有九次。渤海在此期间与日本的交往也十分具有成效。从文王大钦茂开始,日本对渤海聘使的态度已发生了变化,企图以“属国”的礼节对待渤海,故曾有因渤海“国书”不合藩礼而拒绝渤海使入京的事件发生。大嵩璘掌权后,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谨言慎行,在国书称谓上用模棱两可的语言灵活处置,给予日本当局更多的实惠,从而改善了关系,使双方的交往得以正常进行。贞元十一年,大嵩璘遣工部郎中吕定琳访日。第二年,日本派御长广岳等送吕定琳返归并回访渤海。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日本遣贺万麻吕聘访渤海。日本聘使归国时,大嵩璘派左熊卫都将大昌泰相送并回访日本。这些访问和答聘,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友好关系的发展。
鉴于大嵩璘稳定了渤海国政局,尤其治理边疆有功,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唐廷册封大嵩璘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次年,又加册封检校太尉。唐宪宗元和四年(正历十六年,公元809年),大嵩璘病故,谥为康王。大嵩璘是文王大钦茂以后宣王大仁秀之前的诸代国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对渤海王国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大嵩璘病逝后,其子大元瑜(大嵩璘之子)嗣位。唐王朝册封大元瑜为渤海国王。元瑜嗣位改元永德。唐元和七年(永德四年,公元812年),大元瑜病逝,谥号“定王”。大元瑜在位3年期间,继续同唐王朝保持了密切的往来关系,曾先后共4次派王子和重要官员朝唐。同时与日本维持了已有的交聘关系。
继定王大元瑜死后,其长弟大言义嗣位,改元朱雀。次年,唐王朝遣内侍李重旻册拜大言义为“渤海国王”。朱雀年间,渤海同唐王朝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大言义曾先后派遣14批使节赴唐进贡,其中多为王室成员和高级官吏。这些人对唐王朝表现得非常谦恭,唐廷对渤海使者礼遇有佳。渤海使臣和学生积极学习和汲取中原先进的文化艺术与生产技艺,致使中原文明进一步传入到了渤海地区,特别是佛教和佛教艺术在渤海国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大言义是敬佛尤谨的渤海统治者。唐元和九年(朱雀三年,公元814年),大言义派遣高礼进等37人朝唐,敬献金银佛象各一尊,受到了朝廷嘉奖,唐宪宗在御殿(一般在麟德殿)延见高礼进等人,并赐宴及回赠。这表明,大言义时期,渤海国的佛教已经非常兴盛,其铸造佛像的技艺也颇娴熟,已然能礼尚往来,求之于唐,馈之于唐,向佛学大国进献自铸的金银佛像足见其手工业相当发达。大言义嗣位后还积极开展同日本经济文化联系,他派遣的聘日使副王孝廉和高景秀等,为中日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唐元和十三年(朱雀七年,公元818年),大言义病卒,谥号“僖王”。其弟大明忠嗣位,改元太始,不久也病故,谥号“简王”。大明忠之从父大仁秀权知国务,嗣位,改元建兴,是为“宣王”。从此渤海王国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注释】
[1]郑炳俊《营州大祚荣集团的渤海建国》,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History,Vol.4,No.2(Dec 2007),p.35.
[3]参见《旧唐书》卷199下,渤海靺鞨传,第5360页。
[4]参见《旧唐书》卷199下,渤海靺鞨传,第5360页。(www.xing528.com)
[5]《五代会要》卷30,渤海传记载渤海建国时期“胜兵丁户四十余万”(第473页)。
[6][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四十二《帝王部·仁慈》。
[8]《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四十。
[9]《辽史》地理志二·东京道。
[10]王承礼、张中树点校本,渤海国志三种,唐宴《渤海国志》,黄维翰《渤海国记》,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天津:天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11]《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12]《续日本记》神龟五年条。
[13]《续日本记》神龟五年条。
[14]《旧唐书·靺鞨传》。
[15]《旧唐书·渤海靺鞨传》。
[16]《唐会要》卷三十六《蕃夷请经史》667页,商务版,1935年,国学基本丛书本。《册府元龟》卷九九九,《外臣部·请求》。
[17]《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七下》。
[18]《吉林省志》卷43《文物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