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整体世界历史进程及资产阶级历史定位

整体世界历史进程及资产阶级历史定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历史进程与资产阶级的历史定位引言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马克思、恩格斯这些论断和有关世界历史的论述,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历史观,它将对世界史的认识提到从未有过的科学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审视人类社会的历史行程,可以看清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认清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历史表明,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以各国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为前提的。

整体世界历史进程及资产阶级历史定位

世界历史进程与资产阶级的历史定位

引 言

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历史是人类过去一切实践的总汇,荟萃了人类的智慧。史学研究就是通过记载人类的实践活动,发掘提炼出丰富的历史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历史,深入认识历史上各国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兴衰治乱,各国各民族之间为什么会出现战争与和平、富裕与贫穷,世界历史进程为什么会是曲折多变、前进与倒退交错等,从中总结丰富的历史经验教训。这对我们观察和思考国内外的重大问题,解决国家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难题,都将得到深刻的启迪。特别应指出,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个世纪,也是提供历史智慧最多的世纪。对它的研究更将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可见,史学研究的作用在于:第一,深刻认识过去和它与现在的联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第二,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提高对社会发展的预测能力和治理能力;第三,帮助人们树立科学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第四,培养人们自身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总之,史学研究是人们认识生活、积累知识、增长聪明智慧和才干的重要源泉,是各国、各民族寻求解决发展中碰到的重大问题的重要源泉。

一、世界历史经历了从分散到整体的演变过程

史学研究怎样才能提炼出历史智慧呢?它取决于史学工作者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首先是历史认识、历史观点。具体说,怎样认识世界历史?世界史是否自古就有?马克思说过:“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1]这就是说,世界史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类社会经历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2]。这个重要论断指明人类社会在极其漫长的时期内经历了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才使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这些论断和有关世界历史的论述,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历史观,它将对世界史的认识提到从未有过的科学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审视人类社会的历史行程,可以看清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认清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

人类社会由同时存在的诸多民族组成,最初是处在各自封闭的分散发展状态,发展到今天,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地球村”。这个变化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指人类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迭;横向发展指历史由各地区之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隔绝到逐渐联系,终于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是历史进程中互相联系的两条途径和两条主线。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

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经济都是以农为本。农业是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在农本经济中,占主导的是建立在个体小生产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封闭经济决定了各国各民族与外界是隔绝的,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被分割在狭隘的各个民族地域中。那时的历史只能是各个地区相互闭塞的历史,只能是各国各民族狭隘的地域史或狭隘的民族史。那个时候还处于民族历史阶段。闭塞是古代社会各国各民族历史的根本特征。当时能够打破闭塞的有力因素是交换,但在以农为本的时代,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以交换农产品剩余和小手工业生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商业,只能处于农本经济的附庸地位,还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农本经济的闭塞。

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闭塞状态具有世界意义的突破,开始于资本主义在西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于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之间、新旧大陆之间跨越海洋的新航路的开辟。十五十六世纪之交,人类历史开始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很多国家、民族开始打破封闭,走向开放。“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18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的以大机器生产和广泛采用蒸汽动力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它一方面使生产社会化发展为国际化,另一方面使生产资料的占有愈来愈成为极少数人的垄断私有。“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4]世界终于成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伴随这个转变,开始了各国各民族从狭隘地域性存在的历史向世界历史性存在的历史转变,即开始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类社会历史开始不再被分割在狭隘的民族地域中发展,各国各民族都是这个世界整体的组成部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闭关自守、互相隔绝的状态,已日益被各国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任何国家、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从此,世界历史的根本特点就是整体发展。

历史表明,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以各国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为前提的。不打破各国各民族普遍存在的闭塞状态,历史就不能发展为世界历史。打破闭塞状态的过程,就是历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也是世界史从分散向整体演变的过程。

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十五十六世纪以来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世界从总体上实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开始了真正的世界历史。但是,这不等于各国各民族都同时完成了这个转变。由于各国各民族的具体情况不同,它们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同步进行的,更不是同时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5]。这里明确指出首先进入世界历史的是文明国家,即欧洲、北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在那些国家,资本主义大工业代替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消灭了闭关自守的孤立状态。

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只有实现生产商品化和生产社会化,用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全面进入世界市场,才能结束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现在,多数国家和民族还远未完成这个转变,因此,人类历史远未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20世纪的世界历史仍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世界性进程中。

在人类历史由分散到整体的演变中,生产力从极其低下、逐步提高到飞跃发展,社会交往从偶尔有之、逐渐增多到成为世界交往,致使人类社会从闭塞、打破闭塞到对内对外开放。这个从分散到整体演变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由闭塞到开放、由落后到进步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的过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铁的规律,是一切国家民族都不能违反的永恒的法则。

从分散到整体演变的世界历史表明,能否打破各国各民族的闭塞状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各国各民族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人类诞生后,长期依靠个体小生产提供有限的生活资料,生产力发展极其缓慢,人类社会无法突破闭塞,直到资本主义关系出现,生产力才开始迅速发展,经过几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才形成今天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解放了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分工,使人们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大和加强。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带来世界性的普遍竞争,使得“每一个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6],并使“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7]。在世界交往中,资产阶级利用价格低廉的商品,打开一切闭关自守国家的大门,使一切民族甚至最落后的民族都被卷入世界交往大潮中。

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在它们的推动下,世界历史才逐渐形成,才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演变。20世纪的世界已是一个整体,各国、各民族都是世界整体上的各个局部,各个重大事件都成为世界历史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离开世界整体,就无法认识各个局部;脱离世界历史链条,就难以把握各个环节。各国各民族只有顺应这个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使思维方式适应这个不可抗拒的潮流。它要求不要孤立地考察一个国家的命运,而要从世界全局出发,考察这些国家在世界总体联系和历史潮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任何国家,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才能跟上世界历史潮流。凡是主动对外交往的国家,社会发展就快;被动交往,甚至闭关锁国,社会发展就慢,甚至停滞不前。只有自觉地适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才能使人民富裕,国家强大。

二、资产阶级在开创世界历史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指出:“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8]这里从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指出了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制度更替的必然性,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但封建统治必然激起农民的反抗和农民起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条件产生后,封建制度就成为过时的东西,没有存在的理由了,资产阶级革命便成为历史的必然。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更是历史的进步,但资本主义剥削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趋严重,无产阶级形成为独立政治力量后,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成为过时,失去存在的理由,为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前提,无产阶级革命就是合理的、必然的。总之,资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历史的进步,都是各自时代的产物。世界历史的前进步伐,将一个个落后的过时的社会制度抛在后面,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我们现在对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做一些考察:

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是过去生产不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社会总劳动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在从事劳动的大多数人之旁,形成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因此,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阶级的这种划分是通过暴力和掠夺、狡诈和欺骗来实现的,统治阶级一旦掌握政权就把对社会的领导变成对群众的剥削,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就是国家的产生。

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完全没有权利,根本不算是完整的人。在封建社会,地主享有充分的权利,而农民是没有权利的,农民的地位与奴隶制国家奴隶的地位没有多大区别。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都是靠阶级剥削来维持的。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在最初几个世纪,生产基本上是为了供自己消费,自给自足、闭关自守,同外界很少联系。这里没有交换,产品不具有商品性质。农民家庭差不多生产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食物、衣服和用具。只有在他们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并向封建主缴纳实物租税后还能生产更多东西投入社会交换中,他们才开始生产商品。交换的东西既少,市场当然也狭小。资本主义前的农村是(从经济方面看)地方小市场的网,地方小市场把各类极少的小生产者联结起来,这些小生产者由于孤立经营,许多中世纪的壁垒和依附关系的残余而处于分散状态。总之,在封建生产方式下,交换(商品)的作用有限,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闭塞状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是怎样出现的呢?农奴制地主要得到剩余产品,就必须拥有占有份地、农具和牲畜的农民,必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分配给他们土地,才能实现剥削。而资本家要获得利润,就必须拥有没有地、没有家业而不得不在市场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把劳动者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才能进行剥削。货币和商品,开始并不是资本,它们需要转化为资本。这种转化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这个一定的情况就是具备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值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自由劳动者有双重意义:他们既不像奴隶、农奴那样,直接属于生产资料之列,也不像自耕农那样,有生产资料属于他们,他们失去了生产资料,同生产资料分离了,因而自由了。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基本条件,即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这时商品和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才从商品、商品交换、货币权力中间产生了资本权力。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破坏了一切旧的关系,破坏了旧时代的各种秩序,改变了各种旧的观念。“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9]它能做到这一切,是由于它把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它将分散的小的生产资料加以集中和扩大,把它们变成现代的强有力的生产杠杆。资产阶级不把这些有限的生产资料从个人使用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就不能把它们变成强大的生产力。纺纱机、机动织布机和蒸汽锤代替了纺车、手工织布机和手工锻锤;需要成百上千的人进行协作的工厂代替了小作坊。生产也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一系列的社会行动,而产品也从个人的产品变成社会的产品。现在工厂生产的纱、布、金属制品,都是许多工人的共同产品,都必须顺次经过他们的手,然后才变为成品。没有任何人说:“这是我做的,这是我的产品。”从小生产到大机器生产,从个人的生产活动到社会化的生产活动,这是社会分工上的一次大飞跃、大突破,是划时代的变革。

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着市场的扩大。市场范围最初限于小市集的界限或地主的世袭领地,然后发展为地方市场,再发展为地区市场和国内市场,最后超越国界形成世界市场。大机器工业的确立,使生产规模和能力不断扩大,生产的大量产品要求日益扩大销售市场。本国原料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要求从别国甚至非常遥远的国家或气候悬殊的地带运来原料。这样,大机器工业不仅需要有国外的原料产地,也需要有国外的销售市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商品流通和国际交换打破了各国的孤立闭塞和闭关自守,商业成为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作为打通闭塞的重要力量,商业的作用远非过去的商业所能比拟。(www.xing528.com)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0]

由于封建的所有制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它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推进世界交往从而开创世界历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它在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同时,还有它与生俱来的另一方面,这就是它给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造成的灾难。

三、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暂时阶段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是这样几条规则:(1)生产手段(资本)的私人所有;(2)经济活动的动力来自谋取利润;(3)经济活动是由市场构架来调节的。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如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后期先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及罗斯福新政之后,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成为正常现象,但由以上三条规则为主构成的框架没有改变。可以把这三条规则称为三项基本原则,即私有化原则、利润原则和市场原则。私有制(资本、生产资料等)追求最大利润。这个利润要在市场中实现。在市场中,人与人之间是竞争关系,每个人都企图从交换中得到最大的好处,即卖出最好的价,或买到最值钱的货。在这样的市场之中,美国富翁的财富从一百年前的万元、十万元、百万元、千万元,演变成为今天的亿元、十亿元、百亿元、千亿元。自由竞争,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结果是,导致了非常严重的社会不公或不平等现象,导致了鸿沟和对立日益加深的“两个世界”——极少数富人的世界和大多数穷人的世界,当今世界令人触目惊心的不合理现实。联合国开发署指出,世界上358位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财产,超过全球近一半人口的年收入的总和。世界上24个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的17%,财富却占世界的79%;而占世界人口83%的发展中国家,财富却只占世界的21%;世界上富国与穷国在收入上的差距,30年前为30倍,目前则扩大为74倍。每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贫富分化亦同样厉害。这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问题,它是无数混乱、纷争、仇恨、堕落、犯罪(包括跨国犯罪)、动荡的内在根源,人类要继续前进、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动力机制建立在“人的自私天性”之上,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被合理化为人们对经济活动的贡献不同,把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法则看做是人类发展的正常现象。他们吹嘘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永远被束缚在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繁荣之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等级制有它的积极意义,文艺复兴时期就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但是,如果认为各种封建的等级不好,需要改变,而资产阶级富翁这样的等级是合理的、不需要改变,那就退化到连主张博爱的宗教宣传家的理想都不如了。基督教的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就是:人人都应当兄弟相待,互爱互助,并主张富人应该把赚到的钱分一半给穷人。

社会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对资本主义这个新的等级制度的分歧在于,自由主义者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大同世界来拥抱,而社会主义者则把它看作是人类摆脱不文明的掠夺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梯。社会主义者绝不会不要“自由、平等、博爱”,只是已经不再是局限在资本允许的框架里了。自由被理解为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平等意味着扫除亿万富翁;博爱不再是上流社会豪华的欢宴,而是尊老爱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世纪之交,马克思被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国际互联网上被评为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20世纪科学革命的伟大旗手爱因斯坦心向社会主义。1949年他为《每月评论》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文章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种种弊病后,接着写道:“我确信,要消除这些严重的弊病,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同时配上一个以社会目标为方向的教育制度。在这样一种经济里,生产资料由社会本身所有,而且以计划的方式来加以利用。”在他看来,应该自觉地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调节生产,这样就有可能使人人都有工作做,每个人的生活都能得到保障。对于教育,他认为除了发扬个人的天赋才能之外,更应注意培养他对他人的责任感,以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对权力和名利的颂扬。爱因斯坦的认识并没有在计划经济上停步,在文章结尾处,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远见的结论,他说:“然而,必须记住,计划经济还不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身可能伴随着对个人的完全奴役。社会主义的建成,要求解决这样一些极其困难的社会—政治问题:由于政治和经济权力的广泛集中,怎样才有可能防止行政机构不致变得专横和傲慢呢?怎样才能使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以及才能使对行政权力的民主制衡得以确保呢?”可以说,爱因斯坦实际上提出了怎样实现由“集权”的社会主义向“民主”的社会主义的转化问题。社会主义者决不可以不讲民主,不要民主。恰恰相反,对民主问题的重视与否正是社会主义者与官僚主义者的不同点之一。社会主义者认为,权力的合法性在于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一个脱离人民群众的政权实际上是一个不合法的政权。由于私有观念的长期存在,执政的共产党中,就会不断发生以权谋私,甚至发展到倒转社会主义的方向。换句话说,社会主义国家必然面临反修防修、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大问题。而没有民主的充分发展,是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爱因斯坦已看出只有经济基础方面的变革,还不是社会主义,它天然地要求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配套改革。

由此可见,资产阶级一方面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世界交往从而开创世界历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在无限追求利润和对外征服扩张、奴役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中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这个根本矛盾是不可能靠资产阶级自身来解决的,只有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解决。

当然,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不仅在于几百年来的积累优势,而且在于几千年来的私有观念的根深蒂固。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一场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斗争。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不过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暂时阶段,这点是确定无疑的。在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一些国家建立,并在实践中已取得伟大成就。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在世界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只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进行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胜利,世界必将赢得更为美好的前景。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4]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8~57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