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一国胜利”理论和伟大实践不容否定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的出版,为全面学习和深入研究列宁的光辉思想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今天,重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的理论(以下称“一国胜利”理论)及其伟大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出现历史性飞跃——从理论到实践。这个飞跃集中体现在列宁创立帝国主义理论及与此相应的“一国胜利”理论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上。“一国胜利”理论是指导各国无产阶级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在条件成熟时去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十月革命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都是在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道路的指引和鼓舞下取得的,都是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的伟大实践。
近年来,有些人公然攻击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说它“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左”的表现,造成各国人民的灾难和痛苦,“因为这些国家没有搞社会主义的条件”。这里所说的“没有条件”,是指这些国家经济落后,无产者只占人口的少数。我国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某些人叫嚷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早产,需要补资本主义的课,其根据也是中国经济落后,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这些看法不仅否定了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而且否定了各国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按照他们的看法,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必须重写,世界现代历史必须重写。这是在为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制造舆论。捍卫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道路,驳斥对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及其伟大实践的攻击,成为当前思想理论战线上同反共、反社会主义思潮斗争的一个焦点,是反对和平演变的紧迫战斗任务。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
否定“一国胜利”理论及其伟大实践的人的惯用手法是,把马克思的思想和列宁的思想对立起来,用马克思否定列宁。这种手法是拙劣的。
理论是历史运动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概括,它随着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而发展。列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适应帝国主义时代的新情况,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列宁主义阶段,成为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概括。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普遍原理。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将经历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遵循什么样的顺序?这取决于各个时代变化着的世界经济和政治状况,因此,这个发展道路或顺序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
在19世纪中叶,西欧北美的资本主义最发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些地区将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最初明确提出这个设想的是在恩格斯1847年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文中写道:共产主义革命“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1]。这里说的“同时发生”包含有“同时胜利”的内容。为什么恩格斯认为在这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会同时发生、同时胜利呢?这是因为,第一,在19世纪中叶的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矛盾已经明显暴露,经济发展和工人运动水平都较高,阶级矛盾也较尖锐,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这里爆发。第二,在自由竞争阶段,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较平稳,不易出现薄弱环节,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也还没有激化,在镇压革命运动上能够相互合作和支援,因此,无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而只有在各个“文明”国家同时发动的条件下才能取得胜利。恩格斯在文章中列举的四个国家的顺序(英、美、法、德)是有根据的,“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2]。这里提出共产主义革命快慢(即先后)的标准是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按照这个标准,“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3]。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简称《宣言》)中讲到这个问题时,基本思想仍是如此,《宣言》中写道:“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4]
应该看到,由于在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尚处在上升时期,矛盾还未激化,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还不成熟,因而发动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条件的时期,还不是直接实践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从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道路和顺序提出的上述看法,只是一种设想或预测。
在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认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欧英、法、德三国取得胜利,可能由其中某一国起带头作用。这个设想是符合当时世界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因而是正确的。
二、帝国主义时代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
当世界历史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新的情况。垄断使资本主义成为金融资本统治的无所不包的世界体系,世界成为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国成为帝国主义整个链条上的环节,世界已最终摆脱分散发展状况而进入整体发展进程。在这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怎样进行?从哪里首先突破国际资本战线?仅分别从各国的经济水平和政治状况考察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必须从新的角度,即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经济政治状况来考察。在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不仅是某个国家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而且是帝国主义链条在其薄弱环节破裂的产物。因此,个别国家资本主义不够发达已不成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障碍。一个国家只要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成为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又有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和巩固的工农联盟,组成一支强大的革命队伍,就能首先夺取革命胜利。正是从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状况出发,列宁提出了“一国胜利”的理论。
1915年8月23日,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写道:“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5]在1916年9月写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列宁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6]这些论述表明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条件下开始提出“一国胜利”理论,这个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为前提的。因此,要理解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必须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规律以及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的作用,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它表现在各个企业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各国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必然引起政治发展不平衡,即引起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军事力量和它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所处的地位发生相应的变化。
由于经济条件不同,这个发展不平衡规律在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有着重大区别。在自由竞争阶段,生产技术不够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企业规模较小。这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比较缓慢和平稳,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赶上和超过比较先进的国家,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如英国经过相当长时间才在18世纪超过荷兰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英国的领先地位保持了一百多年,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超过它。同时,在自由竞争阶段,世界领土尚未被瓜分完毕,发展较快的国家尚有扩展的余地,可以不通过世界规模的军事冲突,赶上或超过另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的统治使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更为明显,并具有新的内容和特点。
经济发展不平衡已不是自由竞争阶段的渐进式,而表现为跳跃式。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为了争夺和重新瓜分世界市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大力引进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使本国经济获得迅速发展,而在那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垄断阻碍着新技术的采用,生产和技术出现停滞趋势,大量资本输出又影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使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能够跳跃式地较快地赶上和超过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带来两者经济实力对比的急剧变化。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在1870年以前占据世界工业的首位,而德国和美国在当时还刚刚走上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舞台。以纺织、采煤等旧工业部门为主的英国,在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新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新工业部门涌现的条件下,经济发展缓慢,而善于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利用外资的美国,大力发展新兴工业,迅速赶上英国,19世纪80年代已跃居世界工业首位。大约20年后,另一个新兴工业强国——德国也超过英国;英国退居第三。
政治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为各国政治军事力量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所处地位发生变化,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尖锐化,以至导致武装冲突,爆发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第二,资本主义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条件成熟程度同经济条件的成熟程度不成正比,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条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不够成熟,而在某些落后国家却比较成熟;第三,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也不平衡。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泛滥,导致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关键时刻背叛了社会主义事业,倒向本国帝国主义政府一边,使欧洲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在革命形势到来时却没有领导革命斗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未能形成一支战胜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而世界历史的发展却使俄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各种矛盾的焦点,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俄国无产阶级充当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带头人。
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爆发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严重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了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成为薄弱环节的国家的无产阶级有可能利用有利时机,突破国际资本战线,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里应该指出,列宁在1915—1916年开始提出“一国胜利”理论,是就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状况而言,一国可以先胜是泛指,并没具体指某一国家。列宁当时认为,“在各先进国家里,资本的发展超出了民族国家的范围,用垄断代替了竞争,从而创造了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一切客观前提。因此,在西欧和美国,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政府、剥夺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已经提上日程”[7]。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战争把俄国的革命危机,即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基础上发生的危机,同西欧日益增长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危机联系起来了”[8]。他在1915年10月13日写的《几个要点》中明确指出:“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把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以便点燃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9]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的革命形势,使上述两个任务非常接近,但列宁并不认为在欧洲爆发社会主义革命以前俄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表明当时列宁的看法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有相近之处,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西欧国家首先胜利,列宁在这里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发达国家共同胜利的设想发展为一国可以先胜,至于谁是可以先胜的国家,列宁并未指明,这有待历史实践来回答。
三、十月革命是一国胜利理论的伟大实践
要作出俄国可以先胜的结论,必须从理论上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经济落后的俄国,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能否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第二,在农民占人口多数的俄国,能否形成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力量?
俄国历史的发展使上述两个问题得到解决。
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比西欧主要国家晚,但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俄国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垄断组织已分布在各个工业部门。同时,俄国还保留着严重的农奴制残余,主要有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到1913年,俄国仍是农业占优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42.1%,只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2.7%,比起西欧北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俄国经济是落后的,只有中等发展水平。由于经济落后,俄国日益成为外国资本(主要是法国和英国资本)输出的场所,外国资本在俄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使俄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具有侵略压迫其他弱小国家和民族、争霸世界的帝国主义本性,另一方面由于力量不足而不得不屈从于外国垄断资本,处于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依赖地位。
上述经济、政治状况,使俄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占有一个特殊地位、列宁对此作了概括:“俄国是个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场战争最终卷入文明之列的整个东方各国即欧洲以外各国之间的国家。”[10]这一论断不仅指出俄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发达的西方国家和落后的东方国家之间,更重要的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内容。俄国有着复杂的经济结构。“一方面是最落后的土地占有制和最野蛮的乡村,另一方面又是最先进的工业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11]这个经济结构的矛盾构成俄国革命最深刻的原因。俄国既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它使俄国具有不同于西欧文明国家和东方落后国家的特点,既不是西欧那样的发达国家,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又不是东方那样的落后国家,不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同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俄国的上述特殊地位,使它成为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集中地。这些矛盾中包括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被压迫民族的矛盾,人民大众同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各种矛盾充分暴露,有利于革命主观力量的形成。俄国工人运动在20世纪初已走在国际工人运动的前列,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的发展纳入一种可以实现“农民战争”同工人运动联合的环境中,建立起工农联盟。沙皇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加深了国内民族矛盾,促使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有了更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俄国有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布尔什维克党,它制定了符合俄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组织群众政治队伍,巧妙地把争取和平、民主、土地、面包和民族解放的各种运动汇为革命洪流。(www.xing528.com)
历史的发展不仅使俄国具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和主观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为俄国革命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有利时机。从国内形势看,世界大战使各种矛盾激化,加速革命的到来,各种斗争矛头都指向摇摇欲坠的沙皇专制统治,形成工农革命力量对反动势力的绝对优势;从国际形势看,大战削弱了交战双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彼此厮杀,顾不上镇压俄国革命。正是在有利的国内外环境下,俄国人民一举取得了二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是由工人、农民和士兵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革命果实却落到资产阶级手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坚持帝国主义战争,人民渴望的和平、土地和面包都没有得到,俄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战争、经济崩溃、饥荒日趋严重的绝境之中。要摆脱战争造成的绝境,唯一的出路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历史将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任务提到俄国人民面前,俄国无产阶级已成为全世界工人阶级解放大军的先锋队。二月革命表明俄国工人阶级已成为世界各国工人斗争的带头人,开始革命的巨大光荣落到了俄国无产阶级的头上。
列宁在著名的《四月提纲》中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计划,并在一系列著作中从理论上回答了俄国能够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问题。他把立即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分开,把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和走向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分开。他既承认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立即实现社会主义的程度,又看到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有中等程度发展的国家,已出现垄断,某些垄断在大战中已发展为国家垄断,因此俄国可以实行向社会主义迈进的步骤。不向社会主义过渡,俄国就没有出路。“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不是一种跳跃,而是一条摆脱业已造成的经济破坏的实际出路。”为了实现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列宁提出采取土地国有化、银行国有化,并对国家银行和最大的辛迪加实行工人监督等措施,这些还不是社会主义,这样的措施一定会加强特别是城乡无产者和半无产者的先锋队城市工人的重要性、作用和对全体居民的影响。这样的措施实行之后,俄国就有充分可能进一步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这些走向社会主义的措施,对农民是有利的,可以得到绝大多数农民的拥护,这使俄国可以组成强大的革命力量走向社会主义。
列宁是在二月革命胜利后,从世界形势和俄国国内形势出发,从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上,阐明了经济落后、农民占人口多数的俄国具备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条件,从而作出俄国可以先胜利的结论。至此,列宁在1915年开始提出的“一国胜利”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补充了关于俄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新内容。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成为鼓舞俄国人民实现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强大思想武器。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进行大量工作,深入地发动群众,把争取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同广大群众对和平、土地和民族自由的迫切要求结合起来,使越来越多的人集合到无产阶级的旗帜下。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一般民主运动,农民争取土地的革命民主斗争,以及俄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成为一股强大的革命洪流。俄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成功地组织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同资产阶级进行最后的决战,发动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列宁“一国胜利”理论的第一次伟大实践。它充分说明,在帝国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哪里爆发和胜利,不是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是否最高,无产阶级是否占人口多数,而是取决于那里是不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有没有革命主观力量,是否具备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正是世界历史和俄国历史的发展使经济落后、无产者只占人口少数的俄国最先具备这些条件。俄国无产阶级被推上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先锋队的位置,成为实现人类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带头人。
四、坚持革命辩证法,还历史本来面目
历史的发展使落后的俄国而不是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决不证明马克思主义失灵或过时,而是更加生动地说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的正确。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生产力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不是唯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上层建筑尤其是国家政权对历史进程有着巨大的作用。社会历史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诸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一切机会主义者都不懂得革命辩证法这一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不懂得马克思所说的革命时期要有极大的灵活性,允许变更通常的历史发展顺序。各个民族的具体情况不同,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时国内外环境各异,其道路和走法各有特色。俄国的发展有它自己的独特道路:在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无产阶级首先夺取政权,然后运用政权的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经济。这正是俄国革命的特色。它是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各种矛盾发展的产物。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12]俄国革命丝毫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作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是一门发展的科学,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为认识真理开辟了道路。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把进行社会革命的某个条件当成清规戒律来限制革命,从未排斥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取得胜利的可能性,从不要求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去进行。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和苏汉诺夫等人当年大肆指责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正是他们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结论,正是他们肆意歪曲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他们的主张也完全否定了其他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可能性,按照他们的逻辑,其他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只有等待发达国家革命以后,或者等待本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以后才能进行革命,这就实际上取消了这些国家的革命。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国家革命的历史事实一再表明,正确的是列宁,而不是考茨基、普列汉诺夫、苏汉诺夫之流。
现在某些理论家重弹早已被列宁批驳得体无完肤的陈词滥调,只能说明他们更加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我国一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诬蔑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是早产,要补课,只能暴露他们理论上的无知和政治上的反动。他们之所以否定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及其伟大实践,说穿了,就是要通过否定列宁主义来否定马克思主义,通过否定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和伟大成就来否定社会主义。他们这样做,完全适应了国际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图谋。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命运,同人类社会发展本身的历史命运一样,从来都不是平坦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以前曾经经历过巨大的困难时期,那时反动势力猖獗,修正主义泛滥,但是,曾几何时,列宁主义诞生,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取得重大发展。现在,马克思主义又面临新的巨大困难时期,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是不可理解的。列宁当年在说到欧洲可能后退几十年的时候说过:“这将是欧洲倒退几十年。……这并不是不可能的,因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13]社会主义的曲折和困难,是新制度走向世界历史性胜利途程中的曲折和困难,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决不会因为遭到挫折和困难而灰心丧气,放弃自己的庄严历史使命,而是决心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经验教训,从曲折和困难中挺起身来,开始新的斗争,推动历史遵循它固有的规律前进。
目前,资产阶级政客正在大声叫嚷: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社会主义已经死亡。让他们叫嚷去吧!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正在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是永存的,它必定取得最终的胜利。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5]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7页。
[6]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8页。
[7]列宁:《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4页。
[8]列宁:《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32页。
[9]列宁:《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4页。
[10]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0页。
[11]列宁:《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0页。
[12]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0页。
[13]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