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整体世界历史的发展

探究整体世界历史的发展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世界分裂为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这个分裂过程是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过程,是亚、非、拉国家人民的贫困化过程。这使资本在越出国家界限之后,能够借助各种经济形式和各种物质手段把各国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形成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联系和总趋势,并使各国的历史发展日益与世界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

探究整体世界历史的发展

整体发展与20世纪世界

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十五十六世纪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开始了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了从分散到整体的转变,开始了真正的世界历史。20世纪是一个更伟大的转折。它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变革——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阶级结构、社会制度、政治格局、国际关系、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地认识20世纪世界史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对于把握今天、走向明天具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历史是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发展的结果

世界历史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普遍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十五十六世纪之交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400多年的行程,终于实现了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即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十五十六世纪以前,历史横向发展主要是采取各种非经济交往的方式(如掠夺、征服、战争等),在那种条件下,无法改变各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历史无法向世界历史转变。十五十六世纪之交开始了以经济联系为主要方式的世界交往。最早的经济联系形式是国际商品交换,但那时的商品交换还是以国内的社会分工为基础,世界市场不仅限于区域范围,而且还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社会里的商人资本。因此,那时各国经济联系是松散的、局部的。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随后扩及欧美其他先进国家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这场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它不仅推动了国内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且推动了国际经济关系的变革,即促进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国际分工、国际交换、世界货币、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同一过程的四个方面,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通过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在经济上互相联系在一起,当然,各国经济的联系是逐渐加强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时,英、美、法、德所需的原料和粮食,除了羊毛以外,都可以靠本国生产得到满足,直到19世纪上半期,产业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间的贸易依然很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曾被卷入商品交换,但基本上没有卷入资本主义生产。

电力汽车制造、钢铁、化学等工业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对橡胶、铜、石油、铝、矾土以及其他矿产品和农业原料有了巨大需求,这才把亚、非、拉国家急剧地卷入到国际分工和国际商品流通中来,形成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即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分工、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日益扩大移植资本主义生产,使上述主要形式更加深化。这种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结果,一方面把食品和原料的生产集中在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国家;另一方面又把工业生产集中在占世界人口少数的欧洲、北美和日本。至此,世界分裂为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这个分裂过程是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过程,是亚、非、拉国家人民的贫困化过程。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整体出现,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闭关自守、互相隔绝的格局,为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垄断资本主义从对生产的统治到对流通的统治,从对一个国家经济的统治到对整个世界经济的统治,一方面使生产社会化高度地发展——国际化,另一方面使占有愈来愈成为极少数人的垄断私有。正如列宁所作的科学论断:“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1]这个体系在物质上以铁路轮船电报、电话为基础,在经济上以金融资本在世界的密网为经纬,把世界各部分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个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们或者占有殖民地,或者用金融资本千丝万缕地紧紧缠住其他国家。各国都是这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都为帝国主义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密网所缠绕。这个体系使世界各部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牵一发而动全身。

总之,世界历史的形成是建立在生产力普遍发展基础上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交往,而民族之间的互相交往又是各民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这是认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一把钥匙。

二、20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世界整体的形成,实现了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即实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从此开始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根本特点,是不同于20世纪以前的世界历史的发展,即整体发展。它的内涵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认识。

(一)世界整体制约、规定各国的存在和发展

世界整体的形成,给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由于开创了世界历史,使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形成了一个整体并不断向前发展,这个整体发展必然制约和规定各国历史的存在和发展,使各个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它日益转化为整体和组成部分的关系,日益成为有机体和它的器官的关系。这样,整体与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整体决定部分,部分从属于整体。

资本运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限于本国范围。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它总是从中心推进到边沿,从一国扩张到世界。这使资本在越出国家界限之后,能够借助各种经济形式和各种物质手段把各国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形成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联系和总趋势,并使各国的历史发展日益与世界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

在世界历史形成以前,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只能是一步一步地按单线顺序递进,而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由于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因而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就不仅要受到本国生产状况的制约,而且要受到世界生产状况的制约。这种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使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表现为各种条件形成的“合力”的结果,从而显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

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是以统治、剥削和压迫东方落后国家为条件的。资本主义列强对东方落后国家的统治、剥削和掠夺,不仅造成世界有机体内部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而且造成东方落后国家内部政治经济的极端不平衡。它决定了东方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换言之,在世界整体中,究竟是哪个民族进入社会主义革命的大门,不仅取决于该民族本身内部社会矛盾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在世界各民族的总体联系中所处的地位。这是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观点看问题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成熟、完备和保守,因而社会主义革命只能首先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的薄弱环节上爆发。这就是说,在金融资本的统治已成为一种世界体系的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已不单纯是个别国家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而是帝国主义阵线整个链条在其最薄弱环节破裂的结果。这个薄弱环节甚至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未占主导地位的落后国家。十月革命胜利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和中国革命胜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都同世界历史整体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

这里以中国为例稍加说明。自从世界历史开创以来,由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已由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转化为整体和部分以及有机体和它的器官的关系,因而不能把国际环境简单地看做是中国革命的外因。如果把整个世界看做是一个大系统,中国是其中一个小系统,那么,中国同国际环境的关系就决不是简单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中国所处的世界历史环境也是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由于世界进入世界历史和中国已成为世界整体的一个部分,因而中国和它的国际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的矛盾,就成了世界历史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统一过程中的矛盾。所以,国际环境对中国革命而言,就不再仅仅是外因了。

这里应指出,强调世界历史环境对各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制约作用,并不否定各国家各民族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及其对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作用。

(二)世界交往普遍发展与横向发展的加强

自世界历史开创以来,历史横向发展通过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而大大加强。这种日益发展的世界交往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而加速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世界普遍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已有空前的发展,世界的整体化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大趋势。例如,在经济上,生产的社会化已进入国际化。一国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不仅要以世界市场为背景,而且以国际交流合作为条件,许多国家都形成了对外开放的经济运行体系,即国家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形式。在思想文化上,现代自然科学已达2 600多个学科,技术门类更多,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一切科学领域中领先,各个国家必须相互吸取,互相借鉴,互相交流,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财产”。在政治外交上,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如殖民主义体系瓦解,南北关系变化,两极世界格局解体,国际关系向多极化转换等。与此同时,适应国际交往频繁的需要,形成了一些法规、准则和执行机构。

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和民族如能通过多种形式对外进行交往,就能继承和吸取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成果,促进自身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和延缓其生产力的发展。各国之间交往关系不发达必然阻碍已经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在各国的传播、继承和发展,使各种发明都必须在各个地区重新开始。随着历史的进步,各个国家、民族之间交往程度的提高,对其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从古以来就同时并存并相互作用,在世界历史开创之后,社会的纵向关系越来越取决于它的横向关系,只有当社会的横向结构处在不断运动中,社会的纵向发展才有可能,而僵化的社会结构必然导致历史的停滞,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脱离世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有机整体而获得其应有的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应“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2]。社会主义的胜利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高速增长为必要条件,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以人们之间的交往为条件,这种交往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内部人们之间的交往,还包括国际上各个国家或民族之间的交往。正是后一种交往,在历史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今天,对于需要迅速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内部与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实行改革开放,充分吸取资本主义的全部“肯定成果”,利用旧世界本身一切强大手段来建立新世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说明,社会的纵向发展取决于它的横向发展,只有世界交往的扩大和深化,才能促进社会的纵向发展。

(三)各国相互依赖与各种矛盾相互转移

国际分工导致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资产阶级造成以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经济关系。各国相互依赖存在于生产、消费、信贷、货币、投资等各个经济领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各种矛盾相互转移的经济基础和前提。

各国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同地位,使相互依赖的双方在依赖程度上是不同的。总的说来,经济弱国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强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宗主国,发展中国家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发达国家。后者(强国、宗主国、发达国家)处于主导的、主动的地位,前者(弱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这种相互依赖中的不同地位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不平等的基础。

在世界历史形成的条件下,资本不仅以本国劳苦大众的被剥夺和贫困作为自己的生存条件,而且以剥夺国外其他民族的独立主权使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作为自己的国际生存条件。帝国主义国家都以压迫其他民族作为延缓资本主义崩溃的一种手段。世界整体的存在,使发达国家可以依靠国际经济体系实行剥削国际化,即将在国内不能赚取最大剩余价值而闲置的资本输出到落后国家,最大限度地压低那里的劳动力价格,赚取超额剩余价值,以补偿在国内实行高工资高消费而少赚取的剩余价值。这样,从总体上看,资本赚取了最大剩余价值,从局部上看(即发达国家自身),用从国外赚取的大量超额剩余价值来支撑国内的高工资高消费的“繁荣”和依赖廉价能源与原材料的产业。

在国内出现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总是采用各种办法将国内矛盾转嫁出去。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发达国家还不可能把国内危机成功地转嫁出去,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必然集中表现为发达国家内部的社会基本矛盾,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不断爆发,国内阶级矛盾十分激烈。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使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争夺世界市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由此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面对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发达国家越来越将国内危机向落后国家转移,使资本主义根本矛盾逐渐转化和集中表现为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发达国家转嫁危机采取了各种手段,如制造和维护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提高高新科技产品价格、压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输出资本、凭借强权政治打开别国市场,推销本国过剩商品等。这些措施减轻了国内经济危机,缓和了国内阶级斗争

总之,发达国家的“繁荣”依赖于不发达国家的不繁荣,它的庞大的经济体系依赖于不发达国家供应的廉价资源、初级产品和劳动力。发达国家的“繁荣”同发展中国家的落后互为因果,互为前提。因此,要真正看透发达国家的“繁荣”究竟意味着什么,不能仅限于孤立地分析这些国家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要从世界交往的观点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科学分析。

(四)经济国际化与维护国家(民族)利益

资本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它导致的结果是,资本运动必然打破国家的界限和民族地域的限制,走向世界,同化一切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使它服从资本的统治。各国经济都有一些部门的产品大大超过国内需要,而另一些产品又要以对外贸易来补充,这就要求各国经济的再生产过程部分地脱离了国内市场的基础,与他国的生产活动组成相互依赖的有机结合体,本国的生产不足由他国的生产过剩来弥补,本国的生产过剩又以他国的生产不足为条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凡是有交往的地方也就有竞争,一个国家越是扩大它的对外经济联系,国内企业就越深地卷入同外国资本的竞争之中。资本的国际竞争导致了它的国际化,经济国际化是资本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究竟能够把经济国际化推进到什么水平,取决于它对由此产生的国际竞争的承受能力。这方面,经济弱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发展中国家处于明显的劣势。在世界整体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了统治地位,东方落后国家处于受发达国家奴役、剥削、压迫的地位。

世界整体由各民族各国家所构成,世界范围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民族和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经济的增长就是资本的积累,所谓的国家利益(或民族利益)无非是社会总资本的利益。因此,国家和民族的存在,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需要,使国家权力必然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民族资本利益,这就使资本的国际竞争受到限制。经济国际化趋势与国家民族利益的矛盾,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

资本国际化与民族资本的相互关系是:民族资本利益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本国际化的威胁和侵害,又要部分地通过资本的国际化运动来实现,经济国际化趋势与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矛盾,推动各国寻找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www.xing528.com)

经济一体化是资本国际化的产物。经济一体化是国际规模的现代化大生产与狭小的民族市场之间、资本主义生产日益集中与民族经济独立性之间矛盾尖锐化的表现。这些矛盾的经济实质在于:一方面是各国经济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环境,从而造成各国平均利润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等量资本要求获取等量利润的资本运动规律。这必然使资本对利润的追逐要求打破国家界限的限制。打破国家界限的限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经济的原因导致政治的集中。过去,这一趋势把具有不同法律、政府、税则的地区发展为拥有统一政府、统一法制和统一关税的民族;今天,同一趋势则正在使业已形成的不同民族进一步在国家联盟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国家权力让渡是一体化组织建成稳定的经济实体的前提条件,随着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要求进一步让渡权力。国家权力维护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从实质上说,是民族资本的利益。因此,权力的让渡必须在维护和发展民族资本利益的基础上进行。

不同类型国家间的一体化所遇到的障碍明显大于其他情况。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混合的国家联盟,基本原因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一体化使各国处于相同的竞争条件下,对于弱国来说,这无异于剥夺了它们最有力的自卫手段——政策保护,使国家联盟带来的利益不能在强国、弱国之间合理分配,发展中国家因此不愿与发达国家结盟。在国家联盟建立之后,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仍然是一体化巩固和发展的障碍。

(五)经济合作与政治分裂

伴随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产生了两种趋势:一方面,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各国家相互依存日益增强,要求加强经济合作与各种交往,出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另一方面,生产社会化、国际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固有矛盾,使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开始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产生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斗争(与此同时,还有被压迫民族与压迫民族之间的斗争)所导致的政治分裂。前者受经济规律支配,后者由阶级斗争规律决定;前者要求突破国家界限,实现并扩大世界范围内的交往与合作;后者要求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各种奴役剥削和压迫,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因此,既要坚持经济合作,扩大国际交往,又要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它的阶级属性,它的对内对外政策无不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所以,在国际政治中,始终贯穿着阶级因素。民族国家之间的普遍交往,世界整体的形成、发展,是与暴力和战争相联系的,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实现的。先进民族对落后民族的压迫、征服和统治,改变了落后民族的传统走向,将其强行纳入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之中。资本主义只是不自觉地创造了各民族普遍交往的条件和物质基础,根本就没有实现人类的解放,只不过给人类换上了新的枷锁。因此,经济合作和政治分裂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垄断的统治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发展,并不断表现为新的形式。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的整个世界历史看,最主要的矛盾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列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在国际上的反映——社会主义国家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矛盾。当今的东西方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南北关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中都包含着阶级矛盾的内容,其关系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

从长期看,在当前的时代里,社会发展和进步状况取决于资本家同雇佣劳动者之间矛盾的发展状况,社会主要矛盾存在于他们两者之间。从目前看,在苏联东欧剧变后的情况下,南北矛盾和西西矛盾比较突出。总之,要按照经济规律和阶级斗争规律来进行经济合作和政治斗争,不能因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而放弃阶级斗争。我国在国际活动中就坚持了这个原则。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但决不拿原则(国家主权和根本利益)作交易。

三、从整体上把握20世纪世界史

(一)国际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20世纪世界历史演变的经济根源

在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日益扩展为国际范围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制的矛盾,成为制约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以及被卷进这个总进程的各民族各国家发展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都是上述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在世界上的表现。

社会生产关系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便发展成为国际生产关系,哪里有国际分工,哪里有世界市场,哪里就有国际生产关系。

国际生产关系体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世界物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在国际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国际生产关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础,它决定着国际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国际垄断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出现了跨国公司。这些都使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冲破了民族的国家的界限,具有了国际的性质,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愈益从社会化走向国际化。

现代的国际生产关系包括多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关系,其中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封建主义以前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是暂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国家对外经济职能随之扩大,国家对经济的调整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逐步具有国际性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这些都是国际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但是,资本主义的国际生产关系体系是一种剥削的不平等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发生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是世界范围内资本积累的规律。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就是不平等的。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就是要改变国际经济关系。这个斗争就是国际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反映。

(二)两种社会制度对立和各国政治经济根本利益冲突是贯穿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两条线索

以垄断为基本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在世界历史形成的条件下,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了这场过渡。从此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和较量。今天,垄断统治仍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改变的只是某些形式,帝国主义经济实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国际生产关系体系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因此,今天仍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之中,即列宁所说的大时代并未改变。所以,两种制度对立仍是把握世界历史进程的一条主要线索。

各民族各国家政治经济根本利益的冲突是另一条主要线索。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开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反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利益冲突既可存在于两种社会制度国家之间,也可出现在同一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在一般情况下,社会制度的对立比利益冲突对世界历史进程起着更具决定性的作用,但在某种条件下,利益冲突可以压倒社会制度的对立,反法西斯战争就是这样。当前,在苏联东欧剧变、雅尔塔体制终结、世界格局处于走向多极化的转换过程中,利益冲突斗争将突出起来,而且,各国国内政治经济矛盾和斗争都将比过去更紧密地与国际间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国际斗争的一部分而融合在国际斗争中,海湾战争和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冲突都是这样。

(三)世界各种力量的消长和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世界格局的演变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绝对规律使各国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引起各国力量的消长变化。各种力量的消长必然改变大国之间力量对比,从而改变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19世纪20世纪之交,英、德两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世界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激烈斗争,以至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在各大国新的力量对比基础上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并开始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严重震荡了资本主义世界,引起各国力量的变动和重新组合,展开了一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同法西斯主义的斗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力量对比,形成帝国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几个世纪以来,以欧洲列强为中心的格局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峙的两极格局所代替。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终结的真正原因在于苏联力量的衰落。

历史表明:决定世界格局的是大国或国家联盟的相互关系的演变。世界格局的变化往往伴随着主要大国或国家联盟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权力地位的巨大变更。因此,世界格局的转变实质上是大国权力地位的根本变化。

(四)各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它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决定于各国自身的实力(综合国力)和对外政策

国家之间形成什么关系取决于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各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变化;二是世界整体的影响和制约。各国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发展的特殊矛盾,形成各国实力的不同,这使各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实际作用是不一样的。

前文说过,决定世界格局的是大国或国家联盟的相互关系的演变。这些大国或国家联盟,经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都比其他国家或国家联盟更为发达,并在一个时期对世界事务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力图控制和支配世界,或者扩展自己的安全利益范围,或者夺取自己的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从而在它们之间展开了斗争,这种斗争对世界格局的变动有着重大影响。

大国的作用在世界事务中固然举足轻重,但占世界国家总数的90%以上的中小国家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国家还占据着重要地位或具有重要战略资源,有时能严重地影响世界格局和地区格局,在世界舞台上已成为一支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就是发展中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才得以实现的。

(五)从世界全局出发,对关系世界全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及其相互联系进行深入研究和综合考察

在20世纪历史进程中,几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大战后的世界革命高潮、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和当今世界的改革调整潮流等,都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正是这些事件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总的合力,决定着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研究20世纪世界史,不应以各国历史和几次重大革命,而应以牵动整个世界、关系世界全局、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作为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和一个发展过程来把握,科学地反映世界历史的全貌。

【注释】

[1]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8~57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