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探整体世界历史:统一性与多样性

初探整体世界历史:统一性与多样性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而被揭示出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离开这个基础,就不可能正确认识和揭示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及由此形成的人类历史从低级到高级的其客观规律的发展过程。

初探整体世界历史:统一性与多样性

世界历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历史发展有没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如果说有,两者的关系怎样?它对建立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有何意义?这是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历史的客观存在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种文明取决于各个时代的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正是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类社会是怎样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历史发展的根源是什么?在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前,中外不少历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提出过看法,但都未能作出正确的回答。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正确反映客观历史实际的思维路线或思维方法,缺乏解决主观对历史的看法和客观历史实际相符合的科学的认识论。

在人类认识史上,对世界的看法,从来就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见解。古代存在过朴素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之中。15世纪末以来,长期统治人们认识的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孤立、静止、片面地观察事物,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变化,把一切对立和区别绝对化,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形而上学在哲学的统治,当然要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能力。在黑格尔以前,人们对人类社会历史抱着一种唯心的,形而上学的见解,不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而看成是偶然现象的堆积和暴力行为的结果。黑格尔的巨大贡献是第一次把自然,历史和人类思维描述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并企图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联系。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被窒息在他的唯心论的体系之中。一方面,他把人类历史和认识看作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把历史观从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使它成为辩证的;另一方面,他又宣称普鲁士王国就是人类历史的终点,他的哲学就包括了绝对真理的全部内容,因而他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这表明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还有一个最后隐蔽所。

直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尽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到处展开,阶级斗争的事实日益揭穿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等说教的骗局。但是,不知道生产和经济关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的唯心史观,仍然统治着人们的头脑障碍着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认识。

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辩证法运用来研究生产过程,终于发现社会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它是一个矛盾过程,是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的矛盾统一。这样,马克思借助政治经济学和辩证法,在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终于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上迈出了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基佐等人发现了阶级的存在,提出阶级斗争是中世纪以来历史的推动力,马克思则进一步指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至此,终于揭开了人类文明历史发展根源的千古之谜。

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意义,在于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一种唯物主义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1]。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而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里,这种矛盾集中表现为被剥削阶级同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使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能力有了一个飞跃,历史发展的客观辩证法终于为人们所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生产方式的更替,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社会就由一个形态过渡到另一个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大体说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这些看法是客观历史的科学概括,它为人们深入研究人类历史提供了一把钥匙。

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而被揭示出来。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发展史,这是历史发展统一性的物质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就不可能正确认识和揭示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及由此形成的人类历史从低级到高级的其客观规律的发展过程。这个统一性正是客观历史的反映。

但是,必须看到,历史发展进程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社会历史是在内容(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形式(指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向前发展的。恩格斯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和事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2]这告诉我们,研究历史,必须要考虑多种因素(经济、政治、思想、国内、国际)。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是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经济运动是基础)产生的结果,不是简单的一种因素在起作用。社会主义革命在某个国家的爆发和胜利,是经济的和政治的、思想的和文化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国内的和国际的、客观的和主观的等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经济力量的基础上各种社会力量综合形成的“合力”的体现及其演进,决不能把这种革命过程设想成为一种纯粹的经济过程。因此,历史发展中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无限复杂和无限曲折,使历史呈现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产生无限的差异性,这就形成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一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存在于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环境,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从而构成彼此之间的差异。这些事件、人物都是具体的。历史上找不到两件完全相同的历史事件。以资产阶级革命而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不同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它们彼此也各有特点,1848年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历史上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历史人物,克伦威尔不同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不同于墨索里尼,罗斯福也不同于丘吉尔。每个事件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个性。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构成的各国各民族历史当然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面貌。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这样。美国不同于英国,英国不同于法国,法国不同于德国,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北欧国家,东南欧国家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东方各国受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在反帝斗争上是共同的,但它们的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结构极为复杂,每个国家的阶级力量配备又各自不同。

由于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条件,政治经济状况,阶级关系,意识形态等都不相同,它们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也会显示出差异。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人类从今天的帝国主义走向明天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同样表现出这种多样性。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3]

总之,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都是客观存在。在历史研究中,坚持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根本要求。

二、统一性与多样性是不可分割的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髓。它在一切事物中普遍存在,认识这种关系是真正认识一切事物的关键。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关系在历史领域的表现,认识这种关系是真正认识历史的关键。

人类社会历史中存在的一切现象,都可分别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结构的三个基本层次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产生各种阶级矛盾,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存在和平交往和暴力掠夺以至战争等,这些现象在各国历史中普遍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阶级关系,阶级斗争,国家,革命,战争等在历史中的存在都是具体的,并表现为自己的特有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因此,历史本身都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结合。无论是世界通史,断代史,地区史,国别史,专门史以至某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如此。统一性体现在具体历史进程中,而这些历史都存在着由特有的具体内容所构成的特点或个性。因此,不能离开具体历史来谈统一性。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无多样性即无统一性,统一性只能在多样性中存在。任何历史,都包含着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统一性不能脱离多样性而存在,多样性也不能离开统一性而存在。没有统一性的多样性或没有多样性的统一性,都是不可思议的。

统一性是以多样性为前提而存在的。列宁说得好:“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但却使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4]这告诉我们,任何统一性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多样性,而不是任何多样性都完全地包括在统一性之中,不能用统一性束缚多样性。

综上所述,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统一性与多样性是辩证结合在一起的,两者是不能分割的。否定统一性,就会否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否定历史发展的基础,导致历史唯心主义,使历史成为偶然现象的堆积,从而否定历史科学的存在。否定多样性,历史就会成为抽象的公式,成为毫无内容的枯槁的东西。正像列宁批判的“再没有比为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一律用浅灰色给自己描绘这方面的未来,在理论上更贫乏,在实践上更可笑的了:这不过是苏兹达利城的拙劣绘画而已”[5]。这就要犯取消历史科学的错误。(www.xing528.com)

因此,在历史研究中,只有坚持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才能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就要求我们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按照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来研究客观历史。

毛泽东同志指出:“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6]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对它的认识也同认识任何事物一样,要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反复认识过程。那些不从具体研究中所概括的抽象,只能是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的东西。从具体上升的抽象,必须用它指导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事物的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揭示事物的特殊规律。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研究,对人类历史的认识就将不断深化。

按照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运动,在研究工作中,要对具体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弄清一个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同时还需要对共同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把历史放在全局、整体上来考察,弄清各种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前者可以叫微观研究,后者可以叫宏观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两者是需要的,不可缺少的。不搞微观的专门研究,基本历史事实都不清楚,是无法进行综合研究的,作出的分析概括也是靠不住的。但不搞宏观的综合研究,不把历史研究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当然也谈不上再从抽象到具体,这样,就不可能认识历史的发展进程、全貌及其内在规律,起不到认识世界的作用。专门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一个人来说,由于精力有限,在研究工作中可以侧重一个方面,但应尽力把两者结合。还应看到,宏观的综合研究决不是只有研究世界通史或世界某个断代史就能进行的。历史是多层次的,所谓全局、整体,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整个世界史,某个断代史可以看作全局、整体,某一国别史、某一地区史、某一专门史甚至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如两次世界大战),同样可以作为全局、整体看待。

三、研究历史的联结和条件是认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根本途径

只有对历史进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这里,研究历史的各种联结和条件,是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

世界各国各民族是在相互联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各国各民族长期处于分散孤立闭塞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彼此之间的交往,它们逐渐地加强了联系。十五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其向全世界的扩张,使世界逐渐形成为一个整体,开始了真正的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世界整体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各部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成为世界整体中的一个一个环节,不了解世界整体,不了解其他环节,就无从了解这个环节的发展变化。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一环扣一环的、相互关联的整个历史链条,各个重大历史事件不过是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没有前一环就不会有后一环,抹煞前一环的意义就不可能说明后一环的由来。在世界全局中,各国各民族,历史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已成为世界全局中的一个一个局部,不了解世界全局,不了解其他局部,就不能了解这个局部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在于各种联结的存在。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成为一个整体,与之相联的是各国各民族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从世界范围看,随着向帝国主义的过渡,世界成为在金融资本统治下由大国控制小国,宗主国压迫殖民地的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与之相联的是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这些就是使世界历史向前发展演变的各种联结,它包括各种关系、矛盾和斗争。各国家各民族内部以及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经常进行斗争,以及革命时期和反动时期,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停滞时期和迅速发展时期或衰落时期的不断更换,构成人类历史的主要内容。

因此,不研究历史上的各种关系、联结、矛盾和斗争,既不能认识世界的全局,也不能真正了解各国各民族这些局部,就无从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认识历史发展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马克思说过:“了解处于现代社会制度联结……关系中的现代社会制度。”[7]这里说的现代社会制度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它存在着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的各种社会关系,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只有研究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才能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面目及其发展规律。研究历史,就要从历史上存在的各种具体联结中来了解历史,而不是用自己的头脑中的联系来代替这种具体的历史的联系。

历史上的各种关系、联结、矛盾、斗争,总是与一定的条件相联的,它们将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脱离这个或那个历史事件所由发生的那个时代的具体条件,便不能正确地估价历史事件。列宁提出了一条研究工作的根本原则: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这就是研究具体的历史时代和各种条件(社会经济状况、阶级状况、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等)及其变化。

研究条件,首先要考察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历史事件产生发展的最终原因。恩格斯指出:“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8]这里从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指出了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性,社会制度更替的必然性,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明确提出社会变革必须要有成熟的客观条件,他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社会变革能否实现,一般都要通过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和胜利,不仅要有成熟的客观条件,还要具备主观条件。客观条件虽然成熟,但主观条件不具备,就不会爆发革命,或爆发了革命也不能胜利,旧社会会继续存在下去。主观条件指的是进行革命的力量是否准备好了,即是否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团结一致的工人阶级和强大的革命队伍。俄国为什么能先于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并不是由于它存在客观条件(这个客观条件在德国和欧洲很多国家都具备),而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历史条件,即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由此引起的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削弱了整个帝国主义的力量,造成帝国主义链条中的最薄弱环节,使社会主义革命在少数几个国家甚至是单独一个国家取得胜利成为可能,而俄国是帝国主义体系各种矛盾的焦点,统治阶级在战争中被极大地削弱,两个帝国主义集团处于生死搏斗中顾不上镇压俄国革命,使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在俄国的统治摇摇欲坠,俄国成为国际资本战线最有可能首先被突破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观条件成熟了,有一个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有团结一致的无产阶级,还有广大贫苦农民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社会主义革命大军,加上俄国幅员广大交通不便,有利于革命力量集聚回旋从而坚持下去。这一切形成革命方面在力量对比上的优势,使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德国,当时也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也具备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但却未能实现这个转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国的反动统治比俄国强大。而革命主观条件不成熟,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决定了革命的失败。俄国革命和德国革命的进程和不同结局,正是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体现。研究历史,特别是世界史,不仅仅考察国内条件是不够的,还要考察国际条件,要正确处理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国际斗争与国内斗争的关系,世界各国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任何时代都是如此。各国革命的发生有早有晚,社会制度的变革有先有后。在帝国主义时代,各国革命人民的斗争是密切相联的,也是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的,先发生革命的国家对其他国家的革命会起促进作用,先实现社会制度变革的国家对其他国家会有影响。但是,这种促进和影响都只能是第二位的因素。一个国家革命的爆发和胜利,主要决定于国内革命条件的成熟程度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各国历史的发展主要是在社会内部矛盾斗争中进行,各国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主要依靠国内阶级斗争国内革命来实现。革命不能输出。任何国家的革命都不能代替其他国家的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这个影响要通过各国内部的条件而起作用。各个国家的具体条件决定了十月革命对它的影响程度和它接受十月革命思想的快慢。还要看到,各国历史的发展不仅受到其他国家革命和先进社会制度的积极影响,还要受到国外反动派,特别是推行侵略扩张的霸权主义的国家的阻挠和破坏。当一国革命爆发时,不仅要遭到国内反动派的拼死抵抗和镇压,而且往往遭到国际反动势力的武装干涉,国内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镇压革命。这时,能否战胜外国武装干涉,就成为革命成败的关键。一个国家的国内革命由于外国干涉而发展为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斗争是常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国际斗争也可以转化为各国国内革命。可见,正确考察国内条件和国际条件的相互关系,就可以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及其规律。

认识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结合,这是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依据这条原则研究历史,就会在科学认识论的指引下,在历史研究中做出贡献。反之,必然在浩瀚的资料海洋里无所建树甚至给后人布下新的迷网。坚持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结合,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就会给革命造成危害。任何国家的革命道路归根到底要受到一般规律的制约,同时每个国家由于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千差万别又使它的革命道路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各国革命人民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引下,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革命道路,走向社会主义。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页。

[3]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

[4]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5]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310页。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1页。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