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唯物史观施行 更新史学观念

唯物史观施行 更新史学观念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唯物史观、更新史学观念一史学研究,不能满足于介绍历史现象,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阐明重大事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史学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历史唯物论,取得不小的进步,推动了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坚持历史唯物论的上述核心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唯物史观施行 更新史学观念

坚持唯物史观、更新史学观念

史学研究,不能满足于介绍历史现象,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阐明重大事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要做到这点,必须有理论的指导,有正确的理论思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史学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历史唯物论,取得不小的进步,推动了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同时,在前苏联史学的影响下,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某些基本原理,采取了教条主义的态度,作了片面化、简单化的理解,未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给史学研究带来不好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是经济因素并不是唯一的决定的因素,社会历史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切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对历史唯物论的这个核心原理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第一,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历史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这是历史唯物论的最基本的观点,在任何时候都应坚持这个观点。第二,经济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是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的,指的是经济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源泉和最后决定力量。社会是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存在或消失,虽然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但除了经济因素外,别的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是很多的。从历史的具体发展来看,经济因素并不是唯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上层建筑诸因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有其作用,其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要地位,政权是上层建筑的主要成分,它对各种社会意识的影响最大最直接,各种社会意识之间以及它们和政治法律制度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并反过来对经济基础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历史进程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历史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的产物。研究世界历史,既要考察各国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变化,又要考察这些国内矛盾与国际经济矛盾和国际政治斗争发展变化的相互关系。如果把历史发展仅仅归结为经济的唯一决定作用,否认上层建筑诸因素的作用,如果只看到国内因素的作用,否认国际因素的作用,就会把历史简单化,这种研究是毫无用处的。

坚持历史唯物论的上述核心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只有坚持这个核心原理,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才能与唯心论、机械唯物论、二元论划清界限,才能正确认识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在史学研究中,上述核心原理往往被简单化、庸俗化。下面以世界现代史为例来作些说明。

长期以来,在前苏联史学的影响下,世界现代史领域形成下面一些观念:其一,世界史是各国历史的总和,世界史写成各国国别史汇编;其二,历史被简单化为政治史,世界现代史实际上等同于革命与反革命的政治斗争史,而政治斗争与社会经济生活是脱离的;其三,社会革命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历史上看到的是,通过各种社会革命,使一种社会形态消灭,另一种社会形态出现,只有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看不到每一种社会形态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其四,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起点,十月革命被说成是二月革命后俄国国内矛盾斗争发展的结果,看不到它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同时又过分夸大十月革命对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作用。这些观念已成为固定的模式和框框,使丰富多彩的世界现代史被简单化了,造成研究视野局限,研究领域狭窄,研究方法陈旧。

(一)如果我们承认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们就不能把历史等同于政治史,就应该认真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个基本矛盾和它与上层建筑各部分的关系。这里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应该将几次科技革命及它引起的生产力的飞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置于重要地位加以研究。在世界史学科中讲科技革命不同于讲科技史,主要讲产生科技革命的历史条件,讲科学技术怎样转化为生产力并促使生产力飞跃发展,讲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都对世界整体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初开始的人类历史的伟大转折就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引发出来的。这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确立了主导地位,资本主义产品的低廉价格冲破了各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把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渐汇入世界市场。随着资本主义在国内建立起垄断统治,对外资本输出形成金融资本对全世界的统治,使各国各民族都成为这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这时,生产的社会化已达到国际化水平,而占有者仍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少数垄断资本集团。这就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源,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世界动荡不安,危机、战争和革命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这样,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世界整体最终形成,推动世界进入整体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扩大和加深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固有矛盾,准备了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

第二,应该全面考察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族解放战争等)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这种变革和实现它的社会变革对各国历史以致世界历史是很大的推动力,它对历史的积极作用应充分肯定,还应看到,生产关系的变革除了用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外,还有一种变动的形式,这就是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即资产阶级在不触动其根本利益和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缓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从个人企业发展为股份公司;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股份公司发展为私人垄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私人垄断发展为国家垄断再到国际垄断,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这三次调整均是在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严重冲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产阶级为维护资本主义所有制而进行的。这些调整都未改变资本的私人占有性质。垄断制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具体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垄断巩固和加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扩大和加深了对世界的掠夺和对亚非拉人民的奴役。这是必须看到的。垄断代替自由竞争,虽然不是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替已经过时的旧的生产关系,但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以一种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形式代替已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关系形式,这种代替也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因此,垄断代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无论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看,还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都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历史的倒退。

(二)如果我们承认上层建筑诸因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有其作用,其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要地位,政权是上层建筑的主要成分,我们就应认真研究国家政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世界现代史为例,资产阶级国家的某些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已成为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和长期的制度,国家开始对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和调节,这种干预和调节已成为维持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平衡发展的社会力量。资产阶级国家作为总垄断资本家,既代表私人垄断资本的利益,又凌驾于各个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为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常常要求单个垄断资本家和垄断集团放弃某些短期的局部的利益,暂时付出某些代价。它更多地从整个国民经济的需要出发,从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来制定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可以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调节经济生活中国家力量与市场力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消除障碍,搞活市场,维护整个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和垄断资本的统治。

第二,推行社会福利政策。人们把实行社会福利制度的西方国家称为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在无产阶级贫困失业加剧,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形成发展的。它的核心是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等内容。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基本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消除社会动乱,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在资产阶级国家,国民收入分割为工资和利润,这是第一次分配或最初分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是对最初分配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是第二次分配或再分配。这种福利国家再分配可以多少改善社会分配的不均现象,但不可能根本改变,更不可能消除这种不均现象,它可以缓和社会的两极分化,但不可能根本消除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上面讲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推行社会福利政策都是为垄断资本统治服务的,但它起了调整各种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主要是劳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给生产力创造了较大的发展余地,有助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我们应该重视的是,有些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对生产力不起直接促进作用,甚至还造成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但它牵动世界全局,引起世界的重大变化,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在世界历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对这些事件不能停留在介绍现象上,也不能只揭露其消极一面,而应揭示其历史的本质,深刻阐明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下面举例做些说明。

(一)怎样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地位?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它们使整个世界激烈动荡,各种力量围绕战争发动起来,各国社会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各个国家、民族、阶级、阶层都为自身利益而拼死搏斗。每次大战的结果,是各种力量进行调整,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出现大的改变,各个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地位发生大的变动,从而大大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如果用历史观点来考察,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看,就不能只讲它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给人类带来一场浩劫,还应讲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的世界规模的战争,把世界大多数国家推上世界政治舞台,使世界各种矛盾极端尖锐,引起世界经济、政治、思想和世界格局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从而为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它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的不平衡发展;其二,加速了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为社会主义做了物质准备;其三,激化了世界各种矛盾,造成欧洲的革命形势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前提;其四,在大战期间,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了重大发展,为开始世界历史大转折指明了方向。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特殊条件,才使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的俄国而不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爆发并取得胜利。列宁说过:“战争使最文明的、文化最发达的国家陷于饥饿的境地。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战争这一巨大的历史过程又空前地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发展成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在战争的影响下变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已是贴近社会主义的前阶。”[1]毛泽东明确地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放在一起,指出这两件大事“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2],列宁和毛泽东对一战历史地位的看法都是运用历史观点从世界全局考察历史所做出的科学论断。

(二)怎样认识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在1929年秋的这场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各种矛盾充分暴露和极端尖锐,它不只是经济上的一场危机,而且也是震撼资产阶级统治的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它的爆发宣告了资本主义世界在20世纪20年代短暂的相对稳定的终结。在经济上,私人垄断占统治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政治上,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已难以继续保持资产阶级的统治;在国际关系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帝国主义统治秩序已无法维持。在这场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世界激烈动荡,急剧变化,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出现一系列深刻变化,世界历史进程出现新的内容和前景,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第一,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经常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空前发展;同时,通过争夺市场,转嫁危机,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这些使一部分国家为缓和和摆脱危机暂时找到了出路。第二,资产阶级政治上的集中和反动趋势急剧加强,法西斯势力迅速崛起,并成为国际现象,随着法西斯在德国日本上台,疯狂对外侵略扩张,使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新的世界格局所代替;世界面临一场关系人类命运和前途的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生死搏斗。第三,国际阶级斗争日益激化,法西斯的反动面目彻底暴露,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找到了向无产阶级革命过渡或接近的形式,为赢得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www.xing528.com)

(三)怎样认识世界格局及其演变对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世界格局反映了世界各种力量的配置(包括力量对比、组成结构、战略态势)及其相互关系,它直接影响各国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甚至影响国内发展战略,它的演变反映了世界各种力量的消长和世界形势的变化,必然带来各种力量分化重组,影响各国对内对外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总之,世界格局关系各国历史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法西斯营垒与反法西斯营垒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和20世纪50年代中以来的美苏争夺世界霸权这些关系世界全局、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大事,都要从世界全局深入考察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内容、特点、影响及演变。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制和世界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各国都在增强综合国力,为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而努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世界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几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世界革命高潮,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世界格局及其演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当今世界的改革调整潮流等,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都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些作用于现代世界历史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总的合力,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因此,世界现代史,不应以各国历史和几次重大革命为主轴,而应以一系列牵动整个世界、关系世界全局、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骨骼而构成的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作为主要内容,这样才能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和作为一个发展过程去把握,才能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从上述可见,更新观念是史学成为真正科学的需要,也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实际的。概括地说,要改变和确立以下一些观念。

改变孤立地考察单个国家历史和单个历史事件的传统,确立从世界全局来研究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进程的观念;

改变只注重研究政治史的传统,确立以历史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诸因素组成的有机体为研究对象的观念;

改变只有革命才是历史发展动力的片面观点,确立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动力和历史进程是多种因素形成的合力的结果的观念;

改变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世界现代史起点的观念,确立以世界整体最终形成,世界历史进入整体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新阶段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世界现代史起点的观念。

这里简单地讲讲为什么不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而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世界现代史起点:

第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在世界历史进入以整体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新阶段,人类社会开始一场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十月革命不是脱离20世纪初的世界,也不是脱离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出现的孤立事件。20世纪初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者是联结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说明,20世纪初世界历史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

第二,20世纪人类社会的这场伟大变革,是由第二次科技革命引发出来的。十月革命标志着这场伟大变革的开始,但这场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及其对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三,以十月革命作为起点,是以一个政治事件划线,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论者主要从俄国国内状况出发来考察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而不是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显著变化直接联系。由于没有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变化,必然要脱离世界的整体发展进程,孤立地研究十月革命自身的历史,把十月革命讲成俄国史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把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起点,容易过分夸大十月革命的作用,夸大它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并且也夸大社会革命的作用,把革命作为世界历史的唯一动力,使世界历史简单化,使人们不能理解现代历史上的很多复杂现象和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把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历史的起点,就可以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行多线的立体的动态的研究,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更好地认识今天的中国和今天的世界。

【注释】

[1]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1页。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62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