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特征与世界主要矛盾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先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世界被瓜分完毕,建立了帝国主义的世界秩序。这种世界秩序是建立在依靠对殖民地统治与剥夺基础上的,存在着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三大基本矛盾。这三大矛盾互相交织,导致危机四伏。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争夺世界霸权。争夺世界霸权则是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国家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和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未能改变帝国主义的世界秩序,由英、法、美等国为主导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消除帝国主义时期所固有的顽疾,世界三大矛盾依然存在,而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凸现出来。换言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国际秩序体系孕育着严重的世界性危机,蕴含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火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间内,世界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这是由于:一是各参战国都忙于医治战争创伤。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前浩劫,各参战国大多伤痕累累,工农业遭到严重破坏,财产损失难以估量;人员伤亡惨重,人民流离失所,生活极度贫困,广大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怨恨与不满日益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各参战国在战后要集中精力,恢复生产,安抚人心,稳定社会,将解决国内问题放在首位。二是资本主义世界联手对社会主义苏联发动围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诞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被打开了缺口,一个新兴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已开始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关系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存亡问题。于是,资本主义国家与沙俄势力相勾结,对苏俄进行了数年的武装围攻。苏联的诞生使世界上出现了一对新的基本矛盾,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也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间的矛盾得到缓解。三是人们对大战深恶痛绝,迫切期望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是严重的,无论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战的残酷性给劫后余生的人们,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广大人民,都留下了永久的创伤,都期望战后能保持长久的和平,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和平局面的社会基础。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
1929—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这次空前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后,其固有矛盾得不到克服的大爆发。在长达五年之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大批企业破产,银行倒闭,货币贬值,商品滞销,外贸锐减,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倒退到20世纪初的水平;在经济危机期间,失业大军迅速膨胀,高达3000万人至4500万人,广大人民收入大幅降低,而生活费用却急剧上涨,贫困化程度加深。在这种形势下,资本主义各国内部阶级矛盾尖锐,政局不稳。为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纷纷采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转嫁危机的方法。拥有众多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国家,一方面将危机转嫁到殖民地和其他国家,另一方面则组建经济集团,形成了“英镑集团”、“法郎集团”、“美元集团”、“马克集团”、“日元集团”等各种排他性的经济集团,互相搏斗,互相残杀,都想淹死对方,救活自己。在这场经济战中,逐步形成了以英、法、美为首的“维持现状派”和以德、意、日为首的“打破现状派”。德、意、日等国转而发展军事经济来摆脱危机,到30年代中期,德、意、日均建立了准战时经济体制,推动着本国走上对外侵略之路,用战争来改变现状。
1929—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后果是严重的。首先是法西斯势力急剧膨胀,出现了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在经济危机期间,广大中下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统治阶级极度不满。法西斯势力一方面利用这种情绪,提出了蛊惑人心的口号,收买人心,骗取支持;另一方面又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军国主义势力相勾结,对内主张实行专制统治,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从本质上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法西斯是帝国主义最反动的一翼,它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军国主义势力相结合的产物,对内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对外实行疯狂的侵略扩张。发动世界大战是法西斯国家称霸世界、征服别国的主要手段。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法西斯势力相继在意大利、日本和德国上台,便迫不及待地发动了侵略战争,企图建立法西斯独霸的世界秩序。法西斯国家的武力扩张不仅加剧了世界形势的恶化,同时也将世界历史推进到新的世界大战的阶段。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开始,法西斯国家便成为危害人类生存、威胁国际安全的世界公敌,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便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www.xing528.com)
1929—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面对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局部战争,以英、法、美为首的“维持现状派”却采取了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众所周知,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了侵略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7月,德意法西斯联合干涉西班牙内战,支持佛朗哥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1936年11月,德日签订了《关于反共产国际的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也加入了该协定),在反共的旗号下,建立了国际法西斯政治同盟,将东西方法西斯联成一气,标志着国际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初步形成,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部战争必然升级。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精心策划了卢沟桥事件,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会晤,英、法完全同意德国的要求,按照希特勒的意愿签署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将英、法在欧洲的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在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下,1939年3月,德国肢解并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同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特点是,战争不是准备好了再打,而是打起来再准备,是用局部战争准备全面战争。东西方法西斯正是利用了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一步一步地将局部战争演变成了世界战争。
在法西斯国家发动局部战争以后,苏联和各国共产党已敏锐地看到了法西斯已成为世界各国和人民的最大威胁,提出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倡议。从1933年开始,苏联明确提出了建立欧洲集体安全制,共同抵御德国侵略的主张,并积极推动它的建立。苏联从日、德、意发动局部战争始,就旗帜鲜明地谴责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支持弱小国家抵抗侵略的斗争。但英、法等国坚持反苏反共立场,妄图将法西斯这股祸水东引,对苏联的建议或敷衍了事,或不予理睬。1939年3月,当德国肢解并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后,苏联向英、法建议举行三国谈判,力促英、法、苏三国签订条约,保证三国在政治上、军事上互相支持,共同对付德国。但英、法毫无诚意,致使三国谈判破裂,失去了利用集体力量遏制德国法西斯侵略的良机。后来,苏联为打破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于1939年8月23日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为德国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解除了东西两线作战的顾虑,也属极为错误的做法。
总之,1931年法西斯国家开始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并通过一系列的局部战争准备世界大战的条件,很显然,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威胁,反对和制止法西斯侵略已成为世界各国和人民的中心任务。在这决定人类命运的关键时期,西方各资本主义大国对东西方法西斯都实行了纵容、妥协的绥靖政策。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当弱小国家被法西斯战火践踏的时候,英、法、美等国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以牺牲他国以求自保的绥靖政策,致使法西斯侵略祸水蔓延。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极大地混淆了国际社会关于法西斯对人类威胁这一主要问题关注的视线,使国际社会组建反法西斯阵线的努力付诸东流,从而加快了法西斯国家发动全面世界战争的步伐。国际社会,特别是当时在国际关系格局中负有重大安全责任的西方大国,在付出惨重的代价之后,才真正认识到世界主要矛盾之所在,最后确立与法西斯相抗衡的政策,加入反法西斯战争的行列之中。即是说,在整个局部战争时期,受到法西斯国家侵略与威胁的世界大国,尤其是西方大国,出于自私的考虑,未能认识到反对和制止法西斯侵略是世界各国和人民的中心任务,也是本国的中心任务,从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局部战争时期,只有中国从193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侵华战争时起,就站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前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