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西斯国家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反法西斯盟国携手合作、并肩战斗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自十五六世纪始,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便开始了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以武力征服他国,夺取殖民地,再依靠对殖民地的剥夺发展自己。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将全世界瓜分完毕,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先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世界成为殖民帝国主义的一统天下。这种建立在依靠对殖民地统治与剥夺基础上的殖民帝国主义的世界秩序,存在着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三大基本矛盾。这三大矛盾互相交织,导致危机四伏,战乱频仍。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以后,一方面,经济危机不断发生,导致生产力倒退,经济停滞,社会混乱;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占有更多的殖民地,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便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和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未能改变殖民帝国主义的世界秩序,帝国主义所固有的三大矛盾依然存在,而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凸显出来。当1929—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为尽快摆脱危机,拥有众多殖民地的国家便纷纷向殖民地转嫁危机,另一部分国家则因法西斯的上台而走上了侵略扩张之路,以准备并发动对外战争来摆脱经济危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夺取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法西斯是侵略的代名词,是帝国主义最反动的一翼,它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军国主义势力相结合,共同组成的最富于侵略性的反动势力。法西斯对内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对外实行疯狂的侵略扩张,其矛头所向,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殖民地还是殖民主义国家,无一幸免。可以说,法西斯是人类社会历史与现实中,集残暴、专制、侵略、掠夺于一身的毒瘤。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法西斯势力相继在意大利、日本德国上台,便迫不及待地发动了侵略战争,企图建立法西斯独霸的一统天下,将法西斯制度推行于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之一是战争不是准备充分了再打,而是打起来再准备,即用局部战争准备全面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也打响了法西斯国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的第一枪。继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之后,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了侵略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7月,德意法西斯联合干涉西班牙内战,支持佛朗哥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1936年11月,德日签订了《关于反共产国际的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也加入了该协定),在反共的旗号下,建立了国际法西斯政治同盟,将东西方法西斯联成一气,标志着国际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初步形成,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部战争必然升级。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精心策划了卢沟桥事件,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德国肢解并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同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将苏、美两国卷入战争,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

以中国为主要参战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规模的反法西斯与法西斯两大力量的较量,是正义与反动、前进与倒退、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西斯国家挑动的。以德、日、意为首的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同盟,将战火扩展到亚非拉三大洲和四大洋,妄图统治、奴役全人类。以苏、美、英、中为首的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实现国际大联合,建立了反法西斯联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反法西斯盟国携手合作、并肩战斗的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部战争和全面战争时期,法西斯国家曾逞凶一时,中、英、法、苏、美等国均遭受重创,一个重要原因是遭受侵略与威胁的国家未能结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未能联合对抗法西斯国家,甚至许多大国为了一国私利而同法西斯国家避战苟安,被法西斯国家各个击破,初战均遭失利。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反法西斯国家才加快了结盟的步伐。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苏、中为首的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建立。尽管反法西斯联盟各国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文化等差异,但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之下,以大局为重,求同存异,紧密合作,这是夺取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根本保证。美、英、苏、中四大国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核心,四大国在战时实现了密切合作,分别举行了一系列的美英苏和美英中三国首脑会议,商讨合作,制订战略,相互支援,协调行动,迅速扭转战局,直至夺取最后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胜利。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事件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将全世界动员得如此广泛,如此彻底。除直接对法西斯作战的国家之外,亚非拉许多国家成为支援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后方。据不完全统计,在非洲,殖民地国家参加盟军的军人亦达200万人,直接为盟军服务的非洲人亦达200万人以上。拉丁美洲虽远离前线,但为盟军提供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等国还直接派兵参战。亚洲的印度等国,澳洲的澳大利亚等国,成为盟国的兵源和后勤供给基地。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法西斯占领的国家与地区,广大人民不堪忍受法西斯的统治与奴役,纷纷拿起武器同侵略者战斗,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抵抗运动,在法西斯的后方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为打败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欧洲,苏联被占领区、南斯拉夫、波兰、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希腊及北欧诸国,广大人民揭竿而起,开展了以武装斗争为主体的抵抗运动。在亚洲,中国被占领地区、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朝鲜等国,人民的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如火如荼。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深入日军后方,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并逐渐使其发展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成为世界上在敌占区进行武装斗争的成功典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妄图称霸全世界,统治全人类,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反法西斯盟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是将人类从法西斯暴政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正义战争。侵略必败,正义必胜。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以法西斯轴心国的彻底覆灭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完全胜利而告结束。

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遭受侵略的世界各国和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了空前浩劫。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参战,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部战争算起,长达14年之久。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战争算起,亦长达6年之久。双方动员军事力量约9000万人,其中苏联2200万人,美国1500万人,英国1200万人,轴心国德意日共3000万人。按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其中美国伤亡100余万人,英国伤亡120余万人,苏联伤亡约3000万人,中国伤亡3500万人。死亡者达5500万人,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直接军费开支11170亿美元,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0000亿美元以上。[2]总之,人类为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不容重演。

我们在反思这场战争时,还应从世界历史的演进的高度来进行评价。毛泽东指出:“凡属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3]的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了殖民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旧时代,开启了战后世界各国平等与依存、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人类赢得了战争,赢得了和平,也赢得了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已经60余年了,但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至今仍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并时时显现出来。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世界历史从前半期的战争与动荡时期,向战后持久和平时期转换的转折点。20世纪上半叶,人类接连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而战后世界却已保持了60余年的世界和平局面,这是令人值得深思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

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发动战争的军国主义国家采取制裁与剥夺的办法,未能从根本上铲除战争之源,一有机会军国主义势力便迅速膨大,成为新的战争策源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彻底打败了法西斯国家,而且更重要的是战后对德、日等主要法西斯国家采取了占领与改造的方针,进行了民主化与非军事化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铲除法西斯军国主义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使德、日等国走上了和平发展之路。

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动摇了殖民主义统治的根基,促进了殖民体系的分崩离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殖民地宗主国急剧衰落,或战败投降,或元气大伤,已无力控制大片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殖民地人民积极参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有权分享胜利果实。战后,殖民地绝不容许宗主国继续维护殖民统治;更重要的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即是说,殖民主义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在战时,反法西斯盟国就提出了殖民地民族独立的主张,以消除引发世界大战的根源。因此,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殖民地的独立便不可避免。殖民体系的崩溃和殖民地的独立,成为战后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世界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世界格局。战后两极世界格局是由美、苏两个最强大的反法西斯国家构成的。美、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表现为既冷战又缓和、既对抗又协调、既竞争又合作,始终控制在不引发世界大战的范围内。其他国家实力有限,它们间的矛盾与冲突当然不会引发世界大战。(www.xing528.com)

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导致了国际和平力量急剧增长。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的惨祸使人们的战争观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大战不能重演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战后,世界人民、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是反对世界战争的,即使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反对世界战争的。这些因素共同奠定了战后和平的基石,为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宣告了自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建立的以征服与掠夺求发展的旧模式的结束,催生了战后世界以平等与依存求发展的新模式的诞生。战后以平等与依存求发展的自我发展新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战后人类社会经济的空前进步与繁荣。

自十五六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欧发迹,便开始了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特别是18世纪中叶以后,工业革命的蓬勃兴起,使资产阶级谋求世界市场、原料供应地和投资场所的欲望变得更加强烈。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航海技术的发达,使得汪洋大海不再是人类交往的障碍,反而成为最便利的通道。于是,资本主义国家以巨舰重炮和廉价商品向世界所有落后地区发动剑与火的征服和扩张。在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封建主义的发展模式,即以征服与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来发展本国的发展模式,简称为“以征服与掠夺求发展模式”,或曰“侵略发展模式”。同封闭分散的封建生产方式相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毕竟是以一种剥削制度取代另一种剥削制度,其繁荣是建立在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残酷统治与剥削的基础之上的。即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是人口占少数的资产阶级统治着人口占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财富集中于占人口极少数的资本家手中,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世界范围内,是人口占少数的资本主义国家统治着人口占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国家,财富集中于少数国家手中,使得占世界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丧失主权,经济更加落后,社会停滞不前,人民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生活痛苦不堪。当世界大多数国家处于贫穷落后状态时,世界经济国际社会整体上也就不能有可持续发展,就连靠剥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求发展的殖民主义国家本身的发展也受到局限。事实表明,资本主义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只有废旧立新,建立新的发展模式,才能适应生产力的需要,才能推动世界历史前进。实现人类历史这一重大转折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促使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放弃以剥削殖民地半殖民地求发展的旧模式,走上了自我发展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猛烈地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旧秩序,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面,表明资本主义旧的统治方式和发展模式不能照旧延续下去了。战后,由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资本主义各国再也不能依靠剥削殖民地半殖民地来发展本国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表明,用战争征服他国求发展之路是一条自取灭亡之路,不仅战争发动者德、意、日等国被反法西斯国家围而攻之,战败投降,未能达到重新分割殖民地、夺取世界霸权的目的,就连反法西斯战争的战胜国英、法等西方强国也是遍体鳞伤,其殖民地纷纷独立,失去了往日的强势地位,也同样面临着求生存、求发展的生死攸关问题。形势迫使资本主义各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生产关系的部分改革和调整,以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资本主义世界的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德、日等战败国。在盟国的占领下,德、日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改革,不仅摧毁了法西斯军国主义战争势力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而且还革除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健全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未能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为德、日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高速发展扫清了障碍,从而走上了自我发展之路。第二种情况是西欧诸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些国家大多遭到削弱,导致经济衰退,实力锐减,再加上失去了殖民地,不得不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进行社会改革寻求自我发展之路。在国际上,西欧诸国谋求联合,建立经济共同体,互惠互利,协调发展。在国内,注重国家福利建设,缓和阶级矛盾,谋求社会稳定,同时,还加强了国家干预,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经济竞争能力。这些改革使西欧步入了以平等与依存求发展的自我发展之路。战后美国已成为超级大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资源等方面,实力超强,最有条件走上自我发展之路。社会主义国家和新独立的国家,不可能走上侵略发展之路,而只能走以平等与依存求发展之路。于是,无论哪种类型的国家,战后都走上了以平等与依存求发展之路,从而,便形成了以平等与依存求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简称为自我发展模式。战后自我发展模式的形成,带来了世界社会经济的持久发展和空前繁荣。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破了殖民帝国主义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战后各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并存共处的多元国际社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殖民主义统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各国将苏联看成洪水猛兽,群起而攻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当未能达到目的后,虽承认苏联存在的现实,但仍对苏联抱着严重的戒心,将苏联孤立于国际社会。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抗殖民主义统治的斗争,仍为资本主义世界所不容,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亦遭到残酷镇压而失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抵抗法西斯的侵略,各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际地位的国家,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尤其是社会主义苏联,由于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殊地位,赢得了各国的尊敬,同美、英等世界大国结成联盟,共同制订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战略,协调配合,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步伐。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杰出贡献,不仅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敬,而且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的了解。在战时,出于联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英等国积极支持苏联卫国战争,主动与苏联结盟。可以说,通过战时美、英、苏三国的合作,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学会如何同社会主义国家共处积累了经验。

在国际社会中占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积极参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赏,不仅为战后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尤其是美、英等国也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如印度在战时的重要贡献是战后英国承认其独立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更为典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中国是一个由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弱国,战时中国是最早站起来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在世界上开辟了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主战场之一,中国以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突出贡献,迫使美、英、法等西方列强废除了近代以来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成为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成为联合国主要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中的唯一代表。这同时也为发达国家如何与发展中国家相处积累了经验。

正是由于有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携手合作的经历,战后国际社会中,无论是大国、强国、富国,还是小国、弱国、穷国,均超越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明、文化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生存权、发展权和话语权,从而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多元国际社会。在战后多元国际社会中,虽然各国享有的平等权利是相对的,战后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仍然存在,但各国毕竟都是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参与权。

第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推动了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战时,美、英、苏、中四大国及盟国,以各种形式举行各种会议,就战后建立一个和平和繁荣的世界进行了多次磋商,尤其是雅尔塔会议,确定了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原则和框架,被称为雅尔塔体制。

尽管雅尔塔体制深深打上了美、苏等大国谋求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的烙印,但雅尔塔体制关于战后世界安排是以建立战后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和平、民主和各国独立原则,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护和平的机构,等等,都体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成果,确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框架。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相比,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是建立在几个战胜国一己私利的基础上的,后者是建立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的,是为了维护世界整体和平;前者是建立在清一色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基础上的,维护的是资本主义统治的世界秩序,后者是建立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基础上的,维护的是世界各国利益的世界新秩序。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在美国旧金山正式成立,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反映了劫后余生的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有一个和平与平等、合作与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愿望。如果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合国相比,则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是由几个大国操纵的工具,后者则是世界各国协调关系的国际舞台;前者是维护殖民帝国主义的世界秩序,后者则是维护各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共同构成的国际新秩序。尽管联合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被少数大国所操纵,成为霸权主义的工具,但从总体上讲,联合国在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支持各国独立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伸张国际正义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其影响、威信与作用日益增强。中国是联合国的主要创始国之一,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联合国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战时,盟国还决定建立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1944年7月,美、英、苏、中等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式确立。1947年,在联合国主持下,美、英、苏、中等23国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标志着世界贸易体系的确立。至此,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宣告成立,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保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基础上建立的战后国际新秩序,从总体上体现了国际社会中各类国家的愿望和要求,保证了战后60余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战后世界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世界历史从战争与动荡走向持久和平、从停滞不前走向高速发展的转折点。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中华民族抓住了机遇,最先树起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大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杰出贡献,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