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抗战与美英东亚战略的变化

中国抗战与美英东亚战略的变化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也为盟国彻底控制这一地区的战略行动作了铺垫。6月期间,罗斯福最后下决心将首批美国海外地面部队的战略行动定在中东。北非登陆一获得成功,美英就确定了下一步战略计划。1943年1月3日,美英召开的卡萨布兰卡会上,拟定了第11号战略计划。

中国抗战与美英东亚战略的变化

一、美英正式开始推行包围德国的战略

随着太平洋区域防线的大体稳固,美英正式开始实施“先打败德国”计划,首先是构筑对德国盘踞的欧洲的包围圈。但是,推行这一战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东方对日作战的亚太战场。

美英对德国进行包围的第一步就是完全占领北非地中海区域,形成美英盟军力量的连接,并彻底阻隔德日中东会师的图谋。早在法国战败之后,1940年9月11日,美国陆海军联合署就拟有一份报告,其中谈道:“阻止轴心国进入西北非和大西洋岛屿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利于西半球的防卫,而且有利于英国海上交通的安全以及作为未来陆地进攻的潜在基地……在该地起作用的盟国军队的大部分必然是美国军队。”这说明,美国早已看准了占领北非的战略重要性。美国在1941年也准备在是年12月7日以前,占领西非濒邻大西洋的达喀尔,任务代号为“黑”(Black),后改为“律师”(Barrester)。[1]罗斯福较早考虑中东问题也是与德国可能攻击苏联的供应基地和路线相联系的。[2]在这一点上,罗斯福与丘吉尔有相同的看法。1941年9月,他就支持丘吉尔关于英国在中东的军事行动,表示可以派美国大量运输舰只帮助英国,因为这不仅涉及英国在北非和中东的地位,同时也是维护供应苏联战略物资的生命线[3]

1942年5月底,德国非洲军团发动攻势,英军向东败退。特别是利比亚托布鲁克(Tobruk,也译图卜鲁格)的失陷,使隆美尔在获得该地良港之后进一步向东推进。美国空军紧急驰援,并在开罗设立司令部。6月16日,美陆军部正式签署命令,在非洲和中东设立区域指挥部,为控制这一区域做准备。中东指挥部设在开罗,中非指挥部设在英属西非的阿克拉(Accra)。美国在中非还设立了陆军航空兵中非司令部,其职责是保卫中东,也保卫印度。[4]美国的这些行动,体现了其对战略全局起重要枢纽作用地域的特别关注,同时也反映了美国急于开始实施“先德后日”战略的意图。同时,也为盟国彻底控制这一地区的战略行动作了铺垫。6月期间,罗斯福最后下决心将首批美国海外地面部队的战略行动定在中东。罗斯福认为:“船运大量美国军队到中东可能比由英国军队从英国增援中东更为经济。”[5]在进一步确定“德国第一”的前提下,美英确定了中东作战的目标。7月15日,在给马歇尔赴英谈判的要点中,罗斯福规定:1942年放弃和推延准备进攻欧洲的“大锤”(Anvil)和“波列罗”(Bolero)计划,将美国运往英格兰的全部飞机中的大部分运往中东和埃及,小部分运往西南太平洋。延缓5个师到英格兰,加快5个师到中东。7月24日,美英军事参谋首脑伦敦会议确定实施“体育家”计划,并报告罗斯福。罗斯福马上回电,同意尽快进行北非登陆,“以挫败德国的空军集中行动”。[6]

8月21日,美英联合拟定“火炬”(Torch)计划大纲,作为详细计划的指导性文件规定,近期目标为:联合陆海空部队进攻阿尔及利亚地中海沿岸,首先占领突尼斯,在法属摩洛哥集结力量以保证对直布罗陀海峡的控制,如需要,进入西班牙属摩洛哥。进攻日期为10月15日。[7]8月29日,美英拟定北非登陆具体计划,代号为“火炬”,9月5日计划最后完成。[8]8月30日,罗斯福致信丘吉尔,表示对“火炬”计划的细心思考,并说“尽早开始这一进攻是他最紧切的愿望”。[9]罗斯福在9月的一封未发出信中谈到“火炬”行动的三项意图,并请丘吉尔修改后给斯大林:第一,从俄国前线转移德军。第二,使德国空军转向对付美英的进击,加强盟国从直布罗陀海峡到波斯湾的地位。第三,可将经波斯湾运往苏联物资增加3倍。[10]

上述表明,罗斯福及其军事首脑最终将战略步骤首先放在北非是有多种考虑的,这一战略目标的选择和其后开始的行动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一个实施“先德后日”战略攻守兼备的目标选择,弥合盟国自身的战略“链”,盟国再无需为战略构架会被轴心国中间突破而困扰,同时也因首先打击中东之敌,可以建立一个分割德意日战略联系的战略地带,也为盟国各大战场战略建立连接和物资运送的枢纽基地。同时,先占北非也是扫清打击德国外围的关键地域,为欧洲会战开辟道路,还可进一步掌握地中海的主动权。

第二,可以缓解英美与苏联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上的矛盾,采取补救方式支持苏联继续将德军主力牵制在苏德战场。美英首先从北非、中东地区实施战略行动,将会保证苏联战略物资供应线的畅通,同时也将缓解苏联南部的压力,这是因为苏联将德国主力限制在苏德战场是美英顺利进行对德作战的前提。罗斯福坦率谈道:“俄国前线现在是我们最大的依赖。”[11](www.xing528.com)

第三,首先从北非登陆作战无论在对手方面,还是在兵力物资的投入方面,都比从英伦三岛首先开始进攻西欧德国正面的压力和需求要小,容易制胜。依据美英的实力状况,以及德国和意大利在北非力量的相对薄弱,选择北非作为战略突破口较为容易。加之北非主要海岸由法国维希政权的军队驻守,很有可能为美英军队网开一面。

第四,太平洋战争后美国首次派大规模地面部队出征海外,务求必胜,这样可以鼓舞美国民众的热情,振奋美国人民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巩固罗斯福的执政地位。罗斯福甚至称最后选择北非作战战略行动的决定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12]

总之,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来讲,这无疑是明智的抉择。但是对中国来讲,则意味着代价与牺牲仍然在继续。对于蒋介石政府来说,则意味着期望中的美国战略重心转到远东方面毫无希望。1942年11月8日,美英在北非实施了成功登陆之后,与东面突破德军阿拉曼战线的英军相配合,于1943年4月发起总攻,在北非全部肃清德意军队,完全弥合了盟国的战略“链”,并为将意大利清除出战争、对德实施全面反攻创造了条件。为巩固战略行动的成果,美国和英国军方经过争执和商讨,确定和协调了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北非登陆一获得成功,美英就确定了下一步战略计划。1943年1月3日,美英召开的卡萨布兰卡会上,拟定了第11号战略计划。其中对北非登陆后的战略形势的估计是:我们盟国的资源已经增长到能从德国和意大利手中夺取主动权的地步,而且可以在西南太平洋阻止住日本。战略文件中宣布:“堵塞漏洞的日子已经结束。”关于“日本对印度的威胁”,文件第2条(c)款中估计:“假如日本与德国仍处于分割状态,那它就不可能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关于“战略投入”,文件第3条指出:“联合国家的资源不能支撑同时打败德国和日本。因此我们必须选择集中力量打败德国,而稳住日本。”该条的(a)款说明了对德进行持续打击的重要性:“如果允许德国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他就有可能坚不可摧;如果我们对日本仅维持一个有限的压力,它则永远不会达到坚不可摧的程度。”(b)款中进一步说:“集中力量于德国,我们就可以支撑住俄国。但集中力量于日本,我们将永远无法减轻俄国的压力。”[13]文件第7条阐明美英暂时还不能攻击西北欧德国的强大要塞。这一行动的开始最早也只能是1943年9月,目前只能对德进行轰炸进攻。文件中的3个附件分别为:《地中海行动计划》,《淘汰意大利计划》,《横渡海峡作战计划》。[14]这一计划反映了美英军事首脑下一步实施的战略目标。罗斯福提出,一方面在英国集结美英军队,准备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另一方面继续实施地中海作战,稳固已取得的战略地位。罗斯福认为:“地中海行动看来是较好的抉择……可以进一步保障盟国船只在地中海安全航行,而且也许使动摇的意大利退出这场战争。”[15]

此次会上,尽管美英都确认了重开滇缅公路的重要性,但会议的结果则是美国利用争执得到了“美国可以利用自己在太平洋方面的军队获得对日本的主动权”的承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文件载明,美国“不仅要继续在南部和西南太平洋前进(以腊包尔为目标),而且中太平洋也要开始进攻,通过马绍尔群岛进军菲律宾”。[16]这就意味着,美国的战略投入在北非登陆之后,不仅要进一步受“先德”战略的制约,同时在“后亚”中,也需对太平洋美军作战维持相当投入。

1943年5月12日,美英间的又一次重要军事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其代号为“三叉戟”(Trident)。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向总统提交一份为会议准备的报告中提出,应强调1943年后“战略概念”的再思考。美国必须在会上强调欧洲战争和反日战争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美国来说,应集中力量准备1944年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作战。美国接受西地中海作战的基本点是为了支持俄国作战,而英国坚持地中海作战将影响早日打败德国和最终打败日本。[17]尽管这次会议中也强调了全缅作战支持中国的重要性,但是美国的最终意图还是使英国接受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观点。[18]美国参加这一会议的主旨表明,如果美英之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这一主要问题上达成谅解,其他问题就有可能作出相互妥协与让步。罗斯福明显同意丘吉尔首先“清除意大利出战争”,进一步稳固地中海区域盟国战略地位的观点。这样,英国就赢得了美英继续进行地中海战役,攻占西西里的进一步战争行动的确认。而美国参谋长们也获得了在“先德”的前提下,美国在太平洋上实施“有限进攻”行动的认可。而这种相互妥协的真正牺牲者是中国。英国在此次会议上明确表示完全放弃大规模进行缅战的立场,美国陆军计划者们转而考虑修改(全缅作战)计划。[19]

美英在这一地域的胜利汇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使反法西斯盟国稳固了自身战略构架的枢纽环节。同时,也形成了对德国实施战略进攻的有利战略态势。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意义与北非地中海战役的意义相同,都为弥合战略“链”中的关键环节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对德大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分割于中国大陆和缅甸的日军陆军主力不可能西进印度,德国被排除出北非和中东枢纽地,这样,德国和日本中东会师的危险也就完全消除。反法西斯盟国达到了分割对手和连接自己的战略目的。当然,盟国大战略的初步胜利,是与东方亚太对日作战战场的稳定分不开的,其中,中国以付出的沉重战略代价有效支持了美英“德国第一”战略的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