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馆出版物的时代特点
黄显功
《申报》作为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不仅开创了一系列中国新闻史的先例,而且在报业经营管理方面也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其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皆把中国近代报纸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开展图书出版就是在主营报纸之外的又一项重要的经营活动,是中国新闻出版业的重要先驱。
在《申报》近78年的历史中,随着《申报》发行的不断扩大,报纸之外的图书、期刊、画报、地图、年鉴等多种类型的出版物陆续推出,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新闻出版体系。就其图书出版而言,大致分三个阶段体现了申报馆图书出版的概貌。
申报馆的早期图书出版是在《申报》创办人安纳斯脱·美查主持下开展起来的。作为商人的美查,精于经营,唯利是图,在《申报》经营过程中所派生的各种出版物虽然是商业运作的必然产物,但其效果却是促进了晚清上海新闻业的多元化经营,推动了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奠定了中国报业产业化经营的历史雏形,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贡献。美查在申报馆之外,先后创办了申昌书局(原名申昌书画室)、点石斋书局(原名点石斋书画室)、图书集成印书局等机构,专司图书的出版、销售和印刷,组建了较为完整的编辑、印刷、发行体系。自同治十一年十月(1872年11月)首次推出《瀛寰琐记》文艺性作品集后,美查的申报馆附属出版物开始起步,次年五月出版了申报主笔蒋芷湘所编的《文苑菁华》,这是专为科举考生而编印的图书。直到同治十三年九月(1874年10月)美查以铅活字排印了1000部《儒林外史》,并连续重印获利显著之后,图书出版逐渐成为申报馆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长的时间里出版经营日趋成熟,图书品种日益增多,在晚清西方教会主导的新式出版活动中异军突起,成为民营出版机构的主要代表。从光绪三年(1877年)编印的《申报馆书目》和光绪五年(1879年)编印的《申报馆书目续集》所列书目来看,申报馆的图书出版已有相当规模。正如《申报馆书目》序言作者蔡尔康所言:“申江以聚珍板印书问世者不下四五家,而申报馆独为其创,六载以来,日有搜辑,月有投赠”,[1]不仅技术领先,而且具有很大的社会关注度。美查在附录中也说“近日本馆印行之书每月不下三四部”,[2]由此可见,其出版规模颇为可观。在申报馆早期出版物中,古籍占据较大比例,不仅品种多,而且不乏鸿篇巨制。如《二十四史》、《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佩文韵府》、《皇朝政典类纂》、《申报馆聚珍版丛书》,还有经美查多年策划,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印的煌煌巨著——中国古代著名类书《古今图书集成》1628册。因此,“《申报》馆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已发展成为上海较完备的新闻出版中心”。[3]树立了中国报业图书出版的成功典范。
美查时期的图书出版从草创而发展成为清末的出版中心,主要是美查以资本运作的西方商业模式经营出版的结果,是在中西文化交互中突破中国传统图书出版陈规,以市场导向为经营目标,显示了在时代变革中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而且美查的出版运营方法也具有顺应时代潮流,尊重现代出版规律的广阔视野,非常重视广告的作用与影响力。如利用《申报》上的广告,广泛组稿和征集底本,取得了显著成效。《申报》1887年10月8日的《搜集书稿》启事称:“本斋现搜寻经说数千种,将择其根底汉学,实事求是者汇为巨篇。海内藏书家有未刻经说,欲发幽光者,本斋愿刊行。书一部不及十卷者,每卷售鹰洋一元五角,底稿于成书时寄还。”特别在征求善本古籍出版时,美查多次向社会公开所需书目,如《十三经注疏》、《三通》等。他的这些作为正是中国晚清新一代出版家的时代风貌,成为人们效法的领先者。
美查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回国后,申报馆的图书出版告一段落。美查时期的图书出版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建立了各司其职,具有专业特色的出版机构和发行机构,率先在晚清上海新闻出版界奠定了具有强大综合竞争能力的出版发行体系;二是在出版实践中完善了稿源与选题策划运行机制,从公开征稿,接受社会各方文人的“投赠”,到主动从中国传统文献中选择适销对路的图书重版,确保了图书出版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既关注经济效益,也十分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其所出图书大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弥补19世纪中期因战乱所造成的文献损失,传承中华文化确有实效之功。其古籍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之需,而且以近代出版的模式和出版技术造就了古典名著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
在美查回国到1912年申报馆易手的过渡期中,最令人称道的出版创新之举是将影响甚大的时事风俗画报《点石斋画报》多次以合订汇编的形式重新编辑出版。1892年,当《点石斋画报》随报附送发行至300号时,为了弥补“鉴赏家虽重价蒐求,亦有未能窥全貌之憾”,点石斋“不惜工本,特将缺号逐一补印齐全”。[4]1895年,《点石斋画报》出版至400号时,又一次补充,再出“灿然全备、蔚为大观”[5]的汇编本,并于1897年再作重印。1910年,上海集成图书公司再次“蒐集原稿,选用中国洁白连史纸,上等洋墨重印行世,名曰《点石斋画报大全》”。[6]《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5月,以旬刊形式出版奉赠,出版日久而显示出重要的资料价值,以汇编成书的形式出版,保全了完整性,适应了社会收藏之需。
1912年史量才先生主持申报馆后,励精图治,积极改革创新,大力调整报馆的经营管理,在短期内呈现出蒸蒸日上之势,其图书出版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22年正值《申报》创刊50周年,也是史量才先生接办该报的第十年,为此由黄炎培主编,约请名家撰稿,历时一年完成的《最近之五十年》大型纪念册正式推出。这本申报馆出版史上最著名的图书共分三编:“五十年来之世界”、“五十年之中国”、“五十年之新闻事业”,以上百万字的篇幅总结了《申报》的历史,较全面地回顾了中国、世界各方面的历史近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十年之后的1932年是申报馆出版史上的重要时刻。著名的《申报月刊》在1932年7月正式创刊,成为与中华书局《新中华》、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齐名的上海三大杂志之一。以申报月刊的名义,从1932年11月起推出了《申报月刊丛书》,至1935年共出版了十二种。1932年正是《申报》创刊60周年,史量才先生在《申报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中宣布了12项革新计划,把图书的编辑出版也列入其中,第11项是出版《申报年鉴》。称“年鉴综集一年来我国内政治经济以至社会的主要事实,加以系统的叙述,附以各种重要的统计。每年出一巨册,即不啻为我国国情逐年的信使”。1933年首卷《申报年鉴》的出版,实现了史量才先生“俾日报月刊为经,年鉴为纬”[7]的报业综合出版的经营构想。至1937年,《申报年鉴》共出版了四卷,是我国早期影响最大的年鉴之一。
从1933年5月开始,由申报馆陆续出版发行了上海文库主编的《申报丛书》,共计40种。1934年4月20日正式出版了由地质学家丁文江倡议,翁文灏、曾世英主持编纂的《中华民国新地图》,这部大型精装地图集是我国20世纪上半叶最全面的空前巨作。该书在问世前曾于1933年8月出版简编本《中国分省新地图》,以后不断重版,流传颇广,影响很大。这两部地图集在十余年间是人们主要的地图工具书。
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是申报馆图书出版的重要阶段。史量才先生是关注社会文化建设的有志之士,在办报之外,热心于公益文化事业。1932年创办了申报流通图书馆,1933年1月和3月,又创办了申报业余补习学校,申报妇女补习学校和申报新闻函授学校。配合“三校一馆”,申报馆也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如申报流通图书馆1934年设立读书指导部,并在《申报》开辟《读书指导》、《读书问答》专栏,回答读者所关心的时事、哲学、社会科学和生活上的问题,由艾思奇、夏征农、柳湜等负责撰文回答,这些文章以《读者顾问集》为名陆续出版。此外还出版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讲义丛书》16种。
总之,史量才先生主持《申报》的22年间是申报馆出版史的最重要阶段,不仅在报纸主业上推陈出新,开设了一系列专刊、特刊,在衍生的期刊杂志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在图书出版方面以新面貌、新内容推出了一批适应时代发展特点的读物,如《最近之五十年》、《申报月刊丛书》、《申报丛书》皆关注现实社会,特别是中国现状、国际形势和世界知识,对苏联和日本两个邻国特别重视。其图书特点充分反映了报业出版的“新闻”烙印,是办报人重视当下社会状况的职业性延伸,成为报纸新闻与专题报道的重要补充和综合,构建了新闻出版的综合体系,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www.xing528.com)
申报馆图书出版的第三阶段是抗战至《申报》停办。这一阶段的《申报》正处于曲折的动荡期,经历了多次停刊、迁移、复刊、接管等变故,遭遇汪伪特工破坏,日军控制,直至国民党接管改组,在经营环境不稳定与恶化的形势下,这一时期的图书出版数量十分有限,较有影响者是1943—1944年出版的三集《申报社评选》,1946年出版的《申报上海市民手册》。在时代变迁之中,申报馆的图书出版状态紧密地与《申报》本身的命运相关联,不仅图书出版如此,其他的期刊出版与相关社会文化事业都被迫中断和改弦更张。这种惨淡经营的状况,既是《申报》走向衰退的缩影,也是中国新闻出版深受时局限制的真实写照。
报纸、期刊与图书虽然是不同的出版类型,但申报馆将其融为一体,互为补充,组合为以报纸为龙头的综合性出版体系,既在媒体的出版物形式上丰富了《申报》,也在报业经营方面壮大了作为企业的申报馆。特别是美查与史量才两个时期的图书出版对我们研究申报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角度,从其出版的特点来看,前者的图书内容具有中国性、传统性,应时性,后者的图书内容具有国际性、社会性,公益性。这种从关注过去转为重视现实和未来发展,不仅体现了时代的文化特征,而且反映了媒体的舆论导向与政治态度。申报馆的图书出版事业从美查的开创到史量才的继续开拓,其成就正是时代的特点在出版物上的映射,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在新旧与中外的交替发展过程中,新兴出版业成长与印刷技术进步的结果,是文化产业不断适应时代呼唤,在探索中发展的例证。
据《申报丛书》序言(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修订增补
【注释】
[1]周振鹤编:《晚清营业书目》第177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2]周振鹤编:《晚清营业书目》第179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3]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九)》第7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点石斋启:《一号至三百号全部画报发兑》,《申报》1892年6月13日。
[5]点石斋主人启:《重印四百号全部画报出售》,《申报》1895年12月30日。
[6]《点石斋画报大全出售预约广告》,《申报》1910年8月1日。
[7]见史量才:《申报六十年发行年鉴之旨趣》,载《申报年鉴》193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