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元文化与海原:探寻成吉思汗病殂天都寨行宫

蒙元文化与海原:探寻成吉思汗病殂天都寨行宫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吉思汗病殂海原天都寨行宫考证[1]周兴华马建兴成吉思汗病殂地点旧有清水县西江说、灵州说、六盘山说等,所持各说的史料依据上自12世纪的宫廷秘藏,中有17世纪的传抄润色,下至近代的著书论辩。第一类是根据国家宫廷秘藏帝王《实录》寻觅成吉思汗病殂的地点。第二类是根据各种著述寻觅成吉思汗的病殂地点。第三类是根据考古调查的遗迹遗物、民间传闻和文献记载综合推测、推定成吉思汗的病殂地点。

蒙元文化与海原:探寻成吉思汗病殂天都寨行宫

成吉思汗病殂海原天都寨行宫考证[1]

周兴华 马建兴

成吉思汗病殂地点旧有清水县西江说、灵州说、六盘山说等,所持各说的史料依据上自12世纪的宫廷秘藏,中有17世纪的传抄润色,下至近代的著书论辩。到底哪种说法更接近原貌,更为真实可信?从根本上讲,这取决于所据史料的原始性与出土遗物的验证性。数百年来,研究考证成吉思汗病殂地点的著述,主要依据以下三类史料,从中分析推断。

第一类是根据国家宫廷秘藏帝王《实录》寻觅成吉思汗病殂的地点。这一类史料,唯有《蒙古秘史元朝秘史)》和《元史·太祖本纪》。《蒙古秘史》成书于1240年,上距成吉思汗死亡仅13年,原本系用畏吾儿体蒙古文书撰写。元朝刚灭亡,明朝就将徐达接收的包括《蒙古秘史》在内的元朝宫廷档案“十三朝实录”及朱元璋命有司访求来的古今书籍“藏之秘府”。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诏令修《元史》,元太祖成吉思汗《太祖本纪》的编纂主要依据《蒙古秘史》等元朝宫廷档案而成之。

第二类是根据各种著述寻觅成吉思汗的病殂地点。这一类史料,一般来说,著述成书时间越早,其记载内容的真实性就越大。现将第二类史料按其著述成书或作者出生的时间先后排列,依次为《世界征服者史(1252~1253年)》、《史集(1247~1317年)》、《宋史(1343年)》、《宋史·夏国传(1343年)》、《辽史(1343年)》、《金史(1343年)》、《元史(1369年)》、《宋史纪事本末(1605年)》、蒙古《黄金史(17世纪)》类著作、《蒙古源流(1662年)》、《新元史(1850~1933年)》、《元史新编(1851年)》、《蒙兀儿史记(1856~1921年)》、《多桑蒙古史(19世纪)》。

第三类是根据考古调查的遗迹遗物、民间传闻和文献记载综合推测、推定成吉思汗的病殂地点。这一类资料,见于报道的有宁夏固原开城遗址、凉殿峡遗址、海原海城遗址、甘肃清水县西江遗址等。

由上可知,从文献记载的角度讲,关于成吉思汗病殂地点的记载,《蒙古秘史》和《元史·太祖本纪》是当朝《实录》,是最早的原始史料,具有很高的可信性。《世界征服者史》、《史集》是当代史家写当代史,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宋史》、《辽史》、《金史》是元顺帝时代的中书右丞相脱脱纂修,《元史》是明左丞相兼太子少师李善长、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宋濂等18儒士修纂,均属官方修史,具有很大的权威性。所以,就成吉思汗病殂地点的史料出处而言,《蒙古秘史》、《元史·太祖本纪》、《世界征服者史》、《史集》、《宋史》、《辽史》、《金史》是源,其余著述是流。总之,寻觅成吉思汗的病殂地点,追根溯源,还得从文献记载的源头找起;考古调查的遗迹遗物,尚须有与成吉思汗病殂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作验证。

成吉思汗病殂地点史料评介

记载成吉思汗病殂地点的最早原始史料有以下四种。

《蒙古秘史》载:“亥年,成吉思汗攻取朵儿篾该城(灵州、今宁夏灵武境)后即升天。”《蒙古秘史》成书于1240年,上距成吉思汗病死仅13年,这是最早记述成吉思汗病殂地点的史书,其作者应是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的近臣。该书原本用畏吾儿体蒙古文书撰写。元朝刚灭亡,明朝就将徐达接收过来的包括元朝“十三朝实录”在内的宫廷档案及朱元璋命有司访求来的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从洪武元年开始,根据当时保存在宫廷中的畏吾儿体蒙古文原本《蒙古秘史》,由翰林侍讲火原洁、编修马懿赤黑二人用汉字将其拼写成蒙古语并转译为汉文,译成后改名为《元朝秘史》。《蒙古秘史》应是“十三朝实录”中的太祖“实录”。所以,《蒙古秘史》是蒙元史料中最原始最早的宫廷档案,其源头性、真实性位居榜首。《蒙古秘史》说成吉思汗是在攻取灵州城以后死亡的,并没有说成吉思汗死于灵州城。所以,《蒙古秘史》中“亥年,成吉思汗攻取朵儿篾该城(灵州)后即升天”的这条记载,不能作为成吉思汗死于灵州城的证据。以往许多学者依据该条记载将成吉思汗的病死地点归入“灵州说”是错误的。《蒙古秘史》的记载证明:成吉思汗死亡的具体时间与地点,只能存在于成吉思汗攻取灵州城以后的进军行程与所经地区。

《世界征服者史》载:“成吉思汗从西方返回他的东方老营后,他就讨伐唐兀以遂他的夙愿。他把该地敌人的劣行肃清,把他们全部征服,这时,他得了由不良气候而引起的不治之症。……成吉思汗的病情愈来愈厉害,因为不能把他从所在之地挪走,他便在624年剌马赞月4日(公元1227年8月18日)与世长辞。”《世界征服者史》系13世纪波斯史学家志费尼(1226~1283年)编撰。志费尼本人长期担任蒙古国阿母河行省长官阿儿浑的书记﹐他曾三次随同阿儿浑前往蒙古宫廷,在蒙古国都城哈刺和林住过一年零五个月。在此期间(1252~1253年),志费尼应友人之邀请开始撰写《世界征服者史》。因为志费尼的写作年代上距成吉思汗死亡仅27年,他又任职蒙古官场,能阅览宫廷秘籍,许多史实都是他亲历亲闻。因此,《世界征服者史》是最原始、最有价值、最具权威的史料。《世界征服者史》记载成吉思汗病死于征服西夏以后。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的准确时间,是西夏末帝李img61出城向成吉思汗献城投降的时间。据《史集》《元史·太祖本纪》记载,李img62出城向成吉思汗献城投降的时间是在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七月初八左右,则该年七月初八左右成吉思汗的驻跸地即其病死地。

《元史·太祖本纪》载:成吉思汗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初五),不豫(病危),己丑(十二),崩(逝世)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元史》成书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史·太祖本纪》《明史纪事本末》载: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览阅”。《明史·徐达传》载:洪武元年庚午(1368年9月14日),徐达攻入元大都,“封府库及图籍宝物”。据李善长“进元史表”说,元代十四朝实录,徐达“封府库”得其“十三朝实录”,仅缺元顺帝北逃时带走的顺帝一朝实录。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洪武元年,朱元璋敕令编修《元史》。《元史》以明左丞相兼太子少师李善长为监修,明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宋濂等18儒士为修纂官,并派出欧阳佑等十二人为采访官,到处搜集史料,进行《元史》的新修、补修、重修。编纂《元史》依据的史料来源,正如李善长“进元史表”所言,“上自太祖,下迄宁宗,据十三朝实录之文,成百余卷粗完之史。若自元统以后,则其载籍靡存,已遣使而旁求,俟续编而上送”。可见,《元史》依据的是元代“十三朝实录”,凡涉及元朝皇帝的重大史实,它都是史出有据的,例如,对成吉思汗的病殂年代,中外史料记载都与《元史》记载一致。经历代学者研究,《元史·太祖本纪》的史料依据基本出自《蒙古秘史》,《蒙古秘史》的主要内容应是“十三朝实录”中的太祖“实录”。所以,《元史》史料价值很大,可信度很高。《元史·太祖本纪》载:成吉思汗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七月初五病危,七月十二病死,则该年七月初五至七月十二成吉思汗的驻跸地即其病死地。

《金史·撒合辇传》:“四年,大元既灭西夏,进军陕西……八月,朝廷得清水之报,令有司罢城防及修城丁壮,凡軍需租调不急者权停”。《金史》系元顺帝时代的中书右丞相脱脱(1314~1355年)等于至正三年(1343年)纂修,是宋、辽、金三史中编撰得最好的一部。后世研究者将“朝廷得清水之报”视为“成吉思汗已死”的时间与地点。查核原文,《金史·撒合辇传》的这条记载只是说朝廷从“清水”得到报告,方知“成吉思汗已死”。该报告并没有说成吉思汗死亡于“清水”。以往许多学者依据该条记载将成吉思汗死亡的地点归入“清水说”是错误的。其实,这条记载仅能说明成吉思汗死亡于攻取灵州城以后的陇右地区。

《宋史纪事本末》载:理宗宝庆三年,“蒙古主铁木真卒于六盘山(按:铁木真卒于是年七月,本文为追叙)”。《宋史纪事本末》依据《宋史》等史料。《宋史》系元顺帝时代的中书右丞相脱脱(1314~1355年)于至正三年(1343年)纂修。南宋灭亡后,元朝将宋的各种史籍文书5000多册运至大都国史院,成为元人纂修《宋史》的资料依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成吉思汗病死于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七月,则该年七月成吉思汗在六盘山的驻跸地即其病死地。

以上原始史料对成吉思汗病死时间与地点的记载是一致的:即成吉思汗病死于攻取灵州以后的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七月之驻跸地。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七月成吉思汗驻跸于何地?对此,波斯著名史学家、伊利汗国宰相拉施特(约1247~1318年)在其主编的《史集》中有详细记载。《史集》“蒙古史”卷成书于1307年,上距成吉思汗病死80年,是研究中世纪蒙元史的世界名著。1252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征服了波斯等西亚地区,建立了伊利汗国。伊利汗国的合赞汗诏令宰相拉施特编纂一部蒙古史。拉施特充分利用伊利汗国宫廷秘藏《金册》等国家档案及当时已成书的波斯文、阿拉伯文蒙古史著作,还有元朝的宫廷史料进行编纂而成,其史料的可靠性、权威性可想而知。

《史集》说:当成吉思汗“来到女真(金国)、南家思(南宋)和唐兀(西夏)地面交界处的六盘山地方時”,他“自知病危,大渐已近。遗命秘不发丧,待献城时杀夏主屠城……猪儿年秋第二月十五日(伊斯兰教历六二四年九月,即1227年9月),他为他那著名的兀魯黑留下了汗位、領地和国家,离开了[这个]易朽的世界。”对于成吉思汗从“病危”到病死的情况,《元史·太祖本纪》有具体记载:蒙古太祖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初五),不豫(病危),己丑(十二),崩(逝世)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由于《史集》与《元史·太祖本纪》对成吉思汗从“病危”到病死前后连贯一致的记载,就将成吉思汗病死的时间与地点记叙的清清楚楚: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七月,成吉思汗病死于金国、南宋和西夏“三处交界之地”六盘山的“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据此,要找到“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的确切位置,一是要确定成吉思汗病殂前的行程踪迹在哪些地方,二是要确定金国、南宋和西夏“三处交界之地”在哪里,三是要确定金国、南宋和西夏“三处交界之地”的六盘山在哪里,四是要找到金国、南宋和西夏“交界之地”六盘山地区的“萨里川”在哪里,五是要找到“哈老徒之行宫”的具体遗址、遗迹在哪里。

成吉思汗南下陇右

要寻找成吉思汗病死在今天的什么地方,首先必须追踪成吉思汗病死前半年内[指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正月到七月十二日病死前]的进军路线与起居地点。因为这段时间内成吉思汗的进军路线、起居地点与成吉思汗病殂行宫所在地的地理方位直接相关。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从驻跸的盐州川(今宁夏盐池县)向积石州(今青海省贵德境)进军。根据宋夏文献记载,从盐州川向积石州进军只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

第一条是北路。从盐州川(今宁夏盐池县)向西南进军,进入今宁夏同心,跨过清水河,沿唐宋丝绸北路穿越宋夏时期的打冷沟川,经今宁夏中卫香山南麓、海原、抵达甘肃靖远后离路南下西进,经会宁临洮、进入陇右地区的积石州(今青海贵德境)。这条进军路线,旧本《范文正公文集》和前苏联收藏的两幅古《西夏地形图》上都是标绘清楚的,这是从盐州川(今宁夏盐池县)向积石州(今青海省贵德境)进军的捷径。从北路进军积石州应是成吉思汗的最佳选择。

第二条是南路。从盐州川(今宁夏盐池县)南下今宁夏同心,沿清水河进入今宁夏固原开城、瓦亭、甘肃平凉、华亭,再折而西进,经张家川、清水、秦州(今甘肃天水境)、陇西临夏进入积石州(今青海省贵德境)、西宁县(今青海省西宁市)。从这条路线进军积石州(今青海省贵德境),不仅在道路里程上要迂回绕一个大半圆,而且进入今宁夏固原后所经地区时属金国,沿途都是成吉思汗的敌对据守。当时,成吉思汗的目标是进军陇西的西夏积石州,切断积石州西夏守军东出救援被困的夏都中兴府。因此,成吉思汗绝不会反向入陇东,再翻六盘山,经开城、瓦亭,绕道甘肃平凉、华亭、张家川、清水,转一个大半圆后从南路进军积石州。

据《史集》记载:“狗年(1226年),成吉思汗得噩梦,父子密谈,立下遗嘱,以窝阔台继位。将儿子打发走后,成吉思汗向南家思进发。那个地区上的君王接二连三地来降……唐兀国王遣使请降,并求延缓一月献城。”据《元史·太祖本纪》,“夏主李img63降”“并求延缓一月献城”之事发生在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六月。据此,《史集》所称的“狗年(1226年)”实即《元史·太祖本纪》所说的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史集》所称的“南家思”即南宋。《史集》说成吉思汗向南宋进发,这是指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亲自挥师南下陇右攻取西夏积石州等陇右地区的军事行动(《元史·太祖本纪》)。宋廷南渡后,金国、西夏与南宋在陇右地区穿插接壤,蒙古军入川伐宋陇右是其必经之地。陇右疆土正处于成吉思汗攻取西夏积石州和南宋的进军方向上,因此《史集》将成吉思汗攻取西夏积石州的进军路线说成是“向南家思进发”。

据《元史·太祖本纪》、《元史·按竺迩传》、《西夏纪》,1227年农历正月,成吉思汗留下一支部队继续围攻西夏国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老城),他本人则从驻扎的盐州川(今宁夏盐池县及其东北毗邻地带)挥师南下积石州(今青海省贵德境)。二月份,攻破临洮府(今甘肃临洮县)。三月份,攻破洮(洮州,今甘肃临潭县)、河(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县)、西宁(西宁县,今青海西宁市)三州县和信都府。夏四月,成吉思汗驻跸龙(隆)德(今宁夏隆德县),攻取德顺等州(今甘肃静宁等地)。至五月份,“蒙古时尽克夏城邑”,西夏“全境被扰,不能复振,惟有乞降”,成吉思汗派遣唐庆等出使金国。闰五月,成吉思汗避暑六盘山。六月,成吉思汗驻跸清水县西江(今甘肃清水县红堡镇)。至此,蒙古军南下陇右的战役胜利结束。由上可知,成吉思汗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正月到六月,他除闰五月在六盘山避暑外,其余时间都在黄河以南、陇山(六盘山)以西直抵河湟的陇右地区行军和打仗。查阅1227年成吉思汗从盐州川向积石州进军的有关史料,绝无成吉思汗走南路入固原,经开城、瓦亭、平凉、华亭折而西进,绕道张家川、清水、秦州攻取积石州的任何文献记载。

以上蒙古军队攻城略地的路线证明,成吉思汗从盐州川(今宁夏盐池县)向积石州(今青海省贵德境)进军走的是北路,即从今宁夏盐池、同心跨过清水河,沿唐宋以来的丝绸北路,穿越海原、甘肃靖远后离路南下西进,经会宁、临洮进攻陇右地区的积石州。这条道路,也就是《西夏地形图》上标绘的从西夏的盐州川、灵州翔庆军、韦州静塞军沿打冷沟川,经萧关、天都寨、西安州、会州直抵陇右,通向永寿保泰军、兰州、积石州的军事、交通大道。这条道路上的西安州,地处西夏、宋朝和金国这三国的“交界之地”,是西夏、宋朝、金国反复乞赠、攻夺、割赠的军事、交通枢纽地区。成吉思汗从盐州川攻取积石州,今宁夏海原西安州是其必经之地。

成吉思汗北还西夏

据《元史·太祖本纪》,成吉思汗从公元1227年农历正月南下积石州到当年六月底驻跸清水县西江,他始终征战在陇右地区的最南面,在此期间他没有病危、病殂的记载。

1227年农历六月份,金国派遣使臣向成吉思汗求和,西夏末帝李img64向成吉思汗乞降,“并求延缓一月献城”。成吉思汗答应了李img65延缓一月献城”的请求,同意李img66延缓到七月份献城投降(《元史·太祖本纪》、《元史·按竺迩传》、《史集》、《西夏纪》)。

《元史·太祖本纪》载:成吉思汗病危、病殂发生在蒙古太祖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初五),不豫(病危),己丑(十二),崩(逝世)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元史·太祖本纪》只说了成吉思汗病危的时间,但没有说成吉思汗是在什么地方病危的。对此,《黄金史》却说得很清楚:“可汗(成吉思汗)进军西夏,哈萨儿回宫请李氏汉人医治腿脚之痛风病,虽有好转,但浑身乏力,逐渐衰弱。于丙戌年冬季月殡天,享年六十三岁。”这就是说,成吉思汗是在北还“进军西夏”的途中患上了“痛风病”,经“李氏汉人医治”无效而“殡天”的。由此证明,成吉思汗是在1227年农历七月初离开清水县西江,按李img67请求“延缓一月献城”的原定献城投降时间回师北还西夏,前去接受西夏末帝李img68“献城”投降事宜时“进军西夏”途中病危的。也就是说,成吉思汗七月初五病危时的地区是在蒙古军回师北还西夏的途中。关于成吉思汗回师北还西夏途中病危的具体地点,《史集》记载得更清楚:“当他(成吉思汗)来到女真、南家思和唐兀地面交界处的六盘山地方時,女真国王遣使献珠,唐兀国王遣使请降,并求延缓一月献城。”《史集》所称的“南家思”指南宋,“女真”指金国,“唐兀”指西夏。成吉思汗向南宋進发是指二十二年(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亲自挥师南下陇右的军事行动(《元史·太祖本纪》)。当成吉思汗来到金国、南宋和西夏“交界处的六盘山地方时”,西夏国王“遣使请降”,这指的是二十二年六月“夏主李img69降”这件事(《元史·太祖本纪》)。从《史集》的记述看,成吉思汗所至的“六盘山地方”是在金国、南宋和西夏的“交界处”。洪钧在《元史译文证补·太祖本纪译证》中说:成吉思汗“行至六盘山,为主儿保,南纪牙斯,合申三处交界之地,帝自此病日渐,临崩之前,告其大臣,我死且不发丧,忽令敌人,待合申主来,即尽杀之。猪儿八月十五日,帝崩”。从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看,成吉思汗病危、临崩遗嘱、逝世都是发生在“行至六盘山”时,而此“六盘山”位于“主儿保,南纪牙斯,合申三处交界之地”,“主儿保”即金国、“南纪牙斯”即南宋、“合申”即西夏,这就是说,成吉思汗病重、临崩遗嘱、逝世都发生在金国、南宋和西夏这“三处交界之地”的“六盘山”。

成吉思汗于1227年农历七月初五在金国、南宋和西夏这“三处交界之地”的“六盘山”病危后,据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记载:“成吉思汗的病情愈来厉害,因为不能把他从所在之地挪走,他便在624年剌马赞月4日(公元1227年8月18日)与世长辞。”《黄金史》说:成吉思汗是在“进军西夏”的途中患上了“痛风病”后,“哈萨儿回宫请李氏汉人医治腿脚之痛风病,虽有好转,但浑身乏力,逐渐衰弱。于丙戌年冬季月殡天”。从《世界征服者史》、《黄金史》的记载看,成吉思汗在病危、病死期间内(1227年农历七月初五病危,七月十二逝世)并没有离开其北还西夏途中驻跸的六盘山。这就是说,成吉思汗从蒙古太祖公元二十二年(1227年)农历七月初五(公历8月18日)病危到七月十二(公历8月25日)逝世都是驻跸在金国、南宋和西夏“三处交界之地”六盘山的“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

成吉思汗驻跸海原西安州

据《史集》记载,当成吉思汗来到金国、南宋和西夏三国“交界处”的六盘山地方时,西夏国王“遣使请降并求延缓一月献城。”那么,金国、宋朝和西夏这三国的“交界之地”在哪里?

历史记载,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金兵押着徽、钦二帝从开封北返撤出宋境,同时册立北宋原任宰相张邦昌为楚帝,管理黄河以南的土地。同年,康王赵构即位于归德,史称宋高宗,是为南宋。宋朝旧臣仍然拥护赵宋,宋朝旧疆金名楚地,世称宋境。此后,金国、宋朝、西夏之间战乱频繁,争城夺地不断。为了解决边界纠纷,金国、宋朝、西夏曾订立过边界协议,进行过划界工作。

据《宋史·夏国传》,西夏疆域: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抵大漠,境土2万余里。宋萧关是西夏南界。

从“天会议和”看西夏与南宋(楚)的交界。《金史卷二六·地理志》载:“天会五年(1227年),元帥府宗翰、宗望奉诏伐宋,若克宋则割地以赐夏。及宋既克,乃分割楚、夏疆封,自麟府路洛阳沟距黃河西岸,西历暖泉堡,鄜延路米脂穀至德胜寨,环庆路威延寨逾九星原至委布谷口,泾原路威川寨略古萧关至北谷口,秦凤路通怀堡至古会州,自此距黃河,依見流分熙河路尽西边,以限楚、夏之封,或指定地名有悬邈者,相地势从便分画。”以上交界划分中涉及到的具体堡寨,金人所著《大金吊伐录·卷四》有详细记载,其中西夏南境与宋、金西北、西南的分界线是:“泾原路威川寨、贺罗川、贺罗口、板井口、通关堡、古萧关、秋山堡、绥戎堡、锹䦆川口、中路堡、西安州山前堡、水泉堡、定戎寨、乱山子、北谷川、秦凤路通怀堡、打乘川、征原堡、古会州自北直抵黄河,依见今流行分熙河路尽西边以限楚、夏之封。所有界至,如或指定地名城堡处所,内有出入悬邈者,相度地势,各容接连,两相从便分画。”此分界线交界之地中所列的堡寨绝大部分在《宋史·地理志》中有记载:如此处的古萧关即宋萧关,“崇宁四年建。东至胡卢河一十五里,西至绥宁(戎)堡三十里”。宋萧关故址在今宁夏海原县关桥乡。从此萧关稍北向西经新堡子川到甘肃靖远县黄河岸边,至今还遗存有一路宋夏界堠。绥戎堡及其所辖秋山堡、锹䦆川口、中路堡、西安州山前堡均属西安州。西安州,“元符二年(1099年)以南牟会新城建为西安州,东至天都寨二十六里,西至通会堡五十五里,南至宁安砦一百里,北至啰没宁堡三十五里”,其故址在今宁夏海原县西安州古城。定戎寨,“元符二年赐名,地本硷隈川。东至山前堡三十里,西至秦凤路分界堠一十二里,南至通安砦一百里,北至劈通流界堠五十里”。据《嘉靖固原州志》载:“定戎寨,一名干盐池……平旧垒中,得前人所作‘过定戎寨诗镌’始知其名也。其境东接西安州,西入打剌赤,南通会宁县,北达宁夏,岂宋御夏至此,至金始隶乎夏欤!元废不治。”定戎寨故址在今宁夏海原县盐池乡,与今甘肃省靖远县接界。水泉堡,属怀戎堡管,故址在今甘肃省靖远县水泉镇水泉村。古会州,“元符二年,始建筑,割安西城以北六砦隶州。崇宁三年,置倚郭县曰敷文,又以会州隶泾原路”。古会州在今甘肃省靖远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会州陷于金,金改敷文县为保川县。此后,会州一直是金夏争夺之地。《金史卷十六·宣宗纪》载:兴定四年(1220年)秋八月,“夏人陷会州,刺史乌古论世显降”。元光二年(1223年)十一月,金“巩州行元帅府报会州破夏人之捷”。

从“皇统赐地”看西夏与金国的交界。《金史卷二六·地理志下》载:“皇统六年(1146年),以德威城、西安州、定边軍等沿边地赐夏国,从所请也。正隆元年(1156年),命与夏国边界对立烽候,以防侵轶。”德威城,在今甘肃省靖远县西黄河东岸。

“天会议和”与“皇统赐地”划界堡寨的现存遗迹、遗址证明,西夏南境与南宋(楚)、金国的交界之地在宋萧关(今宁夏海原县关桥乡)经西夏西安州(今宁夏海原县西安乡)至金会州(今甘肃靖远县、会宁县境)的东西边界上。据《宋史》、《金史》、《夏国传》、《元史》等史籍记载,从北宋、南宋到成吉思汗病殂(1227年)期间,西安州始终是西夏、金国与宋朝激烈争夺的交界地区,会州一直是西夏与金国反复争夺的重点边城。由上可知,西安州东邻南宋环庆路,西接金国古会州,北边夏国南境,南挨宋朝泾原路,此地正处于南宋、西夏和金国的“交界之地”。所以,金国、宋朝和西夏“三处交界之地”在今宁夏海原县的古西安州。今宁夏海原县古西安州正是成吉思汗所来到的金国、南宋和西夏三国“交界处”的驻跸地。

成吉思汗病殂海原六盘山

成吉思汗病殂于六盘山,这种说法的最早史料依据是《史集》:“亥年,汗进至六盘山,八月十五日登遐。”其次是《宋史纪事本末》:“理宗宝庆三年,蒙古主铁木真卒于六盘山。”还有元末明初陈檉的《通鉴续编》、明成化年间商辂的《续通鉴纲目》等著作都说蒙古主铁木真“卒于六盘”。

六盘山,古称陇山,亦称六盘山,位于宁夏、甘肃、陕西的交界地带,为南北走向。它北起宁夏海原县的西华山、天都山,南至甘肃、陕西,逶迤200余公里,主峰在今宁夏固原县、隆德县境内。

成吉思汗病殂于六盘山,学术界认识基本一致,但这是个笼统的说法。六盘山从北向南200余公里,成吉思汗到底病殂在六盘山的哪一段地方?看法就大相径庭了。据《元史·察罕传》载:察罕随同成吉思汗“又从攻西夏,破肃州。师次甘州……进攻灵州,夏人以十万众赴援,帝亲与战,大败之。还次六盘,夏主坚守中兴,帝遣察罕入城,谕以祸福。众方议降,会帝崩,诸将擒夏主杀之,复议屠中兴,察罕力谏止之,驰入,安集遗民”。《元史·察罕传》记载表明,成吉思汗“还次六盘”之时正值蒙古“诸将擒夏主杀之”之日。据《史集》、《元史·太祖本纪》,“诸将擒夏主杀之”的时间当在1227年农历七月初八左右,也就是说,1227年农历七月初八左右,成吉思汗是在回师北还西夏途中驻跸六盘山的(还次六盘)。《元史·察罕传》中的所谓“还次六盘”,是指成吉思汗“率师渡河攻积石州”的陇右战役结束后又从清水县西江原路(北路)北还西夏,前往接受西夏末帝李img70“献城”投降事宜途中驻跸六盘山的,这才能称之为“还次六盘”,而不是《元史·太祖本纪》所说的成吉思汗挥军南下陇右攻城略地时驻跸的清水县西江。因为在“诸将擒夏主杀之”之前的六月份,成吉思汗就已“次清水县西江”了。成吉思汗六月份驻跸的清水县西江,是成吉思汗在陇右战役中夺取地区中最南面的一个县城,东距六盘山百里之遥。因此,六月份成吉思汗驻跸的清水县西江,既不是成吉思汗回师北还西夏途中驻跸的城寨,也不是地处六盘山的城寨。所以,《元史·察罕传》中记载的成吉思汗“还次六盘”与《元史·太祖本纪》中记载的成吉思汗“次清水县西江”在时间、地点上都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关于《元史·察罕传》中记载的成吉思汗回师北还西夏途中所驻跸的六盘山的地理方位,洪鈞在《元史译文证补·太祖本纪译证》中说:成吉思汗“行至六盘山,为主儿保,南纪牙斯,合申三处交界之地,帝自此病日渐,临崩之前,告其大臣,我死且不发丧,忽令敌人,待合申主来,即尽杀之。猪儿八月十五日,帝崩”。“主儿保”即金国、“南纪牙斯”即南宋、“合申”即西夏,这就是说,成吉思汗病危、临崩遗嘱、逝世都发生在金国、南宋和西夏这“三处交界之地”的“六盘山”。金国、南宋和西夏“交界之地”的“六盘山”,就是《元史·察罕传》中记载的成吉思汗从清水县西江又原路(北路)回师北还西夏途中所驻跸的六盘山(“还次六盘”)。

金国、南宋和西夏三国的“交界之地”在哪里?“天会议和”与“皇统赐地”的划界文书证明,金国、南宋和西夏三国的“交界之地”在今宁夏海原县的古西安州境内。

古西安州境内有无“六盘山”?据《宋史·地理志》载,西安州,“元符二年(1099年)以南牟会新城建为西安州,东至天都寨二十六里,西至通会堡五十五里,南至宁安砦一百里,北至啰没宁堡三十五里”。宋西安州遗址即今宁夏海原县西安州古城,东至天都寨二十六里。天都寨位于宁夏海原县天都山下。宁夏海原县古西安州境内的天都山,宋夏蒙元时期亦称六盘山。《西夏纪》载: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西夏“进攻刘璠堡。泾原熟户万余帐想来骄悍,元昊六盘山之战皆其向导……引元昊乘胜围刘璠《长编一百三十一》”。刘璠堡属镇戎军,在镇戎军北,缘胡卢河川路北控贼界从苇子湾至故萧关(《武经总要》)。镇戍军西距天都山约百里,其西北是三川砦、定川砦与刘璠堡,与石门前后峡连接,系唐萧关故地。刘璠堡之西即天都山。《长编》说:“环庆都监、宫苑副使范全入奏,‘近刺知天都左右厢点兵,然未知寇出何路。’上曰:‘适有边奏,已犯高平军刘璠堡。’”对元昊围刘璠堡的战事,《宋史·葛怀敏传》载:庆历二年,元昊寇镇戎军,“闻元昊徙军新壕外,怀敏议质明袭之。乃命诸将分四路趣定川寨。刘湛、向进出西水口,泾原路都监刘珣出莲华堡,曹英、李知和出刘璠堡,怀敏出定西堡”。莲华堡,位于今海原县城西南,其地宋称莲华山。莲华山,即《乾隆盐茶厅志备遗》、《光绪海城县志》中的莲花山,在海城县南十五里,后世音讹为南华山。《宋史·地理志》西安州条载:“天都砦,元符二年,洒水平新砦赐名天都。东至临羌砦二十里,西至西安州二十六里,南至天都山一十里,北至绥戎堡六十五里。”按此地里方位,今宁夏海原县城南十五里的南华山即宋夏时期的莲华山、天都山,亦称六盘山。宋夏时期,刘璠堡、萧关、镇戎军均属宋境,宋朝出击西夏的六盘山之战多发生在今宁夏海原县的天都山、西华山一带。《宋史·张叔夜传》载:“张叔夜……少喜言兵,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州本汉金城郡,地最极边,恃河为固,每岁河冰合,必严兵以备,士不释甲者累月。叔夜曰:‘此非计也。不求要地守之,而使敌迫河,则吾既殆矣。’有地曰天都者,介五路间,羌人入寇,必先至彼点集,然后议所向,每一至则五路皆竦。叔夜按其形势,画攻取之策,讫得之,建为西安州,自是兰无羌患。”所谓“五路”,是北宋在陕西沿边设置的五个行政区域,各路北境与西夏南境接界,自西向东依次为熙河路、秦凤路、泾原路、环庆路、鄜延路。“天都”即天都山,“介五路间”即说天都山位于“五路”中间的泾原路西北境。《宋史·王仲宝传》载:北宋天圣初年(公元1023~1025年),“元昊寇延州,仲宝将兵至贺兰谷,以分兵势,败蕃将罗逋于长鸡岭。迁四方馆使,领濮州团练使,为泾原路总管、安抚副使兼管勾秦凤路军马事。与西羌战六盘山,俘获数百人”。《张叔夜传》所指泾原路西北境的天都山即王仲宝与西羌交战的六盘山。

《元史译文证补·太祖本纪译证》说:成吉思汗病危、临崩遗嘱、逝世地点所在的“六盘山”,位于金国、南宋和西夏这三国的“交界之地”。金国、南宋和西夏的“交界之地”即今宁夏海原县古西安州,此州境内的南华山,宋夏蒙元时期称莲华山、天都山,亦称六盘山。成吉思汗病逝的六盘山,即今宁夏海原县城西南的十五里天都山。

“萨里川”在海原锁黄川(www.xing528.com)

成吉思汗病死于六盘山之萨里川,这种说法的最早史料依据是《元史新编》:“六月,帝次清水县西江。……己丑,崩于六盘山之萨里川。”这就是说,成吉思汗病死的萨里川在六盘山,而不在其他地区。《元史新编》系魏源(1794~1857年)编纂,成书于咸丰元年(1851年)。魏源是最早利用境外资料研究元史的学者。《元史·太祖纪》载:成吉思汗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宮”。对萨里川、哈老徒这个地点,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注解说:“《元史》谓成吉思汗死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宮,此二名皆属蒙古语名,疑其士卒以此名名其汗身死之地。”中国近代史学家屠寄(1856~1921年),历任晚清翰林院庶吉士,京师大学正教席,擅长蒙古史,《蒙兀儿史记》即其名著。屠寄精于蒙语考释,他认为,《元史》中的萨里川哈老徒,即《蒙古秘史》中的撒阿里客额儿。撒阿里是黄色,客额儿是平地,撒阿里客额儿是黄色的平地。依屠寄对蒙语“萨里川”汉语翻译,“萨里川”当指“黄色的平地”。根据以上考证,成吉思汗病逝的六盘山既然是在今宁夏海原县城西南的天都山,那么,萨里川当在天都山所在的今宁夏海原县古西安州境域。

旧本《范文正公文集》和前苏联收藏的两幅古《西夏地形图》上,标绘着一个名叫“打冷沟川”的地方。从《西夏地形图》上看,从东向西,“打冷沟川”的北面是今宁夏中卫市黄河南岸的“鸣沙县(今宁夏中卫、中宁县)”、香山南麓;“打冷沟川”的南面是今宁夏海原县古“萧关”、“天都山”;宋夏蒙元时期,从盐州川(今宁夏盐池县)、灵武郡(今宁夏灵武市)、韦州(今宁夏同心县)通向“萧关”、“西安州”、“天都山”、“会州”、“兰州”、“积石州”(今青海省贵德境)的军事、大道就标绘在长长的“打冷沟川”上。

关于《西夏地形图》上“打冷沟川”所在的地里位置,历史资料有记述。《道光会宁县志》载:“锁黄川,县(会宁县)东北三百一十里。东西长三百里,南北阔一百里,接宁夏固原界。”依此地域范围,该“锁黄川”包括了东从今宁夏固原县西北境,中括宁夏中卫香山南麓和海原县南华山北麓,西南至今甘肃靖远县的大片黄土川地,与《西夏地形图》上“打冷沟川”所在的地里位置相当。据《道光会宁县志》记载,该志以明《会宁县志》为蓝本。据《元史·地理志》,会宁宋属会州敷川县,金属会州保川县,元并县入州,属巩昌路。审视《道光会宁县志》所载会宁全境图域及山川地名,其标绘记载的基本上是元末明初会宁县的地理内容。《明许用中建设永安堡碑记》载:“永安堡,盖为戴节度、王晋安翁新命名云。国初仅设一堡于河上御寇,曰迭烈逊。……前所废者乃裴家川,跨诸要害,中距河四十里。计雪山枕其南,刘家沟口接其北,东与捍平川、白崖子、乱古坝堆、锁黄川峛崺相联络不绝。川讦膴,草木蓊蔚,古渠坝塍畴尚在。塞人以小河套剌剌称之。”《康熙靖远县志》载:“锁黄川,在(靖远县)北一百五十里,东西延长三四百里,南北百里,中有盐池,西有芦沟水……平衍旷漫,水草茂盛,乃四通八达之处。外寇每乘秋高自花马池入寇,每于此牧马数日,方由青砂岘侵犯会宁、安定,由老官川侵犯静宁、固原等处。”锁黄川所处的军事地理位置,恰如古人所论:“靖远面山背河,绵亘数百里,西襟甘凉,南引陇岷,北控朔漠,东接宁固,密迩荒服,颇号严邑。……边防要路:一路自花马池过边,由锁黄川至打喇赤、青砂岘入犯安、会、临、巩地方。一路自花马池、梁家泉,由锁黄川、打喇赤、青砂岘入犯安、会。一路自定边、干沟、梁家泉,锁黄川、青砂岘入犯安、会、临、巩。一路自塔儿湾乘冰渡河,由锁黄川入犯环固地方,由青砂岘入犯安、会堡寨。一路自迭烈逊、老龙湾乘冰渡河,由旱平川、白崖子、打喇赤入犯安、会地方。”海原县、天都山地处锁黄川之军事要冲,为兵家必经、必争之地。

由上可知,明清《会宁县志》、《海原县志》全境图域及山川地名继承沿用了蒙元时代的许多地理名称,如“打喇赤”、“迭烈逊”、“小河套剌剌”、“乌兰山”、“帖木山”、“海喇都”、“哈喇川”等等,民间传留地名中的音译蒙元地名更多。因此,《元史·太祖本纪》、《元史新编》中的“萨里川”,应是《西夏地形图》上“打冷沟川”的音讹音变。蒙语“萨里川”的汉文意译是“黄色的平地”,“锁黄川”的汉文含意是连续不断的黄色平川,这与屠寄所说蒙语“萨里川”的含义为“黄色的平地”一样。所以,“萨里川”是“锁黄川”的蒙语地名,“锁黄川”是“萨里川”的汉文意译。所以,从地理位置、地名语义上推断,成吉思汗“哈老徒行宮”之所在地“萨里川”,当是今宁夏海原县古西安州境内的“锁黄川”。今宁夏海原县的树台乡尚遗存有“锁黄川”这一古地名,该地与古西安州毗邻。

“哈老徒行宫”在海原天都寨

成吉思汗病死于“萨里川之哈老徒行宫”,这种说法的最早史料依据是《元史·太祖本纪》:蒙古太祖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初五),不豫。己丑(十二),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

“哈老徒之行宫”是怎么一回事?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注解说:“《元史》谓成吉思汗死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宮,此二名皆属蒙古语名,疑其士卒以此名名其汗身死之汉地。”遗憾的是上世纪的冯承钧不知道宁夏海原县有一地名就叫“海喇都”。2007年,据李进兴先生撰文介绍:蒙古语专家乔日普吉教授说:宁夏海原县“海喇都”与“哈老徒”均是对蒙古语“前哨、前锋、哨位”用汉字音注的异写。笔者认为,乔日普吉教授的这一解释,可谓一语中的。从笔者前考得知,今宁夏海原县的古西安州即是金国、宋朝、西夏三国的“交界之地”,也是成吉思汗进攻西夏、金国和南宋的“前哨、前锋、哨位”之地。今宁夏海原县元代就有“海喇都(哈老徒)”这一古地名,“哈老徒”即“海喇都”,“哈老徒之行宫”即“海喇都之行宫”。这样,将成吉思汗崩于“哈老徒之行宫”这句蒙语翻译为汉语,即成吉思汗病殂于今宁夏海原县位于“前哨、前锋、哨位地方的行宫”。李进兴先生在《成吉思汗‘哈老徒行宫’遗物考述》一文中根据清代《海城县志》等三部志书的记载说:“哈老徒行宫(海喇都行宫)”即在今海原县城。据笔者考证,“哈老徒行宫(海喇都行宫)”是在今宁夏海原县境内,但不在今海原县城。

《元史·太祖本纪》中的“哈老徒之行宫”究竟在海原县的什么地方?清《海城县志》对海喇都的历史沿革记载有误,海喇都行宫(哈老徒行宫)在今宁夏海原县城的这种说法与史不符。据《嘉靖固原州志》记载:“海剌都营,在州西北二百一十里。楚府牧马地。……旧无城池,权于干城儿建立公署、仓库。天顺三年(1459年),营人始自筑小城,周二里,高一丈余。……成化七年(1471年),兵备佥事杨勉始增筑其城,高阔皆三丈,周四里三分,东西南三门,池深阔各一丈五尺。内有大小官厅、操守厅及承奉行司。”今宁夏海原县城始建于1459年,而成吉思汗是1227年农历七月十二病死于“哈老徒之行宫”的,成吉思汗病死于“哈老徒之行宫”的时间比海原县城始建的时间还要早232年,成吉思汗病死时尚无今宁夏海原县城。所以,说成吉思汗病死的“哈老徒之行宫”在今宁夏海原县城是没有任何历史记载根据的。

成吉思汗病殂的“哈老徒行宫(即海喇都行宫)”在今宁夏海原县古西安州境内,这是于史有据的。“哈老徒行宫”是成吉思汗病危期间居住的“行宫”。成吉思汗病危期间指1227年农历七月初五(公历8月18日)至农历七月十二(公历8月25日)。1227年农历六月至七月十二期间,成吉思汗无论是驻跸清水县西江还是北还西夏,他始终都在陇右地区,这是有史为证的。特别是六月至七月初五左右,在陇右发生了两件重大事件,这两大事件与成吉思汗的死亡时间、死亡地点紧密相关。第一件,西夏末帝李img71于1227年农历七月初五左右“出城”到成吉思汗的驻跸地点向成吉思汗“隔门而拜”。据《元史·太祖本纪》、《西夏纪》,六月份,成吉思汗驻跸在清水县西江,西夏末帝李img72遣使入蒙古军“乞降”,成吉思汗同意了李img73“乞降”的请求。李img74又提出还需要准备献给成吉思汗的“供物”,请求将其献城(中兴府)投降的时间向后推迟一个月,待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他亲自前去觐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也答应了,并且成吉思汗还向李img75回话说:“今我尚病,且无来。”按从六月份向后推迟一个月的时间计算,李img76亲自前去觐见成吉思汗的规定时间应是七月份。李img77“出城”“觐见成吉思汗”的前后过程,《蒙古秘史》有详细记载:“唐兀惕国主不儿罕(李img78)一见无法抵挡,只好带着金银器皿九十九,少男少女九十九,骟马良驼九十九,出城觐见成吉思汗。此时成吉思汗愈加恶心难受,只好让不儿罕(李img79)隔门而拜。待到第三天,成吉思汗下令将不儿罕召来,赐其忠顺之号,并命脱栾将其处死。”上述记载说明,西夏末帝李img80“出城觐见成吉思汗”时,成吉思汗当时就居住在北还西夏途中某个城寨的“行宫”中,否则李img81不会“隔门而拜”。李img82“出城觐见成吉思汗”时,正是“成吉思汗愈加恶心难受”之时,也就是说,李img83“出城觐见成吉思汗”的时间正是成吉思汗在北还西夏途中病危的时间。据《元史·太祖本纪》,成吉思汗七月初五病危。所以,七月初五这个时间,与《蒙古秘史》记载李img84请求从六月份向后推迟一个月亲自前去觐见成吉思汗的时间完全相合。这就是说,李img85“出城”亲自前去“觐见成吉思汗”的时间大致在七月初五左右,而此时成吉思汗正在北还西夏途中的某个城寨的“行宫”中请西夏的“李氏汉人”给他治病(《黄金史》:可汗进军西夏,哈萨儿回宫请李氏汉人医治腿脚之痛风病,虽有好转,但浑身乏力,逐渐衰弱,于丙戌年冬季月殡天,享年六十三岁)。第二件事,西夏末帝李img86“觐见成吉思汗”时,向成吉思汗敬献了“行宫及器皿”,成吉思汗临终时将西夏末帝李img87敬献的“行宫及器皿”又全部赐给了脱栾。《蒙古秘史》说:脱栾处死不儿罕(李img88)后,成吉思汗降旨道“:我于阿儿不合猎野马而摔伤,脱栾惜我身躯性命,建言退去为我疗伤。幸得长生天之助,已将敌人握入手中。把不儿罕(李img89)献来的行宫及器皿,全部赐给脱栾!”七月初五左右至七月十二发生的以上两件重大事件证明在今宁夏海原六盘山确有成吉思汗病危、病殂时居留的“哈老徒行宫(即海喇都行宫)”。

《蒙古秘史》在李img90“出城觐见成吉思汗”时“带”的礼物中没有写“行宫”,而在成吉思汗临终时却说“把不儿罕(李img91)献来的行宫及器皿,全部赐给脱栾!”由此看出,李img92献来的“行宫”不是他从外地带来的什么“行帐”或“行宫”,而是在此前就已献给成吉思汗的在西夏(今宁夏海原六盘山地区)驻跸的“行宫”。成吉思汗病危、病殂时就居留在李img93献来的“行宫”中。那么,李img94献给成吉思汗的“行宫”到底是哪儿的“行宫”?

关于夏王城(中兴府)中的“宫室”,据《西夏书事》说:“六月,太白入东井,地大震,宫室多坏,王城夜哭。”夏王城(中兴府)的“宫室”毁坏到如此地步,李img95是不能作为礼物献给成吉思汗的。况且,《蒙古秘史》明文记载李img96献给成吉思汗的是“行宫”,而不是夏王城(中兴府)中的“宫室”“王宫”或“皇宫”。

1226年农历春正月成吉思汗最后一次进攻西夏时,成吉思汗在西夏境内“下营宿夜”时的“行宫”是“帐”。《蒙古秘史》载:“在出征唐兀惕人的征途中,成吉思汗所乘兔斑赤马被奔腾而来的野马群所惊,坠成吉思汗于地。成吉思汗浑身不适,便到搠斡儿合惕一地下营宿夜。第二天一早,也遂夫人对大家说:“诸子、群臣们商议一下吧,可罕昨夜大烧不退,很是难受。”脱栾参谋官说道:“唐兀惕人有筑好的城,有不能挪动的营地。他们不能背着筑就的城和不能挪动的营地逃走。我们还是回去养好可罕的身体后,再来与他们决战为好。”诸子、群臣都赞同脱栾的意见,便入帐奏闻成吉思汗。”此时入见成吉思汗称“入帐”,说明此时的成吉思汗住在蒙古帐篷中。1227年农历五月份,“蒙古时尽克夏城邑”,七月初五左右,李img97“出城”到成吉思汗驻跸之地向成吉思汗“隔门而拜”,所谓“隔门而拜”,当指成吉思汗驻跸“行宫”的宫门,而不是“入帐”的“帐门”,说明此时的成吉思汗已住在“行宫”中。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成吉思汗七月初离开清水县西江北还西夏。从七月初五病危(“不豫”)到七月十二日“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仅隔八天,蒙古军队是不会给成吉思汗自造“行宫”的。

西夏末帝李img98继位于1226年农历七月。李img99从继位到被杀仅一年,且一直处于蒙古军队的战火重围中,他是不可能为成吉思汗重新修建“行宫”的。但《蒙古秘史》明文记载李img100给成吉思汗献了“行宫”。既然“行宫”是西夏末帝李img101所献,那么此“行宫”肯定是李img102之前的西夏皇帝所修建、所使用的,它肯定位于西夏境内成吉思汗病危、病殂时的居留地。那么,李img103献给成吉思汗的“行宫”具体在什么地方?

据宋夏史籍记载,今宁夏海原县古西安州境内西夏建有“行宫”或“宫殿”的古城寨有两处。

第一处是李元昊始建的天都砦行宫。《西夏纪·卷九》载:宋庆历二年(1042年),李元昊“纳妃摩移氏,营天都山居之。妃为摩移皆山女,元昊因天都与泾原路接,山川平易,劲骑疾驰渭州,日暮可至,特营宫室居之,日与没移氏宴乐其中”。此“天都”当指天都山下的天都寨,李元昊在天都寨内建有行宫。《宋史·地理志》西安州条载:“天都砦(寨),元符二年(1099年),洒水平新砦赐名天都。东至临羌砦二十里,西至西安州二十六里,南至天都山一十里,北至绥戎堡六十五里。”天都寨行宫位于今宁夏海原县天都山下的天都砦(寨)内,南至天都山一十里,东北距海原县城约五里,现存城墙遗迹保存完整。城呈方形,周边约一公里,城墙残高4至8米,黄土夯筑,并环以瓮城,俗称“柳州城”。近十多年来,因该城内暴露、挖掘、拣拾发现的宋代残砖碎瓦、破瓷烂碗等遗物太多,当地群众又呼之为“宋城”。

第二处是西夏始建并多次修复过的西安州南牟会宫殿。《西夏纪·卷十七》载:宋元丰五年(1082年)正月,“修南牟城。南牟倚天都、葫芦河形胜,自李宪残破,宫殿皆毁。蕃部藏族迁徙无依,梁氏使乙埋修复之,近天都创立七堡,量兵分守”。《宋史·地理志》载:“西安州,元符二年(1099年)以南牟会新城建为西安州。”西安州是在南牟会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由于宋夏对该城争夺激烈,西安州宫殿三次毁于战火,西夏三次重修。西安州古城位于今宁夏海原县城西四十里,现存城迹保存比较完整。古城呈正方形,周边约八里,城墙残高四至八米,每边城墙都建置有十九个马面,开东西二门,并环以瓮城和护城河。

今宁夏海原县城西面的西夏天都寨行宫与西安州南牟会宫殿相距约15公里,都建筑在六盘山北麓。笔者调查时,据当地老年人讲,西夏天都砦与西安州古城古有地道相通,他小的时候,曾随其父从天都砦西城墙南段的地道中走过一截。当地老年人两城“地道相通”的传闻是否属实,因未发掘,不得而知。但西夏天都寨和西安州古城都建筑有西夏皇帝居住的行宫、宫殿是属实的,这不但有宋夏文献记载可凭,而且有出土的宋夏蒙元建筑构件为证。《乾隆盐茶厅志》载:“天都砦(寨)旧城在华山北里许”,“海喇都城,即夏之天都砦(寨)”。“华山”即今宁夏海原县南华山,宋夏蒙元时期亦称六盘山。“天都砦(寨)旧城”即指今宁夏海原县城西南约五里处六盘山(当地现称南华山)北麓的宋夏天都寨,此天都寨“即夏之天都砦(寨)”,亦即宋夏蒙元时期的“海喇都城”。

西夏天都寨内的天都寨行宫、西安州古城内的西安州南牟会宫殿早已变为农田。20世纪90年代至今,当地群众由于生产等原因,在古城行宫、宫殿遗址内不断挖出大量高档次的唐、宋、夏、蒙元瓷器残片、残件,也不乏完整器物,制造工艺极为精细、精致、精美,如玉璧底白釉盘、钧窑碗、秘色瓷、影青碗、耀州窑盘碗、龙泉窑碗、“内府”白釉梅瓶等等。地上地下的宋、夏、蒙元建筑构件多见,文物遗迹遍布。《元史·刑法志》规定:“诸章服,惟蒙古人及宿卫之士,不许服龙凤文,余并不禁。谓龙,五爪二角者。”“诸小民房屋,安置鹅项衔脊,有鳞爪瓦兽者,笞三十七,陶人二十七。”这里出土的建筑构件、器物,多属宫廷用品,在民间则属违禁品。特别是这里出土的元代大型石雕双角龙首建筑构件、兰釉螭形瓷屋脊、白釉大筒瓦、兰釉螭形瓷烛台,显示了非凡的皇宫气派。

综上所述,今宁夏海原县城西南约五里处六盘山(当地现称南华山)北麓李元昊始建的天都寨行宫,才是西夏末帝李img104献给成吉思汗的“哈老徒之行宫(即海喇都之行宫)”。“哈老徒之行宫(即海喇都之行宫)”所在的这座天都寨,“宋名天都寨,夏改为东牟会,元名海喇都”,今名柳州城。据此,成吉思汗病危、病殂的“哈老徒之行宫(即海喇都之行宫)”,正是今宁夏海原县城西南五里处六盘山下的天都寨行宫。

成吉思汗病殂“行宫”勘误

关于成吉思汗病殂“行宫”的以下说法,须从史料上进行勘误。

(一)固原开城说

据报道,一些研究者说:近年来,“宁夏考古人员在开城梁周围发现大量元代遗物。其中有绿釉陶瓶、陶罐、黄釉瓷碗、瓷罐、瓷器盖、红釉瓷盆、黄釉琉璃塔刹、琉璃龙纹三足鼎、琉璃四足香炉、铜熏炉盖、金饰件等。而琉璃建筑构件,不仅数量大而且品种多,有的还相当完整,有长达50厘米的白釉板瓦、子母扣筒瓦,有直径15厘米的龙纹圆瓦当、三角形龙纹和花叶纹滴水瓦,釉色有黄、绿、白三种。这些发现足以说明,元代这里曾有相当规模的建筑,这正与文献记载的元安西王府相吻合。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黄色琉璃瓦,则又表明当时的建筑等级很高,绝非一般王府建筑”。还说“据史料记载,六盘山曾有成吉思汗避暑的行宫、行帐。……现在从开城遗址出土大量黄色琉璃瓦这一现象分析,安西王府的前身可能是成吉思汗行宫。……忙哥刺进驻六盘山后,便将成吉思汗的旧行宫扩建为王府,使这里成为陕西西安安西王宫邸之外的另一处王府”。据此,一些著述还说,成吉思汗病死在六盘山下开城,他的遗体有可能埋葬在六盘山下的开城。

查阅史籍,上述“成吉思汗病死在六盘山下开城”、“他的遗体有可能埋葬在六盘山下的开城”、固原开城建有“成吉思汗避暑的行宫、行帐”说法均无任何史料根据与考古证据。据《元史·太祖纪》、《西夏纪》等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先后七次亲征西夏,仅在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从其驻跸的盐州川(宁夏盐池县)进攻西夏积石州(青海贵德)时进入过陇右地区。成吉思汗无论西进陇右还是北还西夏,他走的都是经今宁夏海原、甘肃靖远的丝绸北路。成吉思汗在1227年进军西夏中,其中“夏四月,帝次龙德”,“(五月)闰月,避暑六盘山”,“六月……帝次清水县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成吉思汗攻战西夏、金国所至之地为中兴府、积石州、洮州、河州、西宁县、信都府、隆德县、德顺州、临洮府、清水县西江。以上成吉思汗驻跸、避暑的龙(陇)德、六盘山、清水县西江及其率领的蒙古军队攻战夏、金所至之地都位于陇西地区,均在六盘山以西;固原开城地处陇东,位于六盘山以东。成吉思汗戎马一世,除1227年这一次他始进入陇西河湟外,毕其终生他从未涉足过六盘山以东的固原开城。成吉思汗终生都未涉足固原开城,开城何来成吉思汗的新旧“行宫”?

《宋史·地理志》开远堡条载:“熙宁四年(1071年)废安边堡入开远。”《甘肃新通志》载:开城废县,“宋为开远堡,咸平元年(998年)置”。开远堡为开城之前迹,系北宋镇戎军所属边境戍堡。其建堡时间比成吉思汗入侵西夏要早200多年。成吉思汗前六次(1205年、1207年、1209年、1214年、1218年、1224年)入侵西夏,只是到达过“力吉里寨”、“乞邻古撒城”、“瓜沙诸州”、“落思城”、“斡罗孩城”、“河西”、“兀剌海城”、“克夷门”、“中兴府”,其后“遂撤围还”,与北宋疆境无涉。成吉思汗从未到达过固原开城,固原开城哪来的“成吉思汗的旧行宫”!

《元史·地理志》开城州条载:“至元十年(1273年),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遂立开成府,仍视上都,号为上路。至治三年(1326年),降为州。”《元史·诸王表》载:“秦王,忙哥剌,至元十年诏安西王益封秦王,别赐今印,其府在长安者为安西,在六盘者为开城,皆听为宫邸。”1227年,成吉思汗“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1273年,固原开城才立为安西王的宫邸。这就是说,成吉思汗死后快50年了,其重孙子安西王始在固原开城建有开城安西王宫邸,固原开城安西王宫邸与成吉思汗毫无关系。宁夏考古人员在开城遗址发现的所有黄、绿、白釉龙纹建筑构件及龙纹器物,均为元代安西王宫邸用品,是元代诸王府宫邸用品的标准件,其他地方的蒙元王府、墓地也有此类物品出土。宁夏考古人员在开城遗址发现的所有遗物,没有一件与成吉思汗有关,因为上述所有“黄、绿、白釉龙纹建筑构件及龙纹器物”等在固原开城出现或使用时,成吉思汗早已死去快50年了。

所有历史典籍上都从无成吉思汗涉足固原开城的片言只字,开城遗址又是从哪里挖掘出“将成吉思汗的旧行宫扩建为王府”的“史料记载”?

一些研究者还说:成吉思汗死后,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等蒙元可汗、军帅、使者,以驻跸、屯军、驻防等名义,屡屡轮番来六盘山,他们的目的似乎为祭祀大汗,冲着大汗的陵地来的。为了方便祭祀秘葬的大汗,忽必烈索性在六盘山下开城堂而皇之地建起安西王府,设王、派员、驻军,除执行卫戍任务外,还承担着一项赴大汗葬地秘祭使命。上述种种说法,是信史?猜测?还是传闻?

据《金史·太宗本纪》,天会八年(1130年)“宋泾原路统制张中孚、知镇戎军李彦琦以众降”,今宁夏固原开城诸地区始入金国疆域。据《金史·哀宗本纪》,元光元年(1222年)二月,金元帅左都监“白撒徐出镇戎,合达出环州,以报三道之役”,今宁夏固原开城诸地区时为金国镇戎州。《元史·太祖本纪》载:“蒙古太祖十七年(1222年)壬午春……木华黎军克乾、泾、邠、原等州,攻凤翔,不下。……秋,金复遣乌古孙仲端来请和,见帝于回鹘国。帝谓曰:‘我向欲汝主授我河朔地,令汝主为河南王,彼此罢兵,汝主不从。今木华黎已尽取之,乃始来请耶?’仲端乞哀,帝曰:‘念汝远来,河朔既为我有,关西数城未下者,其割付我,令汝主为河南王,勿复违也。’仲端乃归。”金国不同意成吉思汗的要求,今宁夏固原开城诸地区仍为金国控制。《金史·哀宗本纪》载:正大五年(1228年)八月,金哀宗“召白撒还朝,拜尚书右丞,未几,拜平章政事”。成吉思汗最后一次征伐西夏时的生前死后,金元帅左都监白撒正镇守在今宁夏固原开城诸地区。正光六年(1229年)冬十月,“大元兵驻庆阳界。诏陕西行省遣使奉羊酒币帛乞缓师请和”。成吉思汗死后两年,蒙古大军还滞留在庆阳界,今宁夏固原开城诸地区仍然控制在金国手中。《金史·郭虾蟆传》载:“甲午春(1234年),金国已亡,西州无不归顺者,独虾蟆坚守孤城”,直到金国灭亡,今宁夏固原开城诸地区才为蒙古所据有。

成吉思汗病死于1227年。在成吉思汗死前的近百年内和死后的七年中,今宁夏固原开城诸地区属金国镇戎州,有金国大军驻守;在成吉思汗死时的当年,今宁夏固原开城诸地区有金元帅左都监白撒坐镇,在这种形势下,成吉思汗怎么能埋葬于固原开城的敌国之境呢!

忽必烈于1254年夏五月驻跸六盘山,宪宗蒙哥汗于1258年夏四月驻跸六盘山,等等,这都是成吉思汗死后快三十年以后的事了。他们因何驻跸或前往六盘山,史载明确,均系避暑或军国要事,与成吉思汗的丧葬、祭祀、守陵无任何史料联系。

(二)海原海城说

《光绪海原县志》说今宁夏海原县“县城宋名天都寨,夏改为东牟会,元名海喇都,明初以地赐楚王,又名海城”。《光绪海原县志》对今宁夏海原县城地名沿革考证有误。所谓“宋名天都寨,夏改为东牟会,元名海喇都”指的是今宁夏海原县城西南约五里处六盘山(当地现称南华山)北麓的宋夏天都寨,而不是始建于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的海剌都营(今宁夏海原县县城)。“海城”之名始于清末民初而非明代。今宁夏海原县城明代称“海剌都营”,明天顺三年(1459年)前无此城。成吉思汗死于1227年,今宁夏海原县海城始建于1459年,系明代城堡。成吉思汗死后232年始有海城,故海城绝无成吉思汗“行宫”。

(三)灵州说

持此说的有:《黄金史(成书于17世纪)》、《蒙古源流(成书于清康熙元年)》、《蒙兀儿史记(成书于清末)》、《新元史(成书于清末民初)》。上述各说的史料依据皆源自《蒙古秘史》:“亥年,成吉思汗攻取朵儿篾该城(灵州)后即升天。”审视《蒙古秘史》的这条记载,该记载只是说成吉思汗在攻灵州城以后死亡,并没有说明成吉思汗死亡的具体时间与地点。以往学者依据《蒙古秘史》的这条记载将成吉思汗死亡的地点归入“灵州说”是错误的。其实,这条记载仅能说明成吉思汗死于攻取灵州城以后,并没有说成吉思汗死于灵州城。所以,这条记载不能作为成吉思汗死于灵州城的证据。《新元史》说成吉思汗“崩于灵州”的时间地点是指成吉思汗1226年农历十一月攻取灵州以后,1227年农历正月南下陇右,又于1227年农历七月离开陇右“清水县之西江”北还西夏时死于灵州的。此说符合《蒙古秘史》、《史集》所载成吉思汗死于攻取灵州城以后北还西夏途中的说法,断然否定了成吉思汗死于“清水县西江”的说法。但《新元史》说成吉思汗死于1227年农历七月北还西夏途中的灵州,而该灵州所处地理方位与《史集》所载成吉思汗死于金国、南宋、西夏“交界處的六盤山地方”不符,应认从中世纪成书的《史集》。审清了《蒙古秘史》关于成吉思汗死亡记载的原文原意,说明持“灵州说”的各家对《蒙古秘史》关于成吉思汗死亡地点的记载属误读、误引、误考,均谓无据。

(四)清水县西江说

持此说最早的仅有成书于19世纪的《多桑蒙古史》:“成吉思汗在清水县,得重病,八日死。”此说对现代国内外著述影响较大,多从之,如:《中国通史》、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蒙古民族通史》、余元盦《内蒙古历史概要》、李则芬《成吉思汗新传》、伯希和《蒙古历史辞典》等。上述各说的史料依据一是源自《金史·撒合辇传》:“八月朝廷得清水之报,知成吉思汗已死,令前线战备可暂停”;二是源自《元史·太祖本纪》:“六月,帝次清水县西江,秋七月壬午,不预。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审视《金史·撒合辇传》对成吉思汗死亡地点的记载,后世研究者将“朝廷得清水之报”视为“成吉思汗已死”于清水,这是不对的,因为“朝廷得清水之报”与“成吉思汗死于清水”是无因果联系的两件事。事实是成吉思汗六月份驻跸“清水县西江”,七月份死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八月份金朝才从清水得到成吉思汗已经死亡的报告。《金史·撒合辇传》并没有说成吉思汗死于“清水县西江”,也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就是“清水县西江”或“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就在“清水县”。《金史·撒合辇传》只是说朝廷从“清水”得到报告,方知“成吉思汗已死”。该报告并没有说成吉思汗死亡于“清水”。以往学者依据该条记载将成吉思汗死亡的地点归入“清水说”是错误的。

再审视《元史·太祖本纪》对成吉思汗死亡地点的记载,后世研究者将“六月,帝次清水县西江”与”秋七月……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这两件在时间、地点的记载上都不同的事情混同为一件事情,将“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等同于“清水县西江”或归属于“清水县西江”,这是无任何史料证据的。拉施特《史集》说:当成吉思汗“来到女真(金国)、南家思(南宋)和唐兀(西夏)地面交界处的六盘山地方时”,他“自知病危,大渐已近”而死。从成吉思汗“自知病危,大渐已近”时所来到金国、南宋、西夏“交界处的六盘山地方”的记载看,成吉思汗此时已经离开六月份驻跸的“清水县西江”了。从《元史·太祖本纪》记载的成吉思汗病危(不豫)的时间看,他病危是在七月份;对照《史集》记载的成吉思汗病危(自知病危)时的地点看,成吉思汗病危时已经来到了金国、南宋、西夏“交界处的六盘山地方”了。由此证明,按照《元史·太祖本纪》的记载,成吉思汗七月份病危时的地点在金国、南宋、西夏“交界处的六盘山地方”(《史集》),这说明成吉思汗七月份病危、病死时早已离开六月份曾驻跸的“清水县西江”了。所以,后世一些研究者从成吉思汗六月份曾驻跸的“清水县西江”推导出他七月份也病死在“清水县西江”是没有任河史料证据的。审清了《金史·撒合辇传》、《元史·太祖本纪》关于成吉思汗死亡记载的原文原意,说明持“清水县西江说”的各家对《金史·撒合辇传》、《元史·太祖本纪》关于成吉思汗死亡地点的引用属误读、误引、误考,均谓无据。

(五)考古调查遗迹遗物说

根据考古调查所见遗迹遗物,说成吉思汗病殂“行宫”在宁夏固原开城遗址、凉殿峡遗址、海原海城遗址、甘肃清水县西江遗址等等。上述诸遗址中,宁夏固原开城遗址、凉殿峡遗址是忽必烈皇子忙哥刺被封为安西王时居住的宫邸或后世元代帝王避暑之所。安西王忙哥刺是成吉思汗的重孙子,忙哥刺建筑、居住此宫邸时,成吉思汗已死了快50年了。所以,说固原开城遗址、凉殿峡遗址是成吉思汗驻跸、避暑、病殂、秘葬的“行宫”,都是于史无据,于物无证。甘肃清水县西江遗址、海原海城遗址,宋元史籍记载明确,均非成吉思汗病殂“行宫”遗迹。

(本文作者周兴华系原宁夏博物馆馆长;马建兴系中卫市工会主席)

【注释】

[1]本文摘自:周兴华、马建兴著《塞上古史钩沉》,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2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