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金
征服天涯海角,成就千秋霸权,八百年前雄心,今日依然震撼。
——《苍狼》广告词
倘若善于运筹帷幄,料敌如神的亚历山大活在成吉思汗的时代,在使计用策方面,他会当成吉思汗的学生;在攻城略地的妙策中,他会发现,最好莫如盲目地跟成吉思汗走。
──《世界征服史》作者波斯人志费尼(1226~1283年)(www.xing528.com)
日本人构思27年,耗资高达30亿元拍摄了一部描述蒙古大帝成吉思汗生平的影片《苍狼》,在香港上映时,未引起轰动。也许,港人对于这种伟大异族帝王将相的历史人物不感兴趣,更是因为97之后,与香港的大学已撤销了历史课程有关。一个不重视历史的民族,其前途是悲惨的,这是后话了。言归正传,《苍狼》拍得中规中矩,日本人拍摄中国历史片,毕竟相隔一层皮,但没有歪曲和侮辱内容,已是难能可贵。本片的特色,是就地取景,昔日蒙古的那种苍茫荒漠的景色,千军万马的战场,羊马蒙古包结合黛山野岭草原的宽阔无垠,引人思古幽情。本片只演绎了铁木真少年贫苦流窜,并在慈母的教导和亲戚朋友、结拜兄弟的激励和协助下,征战各部落,最后被部众拥立成为成吉思汗的经历。蒙古语成吉思为大海,汗为王。影片正确地表述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族的伟大思想主题,穿插铁木真到成吉思汗一生的情仇和恩怨,并以中古未开化蒙古各部族及其他西北少数民族的互相厮杀侵占攻击,残暴争战掠夺、复仇、报恩、背弃、结盟、抢婚等等细节,典型地体现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当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一段历史故事,令人如重温蒙古历史往迹。可惜,影片只拍到成吉思汗南下攻金前夕就剧终,没有全面反映成吉思汗更加宏伟的功绩,即他如何挥军西征、直捣多瑙河和阿尔卑斯山脚,并把中国文化艺术传统随军散布到西欧,从而开拓了中西道路、运输、贸易、工艺的交流。影片也没有反映契丹人良相耶律楚材襄助成吉思汗文武功业的感人事迹。这与文首所引述广告词,征服天涯海角,成就了成吉思汗千秋霸业,使八百年雄心,今日依然震撼的立意相距甚远。
笔者认为,必须首先阅读几部有关成吉思汗的历史著作,然后观看《苍狼》,更加有收获。这些著作包括:邱树森着《元朝简史》,戴逸、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元》,龚书铎、刘惠麟主编《图说天下·元》,包丽英著《成吉思汗》,美国杰克·魏泽福着《成吉思汗》和《蒙古秘史》等,对成吉思汗的一生以及他的功过事迹,都有详细交代,令人缅怀中国的这个首位统一整个中国,并且挥军跨境征服中亚和欧洲,消灭了大小四十个国家,打破世界纪录,连欧洲大帝亚历山大、拿破仑都瞠乎其后的少数民族王汗。毛泽东曾讥刺成吉思汗“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评语,显然是不中的。今人已从更加高度和深层次评价成吉思汗,还其本来的英雄气概面目。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应因为成吉思汗是少数蒙古族,而建立了史无先例的事功而坐镇大都(北京),而实现了统一中国的千年霸业而加以漠视和贬低。今天中共号召建立和谐社会和世界和平之际,汉人应该放弃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偏见,应该把凡是属于中国版图的所有少数民族,都平等地视为中国同胞,谁能建立历史功业,就应把功劳归给他,无论你是蒙藏蛮夷、或苗壮黎瑶。同时,在历史上,我们亦应摈弃过去大汉族主义偏见,平等地起用各民族精英发挥他们的才能,并尊重和表扬他们所作出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益的贡献。我们应高举成吉思汗心心念念统一中国的伟业以及他善于铺开固有文化艺术传统,四播自由贸易、八面沟通的伟略,虽然他的成败都靠武力侵占,残酷掠夺,情仇恩怨,但在那些蛮荒的时代,这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历史必然,当然不能跟今天同日而语了。值得惋惜的是,像成吉思汗这样一位征战南北东西,在欧亚两大洲建立空前勋业的英雄好汉,驾崩之后,迄今八百多年,埋骨何方,仍然是一个谜团。
关于这个谜团,自古以来有很多传说和猜测,尽管绘声绘影,真真假假,仍然传说纷纭,莫衷一是。倒是前年笔者乘赴兰州开会之便,偶尔登临距离市区一百多里的兴隆山,在半山腰一处密林掩护的平地上,参观了成吉思汗的暂厝陵,如获至宝,在该胜迹盘桓了半天,感触良多。成吉思汗暂厝陵的原址是太白宫。民国28年(1939年),因抗日战争的影响,把传说归葬于前绥远省东胜县伊金霍洛市的成吉思汗灵柩西迁至太白宫,后来又转移至内蒙古,从此失了踪迹,不知最终归宿地何处。笔者所见到的暂厝陵(太白宫),是一座面积不大的古庙,中间高悬成吉思汗油画肖像,相信是后人所画。成吉思汗生前没有留下任何画像或雕刻,唯一发现的一幅肖像画,还是他逝世五十年之后画的。至于他的相貌如何,从暂厝陵的描绘看来,只见一个魁梧潇洒,栩栩如生典型蒙古人样像。但据波斯编年史家朮兹扎尼在文献中描述成吉思汗“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体格壮硕、脸上毛发稀少且转白。具有猫一般的眼睛,眼神散发专注、精明,本事过人,通情达理;他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屠夫,公正、果决、歼敌无数、大无畏、嗜杀、残酷”。符合历史的描述。在暂厝陵,我们还可以见到银棺一具,长约五尺、棺前供一小红箱,上有雕花方镜,传说是征欧凯旋回师赠晋妃的。殿右陈列的兵器,有三百斤重的强弓一张,三尺长的宝剑一把,以及九尺矛一枚,据说是当年冲锋陷阵的武器。有关成吉思汗的死,也有不同传说,一说成吉思汗移师到清水县的西江(今甘肃清水境内)避暑时染了斑疹伤寒而亡,是年1227年8月25日,享年66岁(正史说法);一说遭闪电击毙;一说膝盖中箭,不治逝世,或被敌人毒死;更荒谬的说法是被俘的西夏王后下体内装机关,在云雨时性器遭切断,痛苦而死。
在成吉思汗传奇的横征暴掠的一生当中,到了死后都成了秘密。据说,成吉思汗驾崩后,军方秘不发丧,后来他的尸体才由身边卫队运回蒙古故土秘密埋葬。蒙古军队不为他修建陵墓,不竖立墓碑,也不建立庙宇。后来,人们发现,在蒙古中部黑色尚赫山脚下的月河边有一(赫)座喇嘛庙,供奉成吉思汗作战时使用的一枚灵旗。灵旗蒙古语叫“苏勒德”,是从强壮牧马身上割下的一绺马鬃,系在紧挨长矛刃口的矛杆上,作为缨穗,平时插在营帐的入口处表明身份,作战时随身携带,阵亡之后象征灵魂永远留在灵旗中,永垂不朽。但是,1937年,苏联并吞蒙古之后,就偷偷地把灵旗迁往首都乌兰巴托,迄今不知所终。至于蒙古军把成吉思汗的遗体秘葬何处,亦无人知悉。苏联吞并蒙古之后,曾在传说秘葬成吉思汗的地区圈出一片禁地,几年前才解禁。但成吉思汗的墓地,迄今仍成谜。最近又有传说,成吉思汗很有可能葬身于宁夏省海原县。这是西北民族大学蒙古文化历史专家乔日普吉授作的考证。乔日普吉授引述明朝完成的《元史》中的一段记载:成吉思汗于1227年征讨西夏时,“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其中,“萨里川”蒙古语意为“黄土平原”,与海原的地貌相符。鉴于明代以来海原就有“海喇都”的蒙语地名,与“哈老徒”的发音十分接近。因此,宁夏海原极有可能就是成吉思汗埋身之地。成吉思汗征战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四方臣服,正如身边那位良相耶律楚材所说:“我朝马蹄所至,天上天上去,海海去!”一代天骄,令我们缅怀依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