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元文化在海原地区的考古发现

蒙元文化在海原地区的考古发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原夏蒙元时期文化遗址新考王兴文2010年6月、7月,宁夏政协原副主席、宁夏大学原校长陈育宁和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学院、成吉思汗去世哈老徒课题小组一行五人先后来海原考察,本人因职务关系接待并随行考察,发现海原县境内的蒙元文化遗址很有特点,而且与成吉思汗的去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罗列出来,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上游有乱堆子遗址,中游有宋夏时期的临羌寨遗址,以及蒙古堡、蒙古堡庙遗址等。

蒙元文化在海原地区的考古发现

海原夏蒙元时期文化遗址新考

王兴文

2010年6月、7月,宁夏政协原副主席宁夏大学原校长陈育宁和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学院成吉思汗去世哈老徒课题小组一行五人先后来海原考察,本人因职务关系接待并随行考察,发现海原县境内的蒙元文化遗址很有特点,而且与成吉思汗的去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罗列出来,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一、海原境内的遗址、地名与蒙元文化的渊源

(一)脱烈堡

在海原县南华山东麓,距县城36公里,在海原县曹洼乡脱烈村村南,城池建在山坡上,城墙为不规则形,面积150亩左右。在遗址的边上有“花坛寺”、“骆驼台”等。

据蒙古专家介绍“脱烈”,就是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拖雷”,是成吉思汗最宠爱的儿子。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拖雷一直在成吉思汗的身边。

(二)骆驼台

在海原县曹洼乡脱烈村脱烈堡遗址的西边,有一处地方世代相传名叫“骆驼台”,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00米的样子,西边靠山,东面为泉水沟壑。

“骆驼台”是干什么用的呢?当地人告诉我们:“是雷娃娃养骆驼的场子”。“雷”就是成吉思汗第四个儿子叫“拖雷”,“骆驼台”就是拖雷专门养骆驼的地方。海原人称呼自家孩子的时候,不直呼其姓,只呼其名,如“马燕”,就呼“燕子”,说这人的事儿的时候,就说“燕娃娃的什么!什么!”如“马燕的放马的草场”,海原人就说:“那是燕娃娃放马的草场。”这也是海原人的一大民俗特点。

拖雷为什么要设一个专门养骆驼的地方?反映在葬制习俗上,贵族实行秘密潜埋习俗。据史料记载,贵族死了埋葬之后“以马揉之使平”,然后在这片墓地上,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子骆驼杀死,淋血在地上,然后派千骑士兵守护。到来年的春天,草生长茂盛之后,士兵迁帐撤走,而一般人所看到的只是茫茫草原,不知其墓地的所在。如果后人要祭祀时,就拉着那只失子的母骆驼引路,但见母骆驼悲鸣之处,就算是墓地了。由于墓地上无任何标志,也就从此无法辨认灵柩真正所在地点了。

成吉思汗在率兵远征西夏时,去世于“萨里川哈老徒行宫”,他临终前命令秘不发丧,以免涣散军心。赶造好陵墓后,成吉思汗遗体被深埋地下。葬后,又出动上万马匹来回奔跑,将墓地踏平,然后植木为林。随后,为首的将领命令999名士兵将造墓的工匠全部杀死,而这999名士兵旋即也遭灭口,以防止暴露埋葬地点,使得成吉思汗的皇陵能够永远不受打扰。

另据传说,成吉思汗下葬后,为保密起见,除马匹踏平墓地外,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为便于日后能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坟上杀死了一只驼羔,将羔血洒于其上,并派骑兵守墓。等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长出以后,墓地与其他地方分辨不出时,守墓的士兵才撤走。皇室子女如想念成吉思汗,就让当时被杀驼羔的母驼作为向导,引人们前来祭拜。如果这头用于祭祀的母驼老了,快要死了,就选一头母驼和驼羔来替换,周而复始相传延续。

(三)乱堆子

距今海原县城19公里,在南华山东北麓,属于曹洼乡冶套村距脱烈村17公里。根据当地的农户说,此地因有很多用土乱堆起来的土堆子而得名。但据县文物管理所搞文物普查时发现,现仅存的几座土堆子呈“北斗七星”摆布之状,这与蒙古的葬俗有没有关系,值得研究。

(四)雪山、双乳峰、塌城

雪山一般指的是现在南华山的主峰“马万山”,其海拔2955米[1],在六盘山山脉中最高。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的《海城县志》言:“华山,在县西南十五里,东西长三十里,横亘四十余里;峰峦秀拔,水泉四出,中有沃壤,草木芬芳,山形颇似莲花;地气高寒,春秋雨皆成雪,又称雪山。”[2]有关成吉思汗在雪山一带的活动主要是《蒙古秘史》,成吉思汗于狗儿年冬(即1226年)在贺兰山战败阿沙敢不,然后“成吉思汗移至雪山消夏”。[3]其雪山当为此处。

雪山下面有两座小山,形式乳峰。乳峰山的北面有一座月亮形的古城遗址,据当地老百姓说,曾是停放成吉思汗灵柩的地方。据蒙古专家查看后,符合于蒙古葬俗的地理环境。《蒙古源流》说,成吉思汗去世后以辇奉柩,至于所卜久安之地,因不能清出金身,随建白屋子八间(即八百室)供养庇护的记载。

(五)秋苇川、蒙古堡、蒙古堡庙

秋苇川在南华山的东北麓,即今海原县贾塘乡马营河谷。上游有乱堆子遗址,中游有宋夏时期的临羌寨遗址,以及蒙古堡、蒙古堡庙遗址等。

蒙古堡[4],为蒙古守御所[5],位于海原县城东20公里处,城堡已毁,现称城门湾村,属贾塘乡马营行政村。

蒙古堡庙遗址,位于蒙古堡东面的东岳山上。寺庙遗址依山势由低至高形成三层阶梯状,占据整个山头。古堡的建筑物、塑像等,在明代、“破四旧”时期及地震中遭到破坏,已难以看到当年的盛况。遗址中随处可见到屋脊兽、琉璃瓦当、条石青砖、柱顶石、破碎的石碑、碑座等建筑遗留物。从雕刻美的石碑和石狮等物件不难看出非一般建筑的寺庙遗址。

元史》本纪第二十八英宗二:“癸卯,太庙成。班丹坐赃杖免。赐(海)剌秃屯田贫民钞四十六万八千贯市牛具。”[6]其中的“太庙”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为元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班丹”即巴丹,为元末豫王阿剌忒纳失里的下属[7];豫王阿剌忒纳失里为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之孙云南王老的之子,初封西安王,持第二等螭纽金印[8]。豫王阿剌忒纳失里的封地在“海喇都”[9],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受诏命徙居白海,寻迁六盘山地区的海喇都(今宁夏海原县)[10]。从《元史》的记载可以看出:太庙建成后,又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豫王下属巴丹免刑事处罚,第二是给海喇都屯田的贫民赐钞买耕牛和农具。

(六)海喇都

海喇都,即今海原的县城。海原县城在宋、夏时期为“天都寨”、“东牟会”,元代称“海喇都”[11],明、清代简称“海城”[12],设海城县,民国3年改为海原县[13]

海喇都城是蒙古语的地名,据专家介绍就是成吉思汗也遂夫人的行宫。《元史》所记载的成吉思汗在公元1227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14]。《马可·波罗游记》第67章中,这样记叙的成吉思汗的死因:成吉思汗在“进围一名哈剌图要塞之时,膝上中流失死”[15]

其中的“海喇都”、“哈老徒”、“哈剌图”均为一地,就是今天的海原县城。

二、海原县城出土的文物

(一)海原县西关清真寺出土的门墩

海原县西门清真寺出土的建筑物共有4件,为大殿门前的门墩,大小两对。大门墩高约1.05米,一面雕刻龙纹,另一面雕刻马纹;小门墩高约0.72米,一面雕有马纹,一面雕刻花纹。据专家考证,西关清真寺出土门墩上有奔马纹饰,与甘肃省天水市玉皇阁前廊基上的元代砖雕纹饰完全一样,也与赵孟頫所作的《秋郊饮马图》上的奔马追逐之马,不论是造型,还是线条构图,均完全一致,属于蒙元时期的文物。(www.xing528.com)

(二)海原县城隍庙出土的门墩

海原县城隍庙大门内的两边各立有一对门墩,门墩的一边为飞马纹,另一边为牡丹纹饰,与清真寺的门墩属于同一时代的石刻,据庙内主事的人说,是县城东门的居民马振亚(海原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建房时挖出并送给城隍庙存放的。据考证,县城东门马振亚居住的地方是原来的一座寺庙遗址。

(三)西安州出土的门础

今年3月份,西安镇老城村村民在西安州遗址的东门修建寺庙时出土了一件方形石门础,长1.2米,上面雕刻有精美的缠枝莲纹,西安州曾为元代豫王的国都,这件石门础属于夏元时期的建筑物,被我发现后,立即让文物管理所收回保管。

三、海原县境内的“迭烈孙”道被封原因

在历史上海原县曾是著名“迭烈孙”道,商贾络绎不绝,具体走向是:由固原市原州区开成镇起,沿清水河岸北行,经海原县三河镇(原名黑城镇),穿越苋麻河(宋名没烟下谷)到达海原县郑旗、贾埫、海原县城(元名“海喇都”)、西安州、干盐池、打拉池至迭烈孙堡渡黄河至凉州(今武威市)。[16]在元初,这条道被封改道,并“形成了一条走向全新的道路,即元代的长安—六盘山—会宁—定西—兰州(或西宁)驿道”[17]。海原古丝绸之路迭烈孙道是因成吉思汗驻跸称谓“跸路”[18]、去世则为“大禁地”等原因,曾一度被封闭,通往西域的道路,重新开辟了六盘山鸟道。到明代,陕西参政杨善向朝廷建议:“西安诸府州岁运粮饷赴甘州、凉州、山丹、永昌诸卫,皆经平凉府隆德县六盘山、蝎蛰岭,山涧陡绝,人力艰难。开城县旧有路经迭烈孙黄河,平坦径直抵甘州诸卫,近五百余里。洪武中,官置渡船,平凉拨军操济,人以为便。其后罢之。今请如旧,开通以利民。”明廷允之。[19]1432年五月,恢复了开城县至迭烈孙道。这条套路的开通引起了蒙古人的强烈不满,先后多次入犯海原,最后导致成化三年(1467年),满四起义。

四、结束语

各位专家、学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涉足海原县,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这对海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为此,海原县委、政府非常重视,并与西北民族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考察、论证,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并在一些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受到了专家、学者的重视。为海原县政府专门召开了常务会议,并决定在今年国庆节期间召开“成吉思汗去世海原学术研讨会”,有效宣传推介海原,进一步推动海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

(本文作者系中共海原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注释】

[1]海原县编纂委员会编:《海原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50页。

[2](清)杨金庚总纂,刘华点校:《光绪海城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31页。

[3]特·官布扎布、阿斯刚译:《蒙古秘史》,新华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65页。

[4](清)朱亨衍总纂,刘华点校:《乾隆盐茶厅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25页。

[5]张思源:《十三世纪以来固原地区的八次中强地震》,《固原地区史志资料》,第二辑,1978年1月,第155页。

[6]《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1版,第632页。

[7]宁夏固原地区方志办公室编:《固原史地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第198页。

[8]郭晓航:《元豫王阿剌忒纳失里考述》,《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9](清)朱亨衍总纂,刘华点校:《乾隆盐茶厅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25页。

[10]郭晓航:《阿剌忒纳失里元豫王,曾为皇帝倚重,元朝亡后逃遁无踪》,《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11](清)杨金庚总纂,刘华点校:《光绪海城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20页。

[12](清)朱亨衍总纂,刘华点校:《乾隆盐茶厅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25页。

[13]李有成主编,刘华点校:《明清民国海原史料汇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85页。

[14]《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1版,第25页。

[15]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第237页。陈育宁:《成吉思汗的葬地和陵园》,《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

[16]固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固原市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2463页。陈育宁主编:《宁夏通史》(古代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118页。

[17]宁夏交通厅编写组编:《宁夏交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第88页。

[18]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书》,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5144页。

[19]固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固原市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246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