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的海神家族-《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明清卷》

明清时期的海神家族-《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明清卷》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神妈祖信仰在全国进一步传播,成了全国普遍信奉的海神。隋唐时期出现的“四海龙王”崇拜也属于“海洋本位神灵”崇拜。山东沿海及其岛屿的渔民崇奉鲸鱼为海神,俗称其为“老人家”。

明清时期的海神家族-《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明清卷》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海神家族

明清时期,由于民间海洋贸易的发展,海商们不仅信奉妈祖,也信奉关帝、三官大帝、土地公等,由于海外移民潮流的涌现与海洋渔业的发展,许多陆域的护境神信仰以及海岛渔村的护境神信仰也出现了“海洋化”。特别是我国沿海民众向近海海域的岛屿带移民从而导致了一批岛神、礁神等的出现,尤以浙江舟山群岛为突出。地方性的海神开始增多。由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在沿海民间特别是渔村的传播,基督教的上帝、耶稣,伊斯兰教的安拉也被渔夫舟子视为海神,中国民众观念中的海神家族增添了“洋兄弟”。由于郑和西洋施琅进军台湾等官方的海洋活动都被传说是得到了海神妈祖庇佑,朝廷屡屡册封妈祖,使之由“天妃”而升格为“天后”,乃至“天上圣母”。由于女海神妈祖被“捧上天”,使得东海海神、南海海神的地位继续跌落。海神妈祖信仰在全国进一步传播,成了全国普遍信奉的海神。(55)

一 海洋神灵的结构体系

我国古代人们信仰的海洋神灵多而杂。神灵世界不过是人类的异化,人类观念的对象化罢了。经过认真观察与思考,我们不难发现,海洋神灵虽然阵容庞大,但也有其结构层次。

(一)海洋本位神灵

所谓“海洋本位神灵”是指对海洋水体的崇拜产生的海洋神灵,对栖息在海洋中的水族的崇拜而产生的鱼神、龟神等。正如古人所说的“自有天地以来,即有此海;有此海即有神以司之”(56)。由于远古时代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先民们在“万物有灵意识”的观照下把自身周围的一切都看成有灵性的,同样大海的水体也被视为充满灵性的世界,也生活着“神灵”。每一个海洋都有海神,如四海之神。夏商时期就有祭祀“四海”之举,表明当时已有了“四海”神灵。隋唐时期出现的“四海龙王”崇拜也属于“海洋本位神灵”崇拜。

潮神、港神也是海洋水体崇拜的构成部分,因为海洋波涛和海港本身与海洋水体密不可分。波涛之神即潮神、涛神,是推波助澜之神。波涛之神原先属于自然崇拜。远古先民们看到大海波涛时起时落,以为其中有着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从而产生了对波涛的崇拜。这种崇拜最初属自然崇拜,自然神后来演化为“人神”。伍子胥则是影响最大的“人神化”后的潮神。伍子胥是吴王夫差的臣下,因屡谏遭谗,被夫差赐剑自杀。临终时,戒其子:“悬吾头于南门以观越兵之伐吴;以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贩私。”从此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击,闻百余里。当时有人看到伍子胥乘素车白马立于潮头,认为伍子胥已经成为潮神,于是立庙奉祀。(57)从此,潮神伍子胥为浙江民间的民众所信奉。其信仰后来又逐渐扩展到福建沿海民间。不过,在浙江沿海有些地方民众所供奉的潮神不是伍子胥而是“安知县”。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宁波镇海海中有一条海蛇在兴风作浪,危害海上往来的渔夫舟子的生命安全。有一个姓安的知县斩了那条海蛇,使东海风平浪静。后来安知县被封为东海潮神。不仅宁波的渔民信奉他,舟山、温州等地的渔民也信奉他。(58)潮汕的潮神是俗称水父、水母的神灵。在古代先民的眼中,天上飘浮着的每一朵云朵都有一个精灵、一个鬼魂在推动着,同样浩瀚的大海上涌起万千层波浪,每一朵浪花也都有一个鬼魂在推动着,那就是推潮鬼。而那些推潮的鬼都集中在潮部。据《夷坚志》记载:“宋代明州人沈富,溺于钱塘江,为江神录为潮部鬼,每日职推潮,劳苦备至。年满方求代脱去。”(59)

港神也就是海港之神,职司港道。港神的产生要晚于潮神,应是海港形成以后的中古时期。据《八闽通志》载,福建的“甘棠港”旧名“黄崎港”,“先有巨石为舟楫之患,唐观察使王审知祷于海灵,一夕震雷,暴雨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闽人以审知德政所致,表请赐今名,封其港之神为显应侯”(60)。据《闽书》记载:“有巨石梗舟。王审知就祷海灵,夜梦金甲神,自称吴安王,许助开凿;因命判官刘山甫往祭。中祭,海中灵怪毕出。山甫凭高视之,风雷暴兴,见一物,非鱼非龙,鳞黄鬣赤。凡三日夜,风雷始息,已别开一港,甚便舟楫。闽人以审知德政所致,表请赐今名,封港神为显应侯。”(61)从以上所引记载可知,海港有港神。甘棠港之神的形象“非鱼非龙,鳞黄鬣赤”,可谓怪物!“港神”属于“海灵”一类。不仅福建有港神,其他地方也有港神。据清代《废铎呓》一书记载,今荣成上庄镇的黄华山上古有黄华庙,庙内祀奉的黄华大王是护佑千步港一带海域的海神。(62)事实上黄华大王就是港神。

风神是一种对自然现象的崇拜。风的流动性极大,不仅能够自由地超越崇山峻岭、平原河谷,而且能够自由超越江河大海,因此风神具有陆神与海神的双重品格。渔夫舟子崇拜风神并将其视为海神。古代的海船是帆船。“海船利在风。风起灭顺逆,一军安危系焉。”(63)说明帆船在海上行驶,其快慢与风力的大小有关,渔夫舟子的生命安危也与风力的大小有关。在万物有灵意识支配下,古代人们认为风力的大小也是由神主宰。据《山海经》记载:“帝女游于江,出入必风雨自随;以其帝女,故称孟婆。”孟婆因此而被奉为司风的风神。《南越志》载:“飓母即孟婆,春夏向有晕如虹者是也。”风神孟婆亦即飓母。由于飓是风大而烈者,常使渔船遇难,因此渔民虔诚地供奉并信仰风神。各地都有风神庙,其塑像多为老媪。渔船始发或归来,均往拜祀。海舶在海上航行如果遇上狂风巨浪,常常会遭到船翻人亡的灭顶之灾。同样,如果遇到大雾迷天也有相当大的危险性。福建沿海有些地方的渔民中流行“神仙难撑雾天船”的口头语,足见其危险。风神即风师爷,为渔民们所普遍奉祀。在他们看来,奉祀风师爷可以驱散迷雾、避免台风(64)此外,古代的航海者们也把“飓”冠以神名,如“关帝飓”、“观音飓”等。从中我们不难想象在古代人们的眼里某种“飓”的风是与某一神灵有密切关系的,作为自然现象的“飓”也被古代的渔夫舟子打上了“神灵信仰”的文化烙印。

海洋水族崇拜是“海洋水体本位神灵”的又一重要构成部分,因为海洋鱼虾龟蟹由海洋水体中产生,而其生长、生活又须臾离不开海水。鱼神是对海洋鱼类的崇拜,确切地说,主要是对巨鱼的崇拜。山东沿海及其岛屿的渔民崇奉鲸鱼为海神,俗称其为“老人家”。由于尾随鲸鱼后面能够捕到大量的鱼,渔民认为是鲸鱼追逐鱼群入网,又称其为“赶鱼郎”;捕鱼丰收就是发财,故又将鲸鱼视为“财神赵公元帅”,俗称“老赵”。山东桑岛的渔民称鲸鱼为“老爷子”,无论在岸上还是在海里,见到就烧香纸。据说,渔船跟着鲸鱼能网到大批的黄花鱼。因此,渤海湾里打鱼的船只,在渔汛期如果见到鲸鱼追食鱼群,便称之为“过龙兵”,一般船只不敢靠前,只有烧纸钱祷告,等鲸鱼过后,尾随其后捕捞,可获得丰收。(65)舟山渔民将鲸鱼称为“乌耕将军”,看到“乌耕”露面意味着鱼群将至。(66)浙南的玉环、洞头一带的渔民于三月开春时,看见第一条浮出海面的大鱼即为海神,要举行祭祀。(67)

鲨鱼崇拜在我国沿海也普遍存在。山东龙口市屺img224岛的渔民如果出海遇大鲨鱼即“龙兵”,要叫鲨鱼为“老人家”,并且要多说些好话:“老人家,您别发脾气,俺这有老有小的,不容易。”(68)在浙江舟山群岛,如果渔船在海上遇到恶鲨,渔民往往口中念念有词,并“向海中撒米,抛小旗,祀祷大鱼速速回避”。传说,鲨鱼露面是因为它到龙宫赶考迷了路,要找人指点而出海问讯。舍米是给鲨鱼充饥,施旗是给它指点迷津,否则鲨鱼要掀翻船的。(69)厦门渔民崇奉中华白海豚,相传白海豚曾经救援过落水的渔民,且能阻止凶恶的鲨鱼进入港口。因此,称之为“镇港鱼”,亦称“妈祖鱼”。渔民还能通过它洄游的方位推测某些鱼群洄游的规律,因而受到渔民的崇拜。旧时渔家在海上遇到“妈祖鱼”要烧香祝愿,以祈求平安和丰收。(70)

海龟、海鳖崇拜在我国沿海也普遍流行。辽东半岛的先民视海龟为海神,亦即“元神”,至今民间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要祭祀元神,捉到海龟要放回大海。(71)山东长岛渔民也崇拜海龟,海里作业不准捕捞它,一旦网上,也要立即虔诚地放回海里去。(72)福建沿海渔民“捕鱼中若发现海龟,要恭敬地送回大海里。渔民习惯把海龟看做海中的吉祥物,是渔家保护神的化身”(73)。海中的大鳖被视为神灵。山东沿海地区与岛屿的渔民认为,“大鳖不能捕,是仙物”。如果捕捞上来了,必须放回海中,还要说:“哎呀,老人家,对不起,对不起。”(74)此外,在我国海洋渔村社会中还有img225鱼崇拜、海泥鳅崇拜等。必须指出,水族崇拜属于原始自然神崇拜。海龙王信仰产生以后,水族崇拜就被纳入海龙王崇拜系统中,变成为海龙王的鱼兵蟹将。

(二)航海保护神与渔商专业神

在古代,渔夫舟子要在浩瀚无垠、充斥神怪而又风涛莫测的大海上讨生计,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保障系统。而这种保障系统在航海技术相当落后的古代只能建立在虚幻的世界之中,即构筑“神灵保障系统”。这种“神灵保障系统”主要由海上航行保护神与从事海洋渔、商经济活动的专业神组成。

1.海上航行的保护神

无论是从事海洋运输,还是从事海洋渔业、海洋商业,都要在海上航行相当长的时间,其航程也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航程长,海况相应也复杂。在海上航行的时间长,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多变的气候。在航海交通工具与技术相当落后的情况下,渔夫舟子只能仰仗神灵保护。因此而产生了众多的海上保护神,大致可分为全国沿海海域及其岛屿民间普遍奉祀的保护神和某一区域性海域及其岛屿民间奉祀的保护神。

隋唐以前是否存在全国性民间普遍奉祀的航海保护神尚不清楚。唐宋时期则有观音、妈祖等。观音要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尊女性海上保护神。妈祖则是继观音之后出现的又一尊具有全国影响的女性海上保护神。水仙尊王也是我国沿海一带比较普遍奉祀的海神。水仙尊王即水仙王,是“大禹、伍子胥、屈原李白、王勃”或作“大禹、伍子胥、屈原、项羽、鲁公输子”成神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称号。水仙信仰流行于江、浙、闽、粤、台诸省,其信仰覆盖面比较大。土地公是土地的守护神,因其神阶最低而具有普遍性。不仅陆地有土地公,就是在海域及其岛屿上也有土地公。土地公的信仰具有普遍性,我国沿海各地从事海洋渔业、海洋商业的人普遍供奉。

区域性的海洋保护神是指为某一区域民众所奉祀,不见于其他区域的海上保护神。因区域的大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跨省区的海上保护神,如晏公、临水夫人等。晏公,原名戌仔,临江府清江镇人。据记载,毗陵为张士诚所据,徐达屡战不利,明太祖亲率冯胜等扮为商贾,顺流而下前往援助。因江风大作,舟船将覆,太祖乞神保佑,有穿红袍者前来相救。太祖问:“是谁救我?”“默闻曰:晏公也。”洪武年间,“江岸当崩,有猪婆龙在其下,迄不可筑”。因受老渔的指教钓得猪婆龙,“岸乃可成,众问老渔姓,曰姓晏……明祖闻之”,于是封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75)。晏公初为内陆的水神,江河湖泊多有奉祀,大概于明代演变为海神。据《定海县志》卷九记载:“晏公庙,县南半里,祀海神。取海晏之义。别庙一在县西旧水关内。”又《闽都记》载:“晏公海神,取义海晏。闽滨海多祀之。”(76)显然,晏公之所以从内陆的水神转为海神,除了水缘关系外,很可能还与其神号“晏”字有关,人们望文生义,将其释为“海晏”。晏公信仰流行于浙江沿海,苏南沿海与福建闽东沿海亦有流行。晏公除了单独奉祀外,也有作为妈祖的配祀神。(www.xing528.com)

临水夫人也是跨省区的海上保护神。临水夫人原名陈靖姑,福建福州下渡人,父陈昌,母葛氏。陈靖姑自幼就很有灵性,妙龄时与刘杞结婚。婚后怀孕数月,时值附近一带干旱,她毅然堕胎,专一为民祈雨。由于她的赤诚之心感动了上天,终于求来了雨,解除了旱情。但她自己却因为劳累过度而死去,年仅24岁。相传陈靖姑死后有人目睹她在福建古田临水洞挥剑斩大蛇为民除害,于是在临水洞上建庙奉祀,并尊其为“临水夫人”。临水夫人主要是救助妇女难产与保护未成年的儿童,同时还具有祈雨、斩杀水妖、掌管江河的功能。初为闽江流域的船民所尊奉,后来演化为妈祖下属的海神,具有保护海船、救助海难的职能。陈靖姑作为海神,其信仰主要流行于闽东与浙东南。渤海湾沿岸则奉祀金龙大王等。

其二,一个省区的海上保护神。这类保护神管辖范围通常跨越了府的界限。在广东,伏波将军、达奚司空等是其地方性海洋保护神。福建是海神妈祖的故乡,在海神妈祖产生前已出现了一批海神,如泉州南安九日山的通远王。唐代的柳冕也被莆田沿海民众奉为海神。福州演屿神姓陈,生前是福建观察使富沙陈岩之长子,死后成为海神。宋宣和中,给事中路允迪出使朝鲜,海舟于途中遇难,赖“演屿神”庇佑而获济。(77)上述福建诸神产生于晚唐至宋代,并大多至明清时期仍有影响。此外,尚有拿公、尚书陈文龙等。

浙江沿海一带也有地方性的海神,如隋炀帝、陈相公等。在山东,成山头沿海民间信奉始皇帝为海神。秦始皇被渔民奉为海神是清朝嘉庆朝的事。一艘江南货船北上,在成山头附近海域沉没,仅账房先生徐复昌幸免于难。据徐复昌说,他是被始皇庙里发出的一丝白光指引上岸的。从此,“秦始皇”在民众中名声大振。后来,徐复昌回江南化缘重修始皇庙,并出家于庙中,终其一生到处宣传始皇的神力,使一代帝王演变成一方海神。刘公岛的刘公刘母原是历史上真实的人,死后成神,“舟人经其地者,必致祈祷焉”(78)。荣成渔民信奉的赤山明神,是今石岛一带的保护神。(79)

其三,一个府或县的海上保护神。南天水尾圣娘是海南岛民众奉祀的海神。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渔民在海上下网捕鱼,每次下网都捞起一块木头。渔民许愿说:“如果给我捕到鱼,就把这块木头当神来膜拜。”话说完,果然灵验,他一下网就捞起一大网的鱼。于是他把那块木头雕成神像进行崇拜。从此以后,附近海滨的渔民也都信奉南天水尾圣娘。(80)实际上这种神属于漂流神。莱芜神女是广东澄海县沿海的一尊地方性海神。传说她是凤凰仙姑的弟子,看到此地渔民受到海怪鱼精的危害,私自下凡除害,不料反被惩罚,曝尸海边。后来化成莱芜岛,东屿是她的头颅,海边的两座山是她的乳房,东屿附近有一片褐色的石堆是她流的鲜血,南屿和北屿是女神的屐桃。她世世代代保护着渔民的安全。当地民众管这里叫向美人。(81)羊山神是嵊泗列岛的海神。据清代人的《郑伪纪事》记载,顺治年间郑成功率兵北伐,途经羊山。羊山有山神,“独嗜畜羊,海船过者必置一生羊去,久之蕃息遍山至不可计数”。郑成功的战舰泊于山下,将士竞相捕杀羊为食,引起山神大怒,刮起大风使战舰相撞,“船人损十之七八”。说明羊山神是管辖羊山附近海域的海神,大凡路过的渔夫舟子都要奉献活羊以求海上航行平安。狐仙太爷也是地方性海上保护神。狐仙太爷的形象是白胡子、红光满面的老头子,保护着山东屺img226岛附近的海域。(82)海难中遇难者的冤魂也能保佑渔夫海客在海上往来的安全。渔民在海上捕鱼时凡是渔网打捞到骨头(人骨、鱼骨、兽骨等)都要带回集中收藏。在福建惠安崇武、大岞等地可以看到“聚圣宫”、“头目宫”集中收藏前述各种骨头。厦门的渔民也有这种风俗,大凡在海上发现漂流着的人尸,在渔网中或大鱼腹中发现人体的残骸都要带回妥善处理。厦门港的“田头妈”就是专门安葬这类尸骨的小庙。(83)

此外,海洋渔民、海外移民等往往将本地的保护神或本村的护境神如王爷等当做海上保护神。不仅如此,渔民海商大凡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者,通常把上帝、真主视为海神而祈求其保佑海上安全。海船本身在古代海洋的渔民舟子眼里具有神灵性,同样具有保佑海上航行安全的功能。

2.海洋产业的专业神

在海洋产业中,海洋渔业有专业神,这种专业神主要是保佑捕鱼丰收。渔师爷、楚太等就属于这类专业神。“渔师爷”,亦称“渔师菩萨”。相传渔师菩萨原来是一位船老大。他在冬钓结束后的次年春季,率先发现了黄鲥发季节已到,并且能够根据水色、潮流、风候、气温等准确判别鱼发地点。渔船随其出海,都能获得丰收,因此被渔民们奉为“渔师”。渔师去世后,渔民们尊之为“渔师菩萨”,并为其立庙。(84)渔师菩萨信仰主要流行于浙江台州地区沿海渔民中。“楚太”也是一位渔业神。楚太信仰流行于江苏海州湾一带渔民中。相传楚太是佛山地区的一位船老大。他为人善良,能舍己为人,并且能呼风唤雨,有“半仙”之称。在一次航行中,为保护全船的人能够安全与家人团聚,自己牺牲了性命。死后归真,专门保护渔民在海上安全捕鱼。至今海州湾一带的渔船在海上航行时,船老大都要经常向四处远眺,称作“望楚太”。渔民认为,凡是望见远处云雾之中隐隐约约有船只,就是楚太出坛显灵,必然太平无事,还能多取鱼。如果在某一海区捕鱼,开始望见有隐约的船只在移动,后来船影逐渐消失,表明楚太移动了地方,意在告诉渔民本渔区鱼少或有风险,应立即起锚到别的海区捕捞。(85)“长年公”则是广东潮汕沿海渔民信仰的渔业神。

无论是“楚太”,还是“长年”,原来都是渔业生产中的行家里手。所以,渔师崇拜、长年公崇拜等实际上是一回事,都是渔民的行业神崇拜。中国沿海许多地方的渔民以妈祖为渔业的行业神(或专业神),事实上,那只是海神妈祖的一方面的职能,而不是她的唯一职能。

打鱼用具诸如网具等也都具有神性。网神是将率先发明渔网者尊奉为神,也属于海神族类。舟山群岛的渔民中信仰的网神,一说是海青天海瑞发明一捕墨鱼的轮子网,从而被尊为网神;一说伏羲从蜘蛛结网捕飞虫的启发发明了渔网,从而被尊为网神。(86)浙江、山东等沿海及其岛屿的渔民大都信奉网神。此外,关公、圣堂菩萨是海客舟子尊奉的财神。

(三)镇海神与引航神

镇海神灵通常是在沿海的海岸地带,个别则在海岛上。在古代的人们看来,大海被一种超自然与超社会的力量控制着,大海的狂风怒潮被视为“海神”的意志支配的结果,“海龙王”产生以后又被认为是其威力所致。而洪灾则被视为“海龙王”对人类的惩罚,因而希望有一种神能镇住“海龙王”,以免给人们带来灾难。石头是自然生成之物,坚硬而耐久,海边的巨石虽任狂风海潮的冲击而巍然屹立。所以先民们认为石头是有灵性的,并对其怀有敬畏的心理,从而产生了石头崇拜。江苏海州湾的大村海清寺塔附近曾有“二石屹然”,俗称“石剑”。据吴铁秋《苍梧片景·云台山的异闻》记载:“形象厌龙脉,半插地下半地上”,是为镇海之物。据谢元淮《云台新志·恩莱》记载,云台山“遥镇洪流”四字为康熙皇帝所书。花果山照海亭的“云台遥镇,海不扬波”八大字摩崖题刻都具有“镇海”之意。在海州,此类石镇海的例子甚多,如秦山岛东侧的“二大将军”石,捍海堰“万金坝”边的“石人”,海州山南“石人”等等,都是古海州人们祭海、镇海习俗所遗留下来的遗物。南海圣王是广东潮汕一带所产生的海神。现在人们见到的“南海圣王”亦即“南海王”,是一块稍微雕出鼻眼残损的石虎,并在其上命名为“敕封南海王”(87)。海门莲花峰旁有三块顶天立地的巨石,远看似并列的船帆,被封为“镇海将军石”、“宁海将军石”、“静海将军石”,被称为“镇海三将军石”。这三块石头是作为海神供奉的。(88)从根本上说,“三将军石”与“南海王”都属于镇海灵石。

引航神是指为渔夫舟子指引航道、航向乃至港道,不至于发生海难而能平安抵达目的地的神灵。引航神大多是在夜间以灯火专门为夜航船只引航。海船在茫茫的大海上夜航最容易出事,有的因迷失方向而失踪,有的触礁而船破。夜海引航对于渔夫海客来说,因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安危而显得十分重要与迫切,夜间引航神就是渔夫海客这种愿望的产物。引航神大都位于海岛的岛岸。“笼裤菩萨”就是浙江舟山中山街列岛的渔民信奉的一尊“引航神”。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福建前往浙江海域的渔民在黑夜航行中遇上风暴,渔船触礁沉没,一家人不幸葬身鱼腹,仅一年老的渔民幸免于难而上岛。他想因为岛上没有灯塔自己家人才被大海吞没。从此,他每逢黑夜就擎着火炬为夜海中的渔船引航,使不少渔船免遭灭顶之灾。老人去世后,渔民们感戴其恩德,造庙塑像供奉,尊之为“菩萨”,俗称“笼裤菩萨”。菩萨是渔民死后成神的,其塑像的装束完全是穿着“笼裤”的渔民打扮。至今舟山中山街列岛仍流行“青浜苗子湖,菩萨穿笼裤”的谚语。福建的苏碧云与圣公爷也是引航神。苏碧云,同安人,生于明天启年间,读书乐道,淡薄功名,不求仕进。晚年移居海岛生活。由于熟悉海道,凡经他指点的海船都平安无事。死后在海面上屡屡显现灵异,所以许多海船“均祀香火”(89)。据《台湾县志·外编》载,圣公爷原来姓倪,生长于海滨,“熟悉港道”。生前为海舶总管,死后成神。“舟人咸敬祀之。”福建的闽南与台湾流行其信仰。在台湾的“泉漳舟人多祀其神,以其熟识港道”(90)。说明圣公爷属于引航神,主要是港道引航。

沿海海岸也有引航之神。“胜山娘娘”则是浙江慈溪县胜山一带的引航神。慈溪县胜山面临大海。相传很久以前山上有座茅草房,住着一位老婆婆,她夜夜点灯纺纱,茅屋里的油灯放出的微弱的光使在茫茫夜海迷航的船只辨明了方向,好多渔船因此而得救。老婆婆死后,渔民们尊之为神,称之为“胜山娘娘”,并在胜山上建庙供奉(91),祈望能够继续为渔民引航、指点迷津,保护渔民身家性命的安全。(92)

二 明清时期妈祖与海龙王影响力的消长

到了明清时期,海神妈祖被封建王朝捧为“天后”、“天上圣母”,妈祖在海洋社会中的影响力跃居龙王之上,龙王的神格继续跌落。这表现在:

一方面,龙王在海洋社会中原来拥有的地盘丢失。在山东“南北主要航线上,在重要码头地区,龙王作为海神的地位丧失殆尽”(93),表现在龙王庙被拆毁或改为其他庙宇。如山东黄县的龙口原先信仰龙王,后来改信仰海神天后。据尹继美《龙口重修天后庙记》记载可知,龙口天后庙始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先是龙口有龙神庙,不知创自何时,敝陋甚,至是改建于后。”(94)就是说山东黄县龙口的龙王庙后来改建为天后宫。在浙江嵊泗列岛,专供龙王的庙宇仅2座,其数量根本不能与供观音的灵音寺、菜园的羊府宫、小洋岛的羊山大帝庙以及其他岛屿的天后宫、关帝庙相比,而且其建筑质量较差。(95)黄龙岛的护龙宫即龙王庙,其原址在黄龙南港。光绪二年(1876年)建,其庙为茅庐3间,奉祀东海龙王。光绪十三年(1887年)拆除,改建越国公庙。又移地另建一座规模小的石宫,供奉原来的龙王神像。(96)以上所述的将龙王庙废去或改为别的神庙的现象在其他地方同样存在。此外,现存的龙王庙大多比妈祖庙简陋寒酸。

另一方面,龙王跌落为妈祖或其他神灵的配祀神。在福建许多地方的妈祖庙中龙王已经成为妈祖的配祀神。如泉州天后宫东廊十二司,奉祀妈祖的辅神以及其他从祀神祇依次为:顺济司,奉祀北斗星君;镇北司,奉祀玄天上帝;风雨司,奉祀雷声普化天尊;天君司,奉雷部毕元帅;天门司,奉王灵官大帝;水德司,奉水德星君;通远司,奉福祐帝君;海宁司,奉四海龙王;文昌司,奉五文昌夫子;仙灵司,奉吕仙公、清水祖师、裴仙公、九仙祖(大仙公)、李仙公;天英司,奉中坛元帅(太子爷);忠烈司,奉文武尊王。(97)由此可见,四海龙王成了妈祖的下属神而且其位置居较后。这在清代的文献资料中也有所反映:“东海多神怪,后乃命棹中流,风日澄霁,中见水族骈集,龙子鞠躬于前。后敕免朝,即退。”(98)这里所描绘的是东海龙子率水族朝拜海神妈祖的情景,说明由于妈祖在海神中神格上升,东海龙子都率水族来朝拜妈祖。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沿海各地普遍流行舞龙灯的习俗。在福建莆田于农历廿九日还要举行妈祖元宵节。莆田的元宵节按惯例自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名为“元宵心”,各村大都在这一期间举行庆祝活动,到了农历廿二以后庆祝活动就比较稀少,而妈祖元宵节则定于农历正月廿九日。这是因为:其一,原来莆田民间元宵节必演戏,但戏班没有那么多,因此将时间延长至农历廿九举行;其二,元宵节按惯例要道士念经,然而道士的人数也有限,必须安排时间轮流念经;其三,元宵节按惯例要舞狮耍龙,也须轮流表演。特别是耍龙,耍后的龙灯必须火化,民众认为龙灯不火化会变成“孽龙”。但由于龙在古代又代表帝王,其他神祇因地位低,没有资格监督“化龙”,唯有妈祖可以担任。等到各乡都耍了龙灯,由妈祖元宵节这一夜,附带有“火化龙”的仪式一并举行,就不得不安排在正月廿九。显然莆田妈祖元宵节的“火化龙”仪式反映了妈祖神格的上升与龙王神格的跌落。

龙王信仰在海洋社会中神格的跌落,反映在不仅下降为妈祖的配祀神,而且也下降为关帝等神灵的配祀神。如在浙江嵊泗列岛中,大洋岛上的妈祖宫的侧室,马关岛的关圣殿的后殿,则为供奉龙王神像之处。(99)可见,曾经在大海上神威赫赫的龙王已屈居于侧室或后殿。不过在有些地方,即使到了民国时期龙王庙仍然存在,如位于浙江中部的象山半岛。据不完全统计,该地民国时期尚有35所龙王庙。此前龙王庙林立,数量相当可观。(100)在山东的屺img227岛周围流行海神妈祖信仰,而屺img228岛则保持龙王信仰。(101)山东荣成县的镆img229岛,旧时有龙王庙,渔民每年春天都必须在谷雨节这天,于庙前杀猪祭神,渔船出海前先祭龙王庙。山东海阳县麻姑岛上有三个村庄,旧时多近海捕鱼的渔民,岛南端有龙王庙,今遗址尚存。(102)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由于海神妈祖神格的上升而使龙王地位跌落,但是在我国广大海洋区域的陆域及其岛屿中特别是海洋渔村社会中还存在龙王庙与龙神信仰,其影响力并不亚于妈祖。(1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