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的海洋传奇——《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明清卷》概述

明清时期的海洋传奇——《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明清卷》概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明清时期的海洋传奇明清时期,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发海洋的广度和深度比前代大大加强了,对海洋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一海洋自然现象传奇大海航行充满危险与惊悸。海上航行经常要受暗礁、巨鱼等的威胁,有效地避免其危害成了航海者共同的心愿。明清时期,海市是“蛟蜃之气所为”的解释仍普遍流行。海船船体的重要部位,被渔夫舟子们视为海船的灵性之所在。尖首尖底船是明清时期比较流行的船型。

明清时期的海洋传奇——《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明清卷》概述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海洋传奇

明清时期,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发海洋的广度和深度比前代大大加强了,对海洋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面对潮起潮落、广阔无垠的大海,对许多海洋自然现象仍然无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海洋在人们心中依然充满危险、神怪与传奇,人们在走向海洋的同时,也在试图营造一个海上的心灵庇护所。

一 海洋自然现象传奇

大海航行充满危险与惊悸。长时间海上航行并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海客舟子到达目的地之后难免绘声绘色地谈起自己在海上的遭遇,其谈论好像“天方夜谭”。“落漈”之说就属此类。如清袁枚《子不语》所记:“海水至澎湖渐低,近琉球则谓之‘落漈’。落者,水落下而不回也。有闽人过台湾,被风吹落漈中,以为万无生理。忽闻大震一声,人人跌倒,船遂不动。徐视之,方知抵一荒岛,岸上砂石,尽是赤金。有怪鸟,见人不飞,人饥则捕食之。夜闻鬼声啾啾不一。居半年,渐通鬼语。鬼言:‘我辈皆中国人,当年落漈流尸到此,不知去中国几万里矣。久栖于此,颇知海性。大抵阅三十年,落漈一平,生人未死者可望归。今正当漈水将平时,君等修补船只,可望生还。’如其言,群鬼哭而送之,竟取岸上金沙为赠,嘱曰:‘幸致声乡里,好作佛事,替我等超度。’众感鬼之情,还家后各出资建大醮,以祝谢焉。”(2)在科学未昌明的古代,有关“落漈”的“海外奇谈”完全会使人信以为真而增加对泛舟海洋的恐惧。

海上航行经常要受暗礁、巨鱼等的威胁,有效地避免其危害成了航海者共同的心愿。据说“宜兴西北乡新芳桥邸,农耕地得一物,圆如罗盘,二尺余团圆,外圈绀色,似玉非玉,中镶白色石一块,透底明空,似晶非晶,突立若盖。卖于镇东药店,得价八百文。塘栖客某过之,赠以十千,至崇明卖之,得银一千七百两。海贾曰:‘此照海镜也。海水沈黑,照之可见怪鱼及一切礁石,百里外可豫避也’”(3)。能够窥视大海深处的所谓“照海镜”在中国科技落后的古代是不可能有的,那只是海客舟子们编造出来的“神话”,反映了他们美好的愿望。(4)

“海市蜃楼”奇观是由空气中的温度不同而导致空气层垂直密度的差异,从而产生的光折射,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形成各种奇异景象,给人如梦如幻的感觉。在我国沿海一带大都能见到这种现象。(5)

史记·天官书》中就有关于“海旁蜄(蜃)气象楼台”的记载。(6)晋伏琛《三齐略记》亦有“海上蜃气,时结楼台,名海市”的记载。显然,晋朝以前的人已经把这种奇观称为“蜃气”、“海市”。无论称“蜃气”,还是称“海市”都与海有关。古代有人认为,海市蜃楼是由海中的蛟龙蛤蜊吐出的气形成的,即“蛟蜃之气所为”(7)。宋代的沈括算是很有科学头脑,他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誉为“科学史上的坐标”。虽然他对“蛟蜃之气所为”之说表示怀疑,即“疑不然也”,却没有提出新的科学的解释。明代的谢肇淛则提出“海市”是“海气”即“海水之精”聚结而成。他说:“登州海上有蜃气,时结为楼台,谓之海市。余谓此海气,非蜃气也。大凡海水之精,多结而成形,散而成光。凡海中之物,得其气久者,皆能变幻,不独蜃也。余家海滨,每岁秋月极明,水天一色,万顷无波,海中蚌蛤,车鳌之属,大者如半珠,与月光相射,倏忽吐成城市楼阁,截流而渡,杳杳至不可见方没。海滨之人亦习以为常,不知异也。至于蚌、蝤、蚶、蛎之属,厨下,暗中皆生光尺许,就视之,荧荧然,其为海水之气无疑矣。”(8)在谢肇淛看来,大凡海中之物,得“海气”久者,“皆能变幻”,不仅限于“蜃”,蚌、蝤、蚶、蛎等都能“吐成城市楼阁”。谢氏认为对于“海市”,其家乡(福建)“海滨之人亦习以为常,不知异也”,其实自不必然,见到海市蜃楼奇景,毕竟难以不有惊奇之状。这里还要指出的是,谢氏关于海市成因的见解并没有真正否定“蛟蜃之气”成因说。明清时期,海市是“蛟蜃之气所为”的解释仍普遍流行。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蛟之属有蜃,状似蛇而大,有角,能吁气成楼台城郭之状,将雨即现名蜃楼,亦曰海市。”(9)清代人的《粤中见闻》说,广东“龙穴洲常有龙出没,蛟蜃之尝蒸为城阙、楼台、人物、车骑,错出于层峦迭巘间。舟行海中弗见也,自外望见,变幻斯见。即之辄远,离之复近,虽大风雨不能灭”(10)。如梦如幻的“海市蜃楼”已经给大海以神秘的感觉,古人不知道这种幻景现象是由于光折射造成的而作出具有神秘性的解释。有关海市蜃楼的成因无论是“蛟蜃之气所为”之说,抑或“海水之精”说,都给海市蜃楼、给茫茫大海增添了几许神奇,几多莫测。(11)

二 海船神灵信仰

在沿海和海上社会民间看来,作为从事海洋渔业捕捞、海洋商业贸易、海洋航运工具的海船同样也具有神灵性。海船船体的重要部位,被渔夫舟子们视为海船的灵性之所在。

尖首尖底船是明清时期比较流行的船型。这类船的底部有根贯通首尾的大梁,被视为灵物。《广东新语》载,广东的海船“船底从一木以梁”(12),福建、浙江的海船亦然。浙、闽、粤沿海渔夫舟子通常称船底的大木梁为“龙骨”。如清嘉庆五年(1800年)李鼎元任册封琉球副使时,其所使用的使船大多有龙骨。(13)又如《福建省民俗志》载,福建沿海渔家把渔船船底一根木头称为“龙骨”。(14)

为了使海船的“龙骨”具有灵性,造船时在安装龙骨的过程中,船主要举行仪式。如福建“平潭人在龙骨各承接处,夹放有棕、布等物品,据说用以避邪去晦。闽南沿海习惯在‘龙骨’缝隙中塞进古钱数枚,大多用铜钱。当地渔民认为,铜钱能驱邪,装若干铜钱意味着航行有保障,不怕水妖风邪的侵扰。……龙海县船民喜欢塞些金银纸于‘龙骨’缝中,据说以钱开道能逢凶化吉”(15)。厦门渔船的龙骨被视为灵魂所在。新船钉龙骨时不仅要选定吉时良辰还要由船主与造船的大师傅将一条数尺长的红布钉在龙骨上,象征渔船捕获红红火火。(16)浙江舟山群岛渔家在造船时,“根据渔民古老风俗,在新船的骨架搭成后,用一块小木头,挖个小孔,里面放进铜板、铜钱或银元等物,放进水舱的梁头里,表示这是船的灵魂。……据说铜或银等金属能镇邪驱灾,若是有金的东西放进去那就更好。……有的小岛还用妇女身上的东西或生活用品,诸如头发、手帕之类,缚在铜钱上,一起放进小孔里。他们认为女人身上的东西,有避邪的作用”(17)。在安装船灵魂的仪式时,要唱相应的仪式歌。(18)在舟山,这种安装“船灵魂”的习俗至今流传。(www.xing528.com)

海船船头有一对船眼睛,渔夫舟子通常称之为“龙目”或“龙眼”。据记载,福建沿海渔船船头常装置一对龙目。渔民对龙目的安装特别讲究,“通常要在船眼的周边各钉上3枚钉子。钉子上挂有红布条”(19)。厦门渔民在打造新船,安装船头两侧的“龙目”时,要选属龙的渔民为渔船安装。而“龙目”垂下的三条红绫,中间代表妈祖,左右分别代表千里眼与顺风耳。(20)广东沿海的海船(包括渔船)船头画有“龙目”,通常人们俗称之为“大眼鸡”(21)。江苏海州湾一带渔船船头有块横木叫“金头”,“金头上要雕一对龙眼。龙眼两侧上方要钉两根铁钉,叫元宝钉。元宝钉上各挂一束红绿布条,叫彩子”(22)。有的论者认为,东南沿海的帆船普遍有龙目,但江苏的沙船是个例外。(23)事实上,无论是尖首尖底的“福船”与“广船”,还是平首平底的江苏沙船,其船首都有船眼亦即“龙目”。龙目的描绘各地大同小异,但福建惠安县海船的龙目则因船只的用途不同而有所区别,“出海打鱼的船,船眼是朝下,寓意靠海吃饭;若是贩运的货船,船眼朝(上),说明是靠天吃饭”(24)

“龙目”的神灵性是通过“开光点眼”仪式赋予的。福建惠安崇武半岛的渔民新船造好后,于“下水前夕对‘龙目’还有一番特别的‘点睛’仪式,需要在眼球周围镶上许多红布条,烧香焚冥钱后方涂上油彩。……渔船使用数年后还得举行换目仪式,使它重新明亮”(25)。江苏海州湾的渔船船头之金头上雕有一对龙眼。装金头时,船主烧香磕头,在锣鼓鞭炮声中,木匠大师傅一边执笔开光一边说彩话。所谓“开光”,即先在两只龙眼上涂颜色,使之呈白眸黑睛,然后进行点眼(或叫点睛),即以公鸡冠上新取的鲜血点在两只龙眼的正中心。所有的海上渔船,每年出海前都要重新进行开光。(26)

海船的桅杆也具有神灵性。古代海上航行全靠扬起船帆利用风力,没有船桅就不能扬帆,足见船桅是海船中的重要构件。船桅数量依海船的体量大小而定。一般海船的体量小,船桅数就少,海船的体量大,船桅数就多。由于桅杆在海船中的重要性而被渔夫舟子称为“将军”。江苏海州湾的渔民称大桅为大将军,二桅、三桅、四桅、五桅分别为二将军、三将军、四将军、五将军。(27)福建亦然。福建沿海渔民除了称大桅为大将军,亦有称“掌兵元帅”(28)

航海者通常要举行祭桅。据清李鼎元的《使琉球记》记载,册封琉球的使船在行船之前,“命道士举醮祭桅,行一跪三叩首礼”(29)。官方出使琉球使船的祭桅仪式是向民间的渔夫舟子学来的,反映了当时民间普遍存在祭桅的习俗,说明沿海渔夫舟子将船桅视为“神将”,而且要对其举行祭祀仪式。

以上所述的是沿海的渔夫舟子极尽想象之能事,从各局部赋予海船以神灵性。若就整个形体而言,最常见的则是以海船象征龙,海船在海上行驶宛如龙在游动。明代的《地罗经下针神文》载:“伏以奉献仙师酒一樽,乞求保护船只财物,今日良辰下针,青龙下海永无灾。”(30)可见明代的商船就被视为“青龙”。浙江舟山渔民认为,船头即龙头,“船是木龙”(31)宁波、台州等地的渔民亦作如是观。(32)清人郁永河的《海上纪略》载,闽海“凡海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龙’,自船成日,即有之,平时曾不可见,亦不知所处。若见木龙去,则舟必败”。福建还有的地方认为老鼠与人相伴,房子刚奠基时老鼠就会“登门”,同样海船的桅杆一树立,老鼠也就“登船”(33)

还有的将渔船形体做成龙与鱼混合型。明清时期,福建、广东沿海一带还使用艚船。因颜色不同而有“乌艚船”与“白艚船”之分。乌艚船主要用于运粮与海盐,而白艚船则主要用于捕鱼。这种艚船的形状像一条“海鳅”。白艚船舷侧涂两只大黑眼睛,乌艚船舷侧涂两只大白眼睛,“海鳅远见,以为同类不吞噬”(34)。“海鳅”就是“鲸鱼”,属于海洋鱼类中的庞然大物,会伤害海上海船及船上渔民或商人的生命安全。渔夫舟子将海船的形体做成“海鳅”状是为了使鲸鱼见了以为是同类而不去伤害。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海船的形体肖形并非单一。如艚船形似鲸,船眼则称“龙目”,事实上,是“龙”与“鲸”的混合体。又如,浙江舟山渔民认为,“我们的祖先历来相信船有灵魂,是活的,不信你看船在水里的影子:翘起板斧似的两只角,头搁三叉铁锚,两边鼓着一对黑白分明的眼睛,船肋突起红绿相间,三道褐蓬鼓满风像翅膀,桅顶红旗加镶边三角蓬,分明是一只似龙非龙,似鲨非鲨的怪异生灵”(35)

此外,渔夫舟子还对海船船体施以彩绘图案。油漆彩绘不仅为了使渔船船体牢固耐用,而且还有宗教信仰方面的作用。如浙江舟山群岛新船打造好后,船屁股上总要画一条大泥鳅。据传海泥鳅是海龙王的外孙,在东海上封为鱼皇帝,东海水族都由它管束。(36)福建惠安崇武半岛旧式木帆船整个船舷装饰着红、黑、绿、白等颜色绘成的“img217鱼”的抽象图案,它张大口,瞪着凸眼令人生畏。这种img218鱼是传说中的神鱼。(37)

从以上所述可知,在渔夫舟子看来,海船从其整体造型到各个局部如龙骨、船眼、桅杆乃至图案皆有神性,其神性与海上航海者的海上生活乃至海洋渔业、海洋商业贸易等都发生着联系。如在浙江舟山,认为渔船在水中的投影为“似龙非龙,似鲨非鲨的怪异生灵”,能“叫海里一切妖魔鬼怪开路让道”(38);在福建惠安渔民眼里,“海洋为龙王所主宰,鱼虾龟蟹都得听它的调遣。渔民出海,怕的是遇见大鲨鱼,大鲨鱼一来,把别的鱼吓跑了,捕不着鱼不说,还会使渔船遭害。把渔船画成龙状,便可吓跑大鲨鱼”(39)。就是说,把船处理成龙的形状,既是为了渔船与渔民的安全,也是为了保证能捕到鱼,对于运输船、商船来说,也可以免受侵害。这是就海船形体的神性功能而言的。彩绘图案的神性功能亦与此相近。如浙江舟山群岛渔船船尾绘着海泥鳅,人们认为大鱼见了会躲避,渔船也就安全了。(40)福建惠安祟武渔船所绘的img219鱼,据说能“驱鲨避鲸,逢凶化吉”(41)。就龙骨的神性功能而言,主要是“镇邪驱灾”(42),“逢凶化吉”,“劈风斩浪,讨宝招财”(43)。就船桅而言,江苏海州湾的渔船所贴的春联,大桅为“大将军八面威风”,三桅为“三将军日行千里”,四桅为“四将军一路福星”,五桅为“五将军保驾复兴”或“五将军五路财神”(44)。说明其被赋予的神性功能主要在于保佑海船在海上航行平安,“顺风吉利(45)

海船最具神灵性的是船头的“龙目”,这与海船从开始建造到完工,特别是开光点眼如神明一样享受了许多香火有一定的关系。广东沿海的渔夫舟子认为,“海船刻巨目两,骇鱼龙,禁其作祟”(46)。在渔夫舟子看来,“龙目”不仅具有“识途”功能,而且具有多种功能。如江苏海州湾渔民认为,“船头上所雕之龙眼,经过鸡血点睛,又享受若干香火,已有灵性,确能使船在海上不迷失方向,又避邪照财”(47)。又如福建沿海渔民相信,“如果船无眼睛辨不清方向,容易迷航或触礁搁浅”。有了船眼睛,“能避沙驱雾,明视远方”(48)。在惠安崇武渔民看来,点睛后的“龙目”能使渔船不迷失方向,能捕到鱼。他们“相信‘龙目’不明亮打不到鱼,还会迷失航向”(49)。可见,沿海不同地方的民众赋予“龙目”以不同的功能。但总的说来,龙目的神性功能可归结为:其一,在海船航行时能辨清方向,驱雾使渔船不致触礁,避沙使海船不致搁浅;其二,避邪骇鱼龙,禁其作祟,保证海船上的人的生活安全,以便能顺利完成运输、捕鱼任务。要而言之,海船充满神性,其神性主要体现在保佑渔夫舟子在海上的生命与生活安全乃至海上讨生计的安全。

海船的神灵性是渔夫舟子在海上同海洋险恶的自然环境搏斗的“工具”、心灵安宁的保障。明代的航海者就有这种观念,而这种观念是由前代承继下来的,海船的神灵性从根本上说属于原始宗教信仰。在海洋民间社会看来,不但海船的桅杆具有神灵性,海船上的有些用具亦具有神灵性。明代人就将锚视为“龙爪”,锚索视为“龙根”。如《顺风相送·歌》载:“新做宝舟新又新,新打img220img221如龙根,新铸img222齿如龙爪。”(50)又如江苏海州湾一带的渔民认为,渔船上的“太平锚”、“太平篮”、“太平斧”也同样都有神灵性,不准任何人从其上跨过去,更不准在它面前做犯忌的事,说犯忌的话。要是“有人不注意在太平锚面前做错事说错话,除了遭耳光之后,船老大要到太平锚前烧香磕头,口念‘老锚老锚不见怪,小人做事要担待’”(51)。显然,这里所体现的是原始的万物有灵意识。在渔夫舟子看来,大海是由龙王主宰的,海洋的波浪是龙王震怒所致。在海上讨生计难免触犯龙王,把船的形体做成“龙”的形状是为了与龙王结亲缘,免得龙王发怒危及海船上人员的生命;把船的形体做成“鲸”的形状也是为了与鲸结亲缘,避免鲸对海船的侵害。在渔夫舟子眼里,大海充满灵性,为了对付各种灵怪的侵扰作祟,保证海上捕鱼生产与生活的平安,而把渔船做成“似龙非龙,似鲨非鲨的怪异生灵”。在船体上绘“海泥鳅”、“img223鱼”,其用意亦然。众所周知,东南与南部沿海生活的古越族人习惯断发文身“以像鳞虫”。掘汉高诱解释:“文身,刻画其体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曰以像鳞虫。”(52)又据《说苑》载:“翦发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也。”(53)事实上,上述有关海船的种种象征与彩绘图案都属于图腾崇拜,其目的也是为了避免蛟龙巨鱼的伤害与海上神灵的作祟。(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