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的中国海上航路

明清时期的中国海上航路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东洋”海域之内,郑和下西洋之后,海上航路却有了较大的发展。郑和下西洋之后,东、西洋的地域概念又有变化。一中国与菲律宾等南洋诸国之间的航路明代中后期,中国通往菲律宾的航路有了较大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中国海上航路

第二节 郑和之后的明清海上航路(150)

明清时代,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海上航路,在郑和下西洋时期有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印度洋航路),郑和下西洋之后,再没有更大的发展。但在“东洋”海域之内,郑和下西洋之后,海上航路却有了较大的发展。这里所指的“东洋”,并非是郑和下西洋时期的“东洋”。那时东西洋的划分,据马欢《瀛涯胜览》说,南淳里国“西北皆临大海,……国之西北海内有一大平顶峻山,半月可到,名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名那没嚟(Lamui)洋,西来过洋船只收帆,俱望此山为准”(151)。这里所说的“帽山”,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海上的韦岛,郑和下西洋时期之“东西洋”以此地为分界。郑和下西洋之后,东、西洋的地域概念又有变化。张燮《东西洋考》(成书于万历丁巳,1617年)中说:“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这里所说的“文莱”,即今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文莱国,明代后期之“东西洋”则以此地为分界了。郑和下西洋之后,由于明、清统治者对外闭关自守,长期实行“海禁”和阻遏政策,加以16世纪以后西方殖民国家全力向东方的印度洋扩张,在西欧殖民势力炮舰政策的轰击下,不仅曾经称藩于明朝的海外诸国先后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而且也对中国的远洋航海事业形成很大威胁,难以向“西洋”发展。记录当时我国航海活动的一些史籍,如张燮《东西洋考》的记载只限于苏门答腊以东,清人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和谢清高的《海录》,也都说中国的海舶不再过马六甲海峡西行了,所反映的正是这一事实。由于当时在“东洋”海域之内,航海活动还有较大的发展余地,相应地也就促进了“东洋”海上航路的发展。

一 中国与菲律宾等南洋诸国之间的航路

明代中后期,中国通往菲律宾的航路有了较大的发展。宋、元时代,中国到菲律宾可走两条航线,一条是从泉州起航,经广州、占城、渤泥到麻逸(今菲律宾民都洛(Mindoro)岛),另一条是由泉州经澎湖、琉球(台湾)到麻逸。后一航线虽短捷,但要横渡台湾,有风涛之险,加以途经各地的商业价值不大,而前一航线虽然要绕道渤泥,但较安全,又可在沿途各国进行一些贸易活动,所以宋、元两代同菲律宾贸易交往,主要是走前一条航线。明代初期,中国同菲律宾的古国苏禄、古麻剌朗、吕宋、合猫里、冯嘉施兰等互派使节相访,主要也是走前一条航线,郑和船队访问菲律宾各古国,如无特殊情况,也是采取经占城、渤泥至菲律宾的这条航路。如郑和船队驶离中国后,不是首达占城,而是先去菲律宾诸古国,然后由渤泥至占城,自然要采取后一条航线,即由泉州经澎湖、台湾到菲律宾。这种情况,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航路中,如果曾出现过,也是一种例外,而不会是船队惯常的航路。到了明代中后期,当时已占领菲律宾群岛中部和北部地区的西班牙殖民者实行招引华商往菲律宾贸易的政策,加以明朝政府在隆庆年间(1567—1572年)开放了“海禁”,促使中国商船纷纷前往菲律宾贸易,由以前每年三四艘增至40艘左右,这样一来,前往菲律宾贸易若还采取西航占城、绕道渤泥的航路,就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经澎湖、台湾到菲律宾的短途航路便取而代之,成为中、菲间的主要航路。以这条航路为主,当时通往菲律宾各古国和重要港口的航路有:

1.太武山至吕宋港

太武山(在福建省厦门对岸的镇海角上,明代从泉州或漳州出洋,以此为航运始点)→澎湖屿→虎头山(今台湾西南岸高雄港)→沙马头澳(今台湾省最南端的猫鼻角)→笔架山(阿帕里港北面的巴布延[Babuyan]群岛中之加拉鄢[Calayan]岛)→大港(今菲律宾吕宋岛北部阿帕里[Aparri]港)→哪哦山(今菲律宾吕宋岛西岸顶端的拉奥[Laoang],一说为吕宋北岸的布尔戈[Burgos])→密雁港(今菲律宾吕宋岛西北岸的维甘[Vigan]港)→六藐山(在今菲律宾吕宋岛西北岸的圣费尔南多[San Fernando]附近)→郎梅屿(在今菲律宾吕宋岛托马斯[Tomas]港)→麻里img70屿(今菲律宾吕宋岛西部仁牙因港西北面的博利瑙[Bolinao])→玳瑁港(今菲律宾吕宋岛仁牙因[Lingayan]港)→表山(今菲律宾吕宋岛西岸的博利瑙角)→里银中邦(在今菲律宾吕宋岛的三描礼士[Zambales]省沿海的马辛洛克[Masinloc]或其附近)→头巾礁(菲律宾三描礼士省南端的航道转航角,即Coehinos角)→吕宋港(今菲律宾吕宋[Luzon]岛)。

此外,还有另一条航路:

太武山→澎湖山→虎仔山(即虎头山)→沙马歧头(即沙马头澳)→笔架山→大港口(即大港)、红荳屿(菲律宾巴布延群岛中的达卢皮里[Dalupiri]岛)→射昆美山(阿帕里港西面的乘切斯米拉[Sanchez Mira])→月投门(菲律宾吕宋岛西北的圣费尔南多港)→麻里img71表山(即表山)→里银大山(即里银中邦)→头巾礁→吕宋港。

2.吕宋港至猫里务国

吕宋港→沙塘浅(在今菲律宾吕宋岛西南岸外,Fortune岛西偏北面之浅滩群[Simobanks])→猫里务国(今菲律宾民都洛[Mindoro]岛,一说为布里亚斯[Burias]岛)。

3.吕宋港至呐哔啴国及沙瑶国

吕宋港→文武楼(菲律宾民都洛岛西北部的曼布劳[Mamburao])→以宁港(民都洛岛西南的伊林[Ilin]岛)→汉泽山(菲律宾班乃[Panay]。岛西南端的安蒂克[Antigue])→海山(菲律宾内格罗斯[Negros]岛东南方的锡利诺[Silino]岛)→呐哔啴国(在今菲律宾棉兰老岛西北部的达比丹[Dapitan]地区)、沙瑶国(在达比丹南面的锡布盖[Sibuguey]地区)。

4.自吕宋港至魍根礁老港

吕宋港→文武楼→以宁港→汉泽山→交溢(菲律宾棉兰老岛西南部三宝颜[Zamboanga]港附近的卡维持[Kawit])→逐奇(三宝颜东面的萨卡尔[Sacal]岛)→魍根礁老港(在今棉兰老岛南部的哥达巴都[Cotabato]省一带)。

5.自吕宋港至苏禄国

吕宋港→文武楼→龙隐大山(在菲律宾民都洛岛西南伊林岛)→以宁港→汉泽山→交溢→犀角屿(菲律宾巴西兰[Basilan]岛西面的桑格贝[Sangboy]岛)→苏禄国(一般指今菲律宾的苏禄[Sulu]群岛,或专指和乐[Jolo]岛)。

6.自吕宋港至巴img72

吕宋港→吕蓬(菲律宾卢邦[Lubang]岛)→芒烟山(民都洛西岸的曼加林[Mangarin])→磨叶洋(亦作麻逸洋,指民都洛岛西南面的民都洛海)→小烟山(菲律宾布桑加[Busuanga]岛)→七峰山(菲律宾巴拉望[Palawan]岛东北角的杜马兰[Dumaran]岛)→巴img73园(菲律宾巴拉望岛)。

在以上主要航线之外,还有两条支线,一条是从吕宋港经猪未山(吕宋港附近的甲米地[Cavite]港)至磨img74央港(菲律宾八打雁[Batangas]省西部的巴拉央[Balayan]港),另一条是从吕宋港取道以宁港,经里摆翰(菲律宾帕马里坎[Pamalican]岛)至高约港(菲律宾库约[Cuyo]群岛中的库约港)。

上述航路中,吕宋港至魍根礁老港的航路可延伸至美洛居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Maluku]群岛),吕宋港至苏禄国、巴img75园的航路可延伸至文莱国,进而与通向东南亚各国的航路相连接。因此,明代中后期中国与菲律宾之间航路的发展,进一步沟通了中国与菲律宾及东南亚各国间的海上交通,对发展中国与菲律宾及东南亚各国间的贸易和友好往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加强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二 中国与琉球之间的航路

明代中后期,随着中国与琉球国(今日本琉球群岛)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中国与琉球国之间的海上航路亦有较大的发展。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四月,明朝政府命陈侃前往琉球,册封琉球国中山王世子尚请为王,归国后陈侃将亲身见闻著成《奉使琉球录》,其中记其至琉球航路为:

南台(又名吕南台山,位福建省闽侯县南)→厂石(在福建闽江口内南台岛)→小琉球(台湾北端鸡笼头山)→平嘉山(又名彭加山、彭家山,位台湾基隆港口外东北海上35海里处)→钓鱼屿(即钓鱼台,与黄尾屿,赤屿、飞濑岛、北小岛、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合称钓鱼岛)→黄毛屿(即黄尾屿,与钓鱼台是姊妹岛)→赤屿(又名赤尾礁、赤坎屿)→古米山(即今久米岛)→熟壁山(即今伊平屋岛)→移山岛(又名鸟岛,位于琉球群岛中的硫磺山附近)→那霸港(又名濠灞、豪霸,均为Naba之音译,位琉球首里西10里,那霸江入海处)。

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明朝政府命郭汝霖出使琉球,册封琉球国中山王世子尚元为王,归国后与副使李际春合撰《琉球奉使录》,其中记其至琉球航路为:

长乐(今福建省长乐县)→厂石→梅花(即梅花千户所,明时设,位于福建闽江口,属镇东卫,屯军防海)→东涌(今东引列岛,位福建闽江口外,马祖列岛东北海上)→小琉球→黄茅(即黄毛屿)→钓鱼屿→赤屿→姑米山→土纳巳山(今琉球的渡名喜[Tonak]岛)→小古米山(又名奥武岛,为久米岛属岛之一)→那霸港。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五月,明朝政府命肖崇业出使琉球,册封琉球国中山王世子尚永为王,归国后与副使谢杰合撰《奉使琉球录》,其中记其至琉球航路:

长乐→闽安镇(位福建闽江口北,闽侯县东10里)→梅花所(即梅花千户所)→叶壁山(即熟壁山)→北山(即今七岛[口岛、中岛、诹访濑岛、恶石岛、卧岛、平岛、宝岛],位于琉球最东北,与日本相接界)→那霸港。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五月,明朝政府命夏子阳出使琉球,册封琉球国中山王世子尚宁为王,归国后与副使王士桢撰《奉使琉球录》,其中记其至琉球航路为:

长乐→厂石→梅花所→东沙山(即东沙岛,在闽江口外白犬列岛东南)→鸡笼屿(今台湾基隆岛)→小琉球→平佳山(即平嘉山)→花缾屿(又名花瓶屿、花左石右千屿,位台湾基隆港口外东北海上,与彭加、绵花两屿同为由福建或台湾至琉球的必经之地,自此东航是钓鱼岛,东南为先岛群岛)→钓鱼屿→黄尾屿→古米山→那奇山(又名度那奇山,位古米山附近)→琉球山(指那霸港外40里处之一小岛屿)→那霸港。

以上《奉使琉球录》诸书对自琉球返回的航路记载过于简略,或仅记沿途经历,故而无从据以记述。原来明代遣往琉球进行册封的诸位使节,除详述自福建至琉球间的航海日记外,还绘有标注航行针路的“琉球过海图”,现多阙失,仅能看到万历年间肖崇业和夏子阳奉使琉球所绘“琉球过海图”上所标注的航行针路如下:

第一,肖崇业“琉球过海图”针路:

梅花头正南风,东沙山,船用单辰六更。(册封船从闽江口梅花千户所启碇出海,风向正值南风,风顺行速,不久即至东沙山。船继续航行,风向不变,航向取东南偏东120度,行程360里,或航行15时)

船又用辰巽针,二更,船取小琉球头。(船又由东南偏东向东南行,航向取127度半,行程120里,或航行5时,船至小琉球头)

乙卯针,四更,船彭佳山。(船从小琉球头继续前进,由东偏南向正东行,航向取97度半,行程240里,或航行10时,船至彭佳山)

单卯针,十更,船取钓鱼屿。(船从彭佳山继续航行,航向取正东60度,行程600里,或航行1昼夜,船至钓鱼屿)

又用乙卯针,四更,船取黄犀屿。(船从钓鱼屿继续前进,由东偏南向正东行,航向取97度半,行程240里,或航行10时,船至黄犀屿)

又用单卯针,五更,船取赤屿。(船从黄犀屿继续航行,航向取正东90度,行程300里,或航行12时,船至赤屿)

用单卯针,五更,船取古米山。(船航向不变,从赤屿继续航行300里,或12时,船至古米山)

又乙卯针,六更,船取马齿山,直到琉球大吉。(船从古米山继续前进,由东偏南向正东行,航向取97度半,行程360里,或航行14时半,船至马齿山[即琉球那霸西海上的庆良间群岛],然后继续航行,即平安抵达琉球国)

第二,夏子阳“琉球过海图”针路:

梅花头开洋,过白犬屿,又取东沙屿。(册封船从闽江口梅花千户所起航出海,经白犬屿,航至东沙屿)

丁上风,用辰巽针,八更,船取小琉球。(船从东沙屿继续航行,时吹南偏西风,船由东南偏东向东南行,航向取127度半,行程480里,或航行19时,船至小琉球)

未上风,乙卯针,二更,船取鸡笼。(船从小琉球继续航行,时吹西南偏南风,船由东偏南向正东行,航向取97度半,行程120里,或航行5时,船至鸡笼山

申酉上风,用甲卯针,四更,船取彭佳山。(船从鸡笼山继续航行,时风向由西南偏西转为正西风,船由东偏南向正东行,航向取82度半,行程240里,或航行10时,船至彭佳山)

亥上风,用乙卯针,三更船,未上风,用乙卯针,三更,船取花瓶屿。(船从彭佳山继续航行,时吹北偏西风,船由东偏南向正东行,航向取97度半,行程180里,或航行7时半,时风向转为西南偏南,船航向不变,再航行180里,或7时半,船至花瓶屿)

丁未上风,用乙卯针,四更,船取钓鱼屿。(船从花瓶屿继续航行,时风向由南偏西转向西南偏南,船仍由东偏南向正东行,航向取97度半,行程240里,或航行10时,船至钓鱼屿)

丙午上风,用乙卯针,四更,船取黄尾屿。(船从钓鱼屿继续航行,时风向由南偏东转为正南风,船仍由东偏南向正东行,航向取97度半,行程240里,或航行10时,船至黄尾屿)

丙上风,用乙卯针,七更船,丁上风,辰巽针,一更,船取古米山。(船从黄尾屿继续航行,时风向为正南风,船仍由东偏南向正东行,航向取97度半,行程420里,或航行17时半,时吹南偏西风,船改由东南偏东向东南行,航向取127度半,行程60里,或航行2时半,船至古米山)

又辰巽针,六更,船取士那奇、翁居里山。(船从古米山继续航行,航向不变,行程360里,或航行17时,船至士那奇翁居里山)

又辰巽针,一更,船取马齿山,直到琉球那霸港大吉。(船从士那奇翁居里山继续航行,航向不变,行程60里,或航行2时半,船至马齿山,然后直航琉球国,平安抵达那霸港)(www.xing528.com)

在《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两种海道针经,以及明代郑若曾所撰《日本图纂》和华裔琉球人程顺则所撰《指南广义》中,皆记有由福建至琉球国针路,与上述针路大同小异,兹不赘述。在《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中,还记有自琉球回福建针路如下:

第一,《顺风相送》琉球回福建针路:

港口用坤申,一更半,平古巴山、是麻山。(自琉球港口起航,由西南向西南偏西行,航向取217度半,行程90里,或航行近4时,船傍古巴山[即马齿山]、是麻山[这里“是麻山”应作“麻山”,为与琉球那霸西的庆良间列岛相邻小岛]而过)

辛酉四更半,用辰戌(按:原本辰戌不合罗经定位之理,照这段航路的情形看,应以“辛戌”为是)十二更、单乾四更、单辛五更、辛酉十六更认是东路山,望下势便是南犯,坤未三更半台山,三更是乌麻山,坤针见官塘。(船由南偏北向正西行,航向取277度半,行程270里,或航行11时多,再改由南偏北向西北偏西[辛戌]行,航向取292度半,行程720里,或航行1天零5时,再改向西北行,航向取315度,行程240里,或航行10时,再改取南偏北285度的航向,行程300里,或航行12时半,再改由南偏北向向正西行,行程960里,或航行40时,以东航海路诸望山认作航行针路指标,若不是在去琉球航路之北航行便是“南犯”;船再改由西南向西南偏西行,航向取217度半,行程210里,或航行近9时,便可抵达台山[在浙江省金乡海上南麂岛之南];船航向不变,再航行180里,或7时半,便至乌麻山[或即今大嵛山、小嵛山],再改取西南225度的航向行驶,便可见官塘[今闽江口外马祖列岛])

五更平官塘,取定海千户所前抛为妙。

第二,《指南正法》琉球回福州针路:

琉球问舡,用单申一更取包而是麻山。(船从琉球港口返航,取西南偏西240度的航向,行程60里,或航行2时半,船至包而是麻山[即麻山])

用辛酉取枯美山。(船再改由南偏北向正西行,航向取277度半,船趋向枯美山[即冲绳群岛中的久米岛]驶去)

用辛酉四更,又用辛戌十五更、单酉十九更,又用辛酉十五更取南麂山。(船航向不变,行驶240里,或10时,再改由南偏北向西北偏西行,航向取292度半,行程900里,或航行1天半;再改取正西270度的航向,行程1140里,或航行1昼夜又21时半;再改由南偏北向正西行,航向取277度半,行程900里,或航行1天半,船可航至南麂山)。

坤未三更取台山,用坤未三更取霜山,用单坤取官塘,收入定海千户所。(船从南麂山继续航行,改由西南向西南偏南行,航向取217度半,行程180里,或航行7时半,船可抵达台山;船航向不变,再航行180里,或7时半,便可到达霜山[又作桑山,有东、西、南、山四霜,并为今图的四霜岛,在福建省霞浦烽火门外,遥对闾峡];船再改取西南225度的航向趋向官塘驶去,最后在定海千户所安泊)

自琉球返回福建,因为要乘冬季东北风航行,所以航路选在赴琉球航路之北,先以浙江温州海岸诸山为望山,然后沿浙、闽海岸南航,以闽江口北岸的定海千户所为航路终点。

三 中国东南沿海与日本之间的航路

明代中后期,随着中国与琉球间航路的发展,又开辟了由福建经琉球到日本的新航路,在《顺风相送》、郑若曾《日本图纂》等史籍中,皆记载有由福建经琉球往日本的针路。据《顺风相送》,这条航路从福建太武山起航,到达琉球国那霸港后,再取南偏西195度的航向,航行240里,从椅山(琉球冲绳群岛中的伊江岛)外边航过,再改取北偏东15度的航向,航行150里,至叶壁山(冲绳群岛中的伊平屋岛);又保持原航向行驶240里,至流横山(即今奄美群岛中的冲永良部岛);然后改由北偏东向东北偏北行,航向取22度半,行驶300里,至田家地(亦作田家山,即琉球北奄美大岛中的德之岛);又保持原航向行驶210里,至万者通七岛山(琉球奄美大岛北的宝七岛);再改取东北偏东60度的航向,行驶300里,船从野故山(又作野古岛,即奄美大岛北的屋久岛)内边航过;再改取东北45度的航向,行驶150里,至但尔山(又作旦午山),又保持原航向行驶240里,至酉甫山(一作亚甫山,或即日本大隅佐多岬的大泊),再改取东北偏东60度的航向,行驶600里,至哑慈子里美山(或即日本四国东南部的足摺岬);再由此取东北45度的航向,行驶120里,然后改取东北偏东60度的航向,行驶180里,至沿度奴乌佳眉山(即日本四国东南部的八阪八滨);再改取北偏东15度的航向,行驶180里,然后又向正北航行60里,至是麻山(即日本纪伊水道西边的伊岛),船从此山南边名为长礁的沉礁的东边航过。船在此地取东北偏北30度的航向,航行60里,是正常的航路。然后再向正北航行240里,至大山门(应为大门山,即今纪伊水道以北的淡路岛),船傍西边门驶过,再取东北偏北30度的航向,行驶180里,便抵达兵库港(今兵库县神户港)。当时从琉球驶往日本的航路,与此大致相同。由于从福建经琉球到日本的航路要经过台湾,于是由台湾到日本的航路从中就开辟出来。

16世纪以后,中国与日本间的海上交通日益频繁,从福建和浙江两省到日本的航线也随之逐渐增多。除上述由福建泉州、长乐(五虎门)经琉球到日本的航路外,由中国东南沿海港口直航日本的航路主要有下列各线:

1.浙江诸港

(1)自温州至长崎

温州开船,用单甲五更(取东偏南75度的航向行300里),用甲寅六更(由东偏南向东北偏东行,航向取67度半,航行360里),用单寅二十更(取东北偏东60度的航向行1200里),用艮寅十五更(由东北向东北偏东行,航向取52度半,航行900里),取日本山(据针路当是至长崎)。(《指南正法·温州往日本针路》)

(2)自凤尾(在浙江定海南,急水门东)至长崎

出港西南风,用甲寅五更(由东偏南向东北偏东行,航向取67度半,航行300里)、单寅六更(取东北偏东60度的航向行360里)、艮寅二更(由东北向东北偏东行,航向取52度半,航行120里)、艮寅十八更(按原航向再行1080里)、单寅八更见里慎马(取东北偏东60度的航向行480里,可见里慎马,即日本长崎港外的女岛),甲寅七更收入港(由东偏南向东北偏东行,航向取67度半,航行420里,抵达长崎港)。(《指南正法·凤尾往长岐》)

(3)自宁波至长崎

普陀放洋,用单卯十四更(取正东90度的航向行840里),又用单卯十更(仍向正东行600里),又用甲寅八更(又由东偏南向东北偏东行,航向取67度半,航行480里),又用单甲八更见天堂(又取东偏南75度的航向行480里,便可见天堂[即日本天草港,在长崎港南]),收入长岐。(《指南正法·宁波往日本针》)

(4)自长崎回宁波

五岛(长崎港外的五岛列岛)开舡,用坤申七更(由西南向西南偏西行,航向取217度半,航行420里),用庚申十五更(由西偏南向西南偏西行,航向取247度半,航行900里),用单庚及更酉二十五更收入宁波是也(先取西偏南255度的航向,再由西偏南向正西行,航向取262度半,共航行1500里,便抵达宁波)。(《指南正法·日本回宁波针路》)

(5)自普陀往长岐

放洋南风,用甲寅十更(由东偏南向东北偏东行,航向取67度半,航行600里)、单寅十更(取东北偏东60度的航向行600里)、甲寅三更见里甚马(由东偏南向东北偏东行,航向取67度半,航行180里,便可见里甚马[即里慎马]),艮寅七更收入妙也(由东北向东北偏东行,航向取52度半,航行420里,便到长崎港安泊)。(《指南正法·普陀往长岐》)

(6)自尽山(即嵊泗列岛的陈钱岛)至长崎

开舡北风,用单寅十五更(取东北偏东60度的航向行900里),良寅九更取五岛,由东北向东北偏东行,航向取52度半,航行540里,便可至五岛(长崎港外的五岛列岛),单寅五更收入港可也(取东北偏东60度的航向行300里,便抵长崎港安泊)。(《指南正法·尽山往长岐》)

2.福建诸港

(1)自厦门至长崎

大担(福建金门岛附近的大担岛)开舡,用甲卯离山(由东偏南向正东行,航向取82度半,驶离大担岛)。用艮寅七更取乌坵,内是湄州妈祖,往祭献(由东北向东北偏东行,航向取52度半,航行420里,至乌坵,即乌坵屿,在福建湄州岛东,那儿湄州岛上有海神妈祖庙,往湄州岛祭献妈祖)。用艮寅及单寅七更取鸡笼头(先保持原航向,然后再取东北偏东60度的航向,共航行420里,至鸡笼头,即今台湾基隆)。用艮寅二十更,取单寅下十五更,单艮上十五更,取天堂(由东北向东北偏东行,航向取52度半,航行1200里;再取东北偏东60度的航向,航行不到900里;然后取东北45度的航向,航行900多里,便可至天堂,即天草港)。用子癸并壬亥收入港(由正北向北偏东行,航向取7度半,又由北偏西向西北偏北行,航向取337度半,船驶入长崎港安泊)。(《指南正法·厦门往长岐》)

(2)自沙埕(在今福建福鼎县沙埕港口北)至长崎

开舡南风,用甲寅四更离山(由东偏南向东北偏东行,航向取67度半,航行240里,离开岛屿而行)。单寅七更、艮寅二十二更、单寅八更,见里慎马南过(取东北偏东60度的航向行420里;又由东北向东北偏东行,航向取52度半,航行1320里;再取东北偏东60度的航向行480里,船从里甚马南边航过)。艮寅七更收入妙也(又由东北向东北偏东行,航向取52度半,航行420里,船驶入长岐港安泊)。(《指南正法·沙埕往长岐》)

以上由浙江、福建诸港驶往日本长崎港的7条航路,以自尽山至长崎的航路最短,全程29更,计航行1740里,或2昼夜又21个半小时。其次为自普陀至长崎的航路,全程30更,计航行1800里,或3昼夜。再次为自宁波至长崎的航路,全程40更,计航行2400里,或4昼夜。再次为自温州至长崎和自凤尾至长崎的航路,两条航路全程都是40更,计航行2160里,或4昼夜又15小时。再次为自沙埕至长崎的航路,全程48更,计航行2880里,或4昼夜又20小时。至于自厦门至长崎的航路,因为要经过台湾,路途最远,全程64更,计航行3840里,或9昼夜又10小时,自长崎回宁波的航路,全程47更,计航行2820里,或4昼夜又17个半小时。唐宋以来,中日之间的航路,取道南路,如较好地利用季节风,一般3昼夜以至6—7昼夜,便能横渡东中国海而达彼岸,而以航行6—7昼夜者居多。上述各条航路,需时一般3昼夜以至4—5昼夜,驶完全程所需时日相对来说是较少的。明代中后期中日之间航路的发展,是当时“东洋”航路获得较大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清时代海上航路发展的趋势。

四 明清时代的国内近海航线

明清时代,国内沿海航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章巽先生曾发现一册清代航海地图(152),其编成的时间大约在雍正(1723—1735年)末年,即18世纪初期,从中可以考见鸦片战争以前清代民间帆船的近海航行路线,按地段大体可分为以下5条航路。

1.自辽东湾北部至山东成山角

锦州→葫芦岛→菊花岛→山海关天津→庙岛列岛→成山角。

或:

金州(金县)→旅顺口→老铁山→隍城岛→大小钦岛→砣矶岛→侯鸡岛→高山岛→大小黑山岛(自此有航线西通天津)→大小竹岛→长山岛→庙岛→登州(蓬莱)→芝罘岛→威海卫→刘公岛→成山角。

2.自成山角至茶山

成山角→里岛→马头嘴→苏山岛→乳山寨→大嵩卫→崂山→灵山卫→水灵山岛→云台山(由此转入离岸较远的深海,再向南直航)→茶山(佘山位于长江口外)。

3.自茶山至台山岛

茶山→花鸟山→尽山(陈钱山)→两广山(狼冈山)→外甩山→东福山→普陀山→朱家尖→韭山群岛→渔山→东矶岛→台州港口→石堂(松门山)→大小鹿山→温州港口→南北麂山→台山岛(位于浙闽交界海面)。

4.自台山岛至兄弟岛

台山岛→四霜岛→东引岛→牛山岛→乌丘屿→湄州岛→大岞角→崇武城→泉州港口→永宁→宝盖山姑嫂塔→深沪→围头湾→北太武山→厦门→南碇岛→南太武山→东山岛→古雷头→兄弟岛(位于闽粤交界海面)。

5.自兄弟岛至南亭门

兄弟岛→南澳→南澎岛→赤澳→甲子港口→田尾角→大星山→南亭门(位于珠江口外)。

我国现存的重要航海史籍和古航海图中,成书于明永乐九年至十三年(1411—1415年)的《海道经》,记载了北起辽东半岛,南至闽江口的航路;《郑和航海图》国内部分则记录了北起长江口,南至独猪山(今海南岛万宁县东南海上的大洲岛)的航路;它们所记录的沿海航路,都比这册航海图所记录的航路要短。若就包括我国从北到南的沿海航路而论,我国现存航海史籍和古航海图中,数这册航海图记录范围最为广大。因此,可以把这册古航海图中所记录的沿海航路,看成是对我国古代沿海航路的发展,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