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欧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中世纪后期欧洲社会的一个新的现象,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个旧因素在这时获得了新的重要性(2)。这里的城市,是指11—15 世纪西欧诸国新兴的城市。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国保存了罗马时代的一些城市,它们规模不一,在经济活动上有不同程度的衰落。查理曼帝国分裂后,西欧各国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城市建设运动基本上停止了。10 世纪后期,特别是11 世纪,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西欧各国又再次出现了旧城复苏和新城产生的历史过程,统称之为“城市的兴起”。这些城市,有因手工业发达应运而生,有因国内外贸易而盛,还有因政治、军事、宗教地位重要而形成。但不论兴起于何种性质,毫无疑问的是,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领主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产生作用巨大。美国学者汤普逊对城市运动评价极高,认为它:“比任何其他中世纪运动更明显地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逝和近代的开端。一个近代最大学者西摩勒曾说过:这项运动是一个经济革命,我认为它比任何后来的革命更为重要,甚至也比文艺复兴运动和印刷术的发明和罗盘针的发现,或比十九世纪的革命和由此而产生的所有产业上的革命,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后来的革命,只是十二到十三世纪伟大的经济社会转化的从属的后果而已。”(3)
(一)城市的兴起
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起源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罗马起源论”、“基尔特说”、“马尔克说”、“特权说”、“市场法说”、“封建领地说”、“堡垒说”等理论都曾盛行一时。(4)然而,我们不能以一概全,其实,城市的每一次发展与变化,都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公元3—5世纪,由于奴隶制危机和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许多人烟稠密的城市变得一片荒凉。中古之初,在蛮族国家统治的最初几个世纪里,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城市衰落,这是肯定的。但也不能认为那时古罗马的城市一个不剩地完全消失了。许多城市仍然保留下来,它们大多是主教的驻地、设防的堡垒和国家的政治中心。
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这一点与之后工商业发展是城市兴起的原因的观念不同。“当时的小城镇与周围的农村差别并不大,它们所起的作用只是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流,自身并不从事工业品的生产。”(5)此时,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发展了,才有可能向城市提供足够的余粮,向手工业提供充分的原料和销售市场。另外,农业的进步也促进手工业的专业化,使之脱离农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首先从农业中独立出来的是纺织、建筑、冶金等与大众生活关系密切且市场又广阔的手工业,它们起初偶尔去市场上出售产品,后来逐渐经常化,演变为市场而生产。手工业的独立发展,又刺激了商业的发展。于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往往聚集到交通便利、安全可靠和条件优越的地方,如渡口、海湾、城堡、寺院和政治中心,久而久之形成城市。像法兰克福、伦敦等城市,都是如此。有些城市则主要靠商业和对外贸易兴起的,如威尼斯、热那亚、那不勒斯、米兰等意大利城市和根特、布鲁日等尼德兰城市。(www.xing528.com)
从地区说,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是城市兴起最早的地方,9世纪或者更早已有城市。10至11世纪,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邻近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的城市纷纷兴起。其他地区则稍晚。由于历史条件不同,新兴城市大抵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为满足地方市场需要而产生的中小城市,其经济活动受地方市场的制约。这种城市各国都有,数量最多。其次是主要生产和经营某种专业产品的城市,而且产品主要供出口,其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贸易的制约。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最著名的代表,它生产的毛纺织品享誉欧洲。最后是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业城市,靠经营中介贸易起家,其手工业占次要地位。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和德国北方的汉堡、吕贝克(Lübeck)等属于这一类城市。这里还需注意一点,在城市兴起过程中,阶级斗争起了重要作用。逃亡是农奴反抗剥削压迫的经常方式,逃亡农奴,特别是其中有某种手艺的人,逃到城里,成为城市的最初居民。
(二)城市的影响
事实上,城市也是中世纪后期思想和文化进步的中心,这与商人市民阶层强烈的自我意识觉醒是分不开的。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城市和其中的上层阶级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城市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也在逐渐升级。中古西欧城市兴起之初,政治环境相当恶劣,那时各国的王权一般较弱,大贵族往往称霸一方。加之有些城市就是兴起于教会或封建主的土地上,僧、俗封建主就像对待自己的庄园和农奴那样对待城市及其居民,享有领主权。因此,西欧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出现了反对领主权和争取自治的斗争。城市市民往往利用国王同大封建主以及封建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矛盾,获取特权证书,以得到自治权和其他好处。一旦市民阶级无法对付封建领主,就举行武装起义。11世纪,伦巴底的城市掀起城市公社运动,反对僧俗封建主的统治。13世纪,科隆市民多次举行起义反对大主教的统治,最终成为自由城市。同时,为求生存与发展,有些国家的城市或采取共和国形式自成一体,或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封建主的干扰破坏。德国城市,科隆、美因兹(Mainz)、特里尔(Trier)和雷根斯堡(Regensburg)等的兴起,即是如此。据统计,萨克森王朝初建时,德国城市不超过30座,1125年发展到150座,(6)而至15世纪末,德国共有各类城市则多达2,300座。德国的城市同盟主要有莱茵同盟、士瓦本(Swabia)同盟和汉萨同盟。
12、13世纪的西欧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结构。首先,绝大多数城市是11世纪贸易再次兴起的产物。这些市镇迅速与君士坦丁堡、巴格达、大马士革和开罗等强大城市建立起紧密的商业联系,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其次,城市兴起的政治影响也是巨大的。市民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比如,13、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王权的强化,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最后,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并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这些显而易见的影响,也证实了汤普逊判断的合理:“城市的兴起,论过程,是演进的;但论结果,是革命的。”(7)学者皮雷纳也说过:“城市的诞生标志着西部欧洲内部历史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在此以前,社会只有两个积极的等级:教士和贵族。市民阶级在他们旁边取得了自己的位置,从而使社会得以补全,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之臻于完善。”(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