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耳曼人进入历史舞台
公元前6-5世纪时,凯尔特人已为地中海地区的希腊人所知。如前所述,希腊人赫卡泰欧斯最先使用“凯尔特”(keltoi/celts)这个词来称呼聚居于法国南部——希腊人殖民地马赛以北地区的民族。希罗多德也提到凯尔特人为欧洲最西端的欧洲民族之一,居住于多瑙河上游一带。但是他们都没有提及日耳曼人。一个世纪后,欧弗洛斯(Ephorus)在说到他所知的四个蛮族(凯尔特人、西徐亚人、波斯人和利比亚人)时,同样没有提到日耳曼人。(71) 公元前330年左右,希腊旅行家匹泰阿斯(Pytheas)从地中海出发,经大西洋北上到不列颠和欧洲北部海岸游历,发现在日德兰半岛西海岸居住着一个日耳曼人部落,匹泰阿斯称其为“古顿人”(Gutones),(72)后来经学者考证,这个“古顿”部落可能就是日耳曼人中的“哥特人”(Goths)。(73)虽然匹泰阿斯可能不是北欧地区的最早探险者,但他的记载却是现存关于日耳曼人的最早报道,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将日耳曼人与凯尔特人区别开来的希腊人。如果说日耳曼人的历史是通过匹泰阿斯进入人们视野的,似乎也不为过。
当然,日耳曼人的出现肯定早于公元前4世纪,但由于相关记载的缺乏,有关日耳曼人起源的问题一直得到令人满意的解答。不过,一般学者都同意铁器时代的北欧平原、现在的丹麦和瑞典南部可能是日耳曼人的故乡。(74)相对统一的日耳曼人在公元前750年左右已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从尼德兰到维斯瓦河之间的地区。不过,英国学者马尔科姆·托德(Malcolm Todd)认为,日耳曼人的祖先只能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代中叶的贾斯陶夫文化(Jastorf Culture)和哈普施塔特文化(Harpstedt Culture)时期。在这一时期,语言学家发现早期日耳曼语在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某些语音上的变化。(75)不管讨论结果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至迟在公元前500年前后,日耳曼人已形成相对独立的族群,并开始逐渐进入地中海世界。
(二)日耳曼人与罗马之间的冲突
在匹泰阿斯之后的两个世纪中,几乎没有任何作家留下关于北欧日耳曼人的记载。直到公元前2世纪后期,由于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原居于日德兰半岛及附近地区的钦布里人(Cimbri)、条顿人(Teutons)和安布隆人(Ambrones)等日耳曼人部落开始向西南方向迁徙。(76)在与波伊(Boii)等凯尔特部落交战失利后,大约公元前113年,钦布里人出现在凯尔特部落陶里斯克人占据的诺里库姆(Noricum,今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境内)。由于陶里斯克人是罗马人的盟友,罗马执政官盖纳乌斯·帕比鲁斯·卡波(Gnaeus Papirius Carbo)派军前去驰援。不过,内忧外患困扰下的罗马人并没有击退这些日耳曼人,反而在诺里亚(今意大利境内)战役中惨败于钦布里人和条顿人。若不是一场大暴雨使战斗暂停,罗马军队恐将全军覆没。打败罗马人的日耳曼人并没有乘胜追击,直捣罗马城,反而向西部高卢转移。在那里他们与罗马军队多次遭遇,仍以罗马败北居多。例如,公元前109年,钦布里人击退了由罗马执政官马可·朱尼乌斯·西拉努斯(Marcus Junius Silanus)指挥的罗马军队。同年又击溃了由另一位罗马执政官盖乌斯·卡西乌斯·朗吉努斯(Gaius Cassius Longinus)所带领的罗马军队,而后者还阵亡于布迪格拉(Burdigala,今法国波尔多)。公元前105年8月,钦布里人与条顿人联军开始进攻罗马本土,罗马两位统帅之间的严重分歧给日耳曼人以可乘之机,日耳曼人联军在罗纳河东岸的阿劳西奥(Arausio)附近大败罗马主力,80,000罗马士兵阵亡疆场。消息传到罗马,元老院为之大惊,恐慌气氛顿时弥漫于罗马。绝望之下,元老院决定派遣在朱古达战争中取得卓越战功的执政官马略出征。公元前102年,准备充分的马略在阿奎·塞克斯提埃(Aquae Sextiae)大败条顿人,并俘获其首领条顿伯德(Teutobod)。翌年,又在塞西亚河与波河汇合处的维切利(Vercellae)打败钦布里人。至此,日耳曼人向罗马本土进军的首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但是日耳曼人并没有停止南迁的过程。公元前1世纪前期,由于高卢境内凯尔特人两大部落爱杜依人和塞广尼人之间的争霸,日耳曼人被请进高卢作为雇佣兵。但久居高卢的日耳曼人逐渐“爱上了高卢的土地、文化和富庶”,(77)在首领阿里奥维司都斯的率领下占据了塞广尼人的大片土地,移居了12万人口,并对高卢全境进行高压统治。当公元前58年凯撒率兵进军高卢时,饱受日耳曼人之苦的当地凯尔特人请求凯撒出兵征讨日耳曼人。凯撒抓住这个良机,激发战士的斗志,最终将日耳曼人击退到莱茵河右岸。除阿里奥维司都斯等少数人泅水逃跑外,其余参战日耳曼人尽被歼灭。打败这些日耳曼人后,凯撒继续对莱茵河下游左岸的日耳曼人进行征服,公元前55年和前53年还曾两度带兵渡河,深入日耳曼人驻地,先征服日耳曼人的一些小部落,再利用他们镇守边关并伺机向大部落进攻。这种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策略为以后的罗马统治者所沿用,但也为后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凯撒离开高卢后,罗马对日耳曼人的征服暂时停止。奥古斯都上台后,战事重开。从公元前12年到公元前9年,他的养子尼禄•克劳狄•德鲁苏(Nero Claudius Drusus)多次越过莱茵河,发动对日耳曼人的进攻。他使多个日耳曼部落投靠于罗马保护之下。前9年德鲁苏在撤退时从马上摔落负伤而死。其弟提比略(Tiberius)接替他继续征讨日耳曼人。公元4年提比略征服了一直反抗罗马的切鲁西人(Cherusci)。至此,从莱茵河到易北河之间的许多日耳曼部落均已归顺罗马。一些尚未丧失自由的日耳曼人为了对付罗马咄咄逼人的进攻,团结在马科曼尼部落周围,组成一个马科曼尼联盟。自公元前9年向东迁徙到波希米亚后,他们在其首领马罗柏杜(Maroboduus)的领导下,声势日大,拥有步兵七万,骑兵四千,对罗马形成一定威胁。罗马元首屋大维闻讯大惊,公元6年派遣12个军团前去征讨,但因为潘诺尼亚和达尔马提亚发生了一场大规模叛乱,威胁到意大利本土的安全,这次征讨被迫中止。(78)时隔三年之后,居于莱茵河流域的日耳曼人,为了反抗罗马总督瓦鲁斯(Varus)的残暴统治也掀起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切鲁西人阿尔米纽斯(Arminius,公元前17-公元21)的领导下,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将瓦鲁斯所带领的三个军团引入莱茵河东岸的条顿堡森林(the Teutoburg Forest)。这次战役使得罗马的3个军团连同将军、副将及所有的辅助部队全部被歼。(79)由于条顿堡森林战役的惨败,罗马人向莱茵河以东扩张的势头暂停,不得不退守莱茵河以西。
但此后罗马与日耳曼人之间的战争并未停止。公元14年和15年在日耳曼尼库斯(Germanicus)领导下,罗马军队两次渡过莱茵河进入日耳曼人地区。第一次,罗马人利用马尔西人(Marsi)举行宗教节日、狂欢宴享之机,轻易扫荡了马尔西人。第二次,日耳曼人在阿尔米纽斯的领导之下,充分利用日耳曼军队熟悉地形、灵活机动的特长,一路追击罗马军团,并最终将其击溃。但就在阿尔米纽斯领导的日耳曼人取得重大胜利之时,日耳曼人两大首领——阿尔米纽斯和马罗柏杜之间的矛盾激化,公元19年,双方军队进行大战,结果以马罗柏杜撤退而告终。马罗柏杜投奔罗马人后,阿尔米纽斯致力于联合日耳曼人各部落,就在其声势日隆之际,公元21年他竟与其老对手日耳曼尼库斯(死于19年)一样,被对手所杀害。
罗马由于军事行动的接连不顺,只好放弃东征的念头,退回莱茵河以西。公元1世纪末,罗马将莱茵河以西征服土地划分为两个行省——上日耳曼尼亚(Germania superior)和下日耳曼尼亚(Germania inferior)。这样,莱茵河以东,维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北海及波罗的海以南,便成为独立日耳曼人的居留地。为了防止日耳曼人的侵扰,自罗马皇帝图密善始,罗马还在莱茵河以西和多瑙河以北建造一些军事防御工程,以弥补天然屏障之不足,后经历代皇帝大力修葺,至公元3世纪中叶,罗马人已在帝国北部与日耳曼人交界处建立起一道长达550公里的防御工事——“日耳曼长城”(Germanic Frontier)。这条“Z”字形长城起自莱因布洛尔,途径科布伦茨、美因茨、海德堡,最后到雷根斯堡,途径大小60多座主要城镇。罗马人的本意是借此工事挡日耳曼人于关外,但事实上,这条长城并没能阻止住日耳曼人的进入。时隔一个世纪之后,日耳曼人大规模向西罗马帝国境内迁徙的过程揭开序幕。
(三)日耳曼人大迁徙
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日趋衰落,边境松弛,日耳曼人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渗入罗马帝国。首先,罗马皇帝准许一部分长城外的日耳曼部落移居长城内并划分土地由他们耕种,这些人除向罗马国家缴纳贡赋外,还要为帝国防守这段边界。罗马人将其称为同盟者。其次,沿用凯撒所开创的以夷制夷方略,将日耳曼人补充进军队。到4世纪末,罗马军队的许多中下级官兵实际上已由日耳曼人组成。至西罗马末期,许多日耳曼人出身的军官晋升到很高的地位,掌握很大军事权力。促使日耳曼人的这种缓慢渗透演变为疾风暴雨式大迁徙的一个导火索就是匈人西侵。(www.xing528.com)
1.西哥特人的迁徙和建国
公元374年,匈人(Huns)(80)渡过顿河,侵入东哥特境内。东哥特军事首领赫尔曼里克率部抵抗,兵败自杀。一部分东哥特人只得向西逃亡,逃到了西哥特人那里,匈奴尾随其后,追击到西哥特人居住地。375年匈奴与西哥特人交战于德涅斯特河,西哥特领袖阿山那里克溃败退走。他求得罗马东部皇帝瓦伦斯(364—378)准许,于376年率部渡过多瑙河,定居在罗马境内,作为“同盟者”防守帝国边境。这是日耳曼人中最早迁入罗马帝国的一支。西哥特人不胜罗马官吏的欺凌压榨,378年在其领袖弗里提格伦的领导下举兵反罗马。阿得里亚堡(今土耳其的爱德尔纳)之战,统兵亲征的瓦伦斯战败阵亡,由此罗马国境线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阿拉里克(Alaric)成为西哥特人首领后,率众三度侵入意大利(402年、408年、410年)。尤其是最后一次,阿拉里克攻陷罗马,纵兵大掠三日,罗马帝国的威望一落千丈。不过,阿拉里克在回师途中病殁。西哥特人在新选的领袖阿陶尔夫领导下,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高卢南部,首先夺取土鲁斯和波尔多等地。415年南下,从汪达尔人—阿兰人手中夺占巴塞罗纳。西罗马皇帝打算利用西哥特人对付其他蛮族,要求他们把其他蛮族赶走,然后把土鲁斯和波尔多封赐给他们作为酬劳。419年,西哥特人在土鲁斯建立第一个得到罗马承认的蛮族王国,即西哥特王国。西哥特王国建立后,旋即向比利牛斯山以南扩张,将汪达尔人—阿兰人赶过海峡,进入北非;苏维汇人被迫局促于西北一隅。在尤里克国王统治时期(466—484年),西哥特王国臻于鼎盛,其领土以伊比利亚半岛为主,北至高卢南部的卢瓦尔河,东至罗纳河。但随着法兰克人的兴起,507年,西哥特的高卢领土尽被征服。西哥特王国把首都迁到勒多,完全成为西班牙国家。它统治西班牙200多年,直到711年为阿拉伯人征服。
2.汪达尔人的迁徙和建国
406年罗马帝国撤除莱茵河边界守军,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和萨尔马特部落的阿兰人等,先后越莱茵河涌入高卢地区。又沿摩泽尔河向西推进,劫掠兰斯、亚眠、阿腊斯、都尔内等地,然后转向南方进入阿奎丹,于409年越过比利牛斯山,占领西班牙半岛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地区。罗马无力阻止,唯有承认他们为“同盟者”,驻守西班牙。约411 年,西班牙建立了两个蛮族王国:南方为汪达尔—阿兰王国;北方为苏维汇王国。西班牙行省几乎完全脱离罗马。从415年起,这两个新兴的蛮族王国受到来自北方西哥特人的压力,退守半岛南端和西北一隅。429年,汪达尔国王该萨里克率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进入非洲,占领毛里塔尼亚。次年,大举围攻希波城。431年城陷,汪达尔人由此在北非建国。435 年,西罗马与汪达尔人缔约,承认汪达尔—阿兰人所占领土为合法,汪达尔王国则承认罗马为宗主国,并缴纳年贡。但条约对汪达尔人并无约束力。439 年,该萨里克又夺取罗马北非首府迦太基,并迁都于此。442年,罗马承认了汪达尔王国对北非大部地区的统治。455年,该萨里克乘罗马混乱之机,率舰队渡海,攻陷罗马,纵兵焚掠两星期(6月2日—16日)。罗马古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vandalism)由此而得名。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即位后力图在西方恢复罗马帝国的统治,于533年派贝利撒留远征北非。汪达尔人被击败,迦太基陷落。国王该利莫出走,遣使乞和。其部众则被遣送至君士坦丁堡,编入拜占廷军队。汪达尔人残部和柏柏尔人的反抗又坚持了一段时间,534年汪达尔王国终于灭亡。
3.勃艮第人的迁徙和建国
勃艮第人属于东日耳曼民族的部落,最初可能是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移居到丹麦的勃恩豪姆(Bornholm,意为勃艮第人的故乡)岛上和波罗的海南岸地区。1世纪时迁至维斯图拉河下游,后西迁至罗马边界莱茵河一带,中心在沃姆斯,5世纪初渡莱茵河进入高卢南部地区,公元436年被罗马军队联合匈奴人击垮,残存的勃艮第人迁移到日内瓦湖畔,逐渐控制了现在法国境内的罗纳河和索恩河流域,建立勃艮第王国,都留格杜努姆(今里昂)。贡多巴德(Gundobad)统治时期(474—516年),王国臻于鼎盛。但随着法兰克王国的兴起,勃艮第王国地盘逐渐缩小,534年最终被法兰克人征服,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
4.东哥特人的迁徙和建国
东哥特人原住黑海草原,4世纪后半期形成部落联盟。375年东哥特部落联盟被匈奴人击溃后,随匈奴人向西推进,居住在潘诺尼亚。453年匈奴王阿提拉死后,东哥特人乘机摆脱匈奴人的统治。公元454年,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多瑙河上游班诺尼亚(今匈牙利西部)。489年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493~526在位)在拜占庭帝国皇帝芝诺的怂恿下出兵意大利,打败奥多亚克,建立东哥特王国,成为意大利的统治者(489—526年)。新建的东哥特王国几乎保留了全部罗马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也保留了许多罗马元老、贵族和行政官吏,首都设在拉文那。可以说,西罗马帝国的文明在狄奥多里克的统治之下在意大利延续下来了。对外政策方面,狄奥多里克通过一系列联姻与其它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组成联盟。狄奥多里克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汪达尔国王,一个女儿嫁给西哥特国王,另一个女儿嫁给了勃艮第国王,狄奥多里克自己则是娶了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Clovis)的妹妹。如此一来,东哥特王国成了日耳曼国家间因联姻而建立的关系网之中心。狄奥多里克也成了西哥特王国的摄政王。因此,狄奥多里克的影响力从今日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西南部一直延伸到意大利。东哥特王国的建立和巩固,激起东罗马的恐慌。534年拜占庭军队灭汪达尔后,立即回师意大利,开始对东哥特王国的征服。这场战争异常艰苦,历时20余年才勉强征服东哥特王国。东哥特人被赶出阿尔卑斯山南,意大利成为拜占庭属地。
5.伦巴德人的迁徙和建国
在民族大迁徙中最后建立的蛮族国家为北意大利的伦巴德王国。伦巴德人(Lombards)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公元1世纪时,他们已从斯堪的纳维亚迁居于德国西北部。6世纪初,他们到达潘诺尼亚(Pannonia),占据东哥特人曾经住过的地方,即今日的匈牙利西部和捷克。568年,伦巴德人在阿尔波音(Alboin)率领下,越过阿尔卑斯山,侵入意大利北部,打败拜占庭军队,建立了伦巴德人的国家。774年查理大帝攻陷伦巴德首都梯西努姆(Ticinum,今帕维亚),并俘获了伦巴德国王狄西德里乌斯(Desiderius),伦巴德人对意大利的统治自此结束。
伦巴德王国的建立是日耳曼人大迁徙的终结。欧洲的民族大迁徙从376起年到568年止,历时近两个世纪,有十几个日耳曼人集团,先后迁入罗马帝国的领土,并且建立了各自的国家。民族大迁徙运动过程中,日耳曼人大致形成为西、东、北三分支:西日耳曼人分布于莱茵河与易北河、北海与多瑙河之间,包括法兰克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裘特人、黑森人、图林根人、阿勒曼尼人等;东日耳曼人包括东哥特人、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汪达尔人、伦巴德人等;北日耳曼人主要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后来演化为丹麦人、瑞典人、挪威人、冰岛人。日耳曼人大迁徙不仅在种族上加剧了日耳曼人的分化,在政治上瓦解了地中海地区罗马帝国持续几百年的大一统局面,而且在宗教信仰上也促成了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一统局面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