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公元前6世纪——起源与发展
由于凯尔特人没有书写传统,直到8世纪,也就是凯尔特人退出历史舞台3个世纪之后,居于爱尔兰岛的凯尔特人才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开始用文学方式回溯凯尔特历史。因此,在凯尔特文化遗址被大规模发现之前,人们对凯尔特人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希腊罗马著作以及爱尔兰、威尔士文学获得的。根据是否有文献记载,笔者以公元前6世纪为分界点,将凯尔特人的历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人们对凯尔特人的了解几乎完全借助于考古发现,在后一阶段则更多地依靠古典文献。后一阶段大体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凯尔特人的发展和全盛期,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则是凯尔特人的衰落期。
凯尔特文明是与古希腊罗马文明并行的古代欧洲文明之一,基本上可以被看作一种铁器文明,虽然有关其起源时间和地点问题的争论尚未平息,但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凯尔特文明的起源与公元前13世纪萌发于中欧地区的瓮棺墓地文化(Urnfield culture)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瓮棺墓地文化得名于一种埋葬风俗,即将死者火化后的骨灰放入陶瓮中埋葬。这种文化属于后期青铜文明,青铜制造工艺已经达到相当水准,人们能够制造出精美的饰品以及结实耐用的农具、马具、武器、盔甲等。后来,瓮棺墓地文化的创造者逐渐散播到莱茵河谷、高卢地区、伊比利亚半岛、意大利北部和不列颠,在这些地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虽然没有确切证据证实这种文化归属于凯尔特人,但一般认为瓮棺墓地文化至少与凯尔特人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瓮棺文化人以他们的自负、其在享受饮食方面的乐趣,以及在武器和首饰制作技艺方面的早熟性,预示着他们凯尔特后裔们的诸多特性。他们居住的欧洲也成为不久之后凯尔特人出没的地方。”(3)
公元前1000年代初期,一种新的文化——铁器文化开始扎根于欧洲。随着炼铁术的传播与发展,凯尔特人学会了冶铁和一些金属制造技术。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铁制产品迅速进入凯尔特人经济生活和军事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最终为凯尔特人的扩张和征服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二)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全盛期
伴随着古希腊人的大殖民运动,凯尔特人逐渐进入地中海民族的视野,他们也由此以“凯尔特人”之名被载入史册。在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及凯尔特人的是殖民于今日马赛的希腊人于公元前6世纪后期所写的一本航海手册(称之为“Massilliot Periplus”)。不过该手册已佚,它的部分内容经由公元4世纪的罗马作家鲁弗斯·费斯特斯·阿维努斯(Rufus Festus Avienus)保存下来。阿维努斯将这本航海手册的内容意译过来并写入《海岸》(Ora maritima or Description of the Seacoast)一诗中。在诗文中他写道,在富产锡矿和铅矿的奥斯特里尼(Oestrymnides)群岛上有一支部落,该部落的人心地高傲,精力充沛,技艺高超,造船不用松木而用皮革,居住在原先利古里亚人聚居的地方,“因为他们凯尔特人的势力已经迫使利古里亚人离开了这里”。(4)这是诗中唯一直接提到“凯尔特人”的地方。根据英国学者大卫·兰金(David Rankin)的推断,凯尔特人所居住的奥斯特里尼群岛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锡岛(cassiterides)。(5)古希腊历史学家赫卡泰欧斯(Hecataeus)在公元前6世纪末也曾提到凯尔特人,他意识到希腊人在利古里亚人人土地上所建立的殖民地马赛与凯尔特人领土相邻,(6)并最先使用“凯尔特”(keltoi/celts)这个词汇来指代聚居于法国南部马赛以北地区的民族。(7) 几十年之后,古希腊“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也在《历史》中提到他们生活在伊斯特河(多瑙河)源头附近,“赫拉克勒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以外的地方,与居住在欧罗巴最西端的库涅西欧伊人相邻。(8)
因此,根据古典作家的记载,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凯尔特人作为地中海民族的邻居,已聚居于中欧腹地,即阿尔卑斯山以北,多瑙河上游和莱茵河一带(今德国东南部,奥地利中部和匈牙利的部分地区)。一般认为,这就是凯尔特人在欧洲地区的最初分布点。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几个世纪中,凯尔特人以此为中心,以部落联盟为单位,凭借其先进的铁质武器,向周围地区扩散、迁徙,此即欧洲历史上的“凯尔特人大迁徙”。此迁徙是一个断断续续、由点到面的过程,是以中欧腹地为中心,向西部、西南、西北、南部、东南以及东方辐射状扩散的过程,其时间绵延近千年。
凯尔特人西迁的一支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代上半期即已越过莱茵河进入法国东北部,在塞纳河以北,阿登山区以西和以南的地区定居。公元前6世纪以后,今法国、比利时一带已成为古代凯尔特人的主要聚居地。古罗马人把居住在今天法国、比利时、瑞士、荷兰、德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凯尔特人统称为高卢人,同时根据罗马化的先后顺序,称居住于阿尔卑斯山东南一侧的山南高卢人为“穿长袍的高卢人”,称居住于阿尔卑斯山西北一侧的山北高卢人为“长发高卢人”。一般所称的高卢,即指山北高卢。凯尔特人西迁入山北高卢后,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并一度成为高卢地区人口的主体。这里不仅成为接收中欧凯尔特居民的大本营,且为后来凯尔特人向其他地区的扩张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www.xing528.com)
在西迁的同时,一部分凯尔特人越过英吉利海峡向西北进犯并占领了不列颠和爱尔兰。罗马人兴起之前,迁入不列颠岛的凯尔特人主要属于两个分支,分别是盖尔人、不列吞人。盖尔人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进入不列颠,他们征服了岛上的伊比利亚人后在此定居。不列吞人是在凯尔特人民族大迁徙的大高潮时期(公元前4世纪前后)进入不列颠的,他们战胜了当时仍使用青铜器的盖尔人,迫其向威尔士、苏格兰高地以至爱尔兰撤退,不列吞人成为不列颠岛的统治者,不列颠也因其而得名。公元前2世纪末期,凯尔特人的另一分支比尔盖人(Belgae)也迁入不列颠,占据岛国南部并建立了若干小国。进入爱尔兰的凯尔特人以盖尔人为主体,他们很快掌握岛上的控制权并建立起一系列的小王国。由于罗马人的势力从来没有进入过爱尔兰,所以爱尔兰的凯尔特人最好地保留了凯尔特人的传统,且对后来西欧文明的复兴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凯尔特人同时代的古典作家并没有将居于不列颠和爱尔兰的居民称为凯尔特人,这两个地区的居民被包括进凯尔特大家庭要归功于16世纪的苏格兰历史学家乔治·布坎南(George Buchanan)和17世纪的威尔士学者爱德华·卢德(Edward Lhuyd)。(9)
在西南方向,公元前6世纪前后,凯尔特人翻过比利牛斯山进入伊比利亚半岛西北部,与当地的伊比利亚人相互交流与融合,形成罗马人所谓的“凯尔特-伊比利亚人”。他们活动的中心区域是现在塔霍河(Tajo)与埃布罗河(Ebro)之间的西班牙中北部地区,但对于半岛西部三分之二的区域(包括葡萄牙)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10)在正南方向,凯尔特人先是穿过阿尔卑斯山,进占了北意大利的波河流域,继而向亚平宁半岛的中部和南部发起侵袭,随之与罗马人发生冲突。公元前387年,凯尔特人洗劫了罗马城,留给罗马人惨痛的回忆,不过,凯尔特人的声名却由此达到高峰。自公元前3世纪起,凯尔特人向东南方向推进,进入巴尔干腹地。公元前280-279年,他们发动对马其顿的袭击,并抢劫了希腊圣地德尔菲神庙,但旋即遭到希腊人的迎头抗击而被迫撤出希腊。其中一些部落的凯尔特人沦为马其顿人的雇佣兵,一些人以科蒙托里乌斯(Comontorius)为首在色雷斯建立起短命的泰里斯王国(Tylis,公元前279年—前212年,今保加利亚东部的巴尔干山脉东侧),(11)一些人以斯科迪奇人(Scordisci)之名定居在今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地区,并成为当地强有力的集团。(12)还有一些凯尔特人部落(包括the Tolistobogii, the Tectosages, the Trocmi等3个部落)受希腊人尼科米迪斯(Nicomedes)之邀,在列奥诺里乌斯(Leonorius)和鲁塔利乌斯(Lutarius)的带领下,(13)越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小亚细亚的弗里吉亚北部地区(今土耳其中部),充当希腊人的盟友和雇佣兵。但这些部落仍然独立,并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王国,以“加拉提亚人”或“加拉太人”之名留居于此。由于远离欧陆,他们逐渐与凯尔特世界的其他成员疏远乃至最终失去联系。
由上可见,凯尔特人经过数世纪的迁徙,其鼎盛时期已广泛分布于西起葡萄牙、东到小亚细亚、北至不列颠、南达希腊之间的大片土地,几乎可与后来的罗马帝国媲美。它是罗马人大扩张之前的一次民族大迁徙运动,虽不及后来的日耳曼人大迁徙声势浩大,也不及稍前的希腊大殖民运动有名,但其对于凯尔特人的社会发展和欧洲民族的分布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14)但是,由于凯尔特人本身尚处于部落联盟阶段,缺乏统一的领导,各自为政,最终没能在政治上实现统一并建立自己的国家。不仅如此,罗马人的兴起最终使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民族走上了没落之路。
(三)公元前2世纪-公元5世纪——衰落期
到公元前3-前2世纪,凯尔特人已广泛分布于欧洲大陆,形成一股与希腊人和罗马人相抗衡的强劲势力。尤其是随着罗马人实力的增加,他们与凯尔特人的冲突日益正面化和频繁化,这也使得希腊罗马人有关凯尔特人的记载日益增多与详细。例如,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Polybius, 公元前203年-前120年)以及斯多葛派哲学家波西多尼乌斯(Posidonius, 公元前135年—前51年)分别对凯尔特人的服装、武器、习俗等做出了详细的描述,尽管他们的著作大部分已佚,但由于被公元前1世纪的作家如斯特拉波、狄奥多罗斯等人所引用,因此我们仍能看到同时代的希腊人和罗马人对凯尔特人的印象。在古希腊罗马作家笔下,凯尔特人一般被描写成高大勇猛、一头长发、擅长驾驭战车的武士,他们在战争中勇敢直前,喜欢砍下敌人的头颅作为战利品。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凯尔特人描述成一群暴饮暴食、只知享乐的人。这样,粗野的外形加上狂放的性格构成了凯尔特人在古典作品中的基本形象。
显然,对于罗马人来说,凯尔特人不仅是野蛮民族和落后民族的代表,更是其征服路途上的一颗绊脚石。对于凯尔特人来说,虽然他们以勇武、善战见长,但面对通过严格纪律和先进战术组织起来的罗马军队,单凭匹夫之勇的凯尔特战士逐渐难以招架。公元前225 年,凯尔特人在特拉孟(Telamon)战役中败于罗马军队,标志着凯尔特世界的开始衰落。自那以后,凯尔特人的扩张逐渐停滞,凯尔特世界也一步一步为罗马帝国所侵蚀。他们最先定居的中欧腹地,即现在的奥地利、德国南部和匈牙利西部,最先感觉到来自罗马的压力,这里的凯尔特人最先被同化,成为罗马化的凯尔特人。很快,凯尔特人全盛时期的心脏地带——富饶的高卢,也难逃厄运。这里的凯尔特人不仅在西部受到罗马人的压力,而且受到南部莱茵河对岸日耳曼人的威胁。曾被凯尔特人占据的意大利北部领土,即山南高卢,早就归入罗马版图,并于公元前82年正式成为罗马在阿尔卑斯山南侧的高卢行省。山北高卢地区的凯尔特人部落也面临罗马人的重重包围,被征服只是早晚的事情。抓此良机并成就伟业的罗马人正是高卢行省总督尤利乌斯•恺撒。从公元前59-前49年,凯撒利用日耳曼人与凯尔特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凯尔特人中间的矛盾,将高卢地区的凯尔特人部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据普鲁塔克记载,恺撒对高卢的征服,致使100万凯尔特人被杀,而被俘虏的人更远远多于这个数字。(15)至此,欧洲大陆的凯尔特部落几乎完全被罗马人征服。虽然在罗马人统治下高卢也发生过几次动乱,但大部分时间里,这里的凯尔特人还是过上了安静和平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逐渐被罗马化,丧失了原来的民族特性,成为了所谓的“高卢罗马人”。
公元前55年,恺撒将目光投向不列颠的凯尔特人。那时,他的目的是想警告凯尔特人不要支持那些居住在高卢的、正受罗马人奴役的凯尔特同族人。恺撒的这次‘不列颠之行’并没有给罗马带来好处,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的威信。第二年,即公元前54年,恺撒第二次亲临不列颠。这次,他在不列颠岛东南部站稳了脚跟。虽然取胜,但并没有能使凯尔特人屈服。不久,他又回到高卢。在随后的近百年内,罗马帝国并没有对不列颠构成很大威胁。不列颠凯尔特人真正被罗马人征服始自公元43年。当时罗马皇帝克劳狄(Claudius)率领4万大军,用了3年时间终于征服了不列颠岛的中部和中南部。公元60-61年,不列吞人爱西尼部落的女王布狄卡(Boudicca)领导凯尔特人诸部落反抗罗马人统治的起义,最终被残酷镇压下去。但自此之后,罗马当局对待凯尔特人的统治方式变得不再那么严苛,这些地区逐渐恢复正常的生产与生活。公元69年,南部不列颠(英格兰)的罗马化进程基本完成。公元84年罗马军队虽然击败不列颠北部的加勒多尼亚人(古苏格兰人),但并未真正占领这里,“苏格兰高地要塞基本上仍是不列颠凯尔特人最后的自由避风港”。(16)横亘于英格兰北部的哈德良长城(建于2世纪上半期)建成后,更成为罗马文明与凯尔特文明的分水岭。长城以南,随着罗马统治秩序的巩固,凯尔特文化逐渐没落,一点点同化于罗马文化之中;长城以北,即罗马人永远没能到达的爱尔兰和永远没能真正占领的苏格兰,凯尔特人仍延续着自己的王国。罗马人占领不列颠近400年,直到公元407年,因罗马帝国内外交困,才不得不放弃在不列颠的军事存在。
不过,不列颠的凯尔特人并未因罗马军队的撤退而获得独立发展的机会。大约在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盎格鲁人(Angles)、撒克逊人(Saxons)和裘特人(Jutes)进入不列颠。此即不列颠凯尔特人历史上的“日耳曼人征服”。他们乘船横渡北海,借罗马帝国自顾不暇之机,一举侵入不列颠诸岛。由于遭到当地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征服过程拖延了一个半世纪之久。到了公元6世纪末,不列颠岛上原先的凯尔特居民几乎灭绝,幸存者或逃入山林,或沦为奴隶。自此之后,凯尔特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19世纪欧洲凯尔特主义热潮的来临,才使得这个曾经称霸一时的民族再一次得到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